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花妖
内容
编辑推荐

钱定平教授无疑是中国当代最富特色的作家之一。他以浪漫、博学、机智、隽永而饱含热情和生命力的文学语言,创作出了直面现实、切入人性、充满人文精神的小说——《花妖》。小说以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的生活为题材,也反映了知识分子和大学校园内的现状,把读者领进了一个五十年来在中国较少有作家描写过的领域。

小说以对普通百姓的人文关怀为主旨,鞭挞丑恶,歌颂女性;构思奇妙,中西合璧;人物鲜活,语言绚美,是中国现代文坛上少见的一本力作。

德国著名画家海石博士(Dr. Peter Reiser)特别给小说插图,尤其为本书增色添香。

内容推荐

小说以两位画家的“双螺旋结构”为创作手法,创作场景在中、法两国之间交织变换,演绎他们与各自模特儿的悲情史。

农村姑娘萝苜帮助留法归来的美术教授“老乔”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顶峰,正当他俩准备结婚的前夜他突然去世,教授子女和大学领导联手逼迫,使她落得红粉飘零。买菜女木艾身世惨绝,她那朴素而野性的美却让画家“小乔”大为惊艳。他将她藏匿在家里,并以她为模特儿创作出了在法国画展上一举成名的杰作。可是,木艾却因为他在爱情上“不作为”又久等不归而彻底失望,终于同凌辱她的恶势力同归于尽。最后,萝苜按照“老乔”的遗愿找到了“小乔”……

目录

星河璀璨,交汇于斯——《花妖》序(詹春花)

引子雨夜

大爆炸一瞬如画

酱缸的美术形式

湘妹子傅萝苜

千钧一发上的柔情

再生香

鲨鱼与美人

影子抬得阳光强

马蒂斯之怪

喜庆的烛泪

上海的多种风情

巴黎蒙马特

美的第N个印象

花颜

鬣狗、兀鹫和鸽子

花魂

假面舞会

花妖

花和刀

花絮

见怪不怪

南方的玫瑰

卷帘门里

试读章节

大爆炸一瞬如画

乔恒棠教授在当地一所大学的美术学院任教。他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

教授出身于教授之家。他的父亲曾经留学日本,在早稻田大学学经济,得到过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家乡兴办教育,兼营工商,成了著名绅士。后来,又到国立大学任教,曾经做过文学院院长。教授本人幼承家学,饱受庭训。后来,受到“美育救国论”的影响,就立志做个画家,想用画笔来描绘世情百态,唤醒沉睡国人。学绘画,当然是去法国。教授一去,就是八九年……留学回国后,有好几个美术学院都来争相聘请,教授却专挑了一个当时并不起眼的小小学院。教授画过不少油画,个人画展满世界都开过,那主要是在晚年。原来并不起眼的小小学院,也随同教授一起蜚声教育界。所以,教授身上名副其实贴着一个学校颁发的标签:“国宝”。佳品难以自弃,总是愈陈愈香。酒是其中杰出代表,人其实也一样。在某一个热火朝天的时代,上面号召大家写诗高歌。有位老教师写了颂诗一首,其中有句云:青春埋在旧社会,晚年开花同样鲜。一时传为美谈。教授自己也没想到,他居然成了“晚年开花”的火热样板。当然,教授也在样板的驱动力之下,切切实实为学院办了好些事儿……

岁月流逝,人事倥偬,学院求其速大而并人了大学的行列,教授也求其速朽而并人了退休的行列……

他年纪刚一到站头,就马上在学院办理了退休手续。

教授引用的是巴尔扎克小说《贝姨》里的话:“到了想念拐杖的年纪啦!”

学院领导当然加以挽留,说了几箩筐好话,教授的态度却坚硬如钢刀。他同其他教授完全不一样,丝毫不热衷“发挥余热”,从不喜欢抛头露面,更不出任什么会长、顾问、理事、挂名会长、资深顾问、名誉理事,也不充当其他古董花瓶之类。

而且,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是他也不再到画室里去了。虽然领导班子决定,鉴于教授德高望重,他的画室还是给留着。

教授还记得,年轻时读过一本英文小说,其中有一句是:“His life had been reduced to columns of routine items and one—sentence descriptions.”(他的生活简约成了事项的罗列,一句话就足够描写)。当时,年轻的教授曾经暗笑:一个人如果就这样生活,那还有什么味儿?

