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鲁迅教我(上下)/而已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在黑暗势力面前,他恶魔般地矗立着;在人民大众面前,他忠实如牛。他就是鲁迅,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良知,而被誉为“民族魂”。在他五十六年的战斗生涯中,他的创作达三百万字,译文约二百五十万字,显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实绩,成为世界文学宝库的珍品。

《鲁迅教我(上下)》为“而已丛书”之一。作者王得后本着从鲁迅出发的信念,对鲁迅著作进行竭泽而渔式地梳理,提出了鲁迅“立人”思想的有关发现。

内容推荐

《鲁迅教我(上下)》作者王得后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为什么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鲁迅就被称为“思想界的权威者”——“伟犬的思想家”?鲁迅有什么思想?是怎样的思想?为了什么构建了这样的思想?作者本着从鲁迅出发的信念,对鲁迅著作进行竭泽而渔式地梳理,提出了鲁迅“立人”思想的有关发现。《鲁迅教我(上下)》是作者三十年间的第二本论文选集。

目录

题记

鲁迅研究一个重要方面军的代表

 ——纪念李何林先生诞生一百周年

致力于改造中国人及其社会的伟大思想家

鲁迅思想中的人性问题

 附:鲁迅为什么憎恶李逵

“立人”:革新生存的根本观念

“立人”就是立文化

 附:国民性是根本的政绩

鲁迅的文化意义

人类生存的困境与鲁迅的文化创新

从鲁迅出发,回到人类生存、温饱和发展的抗争

 ——为1993“鲁迅研究的新路向”研讨会而作

鲁迅与传统

鲁迅与科学

鲁迅做了哪些文化工作

鲁迅在二十一世纪

奉答《东方早报》赵岚先生

《新青年》九十华诞与“读经运动”

 附:请读一段经

关于鲁迅财富观的笔记

鲁迅文学与左翼文学异同论

鲁迅在仙台:期待超越的一页中日交流史

 ——为“鲁迅的起点:仙台的记忆国际学术讨论会”作

希望的失落

鲁迅说杂文

鲁迅:“我的杂感常不免于骂”

鲁迅赠景宋自作集的题词

赵瑞蕻先生著《鲁迅<摩罗诗力说>注释·今译·解说》读后记

王宏志著《鲁迅与“左联”》读后

林贤治著《人间鲁迅》读后

孙郁著《二十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试评

读《假如鲁迅活着》

当下小说家对“国民性”的追寻

对于鲁迅的发现和解读

 ——和钱理群学兄讨论

写在《鲁迅教我》后面

致谢

试读章节

文学艺术。文艺是什么?“不过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时代的人生记录”(《文艺与革命》)。“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论睁了眼看》)。鲁迅有一句名言,说他之所以写小说“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而“无产者就因为是无产阶级,所以要做无产文学”(《“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这对于文学的阶级性,真是一语道破,令人无可逃遁。对于文艺的性质、意义和作用的问题,鲁迅直截明快地指出:“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革命文学》)当鲁迅苦心孤诣提倡的现代木刻初初兴起的时候,有人问它的最后目的和价值,鲁迅答道:“现在只要有人做一点事,总就另有人拿了大道理来非难的,例如问‘木刻的最后的目的与价值’就是。这问题之不能答复,和不能答复‘人的最后目的和价值’一样。但我想:人是进化的长索子上的一个环,木刻和其他的艺术也一样,它在这长路上尽着环子的任务,助成奋斗,向上,美化的诸种行动。至于木刻,人生,宇宙的最后究竟怎样呢,现在还没有人能够答复。也许永久,也许灭亡。但我们不能因为‘也许灭亡’就不做,正如我们知道人的本身一定要死,却还要吃饭也。”(《一九三五年六月十九日致唐英伟信》)鲁迅论述文学艺术的意见非常丰富,除了文艺之所以是文艺这本身的特性以外,大凡文艺与政治、文艺与宣传、文艺与阶级、文艺与作者、文艺的典型创造、文艺与生活、文艺的风格等等问题,八九不离十,鲁迅大多是从人出发并以人为归宿来论述的。

教育。鲁迅是主张教育应利于发展人的个性的。他说:“现在的所谓教育,世界上无论那一国,其实都不过是制造许多适应环境的机器的方法罢了。要适如其分,发展各各的个性,这时候还未到来,也料不定将来究竟可有这样的时候。”(《两地书·四》)鲁迅严厉批评教育上的“坚壁清野主义”和“寡妇主义”,批评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是出自对于一代一代新的儿童的成长的伟大的爱。

