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
内容
编辑推荐

艾伦·麦克法兰的《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可以列为我们合适的校外自修教材之一。本书于去年(2005)在英国出版后,立即吸引了多方读者,并引起了学界和读书界广泛的讨论。首先,作为本书的标靶读者群,十几岁的英国青少年“意外地发现它不是一部以导师自居的常规说教,也没有低估青少年的智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觉得它的说理“清晰而睿智”,并恰如其分地造成了一次“挑战性的”阅读经历,总之,“真诚地认为它是一本好书”。家长们则表示,这本书,“家长也应该从孩子手中借过来读一读”,因为它“准确地抓住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全都在思考和关怀的问题”。

内容推荐

莉莉是《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作者艾伦·麦克法兰教授的外孙女,17岁,对世界之道充满好奇,经常向他提问:“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于是,教授写下这部专著,以30封信的形式,回答了莉莉的部分问题。身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教师,作者运用自己的丰富学识和经验,对莉莉的诘问给出了深入浅出、极富创造性的回答。

这30封信纵观人类历史,综览世界文明,笔锋的指向,从个人层面,直达哲学、宗教、政治等更宏观的畛域。莉莉的问题没有时间性,它们是每一个思考者——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的不朽困惑,同样,教授的回答也没有时间性,它们是每一个思想家的可能答案。因此本书面世后,立即在英国引起巨大轰动,评论界一致认为它即将或已经跻身经典宝库,成为英国为世界贡献的又一部杰作。目前本书正被多国翻译,被认为是了解世界的必读书。

目录

第一束信:这是些什么信?

 1.为什么给你写信?

 2.你是谁?

第二束信:爱与友谊

 3.为什么家人总难相处?

 4.爱情是什么?

 5.谁是我们的朋友?

 6.为什么要玩游戏?

第三束信:暴力与恐惧

 7.暴力是必要的吗?

 8.战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打仗?

 9.巫术是什么?

 10.恐怖分子是谁?

第四束信:信仰与知识

 11.上帝是谁?

 12.我们能控制神灵世界吗?

 13.我们怎样学习?

 14.教育可以毁掉知识吗?

第五束信:权力与秩序

 15.民主运行良好吗?

 16.自由从何而来?

 17.为什么实行官僚制度?

 18.我们怎样伸张正义?

 第六束信:自我与他人

 19.为什么世上有不平等?

 20.什么使我们成为个人?

 21.人们为什么辛勤劳作?

 22.我们的数字世界是怎样形成的?

第七束信:生与死

 23.增长有哪些局限?

 24.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饿死?

 25.我们为什么生病?

 26.为什么要生孩子?

第八束信:身体与头脑

 27.什么使我们感觉愉快?

 28.性是什么,它对你有:益吗?

 29.什么在控制我们的头脑?

 30.我们为什么在这里?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巫术是什么?

亲爱的莉莉:

几乎每一天我们都面临困惑,不知道该怎样解释发生不快之事的原因。一会儿朋友受伤,一会儿孩子生病,一会儿我们自己出事故和受折磨,一会儿我们计划得尽善尽美的事情不能如愿以偿。为了应对痛苦和防患未然,人们当然要探究不幸的根源。为什么不早不晚,车子偏偏今天打滑和撞毁?为什么非甲非乙,偏偏是我染上了痛苦难熬的疾病?

我们不难发现一目了然的原因。道路太滑,灯光太暗;然而我们在这条路上开了无数次车也没出过问题呀。喝了未处理的生水,上了一家新餐馆,被虫子叮咬了;然而我们在别的时候也冒着同样的风险却没有生病呀。你瞧,我们从小就学会了区分两类问题:“怎么样”和“为什么”。前一类问题问事情发生的方式,后一类问题问事情发生的原因。

有一个故事,说是一个非洲人得了疟疾,去看医生,自称中了魔。医生说疟疾是蚊子传播的,病人听了回答说:他知道,但又是谁派来蚊子的呢?

事物的原因分两等,一等是物质的,另一等我们喜欢归结为人类的故意。一座谷仓倒塌了,压死了一个北非的阿赞德人。谁都明白直接原因是白蚁蛀坏了木梁。然而为什么偏偏是张三从下面走过、而不是李四呢?谁是那位把偶然变成了蓄谋的女巫?