现在,他自己却正是这种状况了。

所以,教授一退休,就真是沙场老将彻底退役了。他真正节约了社会为他付出的能量,也退出了人世的种种纷扰。

大家几乎把这位大教授忘记了。

大概,他自己也正是希望如此。

英国有一位小说家这么描写老年人:“One-who is left alone at a banquet,the lights dead,the flowers faded.”(宴会散席后孤零零剩下的那个人,如灯之灭,似花之凋。)

也许,他自己也正感觉如此。

老年是一双卡脖子的手,已经慢慢吞吞地伸过来了。开始还温柔有礼,不过,那双手毕竟是铁打的,不会因为是带着天鹅绒手套而容许你有些许抗拒。

如果……如果不是出现了一位小小模特儿的话……

平常,当同事朋友见到教授时,他总是病恹恹的样子。教授的毛病听起来有好多种,这是中国高级知识人的通病,特别是那些年轻时不喜欢运动的人。中国的大学里,在人文景观上有个特色,在校园里碰到任何一个教师,不管男女,都是行走的《疾病百科全书》和《医疗养生大全》。教师们讲得出只有专家学者才讲得出的怪病名称,足够编写一部《中国疾病大全》的;他们说得出一些奇奇怪怪的药品的名字,也足够编辑一部《中国编外药典》。教授自然也不例外。有时,在校园里碰到个把熟人,总是抱怨这儿疼得很,那儿不舒服什么的。

偶尔,在校园里也看得见教授的另外一派风情。这时,他由他那位年龄还要大两三岁的夫人陪着,那多半是到校医院去的。夫人戴着金丝边眼镜,穿着很高雅名贵,神情则不苟言笑。知情人说,教授夫人戴着的,原来是一副高档的平光眼镜。不管怎么着,别人见了,一定会认为她才是真正的教授。旁边那老头儿么,不过是“撒切尔夫人的丈夫撒切尔”之类的角色而已。

有一天,是个合该有事的春日。

上海的春光一到了5月,就已经打着饱嗝,伸开懒腰,失去了清新和灵气。但又更像窈窕的姑娘已经长成了丰腴的少妇,果子成熟了一般地宜人诱人。这春光是悄然转化的一片晴柔,也是万物复苏的一阵风流。教授一个人来校,在校园里慢慢走着,似乎完全没有注意到美丽校园正春意盎然。

突然,有一位面目不清的中年人走过,很恭敬地同教授打招呼。于是,教授也立刻站定,很有礼貌地答礼。两个人就在校园的小径旁边对谈起来。只见教授摇头苦笑,时不时地作无可奈何的神态;那人也微笑点头,时不时地作莫可名状的表情。最后,只听见那人对教授高声说道:“乔教授,您老自己保重身体!家里真有事也可以来找我。千万别客气!别客气!”

两个人就抬手告别,又各自走自己的路。

教授又慢慢走了一段路,好像仍旧思考着刚才的问题。

春之气息浓浓地吹拂着大地和长空,大地泼洒了一色如金,长空流动着一碧如洗。春风阳光中满是富有尊贵生命的埃尘。草地浓密深深,到处撒播着星星点点,那是万绿之中缀着的一些小小璀璨,自有一派生机。小花儿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也在春风更低处露头露角。叶子绿得冒油,也只不过是花的陪衬;鸟儿飞得再高,也投影不成人的形状。人们呼吸着的不是花香鸟语,而是莽莽大地的生之原始。每一片碧绿,每一滴纤尘中都洋溢着鲜活的生之喜悦。

是的,大自然永远不相信高低贵贱。

突然,路旁爆出了一片女性的清脆嗓音,分明是在一迭声叫他:“乔教授!乔教授!”

他抬起头来,面前站着一位年轻女郎!

“乔教授,您不认得我了?”

教授仔细地端详着女郎的脸蛋,好一会儿。

那是一张青春跃动,明媚秀丽的脸蛋,一瞬间瞧来,简直是一幅好画。仔细看,妩媚中流露着一丝疲惫。

女郎歪着头,微笑地看着他。教授终于开口道:“认得!认得!你不是傅……傅萝苜吗?你好吗?还在当模特儿吗?倒真是好久不见了!”

“是啊!我是傅萝苜呀!乔教授,亏您还记得我。好久没有见到了,您好吗?”

