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朱伟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全球对亚洲当代艺术兴趣日益增大的今天,每个人都很好奇到底哪个艺术家能够经的起时间的考验。在这些艺术家当中,有一个人无疑是鹤立鸡群的,他就是朱伟。尽管年仅39岁,这个安静、自信的艺术家已经在创作出一些亚洲最激动人心的和最具有冲击力的作品。观看朱伟的作品,经常会产生一种面对深远的自然景色的感受。本书遴选了朱伟经典的代表作品以及与他相关的文章、对话和他的简历等,让我们一睹这个中国最知名的前卫艺术家的风采。

内容推荐

朱伟,1966年生于北京,先后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自1993年起开始在国际大型展览露面,并在纽约、香港,新加坡、布鲁塞尔等多个城市举办个展二十多次。先后出版六种不同版本的个人绘画专集、回顾专集。其水墨作品也同时被国内外二十余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由水墨画稿改做的大型铜制雕塑被安装在纽约曼哈顿最繁华的麦迪逊大道。以水墨画稿为著名的摇滚乐手崔健的乐队设计制作的大型舞台美术作品应邀参加了2005年住罗马美术馆举办的世界摇滚乐50年视觉艺术大展。

目录

朱伟 

李小山

20世纪中国水墨画绘画——朱伟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例子

张离

世界的两面

凯伦·史密斯

说给朱伟,与艺术或不相干的话

李宏宇

17实际晚期的隐士画家八大山人对20世纪晚期

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朱伟作品的影响

陈慧君

关于中国画

朱伟和李小山的对话节选

朱伟简历

朱伟和工作室合作伙伴

中国历代年表

试读章节

画家朱伟住在北京城外一个小公寓里,北京是生他养他的地方。尽管对于没有法定工作单位的人米说在北京找房子是个问题,但选择住在这偏远的地方对朱伟来说并不是小得不凑合。这明显是这个自认为与其他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崭露头角的当代艺术家都不同的画家的个人选择。朱伟是“生小逢时”的,虽然他自己也不是完全清楚这如何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只是在画了十年画之后说他本来很可能成为一个音乐家。朱伟与现实的最大摩擦就是他的作品总被人与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政治波普,玩世泼皮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朱伟觉得他被严重曲解的主要原因。作为一个不合群的孤独者,他小喜欢被跟任何画派或绘画作品扯到一起。他的沉默寡言正是这种误解产生的根源,也是为什么有人对他目前的成功嗤之以鼻,指责这种成功的基础在于外国人喜欢他的画。

在一篇关于朱伟今年早些时候在香港的个展的报道中,古纳兰·纳达拉坚写道:“朱伟宣称他的绘画既无政治内容也无政治月的。然而,在他对巾国社会现状的展现中,让人很难小这么理解。”一方面那达拉坚是对的,但另一方面人们屈从于对朱伟作品简单诠释的诱惑,是满足或乐于一种成见,即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在当前气候和时代必须要去表现什么的预设概念。这些对中国先人为主的成见已经根深蒂固地建立在人们对中国的看法中,而且人们也安于这些成见。矛盾会让人不安。朱伟的艺术是对中国传统水墨工笔人物画的合理传承,它包含了呵辨认的形状,为情节动作准备舞台而设的背景,极小的或过分强调的道具。叙事的动机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当画家解释为什么来自于古典和当代文学、电影和音乐的画面及标题经常被用做作品的基础。作品里明显有故事。

P26

序言

毫无疑问,朱伟和他的作品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面镜子,原因在于:朱伟以他超凡出众的智慧和敏锐穿透了现实的重重幕帘,并以他充满牛命气息和视觉张力的作品,向人们洞开了一扇认识中国当代艺术的大门。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谈到这个现象:朱伟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里独领风骚,关键在于他没有像一些短视的艺术家那样,因为各种诱惑而降低其艺术理想,相反,他坚持把艺术的底线一再往上提升,提升到一个别人难以跨越的高度,尽管他的个性是含蓄而内敛的,但在艺术上却像一个冲锋陷阵的斗士,在水墨画、版画、雕塑的创作上攻城略地,他的某些代表作已是这个时代的经典,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作为艺术家,尤其是作为当代中国的艺术家,许多复杂的因素均外化成为背后的布景,人们似乎更欣赏、更着迷于布景中的点缀,用栗宪庭的话说:重要的不是艺术。不是艺术,足什么呢?许多年前,我和几个批评家讨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些奇怪现象,部认为,由于外部纷扰与内在贫血,艺术家普遍存在着营养不良,我们觉得,不是艺术家的努力小够或才华不足,要求艺术家将先天性的娘眙里带来的缺陷依靠后面的勤劳来弥补,那是不现实的。假如说艺术家有问题,成因在于培育他们的上壤太板结,局限是预设的,所以种种言说都很容易找到根源。然而,凡事都有例外,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最优秀的一部分人,似乎天生具备某种自足性,这种自足性的本质是他们的才华和视野,促使他们超越了先验的局限。