我们自小至今所遭遇的事情,总像是别人的决定造成的结果,所以我们不免认为,那时时折磨我们的痛苦,是某种类乎人类的力量造成的。我们认准了这种性质的原因后,可以有多种选择,选什么,端视我们身居怎样的文化。我们选定的原因可能是恶魔、祖宗、上帝,或女巫。

选择巫术作答案,也就是说,解释成另一个人类同胞的恶意,这样做有一系列优点。恶魔基本上无法控制;认为祖先(如果我们信仰祖先的话)陷害,我们心里又不舒服;上帝呢,又应该爱我们和照顾我们,而非杀害和残害我们。反之,我们认识很多对我们且爱且恨、忽冷忽热的人,他们或许正在暗暗祝祷我们遭灾,或许也确有能力实施他们的恶意,因为他们是巫。

干嘛不相信巫术?

在当今绝大多数人类社会,人们一如既往地相信,世上的痛苦和麻烦多由巫术造成。解释为星象、偶然性或上帝惩罚的结果,都不如解释为巫术那么正中我们下怀,主要是因为其他迷信叫我们奈何不得。星辰没有思维,也不可企及;运气无法控制,来去无因;上帝神秘莫测,经常批我们的逆鳞。相反,巫是可以侦缉和打击的。他们像我们一样思维,只不过怀抱恶意。我们可以找占卜家帮忙把他们搜寻出来。

占卜术是侦缉灾难起因的技术,侦缉手段包括五花八门的神谕或萨满教仪式。察看镜子或水晶球里的征兆,掷骰子、骨头、石头,察看留在灰沙上的脚印,招来鬼魂听它的话音——通过这些办法,能指出加害者为何方之巫,随后即能采取行动剿灭他,或她。我们也可以发明反巫术的工具,比如某些特殊的物质或牺牲,用来避邪或治疗受害者。一切占卜术都采取了防止露出马脚的措施。如果治疗失败,那是因为巫太强大,或禳解的法术操作不当。如果巫术指控搞错了对象,那是因为真巫在故布疑阵。

巫术迷信是一个封闭的世界,不可能从内部挑战它的基本前提。昔人无不相信巫术的威力,偶有无神论者,不是被指控为巫,就是被指控受到了巫的蛊惑。巫术迷信酷似你听说过的其他封闭体系,譬如某些主义。世上的许多苦难它都能提出一个解释,每一次新的事件都增加了它的力量。对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类,它确实非常迷人。

P98-101

序言

很荣幸,能向你和广大中国读者介绍我所著《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及其中译本。

众所周知,当前中国正在经历有史以来任何文明未曾经历过的最大最快的变革。在仅仅一代人的时间内,中国取得了西方和日本花费了一百多年才完成的各项进展。一切改革,包括精神、文化、经济、法律、技术和科学领域的改革,都在同时同步进行,并影响着地球上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中国的日日尝新,确实令每一个目睹者惊叹不置。

在这样的形势下,你和你的很多同胞自然希望能够深刻地理解中国的变化。而且,你一定尤其希望了解西欧和美国现状的由来,以及欧美社会的运作方式,因为许多现代理念和现代技术都发源于欧美世界。置身于一个瞬息万变的时期,我们很容易不知所措,很容易迷失某些深层的定律和趋势,而这些定律和趋势非常重要,它们决定了一切人类文明的运行之道。

莉莉是我的外孙女,一个英格兰女孩,假定年龄为十七八岁,正处于一个喜欢思索和提问的阶段,也面临着类似的困惑。因此,我给她写了一系列三十封信,力图向她清晰地铺陈历史的模式,阐释当代的文化。我的分析主要基于西方文明最近二千年所发生的情况,尤其基于英国的故事。但是,我在尼泊尔、日本和中国的多次访问和研究同样为我的分析提供了依据。所以,本书也能诉诸中国的“莉莉”和其他心怀好奇的人们。