“我很好。就是老了,退休了,不中用了。”

叫做傅萝苜的女郎看着站在面前大名鼎鼎的教授。他今天出人意料,显得十分和蔼可亲。只见他头发花白,腰杆笔挺,面容清癯,仍旧保留着多年颐养而成的聪睿之气。光这一点,就是学院里一般教授望尘莫及的。傅萝苜心里不禁一阵轻微的骚动,无名而且新鲜。

“哪里呀!乔教授,您一点也不老,真的呀!您看起来嘛,顶多只有五十岁哩!”傅萝苜微笑着,选择她认为最得体的话语说。

“你这是在瞎夸我哟!那么,你怎么样?好吗?”  乔教授并不觉得这种寒暄无聊。正相反,此时此景让教授突然醒悟,平时的退休日子太没劲了,今天何不乘着大好春光,找个年轻人儿聊聊天呢?

以前,老教授每次走过校园,都有种奇怪的感觉。觉得小路旁夹道的树木,老是青翠葱茏得正要凋零。像一个人一样正处在顶峰,一片金光,也一派肃杀。今天,春光正好熟透,校园显得饱满。紧挨着路边的冬青树丛,就显得格外地青绿,捧出的也是一腔与时俱进的虎虎生气。

这边的人儿其实也掠过了一片遐想……

突然,傅萝苜想起了教授还在等待着她的回答。于是,她把刚才的话又说了一遍:“哪儿呀!乔教授,您一点也不显老,真的!您看起来顶多也只有五十几岁!人家是怎么讲来着,盛年!”

“哪里话,哪里话,你这是在夸我哪!那么,你怎么样?你好吗?模特儿当得怎么样?你可是我们学校最受欢迎的模特儿啊!”

傅萝苜摇了摇头,沉默着不言语。

傅萝苜只是觉得有一股强烈的冲动,忍耐不住,要大爆炸似的。

其实,大伙不知道,宇宙大爆炸产生的不是基本粒子,而是故事。因为,我们的这个世界原不是由原子组成,而是用各种各样故事构成的。

也就在这如画的一瞬间,傅萝苜决定对教授讲自己的故事,自个儿的创世纪……和毁灭记。

P11-14

序言

星河璀璨,交汇于斯

比较文学博士詹春花

钱定平教授一向以合璧中西、贯通文理的散文和优异的译文著称,现在他却将这部独特的长篇小说《花妖》奉献于读者面前,有如春雷惊蛰,令人耳目一新。有先睹者说,《花妖》兼有《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优美风情,《百年孤独》的魔幻场景,《围城》的睿智讽刺和《巴黎圣母院》的悲天悯人,使之成了当代中国小说独一无二的作品。这话笔者也颇有同感。讲得直白点,《花妖》可以说是世界文坛上几部名著的一个小小交集,也是几条文学星河的一种悠悠汇流。本序言从小说的几个鲜明特点着手,试图在小说文本、文学传统和广大读者之间搭建起的一座沟通的立交桥。

两代画家的“艳遇"悲情

《花妖》奏响的是浪漫的主旋律,以巴黎和上海为“双城记”,以当代大学人文风情作背景,交错讲述了花甲教授“老乔”与湘妹子的“黄昏恋”和年轻画家“小乔”与卖菜女欲说还休的脉脉情愫,用这两组非常爱情引出人世间的万千气象,铺开社会、人性、爱情、艺术、历史、女性命运的斑斓画卷。

“老乔”恒棠是沪上一所大学的退休教授。他年轻时留学法国,与一班才华横溢的留学朋友同气相求、指点江山。巴黎蒙马特高地曾见证他和一位法国少女邂逅倾心的青春热情,归国前夕更有意大利佳丽以身相许。但是,恒棠骨子里还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文人。他与大他几岁的妻子在精神上形同陌路,几十年的夫妻生活有名无实。退休后他安于老境,与世无争。偏偏是同模特儿傅萝苜的一场邂逅,完全改变了他晚年的人生轨迹。萝苜是从农村来的打工妹,曾在他所在大学当模特儿。婚后不愿意生孩子,为此与丈夫离了婚,丢了工作。两人在校园偶然相遇后,恒棠决定重新拿起画笔,就让萝苜当自己的模特儿。在相互接触中,她的美丽和善良重新唤起了他对女性的意识;而她对他则充满敬佩,偶尔也在那男性眼光下流露出一点女性的娇羞。他们终于偷吃了禁果,也带来了教授的第二次艺术生命。不久,教授的妻子病逝,他们同居了。正当萝苜怀孕、他们准备登记结婚,而恒棠也正规划着要让并未谋面的年轻画家乔厚生来继承自己的事业时,恒棠突然撒手人寰。为了争夺遗产,教授的子女对萝苜威逼利诱,耍尽诡计;学校当局也忘恩负义,趁火打劫。这一切迫使她放弃所有,悄然而退……

