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包装出来的西方文明
内容
编辑推荐

《包装出来的西方文明》由生民无疆所著,畅销书作家成君忆作序推荐的好看的历史书,颠覆你印象中的“西方文明”。

西方自古就比中国强吗?西方一直就是那么文明吗?看过本书,你才明白,原来“西方文明”曾被“专家们”精心包装过。

本书部分文字在“天涯论坛”发表后,被网友誉为“超级神帖”,引发网友激烈争论。

凤凰、新浪、腾讯、网易等国内众多网络媒体竞相关注!

内容推荐

《包装出来的西方文明》由生民无疆所著,西方已明显强于我们两个世纪,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始终优于我们。事实上,近2500年来,我们至少在前2000年绝对领先于西方。

历史是一块山地,不是平面,更非直线。院士的父母也许是文盲,富豪的儿女可能沦为乞丐。因贫困而怪罪祖宗,那叫无能;辱骂祖宗,则是不肖。强者之路,是以赶超为目的,应认真研究强者,并挺直腰板、不卑不亢地学习强者,以实现自身的真正强大,而不是以奴才心态,卑微地模仿,并一味美化强者。

《包装出来的西方文明》为读者朋友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西方文明的独特视角,透过这一视角,相信大家会对西方文明有个全面了解,并对我们自己的文明怀有敬意!