几年前的某一天,我和朱伟谈及艺术家的名声和创作的关系,发现他如此低调。我想起了有人对我说的,朱伟足个非常有趣的个案,从他身上可以挖掘出另一种常态以外的东两。我收到过朱伟寄给我的资料,里面有不少足以骄人的记载。然而,我却看到他对那些记载的掩藏。西方人喜欢说性格即命运,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该如何对待命运,朱伟从来不炫耀他的业绩,从来不抒发他对未来图景的宏人构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只像一个勤劳的农民,踏踏实实地埋头劳作。

今年盛复,朱伟来到酷暑中的南京游玩,我们在闲聊的时候萌发了一个念头,把即兴式的闲聊记录下来,如果有些意思的话,便把它做成一本关于人生和艺术的对话集。对话共用了九天,录音整理出来后,基本上表达了双方的想法和立场,决定书名就叫《九日谈》,以表达这些对话的时间概念。朱伟人约是第一次认真并深入地谈论他平时很少谈论的东西,我发觉在他自我压抑的讷言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乐意抒发胸臆的激情,尽管他仍然是低调的,仍然小肯畅所欲言,但他的语言浮标已经让我捕捉,他的才智和执著不仅体现在他的画面上,根本上说,他具有一种令人惊讶的强大的内在气质。

丹纳论述艺术家的风格特征时这样强调:他们身后都有一个“家族”,换句话说,任何艺术家部避免不了某种必然性制约。我读到国外批评家对朱伟作品的评析,发现一有趣的现象,国外批评家(包括策展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解读,都有一个相同的立场:他们竭尽一切可能去破译中国艺术家作品中的“政治密码”,即使看似寻常的场景或故事,也不无牵强地联系到政治的根子上。我以为,中国艺术家对政治的兴趣明显被某些西方人士夸大了,甚至到了妖魔化的程度,而从意识形态和心理接受的层而上,双方之问的依赖关系又大大强化了这样的印象。朱伟的作品是这个时期的产物,用丹纳的比喻,是“家族”中的一员,问题任于,同样是某个时期艺术典型,有没有更深层面上的精彩表达呢?就如朱伟的一些代表作,其内容所涉及的东西既小是声讨,也不是调侃和嬉戏,它蕴涵的意义是与“政治波普”或“泼皮”不一样的。我得补充,艺术家的政治情结并非空穴来风,它的线索很清晰,由于不吐不快的情感凶素,艺术家不约而同对某类题材和内容感兴趣,“家族”的潜在作用显而易见。朱伟在处理他的题材时,非常老练地将一种集体无意识转化成他个人的独特视角,把童年梦想和现实境遇巧妙地穿插起来,构筑了一个与生活并行的虚拟实在,里面设计了各种自相矛盾的对立,对立之中又自行化解为无奈的和谐,折射了他精神暗处的隐痛,同时,这种隐痛折射了朱伟对社会和对人性的真切关怀。

朱伟曾反复对我强调所谓“人性”的重要实质,而不是所谓的“政治情结”。关于“人性”问题,在特殊的语境中只能赋予特殊的关注,因为没有纯粹的抽象的“人性”,然而,关注“人性”的出发点,使朱伟比他的同代艺术家更为成熟。朱伟没有具体落脚到“人性”的范畴,只是凝滞在感受层面上,对艺术家而言,恰恰是一个很落实的很有效的动作。我想说明,朱伟眼里的“人性”和知识分子的烦琐解释小一样,他是站任生存的土壤上,以朴实无华的方式当做思考出发点的。“人性”是普遍的,“政治情结”却是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朱伟以“人性”为基点深化他的主题,无疑是一种高明之举。我观赏过朱伟不少作品,发觉各种各样的题材对他来说仅仅是表达的轮廓,他对人的生活状态的把握才是他作品的内核。小管是他那些外表看来带有“政治”色彩的作品,还是那些个人经验化的作乩,从根本上看,一条主线是贯穿始终的。