“小乔”厚生是上海另一美院的青年教师,怀才不遇,妻子弃他而远走高飞,本该到手的教授职称也关山阻隔。他正为参加画展物色模特儿,在菜场,他发现了淳朴的卖菜美女罗木艾,还进而了解到在木艾的悲怆经历。木艾来自穷乡僻壤,风韵天成,但少女时就先后被许多人蹂躏过,后来又被转卖给瘸腿陈老汉,还有了一个小孩。本来她已认命了,老陈却还因自己老而无能对她百般虐待。激于义愤,厚生大胆地把木艾藏匿到家里,并做了自己的模特儿。画家对她的平等态度和关爱怜惜使她受宠若惊,让她感到了做人的尊严,她恨不得将自己融化在他的光和热之下。在杰出前辈恒棠的巨大精神影响之下,厚生在木艾美轮美奂的胴体上找到了创作的“画眼”。只是,他一直不肯如她所愿去亲近她,因为她长着一双奇丑无比的脚,正是这双脚标记着她那难堪的过去……厚生以木艾为模特儿创作了一幅杰作,参加了巴黎画展。正当他载誉归来,满心希望能和木艾有一个新的开始时,等待他的却是她倒在血泊中的噩耗。

在小说的结尾,萝苜为了实现老教授的遗愿,终于找到了厚生,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好的小说总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正如该书中所说,“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声音和色彩。”《花妖》在反映时代上具有许多“斯文难再”的特色:一是以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以大学校园为场景,既有正面思考,如对祖国日益强盛的欣喜自豪,对国家命运的匹夫之责;也有现代儒林的百丑图,如对大学校园个别领导的批评讽刺等。二是对普通民众生活这个中国社会最痛点的关注,它将农村的贫困与愚昧、城市贫民窟等边沿地带摄入笔下,将求生在其中的小人物尤其是下层女性纳入眼中。两个女主人公都属于弱势群体,木艾面对悲惨遭遇的质问:“法律会管普通老百姓么?”突显了这个边沿地带的空旷与蛮荒。三是反映了40到50年代某些留学知识精英的生活与命运。时间的跨度、人生的历练和哲理的思考,使作品有一种难得的登高远眺之势,也使它区别于时下流行的留学题材脱颖而出。四是将绘画艺术之美与当代科学如“宇称不守恒”等,交织消融到叙事之中,这种写法在中国文学中从来没有。这当然是因为像作者一样,能够身栖多种语言、自然科学和艺术氛围三界的作家不多。

“美"与“丑"的双螺旋

除了具有广泛的时代意义,小说《花妖》还含有丰富的文学钙质——使之能直立起来的脊梁骨,那就是它的理性思考,包括歌颂女性、揭露人性、自我忏悔和文化批判等母题。并且,这些又多是与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组合在一起的。其实,恒棠与厚生故事的“双螺旋”还只是表层结构。·作家对于底层女性之美的歌颂与对于丑恶人性的揭露,两者也以构思精致的“双螺旋结构”徐徐展开。

对女性的赞美是这部小说的一大亮点。两个美丽善良的女主人公“浮罗暮霭”(这是当年恒棠在法国巴黎蒙马特高地听到的一个神秘花名,暗含着傅萝苜和罗木艾两个名字)是互为镜像的“圣母+受难者”形象。说她们是圣母,是因为她们充当着拯救男性的神圣角色。尼采曾说:“人,是应当被超越的。”(Der Mensch ist Etwas,das tiberwunden werden soil.)但男性为了获得超越,往往要借助于女性的力量,女性因此成为他们灵魂的引路人,就像赫尔曼·黑塞笔下的夏娃(《德米安》),或化身为女性的黑塞自己——赫尔米娜(《荒原狼》)。《花妖》女性也对男人起着决定命运的作用。以自己的青春柔情,萝苜无怨无悔地促使老教授的生命获得了灵魂的超越;木艾也以自己的风姿绰约和生命力量让青年画家厚生赢得了事业的成功。甚至,厚生那有待超越的灵魂也定会在最后时刻向他走来的萝苜姑娘那儿找到归宿!同时,“浮罗暮霭”也像是一对受难的姊妹,钟灵毓秀的美妙身体是她们唯一的本钱,也是女性的囚笼:萝苜忍受着正常婚姻的意外痛苦与烦恼,木艾更因绝美无匹而招来苦难命运。但是,作者以饱满的油画笔触热情讴歌这两个女性强健的生命力。充满女人味的形体其实是她们文学新形象的一则隐喻,表明她们既不是林黛玉们,也不是“五四”以来现代小说中的任何女主角,而是沐浴过希腊精神和文艺复兴熏风的东方新生女性。

