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互文性?它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之间发生的互文关系。本书就以互文性为研究对象,对西方互文性理论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走向作整体勾勒,重点考察这一术语在历史发展中的主要变化。由此,一方面揭示西方学术界对这个术语的基本理解,另一方面也凸现这一重要术语在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中的积极作用。
| 图书 | 互文性/文化研究关键词丛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何谓互文性?它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之间发生的互文关系。本书就以互文性为研究对象,对西方互文性理论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走向作整体勾勒,重点考察这一术语在历史发展中的主要变化。由此,一方面揭示西方学术界对这个术语的基本理解,另一方面也凸现这一重要术语在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中的积极作用。 内容推荐 互文性作为一种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文本理论,自确立起至今不到四十年,但已成为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它力图挖掘不同“文本”之间显性或隐性的密切联系,构建起新的文学批评、解读图景。本书将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将这一术语还原到其原初语境中,揭示其理论发展的流变过程和未来方向,并力图阐明互文性中的诸多合理因子,以及对现当代东西方文论、文化的深远影响,这大概是国内学界第一本正式出版的互文性研究专著。 目录 1 引言 3 一、巴赫金:走向互文性 6 (一)表述/文本之间的对话 11 (二)隐含在复调小说中的对话关系 17 (三)文学的狂欢化 23 (四)文本与文化 27 二、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的确立 27 (一)“互文性”的诞生与法国“原样派” 35 (二)克里斯蒂娃的文本观 41 (三)克里斯蒂娃的主体观 43 (四)互文本的生成过程 48 三、罗兰·巴特:审视互文 50 (一)作者之死 56 (二)“可读”与“可写”文本 62 (三)理论操作与阅读实践 69 四、布鲁姆:诗学误读、互文性、文学史 70 (一)互文性与诗学误读 74 (二)入种修正比 84 (三)影响与文学史观 88 五、互文性理论发展之一——解构方向 89 (一)德里达的互文性理论 103 (二)保罗‘德·曼、希利斯·米勒的互文性理论 112 六、互文性理论发展之二——诗学方向 113 (一)吉拉尔·热奈特:跨文本性 120 (二)米切尔·里法泰尔:阅读理论 124 (三)安东尼·孔帕尼翁的引文理论 127 (四)作为后现代文本策略的互文性 134 结语 145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互文性/文化研究关键词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王瑾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3356614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146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87 |
| 出版时间 | 2005-09-01 |
| 首版时间 | 2005-09-01 |
| 印刷时间 | 2005-12-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168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106 |
| 丛书名 | |
| 印张 | 4.875 |
| 印次 | 2 |
| 出版地 | 广西 |
| 长 | 201 |
| 宽 | 128 |
| 高 | 10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30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