目录

第1章 子虚乌有的“古希腊文明” / 7

 村庄联合体 / 9

 愚昧、野蛮、封闭 / 10

 希腊经济发达吗? / 13

 繁荣的“东方” / 15

 希腊化还是波斯化? / 17

 希腊拿什么搞科研 / 20

 希腊科研无目的? / 22

 拷贝来的希腊“学说” / 23

 值得玩味的“巧合” / 25

 智慧来自东方 / 26

 莫把评书当历史 / 29

 依依惜别原始社会 / 32

 苏格拉底为什么“反民主” / 36

第2章 独裁与野蛮的古罗马 / 39

 罗马议会的悲喜剧 / 40

 “八旗子弟”的天堂 / 43

 武夫的黄金时代 / 45

 罗马的“海军” / 46

 赤字外贸的工商业 / 47

 “自治”的“城市” / 50

 罗马城:古今第一的“休闲城市” / 52

 罗马的教育:“军事训练” / 54

 罗马的科技:“成就很少” / 57

 可怜又可嫌的东罗马 / 58

 人性澌灭的时代 / 61

 血腥刺鼻的罗马法 / 63

第3章 中世纪:文盲武夫的时代 / 67

 日耳曼人走出丛林 / 68

 大师白描中世纪 / 70

 田园牧歌时代 / 73

 文盲时代 / 75

 无国都时代 / 78

 细胞裂变时代 / 80

 神权时代 / 83

 无货币时代 / 86

 十字军东征与全盘“阿化” / 88

 披裹羊毛学经商 / 90

 西方的经济强国 / 94

第4章 海洋文明——血腥扑鼻的伪概念 / 97

 西欧:阿拉伯海盗的乐园 / 99

 肩扛十字学海盗 / 102

 寻找“软柿子” / 105

 阿拉伯人:欧洲海盗的师傅 / 108

 暴富暴穷的黑帮老大 / 111

 英国:民间海盗转向国家海盗 / 115

 法国:醒得晚动作快的海盗 / 119

 真实的海洋文明 / 122

 中国的海洋文明 / 128

 “海洋文明”与“怀柔来远” / 133

 “海洋文明”带给中国什么 / 138

第5章 商业文明——端着刀枪做生意 / 143

 儒家重农也重商 / 144

 宋朝:“成熟的资本主义” / 146

 不比不知道 / 149

 哥伦布交换 / 151

 “哈洋族”缺少饿肚子 / 153

 欧洲人的新农庄 / 158

 暴发前夕的英法工商业 / 162

 仗剑经商,强买强卖 / 163

 法国:变革与工商业 / 170

 中英自由贸易 / 173

 数字游戏与“商业文明”的启示 / 177

第6章 科技文明与“李约瑟难题” / 181

 希腊文化无需“复兴” / 182

 天上掉下个牛顿 / 183

 “文艺复兴”与阿拉伯学派 / 184

 拜师学艺 / 186

 再说牛顿 / 189

 文艺复兴:复兴的是文艺 / 190

 宗教改革的价值 / 193

 战争与掠夺:技术进步的催化剂 / 195

 启蒙运动:让欧洲穿越时空 / 198

 天问时代 / 201

 莫名其妙的“李约瑟难题” / 204

 明清: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 205

 启示:高科技不如烧火棍 / 211

第7章 神主与民主 / 215

 契约是怎样炼成的 / 216

 契约社会 / 219

 家族制度与族权 / 222

 欧洲人的“奴性” / 227

 欧洲的女权 / 231

 英国革命:贵族圈子的游戏 / 235

 18世纪:伏尔泰的世纪 / 238

 血腥之下无民主 / 240

 跌跌撞撞向民主 / 242

 中国的“专制”史 / 247

 儒学功罪千秋评 / 254

第8章 结语:对外开放的条件 / 261

试读章节

来到古希腊,你会看到,人们光着脚板满街跑,斯巴达人更是光着屁股到处晃悠。文明一点的雅典人,也就是将一块布裹在或披在身上。部落内部,大事小事商量着办,共同祭祖,共同对敌,夺得战利品人人有份。虽有贫富之分,但总体来看,一幅原始共产主义风貌。

说它原始,最典型的,反映在婚姻问题上。

“哈洋族”以雅典一夫一妻制作为文明的象征,殊不知,这源于雅典禁止它的成员与外界通婚。在小小的雅典,男男女女只能内部消化,要想确保阴阳平衡,唯有强制推行一个萝卜一个坑,认可亲兄弟姐妹结婚。

希腊人的婚姻,自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结果。雅典的女人,青春期过后,14岁左右必须嫁人,一般是嫁给30岁左右的男人。同父异母的男女结合、堂兄弟娶堂姐妹、亲侄女嫁给亲叔伯,统统被社会广泛认可。而在斯巴达,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一样可以结婚生子。因为畸形儿太多了,斯巴达有了一个规矩:消灭畸形儿合情、合理、合法。

代表“希腊化”成就的国家托勒密王室,将这一传统保持的最为彻底:

托勒密一世的女儿阿尔西诺埃二世,先是嫁给她在马其顿的同父异母兄弟“雷电”托勒密,双方翻脸后,跑到埃及,嫁给她另一个同父异母兄弟托勒密二世,当上了埃及王后。后来这对国王王后被尊为“姐弟神”,她死后,还被托勒密王国奉为女神。

托勒密三世的女儿阿尔西诺埃三世,嫁给了她同父同母的哥哥托勒密四世,成为埃及王后。

托勒密五世的女儿克莱奥帕特拉二世,先与她同父同母的哥哥托勒密六世结婚,接着又嫁给她同父同母的弟弟托勒密八世,再接着,托勒密八世又娶了她的女儿克莱奥帕特拉三世,她仍然是她弟弟的王后。

这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婚俗,托勒密王室一直坚持到王国灭亡。克莱奥帕特拉七世——中国人熟知的“埃及艳后”,就由她的父王许配给她的亲弟弟托勒密十三世。