此外小说中还出现了一系列各种可爱女性形象,也包括异国风情的女性。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爱花和惜花(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妙隐喻么?)。她们与两个女主人公互为补充,互为呼应,完成着对主题的不同使命,当然也堪称“花妖”。神秘的西班牙裔少女阿黛儿诱导着年轻时的恒棠对女性、对美的永恒向往,意大利籍的“南方玫瑰”阿帕儿坦然献身让他初尝伊甸禁果。同样,菊英、雅平等上海女性也是厚生情感炼狱的团团热火,作者写这些平凡女人也是对“美”的礼赞。女性美的对立面却是丑的男人和丑的现实。作家以漫画式的笔墨惟妙惟肖地刻画、讽刺了某些灵魂丑恶的“群落”,如大学校长、艺协主席等,以及围绕着萝苜和木艾的一群群丑物等,这也是小说一大“西洋镜”式的看点。

但是,标志着这本小说更高品格的,是对于复杂人性的揭示,特别是对于作为“正面人物”的两位大学教师,也毫不放过人性批判。作家在描绘他们的正面形象时,对于他们身上与生俱来的致命伤也予以无情揭露。  老教授乔恒棠是作者用力最勤的人物之一,这个人物的最大意义是他背负着新、旧两个时代的十字架,在灵与肉的挣扎中寻找着生命的真正意义。他大半辈子在老庄式的洁身自好中打发过去了,只有晚年与萝苜的纯真恋情,才让他品尝到了爱情、生命和创造的甜美之果,也使他事业上大功告成。但是,他却长期没有想到要给萝苜一个“名分”,以至于在他死后,他的心爱之人落得个红粉飘零的悲剧下场。但恒棠没有因为婚外情而堕落,反而使他的人格得到了某种升华。这种升华表现为以优美、热情和劳伦斯式笔调写出来的情爱场面,也更体现在主人公的忏悔意识与行为之中。西方文化有着“原罪”意识和忏悔传统,但中国人自来无宗教信仰传统,奉为经典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也与忏悔感绝缘。《花妖》可贵的是把洗涤灵魂的忏悔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恒棠的忏悔首先是他认为萝苜对他有恩而自己有负于她,自己是自私渺小的,由此表达歉意与自责。更重要的是,恒棠并没在这种儿女情长的个人式忏悔跟前止步,他实际上是代表着一代天降大任于斯人的知识分子进行集体忏悔。这一意识由他对于早年留法后来归国同学的痛苦回忆而进发……如今天宇新开,谁能不更加珍惜今天的蓝天丽日、春华秋月?我们每个人都在读历史,我们也参与了自己身经的历史,《花妖》的作者可能比我们多经历了那么一点点历史。重要的是他禀笔直书!

至于”小乔”乔厚生,他的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审视了人性的另一面。这集中体现在他与木艾的关系上,更聚焦在承载了她那污秽过去的一双丑脚上。正是这双奇丑无比、生理的更是心理的脚,构成了他们之间难以逾越的一道生死壁障,又是构筑厚生两面性人格的契机。如果说老乔对于心爱的女人是有所作为但没有承担责任,那么,小乔就是光“占有”美而不作为,他以知识分子的矜持与清高逃避了对苦难女性的最后拯救!这就使得他身上的“美”与“丑”双螺旋纠结更加触目惊心,它盘旋上升而最终陷落。可以说,“双”螺旋也就在厚生一侧断裂了。

