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倪之争”等一系列人事争端实情如何?先后有数位中层管理者被送交司法机关,联想怎样克服“派系斗争”?在民营企业改制纷纷折戟的情况下,联想改制成功了,秘笈何在?转轨时期,柳传志等人如何把握联想的命运?用12.5亿美金并购IBM的PC业务,联想要的是什么?如此种种, 凌志军编著的《联想风云——关于一个人一个企业和一个时代的记录》这本书都给予了真实、大胆的呈现。
本书对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联想20年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揭密,诸多广受瞩目的人物和事件的真相终于大白,以史学家的深邃目光、思想家的批判意识和文学家的灵动文笔著就了这本融恢宏的气势、深刻的思想和迷人的情节为一体的大书。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们的国家始终在新与旧的激烈冲突中挣扎着前进。如果你屈服于旧体制,你会被淹没其中;如果你公然反抗,你会体无完肤。联想的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掌握了与11日制度相处的方法,同时又以惊人的坚忍、耐心和技巧与旧制度中令人作呕的弊端周旋,一点一点地摆脱束缚,走向新世界。这个公司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是梦想,什么是现实,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创造伟业必须走过的那座桥梁又在什么地方。
《联想风云——关于一个人一个企业和一个时代的记录》作者凌志军在对联想进行了长时间的实地采访后,根据200多小时的录音和60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它不只是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历史,也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历史。在《联想风云——关于一个人一个企业和一个时代的记录》这本书里,读者既可以感受到一个中国企业20年的坎坷历程和生存智慧,也可以体会到中国社会20年的沧桑巨变。
引子 中国故事/1
第一部分 叛逆者(1984—1989)
第一章 脚踩两只船/19
1984年10月17日/19
物质匮乏的国度/24
名正言顺地追求新生活/27
义无反顾,但不分道扬镳/30
到哪里去寻找“第一桶金”/31
第二章 忍辱负重/37
柳传志、倪光南的共同梦想/37
李勤出场/41
通往个人电脑的道路/43
初战告捷/46
80年代中期的联想人/51
被损害与被欺骗的痛苦经历/53
“汉卡之喜”与“汉卡之忧”/58
工程化/61
你得明白自个儿是谁/63
被遗漏的历史记录/65
第三章 远见/67
80年代中国的世界主义潮流/67
香港联想/68
人穷志不穷/70
加入我们,一起创业/73
两代人/76
把AST控制在自己手里了/78
“紧日子”/80
“联想式汉卡”得其美名/81
新闻媒体的狂轰滥炸/84
联想式汉卡的发明权之争/86
无名英雄竺廷刚/87
市场的“微笑曲线”与公司的“曲线救国”/90
危机/93
“技术至上主义”带来的麻烦/99
奖金税/102
80年代结束了/104
第二部分 领袖的时代(1990—1994)
第四章“斯巴达克方阵”/109
用联想微机取代AST/110
办公司就是办人/112
孙宏斌事件/116
在矛盾旋涡中整顿分公司/122
“天条”和“入模子”/123
开放“牢骚市场”/125
1991年春:成了官方格外关注的对象/128
大规模生产带来的质量问题/129
90年代初期的浪漫广告/132
席卷全球的“黑色风暴”/135
柳暗花明/137
第五章 曾是西风漫卷时/139
