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人应知的古代军事常识(插图本)
内容
编辑推荐

赵志超编著的《中国人应知的古代军事常识(插图本)》对于大众所关心的军事方面的问题做了一定程度的讲解。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借助此书,拨开传说的迷雾,走出文艺、影视、戏曲等对古代战争的虚构与夸张,窥见一点古代军事的真实景象。

内容推荐

赵志超编著的《中国人应知的古代军事常识(插图本)》是一本轻松阅读的古代军事简史。一问一答之间,轻松掌握古代军事常识。《中国人应知的古代军事常识(插图本)》撷取在军事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和事件,为读者揭示了古代武器装备、兵种军制、战略战术、战争战役、兵学文化的概貌,同时也展示了一批名将叱诧古战场的风采。对于一些被文艺作品误读了的事件和人物,作者进行了辨析,为读者还原了真实的古代军事历史。

目录

武器装备

兵种军制

战略战术

战争战役

名将风云

兵学文化

试读章节

武器装备对战争有那些影响

本书把武器装备作为第一个专题来讲,是因为武器装备对战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看待武器和战争的关系方面,很多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唯武器论,认为武器装备的好坏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因素;二是轻视武器的论调,强调再好的武器也需要人来使用,人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

如何正确理解武器与战争的关系呢?应该说,具体到某一场战争而言,武器装备并不是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战争双方处于同等技术条件下,胜负关系更多地要看军队的训练、士气、后勤,以及指挥员的军事素养。

但是具体到整个战争发展史来说,武器装备的进步,则决定着战争方式的进步。这里的武器装备,指的不是单独的某一件武器,而是多种武器装备互相配合所形成的一个装备体系。可以说,武器装备是战争发展史上的首要因素,当革命性的新式武器技术成熟并大量装备部队之后,战场上的战术也就因此而发生变革。随之而来的,就是军队的训练、编制、后勤、军事理论,甚至整个军事体制的变革。

正是因为武器装备体系决定了战争形态的演变,所以西方很多军事史著作,都是以武器技术来划分军事史的不同阶段,比如把世界军事史分为冷兵器时代、冷兵器与火器共用时代、火器时代等等。

如果武器技术进步了,但是战术却没有相应的变革,或者没有建立相应的编制、训练、后勤等制度,那么技术进步的成果也不能转化为战斗力。以近代中国为例,1840年鸦片战争以及之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军队完败于英法列强,这是武器装备上的差距造成的。可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朝的军队也装备了西式枪炮,但是仍然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就是因为没有建立起与先进技术相对应的军事体制。给一支装备冷兵器的落后军队换装洋枪洋炮,而不注重战术训练、不建立新式的编制体系,那么这支部队依然算不上是新式军队。这就是中日甲午战争、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战争中,清军的武器中不乏新式枪炮,但却依然失败的主要原因。

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在军事装备领域也能体现出来。中国不仅是火药和火药武器的故乡,古代中国的弓、弩等抛射武器也曾经一度领先世界。但是随着欧洲的文艺复兴,西方科技飞速进步,中国的武器则原地不前,最终被西方赶超。大概在15~16世纪,也就是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的武器技术就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不过明朝还有向西方学习的举动,通过各种渠道的中西交流,也学到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但是随着清朝统治的建立,中国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全面转为封闭、保守,清朝统治者轻视技术进步,固步自封,盲目自大,中国最终在军事领域被西方远远超过,以至于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用重炮敲开国门,从此陷入了半殖民地的黑暗深渊。

什么是“十八般兵器”

中国的戏曲、评书中经常出现“十八般兵器”这个词。在民间,“十八般兵器”有两种概念:一是指十八种常用武器,二是指使用这些武器的技术,也就是“十八般武艺”。那么,所谓的“十八般兵器”到底指的是哪十八件武器呢?