读者遗憾地读到厚生这个人物的悲剧特质。他本是以人性良知与社会力量代言者的面目出现,他正直好义,同情弱者(如对“街头画家女”的关心等)。他特别许诺要帮助深陷泥潭的木艾脱离苦海,他也以艺术家的慧眼为自己和她都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心灵之窗。是他唤醒了她,也挑逗了她,使她不但渴望获得正当的欲望和满足,更想进一步获得做人的尊严与温馨;她为他的轻轻一拥就觉得此生无憾了,只因为她从没被男人这么抱过;她如一朵盛开在尘埃中的鲜花,像迎接太阳一样准备迎接他。实际上,厚生对于木艾的肉体欲望一点也不亚于那些欺侮过她的人,他在梦中无数次同木艾欢好:“厚生在思想里,在梦境里,亵渎她的次数,蹂躏她的回数,同那些男人一样多,甚至比谁都多;厚生也同那些男人一样,一样疯狂,一样强烈,一样毫无忌惮,一样疯狂恣肆,一样无边无际……”但是,他却在她的“那双山羊蹄子般的”丑脚前畏葸了,逃避了,最终没有勇气拥有一个完整的她,也就不能拥有一个完整的自我。他出国参展固然是人生进取的必要一环,其实也暗喻他以此为由躲开了“心爱”女人的丑脚,也推延了他拯救她的实际行动,客观上加重了这个苦命女人的不幸,这也间接促成了她的最后毁灭。

所以,这些描写无一不在无声地谴责知识分子的“罗亭性格”,即敏于心而钝于行的软弱性。例如,表面上厚生是去国外参展,其实也未尝不是在逃避灵魂深处的“小我”和内心埋藏的阴暗。可以说,作家描绘的这四个男女人物,全是英国作家福斯特说的“圆形人物”而绝非“扁平人物”。耐人寻味的对比是,作家把理想的道德桂冠颁给了两位来自社会底层的女性——萝苜和木艾,她们是一场场“美”“丑”斗争的旁观者和……受害者!如果说,《花妖》从书名到实质是一曲对中国女性的哀婉赞歌,也恰如其分吧。  糅合中外的写作技巧

笔者注意到,作家具有道地的中国气派。小说虽然采用了别出心裁、一人一章交替的“双螺旋结构”,从时间顺序上还是遵循着中国的“章回小说”传统。对于人物的刻画也全然使用中国小说的白描手法,让人物通过对话、表情、姿态和动作说话,而避免西方冗长的心理描写。真要揭示复杂的心理,如对于恒棠,则巧妙地展示他的日记,酣畅淋漓予以表达。追根求源,作品在不少方面显示了深厚的中国和西洋文学渊源。

“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美到极处。”(清·刘熙载)。美与丑本是相对相依的,没有丑,何来美?反之亦然。中国戏剧中就少不了给人带来强烈艺术美感的“小丑”。钱先生对“审丑”也向来关注,曾在国外用德文发表过有关中国戏剧丑角多维艺术形象的长篇论文,几年前还创作过一个短篇《小菜场的哀丝美拉达》(载湖南大型文学刊物《创作》2001年3月号),《花妖》就是据此扩展而成,小说中的木艾就来自其中的哀丝美拉达。可见木艾这个形象与《巴黎圣母院》中的艾丝美拉达以及钱先生与雨果在思想上的亲缘关系,或者叫“互文性”。

循名责实,雨果是文学史上从理论和创作上大张美丑旗帜的第一人,他的《(克伦威尔)序言》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而杰作《巴黎圣母院》就是雨果“美丑观”的艺术实践。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则以“发掘恶中之美”成为惊世骇俗之论,与德国浪漫主义者诺瓦利斯代表纯洁的“蓝色花”形成鲜明对照,而又互相呼应。《花妖》中长在木艾身上的那双丑陋的“山羊蹄子”就是盛开在中国大都市的“恶之花”。《花妖》中体现“美”“丑”对照最典型的就是木艾及她的丑脚:木艾是人见人爱的“天之尤物”,但她又长着一双奇丑无比的脚。而这双脚更多的是富于象征意义(小说大量应用了象征手法)。它与奇丑的不良人群,奇丑的都市旮旯,乃至奇丑的道德品质血脉相连,与伦理上的指涉阡陌相通。笔者想强调,“羊脚”这一特殊意象具有多层的隐喻一象征意义,它既指向那些糟蹋她的男人及其性暴行(山羊原是“淫”的代表),还有画家的潜意识及其原生的软弱性,甚至也暗含着她自己的部分祸根(“原罪”)。最终,它甚至指向我们每个人,我们未必就没长着一双羊脚?