1992年春天/139
狼来了/141
务虚会/143
“七十二家房客”轰动京城/145
结束了“有钱不能发”的厨面/147
再次启动“新人战略”/149
分销:中国的“销售新概念”/15l
倪光南的鼎盛时期与汉卡的衰落/154
“1+1”/159
买方市场/161
电脑广告漫天飞舞/164
分红权/166
事倍功半/168
第六章 1994:转折点/170
内忧外患/170
旧病新痛/173
相逢一笑泯恩仇/175
拼命“赌一把”/178
杨元庆其人/180
E系列:中国第一款“经济型电脑”/182
柳传志和倪光南分道扬镳/185
“中国芯”:一次战略抉择如何演变成个人纠纷/188
震动中国的“知识产权第一案”/193
90年代中期的“民族主义大旗”/198
复制“惠普模式”/200
南方战场/204
一场大仗终于打完了/206
第三部分 笑在百花前(1995—1999)
第七章 联想高于一切/211
西部传奇/211
和政府联手/215
把“联想电脑快车”开到全国去/219
柳传志:“不把我打入监狱他绝不罢手”/222
倪光南:“将我免职。他应该高兴才是”/230
技术的力量与推动技术的力量/232
1995年秋:公司历史上难得的平稳期/234
让杨元庆学会妥协/236
一场“生死之战”的前奏曲/242
第八章 两线作战/246
决战时刻/246
1996年:民族工业年/249
北线战场一鼓作气/250
南线战场依然吃紧/253
“全民电脑”/256
改变竞争方向的电脑设计部/258
“渠道为王”/260
企业规划办公室/262
圣诞晚会/264
京港整合/265
调查组又来了/267
“专利侵权案”峰回路转/270
柳传志再次渡过危机/27l
戴尔的革命/273
总结90年代的薪酬制度/275
职工持股会/278
全球认可/281
第九章 起跳/283
新财年/285
台湾之行与公司的战略转变/287
第一百万台联想电脑/290
全球商界领袖/294
“ERP工程”/296
“维纳斯计划”与“爱国主义者”的批评/300
杨元庆会不会掉队/306
进军网络世界/309
“柳倪冲突”的最后结局/311
天禧——“因特网电脑”/313
满腔豪迈进入21世纪/318
第四部分 变革或死亡(2000—2004)
第十章 巅峰时刻/323
新世纪的评估/323
接班人/327
杨元庆和郭为/329
公司一分为二/33l
神州数码/333
2000年4月18日/335
“网络年”/338
交班和接班/340
急速转弯的公司战略/343
高歌猛进/346
第十一章 冬天/352
形势比人强/352
联想控股/354
风险投资/357
为“多元化”而战/359
共享的时代/361
昂贵的教训/362
微机主战场面临困境/365
从电子商务到信息服务/367
历史上最严重的营销失误/370
“Lenovo”和新的广告策略/373
戴尔的威胁/375
直销与分销:谁的流程更卓越/377
2003年冬天/379
第十二章 急流勇进/38l
大有大的难处/382
裁员/384
“公司不是家”/388
国际奥委会的“顶级赞助商”/393
专注微机/398
国际化/400
在“五一黄金周”遭遇顽强阻击/402
高端市场的压力/403
“强龙”与“地头蛇”之争/404
是进攻还是防守/406
尾声 新联想/411
附录 联想之路:四十五条成功法则/415
孙宏斌事件
孙宏斌并没有理解老板的警告,反而因为扫除了贾绪福这个障碍而得意起来。企业部里那些年轻人,还有13个分公司的总经理,现在更加紧密地聚集在他周围,百般拥戴,就像找到一个英明领袖一样。
年轻人的能量很快从企业部里涌出,在整个公司串来串去,把柳传志左右那些得力干将也卷在其中。有一天五个年轻人来到“达园”,一边吃饭一边指天骂地,都说计算所的那些元老占据了公司所有重要岗位,年轻人总想做一点什么,却总被指责。照这样下去,公司长远大计从何而来?这些人倒真是为公司的前途着急,可就是不明白元老们开创这家公司时的艰辛,只觉得他们个个都是明日黄花,柳传志英雄寂寞,身边缺少有才干的人。大家喊着“就是靠我们这一代”,都是一副“天降大任,舍我其谁”的样子。
