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家园与乡愁/副刊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想念小村

小村很小。一二十户人家,一个小小的地名:孙家湾。

远远近近还有:李家营,张家寨,汪家梁,富家坝,杨家坪,袁家庄,吴家沟,王家坎……

这小小地名需轻轻地、抿着嘴叫,才能叫出那小小的味道、小小的意境、小小的风情。如果你大张着嘴吼叫,会吓坏了她,会惊了她的魂儿。不信,你试着大声吼一句:孙家湾!——看是不是没有了孙家湾的味儿?孙家湾飘着淡淡的野花香味儿。孙家湾像一个刚刚新婚的小媳妇,青涩、害羞、爱笑,朦胧中透出刚刚知晓什么秘密后的不好意思,还流露一点儿隐隐约约的风流,你闻这梨花,不正是她睡梦中飘出的撩人的体香?

你肯定不能大声吼叫孙家湾,只能轻轻地、软软地喊她。

李家营,张家寨,王家坎……她们都是孙家湾的姊妹。她们都是很小很小的小村。

一只公鸡把早霞衔上家家户户的窗口。

一群公鸡把太阳哄抬到高高的天上。

一只猫捉尽了小村可疑的阴影。

一只狗的尾巴拍打着小村每一条裤腿上的疲倦和灰尘。

一条小路送走远行的背影,接回归来的足音。

一座柳木桥连接起小河两岸的方言和风俗,彼岸不远,抬脚即达。

一头及时下地的黄牛,认识田野的每一苗青草,熟悉小村每一块地的墒情。

一架公道正派的风车,分辨着人心的虚实和小村的收成,吹走了秕谷,留下了真金。不管外面刮什么风, 这古老的风车,他怀古,他念旧,他一年四季只刮温柔的春风。

一缕炊烟从屋顶扯着懒腰慢慢升起,与另一缕炊烟牵手,渐渐与好几缕炊烟牵绕在一起,合成一缕更大的炊烟,淡淡缓缓地,又热热闹闹地,向天上飘去, 结伴儿要到天上去走一回亲戚。

一架高高的秋千,把小村的笑声荡向云端荡向天河,只差一点,就把天上想家的织女接回来了,就差那一点,织女未归,于是小村的秋千越荡越高,越荡越高, 荡了一年又一年。

一棵老皂角树,搓洗着世代的衣裳,小村的布衣青衫,总是那么朴素洁净、合身得体,一年四季都飘着皂角的清香,即使走在远方的街头,闻一闻衣香,就能找到你的老乡。

一弯明月是小村的印章,盖在家家户户窗口上,盖在老老少少心口上,有时就盖在大槐树上和稻草垛上,盖在孩子们的课本上。

小学放学的学娃子,边踢石子边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小村的树上就歇满唐朝的诗句,家家户户就记住了一位姓杜的诗人。  村头那口水井,滋润着小村的性情、口音和眼神: 淡淡的、绵绵的、清清的……

小村很小。小村的世面不大,小村心地单纯,心事简单,话题也简单。小村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大悲大喜, 习惯了平平静静过日子,小村的夜晚没有恶梦。

小村很小。小村的心肠软,人情厚,张家娃感冒了, 折几苗李家院子里的柴胡散寒祛风;黄二婶炖鸡汤, 采一捧邻居菜园的花椒提味增鲜。老孙家的丝瓜蔓憨乎乎翻过院墙,悄悄给我家送来几个丝瓜;我家的冬瓜藤比初恋的后生还要缠绵多情,绕来绕去非要绕进老孙的地里,就把几个比枕头还大的冬瓜蹲在那里, 傻瓜一样守着,不走了。

小村很小。小村的脾气好,性子慢,庄稼不慌不忙地长着,孩子不慌不忙地玩着,大人不慌不忙地忙着,老人不慌不忙地老着,溪水不慌不忙地哼着祖传的民谣,燕子不慌不忙地背着一部远年的家训。除了急躁的闪电,和偶尔发脾气的阵雨,多数时候,小村是慢悠悠的,羊儿是慢悠悠吃草的,夕阳是慢悠悠落山的, 山湾的那汪清泉,也是慢悠悠说着地底的见闻。

小村很小。小村的胸襟并不小。小村的天空很大。天,是小村的哲学老师和伦理学教授,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透彻。小村的口头禅:老天爷在上,把啥都看着呢。小村早就明白:在天下面,谁都是小小的, 神仙是小小的,皇帝是小小的,村长是小小的,人啊, 鸟啊,猫啊,狗啊,蚂蚁啊都是小小的,谁都没有什么了不起。小村没有势力眼,小村没有奴性,小村不崇拜什么官啊长啊,小村只尊敬君子,君子是大人, 君子是懂得天道人心的人, 是有情有义的人。因此,厚道和本分,是小村对人品的最高评价;善良和仁义, 是小村的身份证和墓志铭。小村虽小,小村不出产小人, 小村最看重良心。

小村的鸟不卑不亢地飞着,小村的狗不卑不亢地叫着,小村的河不卑不亢地流着,小村的云不卑不亢地飘着。

小村夜晚星星很多,密密匝匝像熟透的葡萄。老人逗孩子们说:“那么多葡萄,祖祖辈辈也吃不完一小串。”

“嚓”——几粒流星划过小村头顶。

孩子们说:“天上的孩子也在吃葡萄。”P258-263

目录

第一辑 故乡的植物

 草木

 田埂上的野花芳草

 房前屋后药草香

 到蔬菜地看看

 丝瓜与葫芦

 柳木拐杖

 四季豆

 蚕豆花

 空心菜

 甜菜

 茄子

 鹅儿肠

 菠菜

 豆芽

 冬瓜

 苦瓜

 韭菜

 蒿菜

 葱

 石头菜

 北瓜

 大地湾的药草

 水芹菜

 鱼腥草

 芥菜

 莴笋

 地软

 丝瓜藤的美学实验

 葫芦蔓的浪漫之旅

 榆木书桌

 车前草

 白菜的菩萨心

 蕨草一直在我家门前目送恐龙

 槐树记

第二辑 我们的朋友

 牛的写意

 放牛

 小白

 狗与乡土

 父亲赶集卖小猪

 猪把自己降到千万倍低于人

 猪妈妈

 悼念一只鸡

 喜鹊

 水边,那只白鹤

 鸟

 羊想对我们说什么?

 爱的呼叫

 生灵

第三辑 温暖的地址

 谢家桥

 农家坡,农家婆

 连二三弯

 凤凰山

 黄家院子

 懒人坪

 原公镇

 二里河

 古路坝

 文川

 南沙河

 想念小村

 五泉山

 大地湾

序言

“副刊文丛”总序

李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最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佳阅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这样,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

第一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2016年7月10日,写于北京酷热中

内容推荐

《家园与乡愁》是作家李汉荣老师的一本散文集,全书共分三辑,主要包括故乡的植物、我们的朋友和温暖的地址篇。作者通过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以及动物和地址的回忆与描写,重新勾出深藏在脑海深处的亲情与友情,自然流露出亲切的感情,使读者产生分外亲切的阅读体验。行文流畅,散文化的文笔让人沉浸在作者对家园故乡的思念中。

编辑推荐

《家园与乡愁》是散文家李汉荣先生用诗般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了他的家园和他的乡愁。

植物、动物、风物在他的笔下仿佛都被大自然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一旦进入李先生的精神世界,你看到的草不仅仅是一颗草,而变成了向你传达大自然悄悄话的小生灵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家园与乡愁/副刊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汉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784774
开本 32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2016313439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3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191
135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2: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