事实上,小说中每个人物也都是“美”与“丑”的对立存在。对于萝苜和木艾,她们是出污泥而不染,那周围的污泥便是她们存在的参照物;大乔与他自己家庭中的妻子,特别是儿女低下的品格形成强烈对比:人们不禁要问,何以出生于教授家的人会如此不堪?是不是多年的社会影响压过了家庭熏陶?与小乔对立存在的是欺侮压迫他的大学校长、艺协主席之流,以及小菜场瘪头歪脑的种种人物。小说深刻的地方是,这种种“美”与“丑”的对立存在使得“丑”获得了黑格尔“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法命题,而“美”也无法摆脱“丑”的巨大氛围和影响,从而尖锐地勾绘了一个思想浑浊、道德沉沦的世界……

更进一步,小说的美丑原则甚至也体现在“花妖”这个书名上。乍看,它让我们首先想到的无非是“灌园叟晚逢仙女”之类神仙妖异之事。但读到中途,读者知道它原来出自唐伯虎“风动花枝探月影,天开月镜照花妖”的诗句,那种空灵剔透的女性纯美顿时使我们齿颊生香。更妙的是,作者又将“花妖”翻译成英文Nymphs,即“宁芙”,并以此作“英文缩写版”的标题;以后如有外文译本,可能也会以此命名。Nymph本是希腊神话中居住在山林水泽的半仙半人的水妖。今天,这一词儿又因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笔下的“宁芙”少女洛丽塔而已臻经典。在希腊神话里,Nymph是半人半兽的丰产神潘(Pan)和森林神撒蹄儿(satyr)最亲近的仙女,意大利画家科西莫(Piero di Cosimo)的名画《萨蹄儿哀悼宁芙》给了形象性诠注。意味深长的是,作者笔下的两位女子都爱花成癖,打上了“花妖”或《聊斋志异》里美女婴宁的标记……另外,小说中还有“人随花妖”的深刻意义,暗示着在一个转型社会中,人可能会变成妖,变成鬼,变成卑鄙小人或丧心病狂之类。

小说《花妖》基本上显示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但也富有强烈的唯美倾向,还打上了“后现代”的先锋烙印。小说使用了魔幻超现实手法,由此带来了神秘性和悬疑性。神秘人物的雨夜包裹,自动显现和消失的影碟机头像,构成了小说绝妙的开篇,甚至可以看到19世纪爱伦·坡笔下恐怖场景的影子。作者更精致地设计了一系列魔幻的人物和情景。例如,那位“面目模糊的神秘朋友”一直贯穿小说始终,像德语小说中常见的小精灵,总是出现在最适当的时候和地点,解决最棘手的、作者解决不了的问题。他行侠仗义但始终隐藏其庐山真面目。直到小说结束,悬念还一直保留着。这么个人物到底隐喻着什么人?什么事?耐人寻味。此外,在蒙马特墓地上出没的似有若无的美丽少女阿黛儿也颇引人入胜。还有,厚生走在街上看到行人和自己居然变形为兽时,情景和语言的诡秘荒诞能让您想起卡夫卡……

丰美独特的个性化语言

钱先生在以往写作中一直追求语言唯美,《花妖》延续并发展了这种追求,使得它的语言漂亮、准确、生动、丰富而流畅,还吸收了诸多绘画和音乐里的色彩和音韵因素。包括多种语言的经典名句别开生面,为烘托情景而设,恰到好处,也让您回味无穷。如果世上有所谓“美文+机智”小说的话,《花妖》应该当之无愧。作者笔下人物林林总总,可以说是反映现时上海人间百态的一面魔镜,以浓墨重彩与变化莫测之最的语言华章织就的一幅浮世绘。

这本小说在语言上引人注目的一个独特处,是引用了不少精美的英、法、德等外语的句子。这种直接引用外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初期时有所见(但使用多种语言者罕见),只是新中国文学随着风格的单一化和作家外语水平的普遍走低,这一特色才消失殆尽。可喜的是,现在它又在钱先生这儿得以复活了。而且,与《围城》时代小说语言的欧化相比,《花妖》的语言特色又是纯粹中国的,短句多,对话多,既精炼又到位。

钱先生的语言具有华丽飘逸、富于变化的个性色彩,优美抒情的诗意流动在整部小说的字里行间,在生动形象中又别有一种丰厚的质感,如“舌苔像鞋底的泥巴那么厚,也那么实实在在,敲上去可能哐啷哐啷有声音”这类句子随处可见。另外,也富于调侃讽刺、睿智哲理等特色……

以上这一切铸就了钱先生的个人风格,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出一名智者的多重维度,以及文学、绘画艺术与科学三者嫁接的极致之美、大家手笔!当然,这是与作家独特的生活阅历相连的。