柳传志不断得到属下报告,对这些动向全都了如指掌,元老们也在给他写信,说孙在公司里面如何横冲直撞,如人无人之境。更令人担心的是孙还得寸进尺,以“蚕食的方式”,侵入本来属于公司总裁室的人事权力,自行其是地任命下属经理,由先斩后奏而至斩而不奏,私自调进三人作为他的心腹。这些人还模仿柳传志的干部培训计划,召开会议培训新人,其要旨是对孙宏斌本人表达忠心。大家都说孙是“领袖型的人物”,不仅聪明而且英明,别人对他的话要苦思冥想,才能悟出真谛。说到得意的地方,不由得把孙和万润南、柳传志并列在一起,后面两人都是中关村的成名人物。现在孙的属下经过一番分析,结论是:“孙绝对第一,万第二,柳第三。”因为“孙用能人,给大家一个能成事的舞台。而柳传志身边都是庸人,把住权力不放手”。
这话说到最后,就形成一个规矩:企业部的员工对孙一人负责。比如所有新员工都要回答“自己的直接老板和公司大老板是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假如你一天生产200个部件,直接老板向大老板汇报一天生产300个,当问到你们的时候怎么回答?”正确答案是:“应该异口同声地说是300个。”再比如大家一起领悟公司的“大船结构”,悟来悟去,最后终于悟出:联想公司是一座大船,企业部是一只小船。联想的大船沉下去了,企业部的小船就漂起来,变成大船。
孙是_二个坦荡之人,并不隐瞒所有这些行为,甚至还邀请李勤来参加他们的会议。在柳传志忙于香港事务的时候,李勤是北京联想的主持者,后来公司上下很多人认定,孙能如此嚣张,都是因为李的纵容,孙本人也在有意无意间把他当做“靠山”。其实这些看法只是一面,而不是全部。从纯粹业务的立场上说,李勤的确需要年轻人去攻占全国市场,所以在孙与贾的分歧中明显袒护孙宏斌,可是他却不能允许孙的胡作非为。
柳传志现在认定孙宏斌在另一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听之任之必会后患无穷。他再次从香港赶回北京,与李勤“对表”(这是公司员工常用的一个词,直到今天都在流行,意思是要统一步调)。他的这位搭档尽管拥有强悍的管理风格,但却是个识时务的人,每逢关键时刻总能洞悉大局利害所在,所以没有犹豫就表示赞成他的判断。于是两人决定将孙调出企业部,到业务部去接替老贾空出来的位置。柳传志勒令孙“低姿态进入”,“不许成立新的单位或带人进去”。柳仍在期待他曾欣赏的年轻人悬崖勒马,进而发挥自己的才干。但是站在孙的立场来看,这无疑是一次重大打击。他将远离年轻人的圈子,时刻处在元老们的包围和监督之下,而企业部的年轻人也将群龙无首。当柳传志在4月4日宣布这一决定时,冲突立刻爆发。
事情发生在北京大学芍园召开的企业部会议上,所以在公司历史上被叫做“芍园发难”。柳传志后来多次表明,这是整个事件的“分水岭”,从此“就开始了一环扣一环的斗争”。这就表明,他是这一天开始,认定孙和他的“小集团”已无可挽救。
根据当时会议的记录,孙宏斌表示他的属下不能理解公司决定。接着一个名叫白泉的员工发言。白是那份遭致批评的《联想企业报》的编辑,现在质问:“《企业报》到底有什么问题?”薛琳娜接着发言,其实是火上浇油:“公司的《联想报》办成这个样子,为什么不能办更好的报?”
柳传志一直在听。但是当孙宏斌插进来说“《联想报》简直就是下流小报”时,他觉得再也不能抑制内心的愤怒。他严厉斥责年轻人的狂妄,以为凭借自己的威望能够力挽狂澜,,却不料他的听众“处于一种假睡状态。假睡的人,你怎样叫他都叫不醒的。那时我就知道对他们已经不是讲道理的问题了”。
柳传志后来对公司全体员工如此报告当时情形:“就一个接一个地,一句接一句地向我们发难,仿佛非要把我们问倒不可的架势。”另外一个柳传志的随行者,应旗,在很多年后还能记得:“他们当时叫‘盘道’,有一点像‘华山论剑’那种感觉。按时下流行的话说,要盘盘道。”
以下是一些最富挑战性的问题:
“你说我们有帮会成分,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我们直接归孙宏斌领导,孙宏斌骂我们爱听,与总裁何干?”
“企业部到底怎样开小船了?”
“什么叫大船结构?”