正宗的“希腊王国”——马其顿王国,自然也是这种婚姻制度。马其顿王德莫特里乌斯二世娶他的亲妹妹为妻;“父贵者”密特里达泰斯六世,先杀兄后弑母,再迎娶他的亲姐姐。

如此繁衍出来的希腊人,智商能够高到哪里去,只能去问动物学家;这样的统治者,能否“化”百姓,只能去问政治学家、社会学家。  希腊化国家亲兄弟姐妹结婚,正是在认真建设柏拉图的“理想国”。在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里:“法律准许兄弟姐妹同居,如果抽签决定而且特尔斐的神示也表示同意的话”,男人“可以同任何女人相处,除了女儿和母亲,女儿的女儿以及母亲的母亲。至于女人,同样可以和任何男人相处,只除了儿子、父亲,或父亲的父亲和儿子的儿子”,但必须是得到“治理者的准许”和祭司的祷告后,才能干这事儿,否则就是“苟合”,是“不合法的、亵渎神明的”,生下的孩子当然是“私生子”,“是愚昧和淫乱的产物”。柏拉图还要求:只有优秀的男人、女人才够格结婚,并且必须在限定的时间交配、生子,孩子出生后便被国家收养,不得让父母知道谁是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让孩子知道谁是自己的父母。但,不知希腊化国家是否严格落实。

如此野蛮的“婚姻法”,是同时期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吗?至少中国不是这样。西周之《礼》说:“系之以姓而弗别……虽百世而昏姻不相通者,周道然也。”“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诸如此类的法律法规、民风民俗,拥塞中国古代文献。

别看在当今雅典名气很大。它的公民文化素质却低得一塌糊涂。在雅典,工匠是奴隶,画师是奴隶,医生是奴隶,连教书育人的老师也是奴隶!所有需要文化的工作,离开了奴隶玩不转。《探寻古希腊文明》一书说:雅典的“学校的出现始于公元前6世纪末。男童6、7岁开始上学,学费相当低,因为教师工资低。大多数教师是奴隶,有时为自由人,教长通常为自由人”。奴隶所从事的,自然是最下贱、高贵者所不为的工作。到了“希腊化”时代,希腊人建立了真正的国家,政府也没有举办任何教育机构,教育活动纯属个人行为。

也许,有不少希腊人想读书,但买不起纸和笔。当时的中国人用便宜的竹简,希腊人没想到这一点,昂贵的皮纸被发明与否不得而知,而埃及的纸草纸贵得吓死人。据《探寻古希腊文明》说:“一卷草纸的成本似乎相当于一两天的工资(盖为一名劳工的6天工资)”,一个作业本得花掉一家人两天的生活费,难怪“草纸遗存主要在埃及,其他地方少有发现”,甚至拥有埃及的波斯帝国也只是“留下了成千上万的泥版文书”。

P10-11

序言

相传法国有谚语曰:“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因为憧憬想进来,城里的人因为厌倦想出去。”1947年,钱钟书先生因之而写作小说《围城》,以机智与幽默的文字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很多人开始发现,“围城”其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态。

事实上,小到我们各自的人生,大到我们共有的家园,都有可能成为一座进退失据的“围城”。因为这种“围城”似的心态,我们总是羡慕别人的快乐生活。在许多不幸福的男人眼里,老婆总是别人的好,反之亦然。家乡的美总是要别人来发现,在这种美被发现之前,许多人早已怀着对远方的向往,远走高飞。几乎每一座城市的社会文化,都会遭到来自市民们的极端恶评,例如上海女人总是瞧不起上海男人,说他们“女里女气”;武汉男人总在指责武汉女人,说她们“恶燥”,却无视她们敢做敢当的壮烈之美。而在哈洋一族的学者们眼里,外国的月亮总是比中国的圆。

1840年的中国似乎也是一座“围城”。鸦片战争的失利,使得向以“天朝大国”自诩的中国人开始丧失文化上的自信。到了1872年,根据容闳的倡议,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幼童赴美国留学,实指望这些孩子能师夷长技,学成后归来报效国家。孰知幼童们登上大洋彼岸,立时便遭遇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并深以拖在脑后的长辫子为耻辱。从小学到中学,幼童们使用的都是西方的教材,他们的人生观因此变得西化,并开始对“四书五经”产生强烈的反感和质疑。与此同时,西式教育也在登陆中国,并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私塾和书院。当此时也,一方面是朝廷的专制和腐败,一方面是西式教育的民主思潮,便催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自兹以来,有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斗士在时代的洪流中崭露头角,也有许多崇洋媚外的“哈洋族”在中间推波助澜。