作者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及复旦大学研究院语言学专业。他专长电脑科学和语言学,通英、法、德、俄、日等语言,以中、英、德三种语言演讲和写作。他曾是上世纪70年代“汉字信息处理”革命的健将之一,古老的汉字因他们这些先驱者的努力得以进人计算机。后来又继续研究,以“微电脑多语种处理”而蜚声国际科学界,因而被聘请到国外大学任教与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曾在美国作“计算语言学”研究,在香港大学讲学,后长期在德国和奥地利的大学文学院和理学院任教,并且在国内外多次举行文化演讲,也举办过书画展。他于1991年在德国获“Konrad zuse计算机科学教授”荣誉。值得一提的是,钱先生虽在海外多年,但一颗赤子心却使他坚决拒绝加入外国籍,并于世纪之交时归国,旋即迅猛投入文学创作,成了名副其实的自由作家……

在大陆和香港,钱先生都出版过多部情趣高雅的散文创作,有人便讥之为“曲高和寡”。当然,真正严肃而有品位的读者不作如是观。其实,钱先生不但在内地、香港和台湾有广大读者群,在美国华人和汉学家里更有不少“粉丝”。例如,美国“玛雅”网就很关注钱教授,几乎是每出一本书就评介一本。美国“易凡”网上,更展开过关于钱定平和钱锺书两人的有趣比较,甚至有类似扬清厉俗的论断……

《花妖》是作家在长篇小说领域的开山之作,但出手不凡。《花妖》是一台万花镜,既可让我们重温劳伦斯、钱锺书、马尔克斯和雨果等经典作家的典型风格,又可供我们从小说的众多角度去阅读欣赏,在优美文字的海洋里徜徉,引发无穷的人生思绪……

后记

Here is the best I can do!I stancl by this book,and am willing to leave it where I go,as my card!

——W.M.Thackerayr

为此我已尽心竭力!我跟这本书相濡以沫。

走到哪儿,都愿留下它作为名片。

——萨克雷

这本小说里,我想描写一个身居其中,却远未参透的时空。很久以来就有个想法,要为这个时空“且向花问留晚照”。

当一个人耳目被世事的五光十色所充满,就想避开俗事而转向异事;当一个人心灵给世人的光怪陆离所餍足,便想躲开今人而亲近达人。在一种可以胡乱叫做创作冲动的心理机制催促下,终于把脑海中那些花非花、雾非雾的东西搜集起来,尝试着赋形于语言的文本。于是,原本无用的记忆就成了尚可一读的文字,长期忽视的意象变作了聊可怡情的篇章。也就明白了,普通人的大白话有时也会产生魔咒般的效应,此君绝非只钟情于权势者的咄咄高论,或恋人们的絮絮情话。就这样,经过前后三四年断断续续写作,这本小说终于得以脱稿。

重庆出版社推出这本小说,实在是超过了巧合。我小时候是在重庆长大的,山城的云雾萦绕过我童年那些无知而温馨的梦。现在,天真的童梦随时间的流逝而延长漫漶,成了率真的清梦,又编织起来捧回去,也算是春兰秋菊、得其所哉吧。

《花妖》是我创作长篇小说的尝试。其中一小部分曾经以中篇的形式、《小菜场的哀思美拉达》的题目,发表在故乡湖南的文学期刊《创作》(2001年第3期);主编彭国梁先生还特地开辟了一个“学者小说”的栏目。这次的长篇得以顺利创作,得到了“小朋友”张枕琴小姐无价无私的支持。我的朋友、德国建筑师和画家海石博士(Dr.Peter Reiser)以创建“象素画风”(Pixelismus)知名;他为小说创作了八幅插图,使之生色添香。最后,比较文学博士詹春花女士研究我的创作和翻译有年,她在赴海德堡大学任教前为《花妖》赶写了“导读”,是这本小书的大幸。《花妖》得以露脸登场,以上各位文友功不可没。利用这个机会,特此表示我深切的谢忱!

近年来常在香港逗留,也带上手稿修改,时而执笔奋书,时而握管沉思。时不时身边就会出现我的两个小外孙女悦菡(Audrey)和逸礼(01ivia)来。她们经常以稚气的眼光注视着,也注释着我的一举一动。她们活泼的童趣和可爱的神态成了我执笔握管的强大动力。我将老去,她们也会长大,那时,世上也许不会再有本书所描写的事情。所以,我想把这本书献给她们,以志纪念。虽然明明晓得把某某作品奉献给某某人物,原是像通过因特网发贺卡一般,发了出去却还是由电脑捏在手里,也就顾不得这许多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花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钱定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91469
开本 16开
页数 2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3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5
16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