“上帝是谁?”、“爱情是什么?”、“巫术是什么?”、“暴力是必要的吗?”当我探索诸如此类的问题时,我的答案背后是我三十年来作为历史学者和人类学者的经验。我一直教导我在剑桥大学的学生们,可以如何逼近这些问题的答案,现在我也愿意和你分享我的心得。

我的所有信件都含有一个基本理念,那就是,人类各文明的 历史中确实存在常规的趋势或规律。例如,人口通常会迅速增长,不平等通常会加剧,既成体系通常会封闭,战争通常会变得更富侵略性。我试图站在孟德斯鸠、马克斯·韦伯等哲学与社会学巨擘的肩膀上解释这些趋势。一旦你理解了究竟是什么潮流在携裹我们向前,那么你将能更加自如地弄潮其中,躲开旋涡,回避礁石,让自己不致没顶和受害。这些信告诉我们,实际上存在多种选择,我们完全可以选择最佳方案,而规避最糟的趋势。选择,再加上机遇,确曾在某些国家或某些时代引导人类走向进步。

依我之见,中国人在2l世纪很可能再次成为世界文明的主导力量。因此,更新和保存他们在历史长河中为世人贡献的高 标准学术、艺术、手工艺等方面的成果,以及独创性、勤劳、和平共处等品质,是至为重要的。

倘若本书能帮你认识中国可以如何适应广大世界,以及中国与广大世界关系如何,我将非常高兴。如果本书能向你和你的同胞展现你们可以选取的一些生活方式,则它已经达到了写作的宗旨之一。我给莉莉写信,为的是让她比较容易进入一个飞速变化、从而令人惶惑的成人世界,对于你,本书也可以产生同样的效果。不言而喻,当我在武汉的一所中学和中国其他地方对中学生们谈起给莉莉的信时,他们立刻憬悟了这些问题的深层意义,并能迅速领会和欣赏我给出的答案。

本书目前正被翻译成九种语言,读者不限于西方人,也包括许多东亚人。在韩国,本书被推荐给青少年读者,甚至被推荐给中小学生的家长,以帮助他们解答孩子的问题。日本和中国台湾也出版了本书。因此你是国际读者群的一员,勤思好问的你和其他人一道,正在尝试认知所有那些影响了全人类的变化。

当前,人类生活在一个日益拥挤和濒危的世界,迫于这种情势,本书力图诚实而直接地思考我们面临的问题。它将向你解释家庭、社会、爱情、友谊的奥秘,它将向你介绍什么是权力和暴力、宗教和巫术、经济和现代通信、身体和头脑,等等。

已经读过本书的读者发现,这些信不仅提升了他们的认知,而且赋予他们更大的信心,使他们敢于直面貌似危险和混乱的大干世界。写作本书时,我心里容纳的是所有那些想问“为什么”的人,不论他们在中小学、大学,还是已经毕业。我们西方人大都对中国发生的事情兴趣盎然,并对中国的未来满怀憧憬。我的书,是我对世人瞩目的中国之发展的一个微薄奉献。我真心希望你喜欢它,也希望它能增进你对“世界之道”的理解。

艾伦·麦克法兰

2005年9月23日,于剑桥

后记

这本书的读者是谁?在西方,它的标靶读者群几乎不言自明:是莉莉们,也就是那些十几岁、处于一个开始自省的年龄段、对人类行为方式和社会运作方式不断提出问题的青少年们。但这本书的中国读者是谁?答案却不这么单纯。