革命斗士的爱国之志自是令人敬佩,但“哈洋族”的上下其手却无疑会挫伤中华民族的尊严。这些“哈洋族”总是习惯于鼓吹西方的文明,而对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则是极尽质疑、讽刺、挖苦之能事。某些“哈洋族”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几乎到了不分青红皂白的地步。他们习惯于用一种叫做批判性思维的方式对待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他们不做研究,或者在做研究之前就已经有了主观的定论——他们看到的只是一大堆等待批判的材料,但事实上他们可能根本就不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真相。时至今日,在中国学生的教科书里,依然充斥着大量的“哈洋族”课文,并因此培养出了“哈二代”、“哈三代”、“哈四代”,岂不令人叹息!

直到有一天看到网友“生民无疆”的文章,顿时便有了所见略同之感。我所谓“哈洋族”,“生民无疆”先生则谓之“洋奴”,在激扬文字之间,尽兴挥洒他的爱国之情。尤其是当他遭到“哈洋族”的围攻时,他的反击显得那么从容而又漂亮。

例如,他这样讽刺那些“哈洋族”:“天下竟有这样的人,一旦别人称赞他妈漂亮,他就骂人,而且高呼他妈从来就丑陋无比——尽管他妈很漂亮,年轻时是天下第一的大美人。”

例如,他又调侃说:“洋人适当地贬低一下别人的文化,美化一下自家的祖宗,这完全可以理解,我们不必过于较真。但是作为中国的学者,明知对方在说假话,还要拿着鸡毛当令箭,那就不好理解了。”

例如,他又说:“因为今天落后,就骂自己的祖宗的人,首先是缺德欠教养,第二是缺骨头欠揍。”

和“生民无疆”一样,我也爱我的妈妈,她是我们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妈妈。她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却因为时乖命蹇陷入了一时的窘境。按照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所有不尊重母亲的人子都堪称不肖。由是而观中国,不肖子孙可谓多矣!

“生民无疆”又说到自号黎明老人的吴虞。吴虞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任《醒群报》主笔,鼓吹新学,后来发表《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说孝》等文章,猛烈抨击儒家学说和他所谓的“封建礼教”,被誉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和“启蒙思想家”。为了与家族划清界限,他辱骂自己的父亲是“老贼”,亲手痛揍自己的父亲,与父母分割家产。事实上,他不仅是一个不肖的儿子,也是一个顽劣的父亲,宁可花钱娶小老婆、逛妓院,也不给自己的儿女用于上学。“父子有亲”、“长幼有序”的家族文化,被他老人家立时摧毁得面目全非。

而今“生民无疆”将他的文章整理成书,名之曰《包装出的“西方文明”》,却少了许多风发的义气,多了一些现实的理性。他又邀请我为之作“推荐序”,我亦感慨良久,思绪万千,不知从何“序”起。在这个寒气侵骨的冬夜,我的思绪从一座“围城”游离到另一座“围城”。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我的“围城”,许多人的“围城”,我们这个国家的“围城”……于是遥想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陷在围城困境之中,或痛哭,或沉思,或疾呼,或革命,在左右冲突之中寻求着出路。生民如此多难,心中怎不悲悯!

人性本善,没有人愿意做不肖的子孙。世间万象,皆是事出有因。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到哪里才能找到围城困境的解决之道呢?“生民无疆”说:“我坚信《国际歌》中的一句话——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我则以为,救世主与我们每个人同在,他不在外面,不在某个外国人或者某个权威学者那里,而在我们各自的心中。

感谢“生民无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用心良苦的历史读本,让我们能够得以破除对西洋文明的迷信。或许就在那一破之间,真理之光忽然照耀我们眼前的迷雾,让我们在恍然大悟中找到那种原来如此的释然和解脱。

成君忆

2011年12月12日于旅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包装出来的西方文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生民无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47694
开本 16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103-49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3:3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