朱伟以他的水墨画作为主打,又创作了数量不低的雕塑和版画。朱伟的水墨画放在任何场合都可以一眼认出,说明一点,无论从图式到农现性,他都实际地发挥了水墨画表现力的边界效应,可以说,水墨画在他手里,已经小是一个画种,而是得心应手的母语,他将他的母语发挥到了极致。我看到了太多的粗制滥造,和太多的贩卖小聪明的伎俩,那种依靠一点才情博取名利的家伙遍地都是,败坏的风气很容易腐蚀所有在场者。朱伟不屑于“在场”,他几乎依赖于自己的自我放逐来抵御那种侵蚀。朱伟的水墨画已被很多人追捧,但是,我觉得他们之巾有小少人尚未真正理解他作品中的涵义。我曾撰写过‘篇《从中国画到水墨》的文章,谈到概念的转变其实是思考立场的转变,“中国画”所带来无休止争论在十概念的模糊性。水墨则是媒材,因此,就它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形式而言,部显得更具弹性。朱伟小看重那种随意性很强的写意画,甚至对那种乱涂乱抹的写意画颇为排斥。美国一位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学者断占:写意画的兴起终止了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姑且不论他是否偏执,毕竟他足依据现象判断的。中同画家经常喜欢说:师占人之心,小师古人之迹。这正好把顺序做了不合理的颠倒。从当代许多艺术家的实践看,“古人之迹”是被常常利用的,“占人之心”却抛到九霄云外。朱伟毫不隐晦自己对传统工笔表现方式的偏爱,不过,在他的作品里,方式完全从属于画面所体现的观念及气氛所需,例如他在技法上——诸如线条、色彩、肌理等等,皆与传统方式的延续有关,但由于他的观念是从现实中牛长,因此他作品中强烈的当代气息扑面而朱。特别是在造型方面,朱伟具仃超越古人的独特贡献。我仍得强调他在造型上的生活气息,实际上,有很多当代艺术家喜欢利用闩我形象的外化,但是在朱伟那里,形象的处理已成为一个时代符号,在若干年以后,他画中的那些形象将是人们认识我们时代的视觉代码。

有一度,国内的批评家热衷于讨论水墨画表现力的边界问题,显然,这是有悖于当代艺术现状的。正如朱伟在水墨画之外,又创作了为数不少的版画和雕塑那样,作品的类型和媒材无关紧要,艺术家在某种创作激情的推动下做出这种或那种作品,是水到渠成的。朱伟的版画承袭了他水墨画中的特征:简洁、单纯和富有视觉张力。另外,由于版画的材料性能,更加显示出造犁上的形式感。朱伟的雕塑作品全都散布在国外的不同地区,所以国内的人很少能够欣赏得到。我对朱伟说过,雕塑是他整个创作的相当精彩的部分,我将在我不久后主持的一个建筑,雕塑活动单力邀他参加。我以为,某些国外的收藏机构和收藏家喜欢它们,显示了朱伟作品的国际化意义,也是一种示范的作用。

朱伟被他的生活惯性拉动着一步步迈进,依旧如往常一样低调和朴实,但是我有理由相信,他是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一起成长并一起登顶的,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终于看清了他的身影,这是时间的胜利,——正如俗话所说的,时间是最终的裁判者。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中国顶尖的艺术家,多年来朱伟一直挑战正统。他的视角经常是痛苦的、疏离的、个人的,同时也是社会的。他的最近两个系列的作品再次证明他是同时代杰出艺术声音之一。

——香港《亚洲艺术新闻》

朱伟是一个有着非常巨大的脑袋的小个子男人。作为中国现代艺术“大脑袋(自大)运动”的先驱之一,这个生于北京的艺术家描绘了有着泡泡代巨大脑袋的人们的肖像,他们不成比例的庞大脑袋不仅充斥着巨幅画框,也充斥着他们的世界。

——美国《时代》周刊

他看上去更像朋克而不是画家——但这一点丝毫也没有减弱他作品的力量。他说:“我更注重精神的东西,所以我希望只有从我作品里看到希望和情感共鸣的人才有资格买我的画。”而现金这个当年的朋克,34岁的朱伟,正迅速地成为中国最知名的前卫艺术家之一。

——香港英文《亚洲周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朱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小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447462
开本 32开
页数 1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12-01
首版时间 2005-12-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3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22.7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186
112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2: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