在我们中国,当今的青少年以及近几代人都是在《十万个为什么》的陪伴下长大的,通过这本自然科学的普及读物,我们解索了自然世界的许多奥秘:为什么竹子长得特别快?为什么食人鱼特别凶猛?为什么潜水艇能在水中航行?等等。与莉莉同龄、像莉莉一样勤思好问的中国青少年,会不会也思索过她所提出的那一类关乎人文科学的问题:我是谁?爱情是什么?为什么世上有不平等?无疑也思索过,只是由于训练方式不同,我们能够提出的问题或许数量比较有限,譬如我们大概不会问:什么使我们成为个人?民主运行良好吗?然而,不论数量多寡,问题终归是存在的,可惜我们无处寻找参考答案,因为我们没有类似于《给莉莉的信》这样的书籍。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仿佛真有一道森然的屏障,以致成为两个互不对话的分立的畛域——这几乎是一个普世存在的现象。然而我们知道,客观世界并非以两个分立的体系在运行,这只是人为的、晚近的、未必永远合适的划分。正如本书作者在“什么是相互关联?”这一小标题下所指出的:“我们在学校的学习是分科进行的,比如分成经济学、生物学、历史学、文学、物理学,等等。这很好,很有必要。不过,分开以后,还得把零散知识重新组合起来才对。要想在认知世界的道路上走得很远,我们必须以关联的眼光看待事物。”对于各学科的关联性和相辅相成性,或全部可信知识的整体性,如果举一个简单化的例子,那么我们记得,达·芬奇曾在文艺复兴时代现身说法。不过,虽然强行分开了学科,并将众多的学科大体归类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个畛域,但一般说来,这两个畛域都很活跃,都在开展着既广泛又高深的研究与实验,同时也都充满怀疑、挑战与创新的精神。如果某地的自然科学十分开放,人文科学却一片寂寥,其中有些学科甚至有点儿讳莫如深,这种现象倒是奇怪的,此中必有值得究问的缘由。

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情况相比,中国的人文科学当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或者更准确地说,处于“第二次起步”阶段——因为中国的近代学术建制实际上发端于清末,到了1930—1940年代,中国在人文科学方面已达到一定水准,堪与国际学界进行某种程度的对话。以后人文科学在中国的再度沉寂则是其来有自。比如在1950年代初期进行的大学院系调整中,人文科学由于它的“资产阶级性质”而从宏观上遭到否定,域内一些具体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甚至遭到取缔。

人文科学的“资产阶级性质”大概无可抵赖,假如我们不质疑这个标签本身的科学性的话。首先,近代学术建制是西方人开创的,人文科学中的许多具体学科是西方人设立的;其次,比起“中性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更加灌注了西方的价值观。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当推人类学的来历、发展以及它最初隐含的殖民主义话语模式。作者艾伦·麦克法兰本人也通过多种著作,论及作为西方价值观典型代表的英国观念及其对现代世界的影响。他在本书中列举了一揽子英国观念所包括的各项内容,并以“沙漏”作为隐喻,讨论英国意识形态与现代世界之诞生的关系(第30封信)。在另一部著作中,他直接对中国读者介绍英国如何对现代世界起到一种助产作用:“既是通过19世纪大英帝国的强大影响,也是由于一个新文明的诞生,这个新文明最初照搬英格兰方式而形成自己的大部分性格,以后又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它就是美国。”(《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中译本序)鉴于人文科学所背负的深刻的西方烙印,建国后扬自然科学、抑人文科学的种种举措,不妨说是当时政治环境的需要、当时必然的历史产物。不论如何,其结果便是我们今日看到的人文科学在中国的回复青涩。

近半个世纪之中,几代中国人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普及与发展,并取得了斐然成就。从基础层面上看,我国大中学校进行的自然科学基础教育非常扎实;从高科技层面上看,我们的神州5号和6号宇宙飞船已经载人上天。尤其到了当今的信息时代,全世界科技领域的每一项最前沿发展都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熟知。但是世界上人文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发展成果于我们却一直非常隔膜,情况至今没有根本的改善。如前所述,由于训练使然,我们的青少年不大可能提出莉莉那么多的问题,而且我们不知道:人们有必要像了解微积分学中的“极限”、物理学中的“熵”等概念一样,去了解“符号”、“仪式”、“民族国家”等概念,因为这些概念其实同样蕴含着科学的思想方法,助我们认知世界。结果,无知者无奈。比如说,当我们看到恐怖主义盛行时,当我们发生遭人诟病的早恋时,我们只是白白地感到困惑或压抑。原来我们的自我认知是这样欠缺啊。值得欣幸的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理论不仅包含科学发展观,也容括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求知的需求,加上良性的气候,似乎在宣示一个人文科学新时代的来临。