在中国古代,“兵”这个字最早就是指格斗兵器,后来才泛指各种与军事有关的事物。西周时期,文献中有“五兵”的说法,指五种常见的制式兵器。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始遴选出十八种常用武器,但是并没有对它们进行统一称呼。后来汉末三国时期,对兵器又有了“九长九短”的说法。

两宋时期,民间有了“十八般武艺”的说法。这种说法后来盛行于元代,在元代杂剧中出现,并逐渐在民间被转化为“十八般兵器”。由于是产生于民间,所以能够列入“十八般兵器”中的武器,也是经常变动的,并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

明代小说《水浒传》中,对“十八般武艺”的说法是: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叉(见于《水浒传》第二回)。明代中期人的作品中,又把“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锦绳套索、白打(徒手格斗)”列为“十八般武艺”。

明清两代,各种民间文学、戏曲、评书极为兴盛,产生了曲艺意义上的“十八般兵器”。屡经演变之后,弓、弩等远射兵器被排除在“十八般”之外,而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说法,但仍然有两种。一种影响很大,即评书先生口中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锐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具体指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锐、棍、槊、棒、鞭、锏、锤、抓、拐、流星锤。另有一种影响力稍小,但是仍然可以在戏台上以及练武人的兵器架子上看到,即刀、枪、剑、戟、棍、棒、槊、镗、斧、钺、铲、钯、鞭、锏、锤、叉、戈、矛。很多近代武术家和武学门派,都承认这后一种说法。

无论是哪种说法最为权威,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元明清三代,所谓的“十八般兵器”,更多指的是习武之人所用的器械,代表的是一种武学文化。尽管这些武器都曾经出现在战场上,但是随着弓、弩等真正实用的兵器退出“十八般”的行列,“十八般兵器”的说法也就远离了战场。也就是说,虽然在小说戏曲中,“十八般兵器”频频出场,威风十足,但实际上与军事领域的关系已经不大了。

而在今天,“十八般兵器”常用来泛指多种技能,而很少用于确指兵器了。P1-4

序言

在我们的各种传统文化知识当中,古代军事这个领域,不能说是人们了解最少的,但肯定是误解最多的。很多文艺、影视作品,都在有意无意地误导着大众,使我们对于古代军事的看法,偏离事实甚多。人们倾向于用武侠的思路来理解战争,用神秘主义的态度来解读武器,用个人的勇武来评价将领,通过小说来认识战略战术。

当然,这样的认知,也不能说都是错误。据说在清朝人关之前的战争中,皇太极就很喜欢运用《三国演义》中的谋略。不过,战争毕竟涉及到成千上万人的生死,专业性是很强的,文艺作品中不可能将其完全真实地表现出来。

由于资料缺失,目前国内在古代军事史研究方面,薄弱之处还很多,比如与西方军事史界对西方战争的研究相比,我们还难以精确地复原中国的古代战争。有鉴于此,本书只是希望能在笔者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以尽可能符合历史的态度,反映出古代军事的概貌。

在题材的选择上,笔者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影响力原则,即选取那些在军事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具有开创性价值的人、事、物来讲解,如武器装备部分就选取了在战场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些武器,而没有选择那些新奇却缺乏实战价值的武器。二是知名度原则,就是对于军事史上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事件进行解读,比如笔者并不认为关羽、张飞这样的将领是军事史上的重要人物,但是由于他们名气很大,妇孺皆知,所以在名将风云部分也对他们做了介绍。三是纠错勘误原则,即对于军事史上长期被人们误解的人和事重新做了诠释,如周瑜是否被诸葛亮气死、战场之上是否会有大将阵前打斗、士兵的武功对战争有什么影响等等。

由于笔者的能力以及篇幅所限,本书当然不可能对中国古代军事史做详细的描述,不过至少对于大众所关心的军事方面的问题做了一定程度的讲解。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借助此书,拨开传说的迷雾,走出文艺、影视、戏曲等对古代战争的虚构与夸张,窥见一点古代军事的真实景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人应知的古代军事常识(插图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志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82456
开本 16开
页数 3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291-44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3
16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7: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