会议就这么不欢而散。“你们的表演,说明了你们只知道有企业部,不知道有联想集团!我希望你们不要做装睡的人,就是装睡我也有办法把你们叫醒。”柳传志说罢,拂袖而去,出门前又丢下一句话,“你们要知道,联想的老板是谁。”
“叫醒装睡者”的办法相当严厉,有点类似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开除“芍园发难”中表现最激烈的白、薛二人;封存分公司的账号;请公安机关派人来保卫公司的安全;柳传志自任企业部经理,李勤担任业务部经理,孙即刻离开原职,到业务部去给李勤当助手。
4月7日下午,柳传志再次集合企业部人员宣布新决定。会场气氛肃杀,个个正襟危坐,已经宣布被开除的两人仍在其中。柳走进房间的时候,这群人全都把胳膊抱在胸前,以一种姿势朝着他,接着孙宏斌进来,所有人当即把手垂下。室内香烟缭绕,柳不免皱眉。孙喝一声“把烟掐了”,大家一同灭烟。孙又喝一声“起立”,大家一同起立。柳带来的秘书应旗下意识地坐在柳的身边,孙再一声喝:“这不是你的位子。”柳认定孙在率领整个企业部向他示威。他对应旗说:“你就坐在这儿。”然后宣布企业部全体人员“必须服从我的一切决定”,又警告所有人“不许拉帮结派,不许恫吓任何人”,若有违背,无论是谁都将受到严厉处分,直至开除。
孙宏斌预感大势将去,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当晚把属下叫到畅春园商议对策,没想到这样一来就铸成了大错。年轻人群情激愤,口无遮拦。有些人要他坚决顶住,有些人要他知难而退,还有人在激怒中建议“卷款”走人。他们可没料到身边也有忠于柳传志的人。柳传志很快接到报告,当晚会议“最后的结论叫做‘明撤暗卷”’,也就是表面接受公司决定,暗中把分公司的钱转移他处。这成了导致孙身陷囹圄的直接原因。
孙宏斌后来只承认有人在气头上说了“卷款”的话,并没有一个“结论”,尤其没有这样的行动。但是当时种种迹象确已表明事情刻不容缓。一个会计当晚报告,企业部有人打算到外地提款。第二天是星期天,又有孙的五个下属前来揭发有人打算“卷款潜逃”,提醒公司防范。柳传志手上并无确凿事实证明这些揭发属实。不过,由他本人多年的经验来衡量,人事的纠纷不断激化,乃至发展成为你死我活的冲突,在整个国家都是一种普遍现象。从公司的立场上说,他也必须预防在先,因为孙领导的分公司掌握着至少1700万元的资金,倘若“卷款而逃”的事情真的发生,必将置公司于巨大的财务危机和信誉危机中。我们只要想到这个人为了索回2万美元的债务,夜宿深圳小店流着眼泪奋笔疾书,弃重病的妻子于不顾;想到他曾为了300万元的货收不回来,蹲在人家墙根底下,恨不得拿着砖头去拼命;想到他为了100万美元的亏损,点着几个香港人的鼻子破口犬骂,就可以知道,这个人为了公司的钱,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出来的。
这个周末孙宏斌和柳传志都没闲着,孙向远在香港的陈恒六请教对策。柳则向中国科学院保卫局报告,显然这件事已经不再是公司内部的纠纷,还有触犯刑律之嫌,所以他又向公安局和检察院报案。同时派出20人星夜兼程分赴各地查封分公司账目,还请了一个身材高大名叫王勇的小伙子做自己的保镖,时刻不离左右。
P116-119
“你来了解一下我们的企业吧,”柳传志盯着我说,“你一定会感兴趣的。”
那一瞬间,我觉得这个人过于自信,却很真诚。分手的时候我答应了他的要求,但又补充道:“我很抱歉,我不能给你任何承诺。”
“没有关系,你可以按你自己的想法写,也可以什么都不写,”他回答,“我只是希望你用局外人的眼光来看看联想。”
对于联想来说,我的确是个局外人。我在此前与柳传志从未谋面,没有直接接触过这家公司,也没有写过任何关于联想的文字。当时我只知道这个人的事业是从40岁开始的,而大多数中国人在这个年龄之后就不再有什么变化。他领导的联想是一家计算机公司,成就非凡,享有盛誉。我听说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学生,要在两年之中学习几百个案例,联想是其中之一。有一次我采访美国微软公司的高层经理们:。听到他们嘴里提到的唯一的中国公司,就是联想。我还知道有不少人正在批评联想,在某些评论家笔下,它不过是个目光短浅、沽名钓誉的混蛋。
联想集团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附近一座崭新的大厦中,要进去就必须出示一个带有保密号码的磁卡。车间里没有一般工厂流水线上常有的那种喧嚣,办公区有点机关的味道,还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气息。我们国家的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秘密,而且不会出示给一个不相干的人。不过,柳传志兑现了他的承诺——把公司的真相对我和盘托出。