所以我们的眼界和阅读范围在新的世纪有望大幅度扩展。英国人以热爱读书自诩。这不是盲目的自大。调查一个普通英国人的书架,你在类别繁多的读物中很可能发现几部社会学或人类学普及读物,他们把这些人文科学书籍当小说一样读,或者给予自然科学普及读物一样的重视。你甚至可能发现相当深奥而专业的著作,因为他们的训练使他们更容易培养这方面的兴趣,同时也因为这些学科在西方是“显学”。如果把这当作某种指数,一个普通中国人的书架会有一个空白。我们需要扩充我们的书架。而如果把人文科学知识的普及当作国民教育程度的一个指数,则我们的基础教育就存在一个缺憾。因此可以主张,进行一次补课是并非不必要的举措,对于十几岁的青少年和缺过课的成年人都是如此。这就回答了“本书中国读者是谁”的问题。

作者艾伦·麦克法兰是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在学术上有很高的建树,被英国学术院和欧洲研究院任命为两院院士。他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涵盖历史、法律史、历史人口统计、人类学、社会学,以及数字和视觉媒体。早年毕业于牛津大学以后,他在英国、喜马拉雅地区、日本等地从事田野工作,在此基础上,迄今已完成了十六部著作,包括《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商务印书馆不日将出版中译本)、《玻璃的世界》(商务印书馆已出版中译本,2003)、《都铎和斯图亚特王朝英格兰的巫术》、《现代世界之谜》、《资本主义文化》、《和平的野蛮战争》等。其中《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被认为在西方知识界引发了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因为它“不仅为史学奠定了一些新的基础,而且清除了史学界最近一个世纪树立的某些伪上层建筑”(英国《新政治家》周刊)。他的各种著作已被译成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日文、韩文等多种文字,在几十个国家出版。以《给莉莉的信》为例,其日文译本和韩文译本在英文版出版之后不久即已面世,与英文版几乎同步,而且这本书还将译成其他七种语言。他的好几部著作都曾同步推出英国版和美国版。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艾伦·麦克法兰的研究成果以多种形式行世,除专著和论文以外,还不乏影视形式,因而他在英国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影视节目制作人。此外,他十分重视对数字和网络形式的利用,建立了“数字东方”等若干个学术和个人网站。

近年来艾伦·麦克法兰对中国发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几乎年年来访,并以讲学、助建研究机构等方式,毫无保留地与中国学者交流,热情帮助中国人文科学的发展。在感谢之余,我们也感到欣慰——进入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学术开放的中国,“内陆之蛙:大海莫入”(仿书中语“海峡之蛙:大陆莫人”)的时代已成明日黄花。

年已六旬的艾伦·麦克法兰近来深感有必要将他所理解的世界之道晓喻晚生。他的外孙女莉莉今年七岁,已经在缠着他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不难预见,十年以后她会为更多更复杂的问题所困扰,他也不难推定,许多当前十几岁的青少年正在被这些问题所折磨。既然他“不会永远留在这里”,所以他提前写出了这本书,以备答疑解惑,帮助莉莉们“理解这迷乱的和令人迷乱的世界”。给莉莉的这三十封信乃是他积年认知的一个总结,研究过艾伦·麦克法兰其他著作的人会在这里时时瞥见他那些更艰深的论著的影子,只是这些影子如今已变得轻快亮丽,令我们不得不承认,深入浅出地普及学术是一件多么有意义和多么愉快的事业。不过,当教授踱过他家花园里的“思想之路”,走进那间日本茶室,开始伏案写作时,他的肩头并不轻松,因为正像圣者克里斯朵夫一样,他背负着一个孩子。你若问:“孩子,你是谁?”他会说:“我是未来的日子。”

严潇潇

2006年1月,于剑桥

书评(媒体评论)

太好了……读起来津津有味。

——康斯坦扎·德桑,16岁,中学生

这些信是一个绝妙的构思,人人都应该尝试写出自己的类似信件。

——蒂姆·詹金斯,剑桥大学耶稣学院院长

这本书非常有趣。我觉得好像是我自己的外祖父在对我娓娓而谈。

——马克·杜林,来自欧洲的剑桥大学博士生

我认为这是一部经典之作。

——大卫·杜根,电视制片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艾伦·麦克法兰
译者 管可秾//严潇潇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4797501
开本 32开
页数 3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2006016686
中图分类号 G11-49
丛书名
印张 11.875
印次 5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3: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