联想邀请我参加了他们的一些内部会议,允许我不受约束地采访任何人。我和68个人谈了话,包括公司的开创者、老一代和新一代领导人、项目经理和技术人员、第一线的销售人员、流水线上的工人,当然也包括几位因为重大分歧离开联想,甚至与柳传志结怨甚深的人。公司还对我开放了全部档案。走进档案室的时候,我被面前的几十个大铁皮柜子惊呆了。在我接触的公司中,没有哪一家为自己保留了这么完整的历史原貌,包括公司20年来的会议记录、财务报表、业绩报告、主要领导人的讲话手稿和工作日记、往来信件、传真、政府批文、营销合同、荣誉证、检讨书、法律诉讼案卷、广告文本、图片和音像资料。在我打开这些铁柜之前的许多年里,还没有人如此系统和细致地研究这些尘封的隐秘。我的调查持续了六个月,留下200多个小时的录音和600万字的资料。与此同时我还阅读了大量关于联想的公开出版物,所有这些都成为我了解这家公司的参照。
迄今为止,人们对联想的认识倾向于两个极端。一些人把它描述成一支无往不胜的“铁军”,另一些人则认定它正在走向死亡。事实上,联想的历史充满了艰难,一点也不夸张地说,是九死一生。它的最显著的进步都是在战胜了最严峻的危机之后得来的。在20世纪,它打败了80年代后期的混乱,打败了90年代初期的萧条,在跨国公司蜂拥而入的中国市场上树起自己的旗帜,在大多数国有企业都不景气的时候,疯狂地成长起来。当新世纪开始之时,它是我们国家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在中国和亚洲太平洋的微机市场上占据第一的位置。20年前联想刚刚成立之时,手上只有20万元。它的第一笔生意是一次被欺骗的惨痛经历,导致14万元血本无归。而今天,它已经是一家拥有198亿元资产、几百亿元市值的公司。它的最新一笔交易是以12.5亿美元收购了。IBM的全球个人计算机业务。
联想在过去几年里始终是最有价值的国产微机品牌,在成为国际奥委会的全球合作伙伴之后,其品牌价值已经超过600亿元。柳传志和公司的开创者们也都合法地成为富翁。站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立场上看,他们的收入之高令人惊讶,但是从个人财富的角度来衡量,他们与中国富豪排行榜上的那些人还差得太远。事实上,柳传志从来没有拥有超过1.5%的公司股权,他的薪金也没有他的继任者高,但是他在精神上对这家公司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的很多话被员工引用。他治理公司的手段,诸如定战略、建班子、带队伍、天条、迟到罚站、公司歌曲、半军事化的训诫、宗教仪式般的誓师大会,都让人充满了对他和他的企业的好奇。
就像联想是中国企业市场化道路上的重要案例一样,柳传志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表现自己智慧和激情的舞台不是一个企业,而是整个国家。如果我们试图把这个故事看做一场道德剧,把柳传志当做完美主义的化身,也许会失望。他的迄今为止的生涯一直被一种梦想所引诱,当他出色地实现了梦想之后,依然有新的梦想在前面召唤。20年前,他的梦想是让他的企业达到200万元的销售规模;十年前,他的梦想是让国产微机占领中国市场;而现在,他的梦想是让联想成为世界一流的公司。
联想的故事是由一种信念衍生出来的。这种信念是:相信任何人都会追求完美,都拥有无限激情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只要赋予他们适宜的环境,他们一定能成功。然而这个故事中还有着某种强烈的中国味道。在过去20多年里,我们的国家始终在新与旧的激烈冲突中挣扎着前进。如果你屈服于旧体制,你会被淹没其中;如果你公然反抗,你会体无完肤。联想的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掌握了与旧制度相处的方法,同时又以惊人的坚忍、耐心和技巧与旧制度中令人作呕的弊端周旋,一点一点地摆脱束缚,走向新世界。这个公司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是梦想,什么是现实,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创造伟业必须走过的那座桥梁又在什么地方。
在联想20年的历史中,舆论在大部分时间里充满了对它的赞美。但是从2004年1月开始,批评它的声音忽然强烈起来,各种各样的言论组成了“联想危机论”,媒体也开始以发表联想的负面消息为乐事。奇怪的是,这局面反而让我了解这家公司的念头格外强烈起来。
不过,我在调查这家公司的最初几个月里,并未打算把它写出来。有一天我旁听联想的内部会议。当时公司刚刚完成一次大规模裁员,引起议论纷纷。毫无疑问,这是联想的艰难时刻。在场的几千员工都想听听柳传志说什么,于是他走上台去,发表一个简短的演讲。当他说到自己在过去20年间犯了很多错误、因此影响了很多人一生的命运时,我被他的坦率和真诚感动了。就是在那一刻,我决定写一点什么。
“这不止是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历史,”我对自己说,“也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历史。”
于是我开始写这本书。写作的过程相当艰苦,但却自始至终散发着一种迷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