政治。鲁迅一生除了极短暂的一瞬生活在辛亥革命成功建立的临时革命政府统治下之外,主要是生活在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下。鲁迅从一九一八年投身到新文化运动以后,在实际的社会改革中,越来越感受到反动政治的压迫。“不革内政,即无一好现象”(《两地书三·四》)。鲁迅坚定地、巧妙地对各个时期对内对外的反动政治进行了大量的抨击。鲁迅的政治评论的特色,他最着力也是最宝贵的思想遗产的,是对几千年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统治阶级的统治术及其心理,以及这种统治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所造成的影响。鲁迅谈皇帝,谈儒术,谈吃教,谈包围新论,谈二丑艺术,谈文字狱,谈大内档案,谈可恶罪,谈隔膜,无一不是中国人民血的经验的结晶。

历史。读鲁迅著作,大都惊叹他的历史知识渊博。鲁迅是最懂得中国历史的人之一,其关键即在于鲁迅特别注意历史人物的言行思想、一时代的风尚、社会心理。鲁迅读史的体会是:“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忽然想到·四》)鲁迅给朋友的儿子开书单,一一指出读什么可以了解“汉末之风俗迷信等”,“晋人清谈之状”,“晋末社会状态”,“唐文人取科名之状态”,“明末清初之名士习气”,(《开给许世瑛的书单》,《鲁迅全集》第八卷)也可以看出他自己的注意之所在。鲁迅不止一次谈到这样的意思,即“想到可以择历来极其特别,而其实是代表着中国人性质之一种的人物,作一部中国的‘人史’,如英国嘉勒尔的《英雄及英雄崇拜》,美国亚懋生的《伟人论》那样。惟须好坏俱有,有啮雪苦节的苏武,舍身求法的玄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孔明,但也有呆信古法,‘死而后已’的王莽,有半当真半取笑的变法的王安石,张献忠当然也在内”(《晨凉漫记》)。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熟悉了一个人之后,你就多半可以猜到在什么情形下他将有什么样的言动。鲁迅得之于历史的预见能力,不是出于事件的比附,而是看透了某种人物的性质的缘故。

这样的例证可以举出不少。鲁迅的杂文就是这样:古今中外,无所不谈,看似散漫,实则其中贯穿着一条明晰的思路,这就是对于人的性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考察,分析,批评和赞扬。鲁迅说:“‘中国的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准风月谈·后记》)又说:“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一九三六年四月五日致王冶秋信》),原因就在于他写的都是人生相和世态,没有阅历就没有人生经验,对世事没有实感,难以把文章和生活结合起来,领会其中的奥秘。鲁迅杂文之所以深刻,是因为他思想明敏,文笔犀利,深于世故,而又敢于“抗世违世情”(《题<呐喊>》),揭发平常人所不敢揭发,或不能揭发,或不愿揭发的人间隐秘和病态。本来没有隐秘,也就无所谓深刻。这种揭发是为了疗救。归根结蒂,这就是鲁迅“立人”思想的光辉表现。

P34-36

序言

这是我的第二本关于鲁迅的文字的选集。

今年是鲁迅研究室成立三十周年;是李何林教授出任研究室主任的三十周年,是他把我从机修工厂热处理车间带到研究室的三十周年;也是我从业余到专职研究鲁迅的三十年。“三十而立”,可我的成绩是这样单薄,肤浅,自然,也许并不平庸。然而,何“立”之有?不过,我深深感念李何林先生,是他在那“文革”还没有结束的艰难日子里,想方设法改变了我的命运。今年他逝世已经快二十年了,我只能用这样的东西来纪念他,毕竟很是惭愧。

鲁迅活着的时候,有人说他是“托尼思想”,有人奉他为“思想界的权威者”;他逝世后,有人赞颂他是“伟大的思想家”。但质疑之声此伏彼起,不但认为鲁迅不是思想家,甚至连什么思想也没有。三十年来,我集中思考这个问题。我思考的结果是肯定的。那么,他“有什么”思想?“是怎样的”思想?他的思想是“为什么的”?我的理由是:我觉得我从他的全部译著中发现了他以“立人”为出发点和中心,提出了一系列互相关联的观点。这一系列观点,排列起来,大体是:

一,人是一切人间世的问题——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民族的和国家的——的根本。不是“因素”,是“根柢”。

二,人是生物,生命是第一义的。这种“自然而然”的事实,是关于“人”的问题的根基。

三,人的生命,自然首先是生理的,属于“体格”的内涵。但入有“精神”,即属于心理的内涵。在体格和精神之间,即生理和心理之间,精神是第一的。人的精神决定“生命价值和生命价值的高下”。

四,人有两大本能,即食欲和性欲。在食欲和性欲之间,食欲第一,“食欲的根柢,实在比性欲还要深”。

五,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人性中有动物性;动物性是复杂的,并非单一的“恶”或“丑”。人性的参照系是动物性。

六,人性的全面涵养、发展和实现,包含科学和情愫两大类别。科学是“人性之光”。

七,人是群居的,惟有群居才能生存。在个人和群体之间,个人是本位;没有了“个人”,群体即不复存在。“于自己保存之外”,才能做为了群体的事情。但是:“为社会计,牺牲生命当然并非终极目的,凡牺牲者,皆系为人所杀,或万一幸存,于社会或有恶影响,故宁愿弃其生命耳”。所以:个人是本位,“民众为主体”。

八,人的觉醒,从说心里话开始。人的群体的觉醒从个人开始。“盖惟声发自心,朕归于我,而人始自有己;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

九,人类是有性生殖,是两性异体的。人我关系第‘一是两性的关系。合理的两性关系是“自他两利”。“自他两利”的原则适用于整个人我关系:夫妇,家庭,家族,群体,民族,民族间和国与国之间。

十,两性关系中的婚姻关系,是当事人绝对个人的事情,与任何人无关。“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

十一,人类的生存是子子孙孙延续的。“高曾祖,父而身,自子孙,至玄孙”,个个是“中间物”。人类为了发展,也即进化,在父母子女之间,子女第一,以幼者、弱者为本位。

十二,人类的群居构建为社会。人在社会中,自有文字的历史以来,是分裂的,地位、待遇是不平等的。人,被分割成“主人”,“奴隶”和“奴才”。

十三,人一降生,就在既定既成的人际关系之中,认同“奴隶”,谅解“奴隶”;拒绝做“奴才”,憎恶“奴才”。

十四,人被压迫了,为解除压迫的斗争是合理的。“奴隶”惟有斗争才能争取到“主人”的地位。“我们中国的人道怎么样?那答话,想来只能‘……’。对于人道只能‘……’的人的头上,决不会掉下人道来。因为人道是要各人竭力挣来,培植,保养的,不是别人布施,捐助的。”

十五,“奴隶”的斗争是求解放,不是争夺“虎皮交椅”;不是“翻身”做“主子”,再去奴役别的“奴隶”。

十六,“战斗不算好事情,我们也不能责成人人都是战士,那么,平和的方法也就可贵了,这就是将来利用了亲权来解放自己的子女。”

十七,反抗“权势者”,不为“权势者”设计“治国的方法”,不取媚于“权势者”,“不愿意在有权者的刀下,颂扬他的威权,并奚落其敌人来取媚”。

十八,学界有三魂:官魂,匪魂和民魂。“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其实,整个人界,都是如此的。

十九,“由历史所指示,凡有改革,最初,总是觉悟的智识者的任务。但这些智识者,却必须有研究,能思索,有决断,而且有毅力。他也用权,却不是骗人,他利导,却并非迎合。他不看轻自己,以为是大家的戏子,也不看轻别人,当作自己的喽罗。他只是大众中的一个人,我想,这才可以做大众的事业。”

二十,总之:“人固然应该生存,但为的是进化;也不妨受苦,但为的是解除将来的一切苦;更应该战斗,但为的是改革”。

我现在领会到的是这些。鲁迅“立人”的思想,至少包含这些吧。这二十条,每一条都有鲁迅的原话作证据,都是可以复按的。

可是,自从我发表《改造中国入及其社会的伟大思想家》以来,二十五年过去了,我未能把这些心得写成文字。我知道,这是我先天缺乏理论思维,后天的学力严重不足,我偏爱的方法也限制了我。  我的方法是只读鲁迅,通读鲁迅,在通读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再从通读中搜集相关的议论,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补充,是进一步发挥,还是互相抵牾,乃至相反?相反,是相成还是别立一说?然后归纳成为心得。我深知我远没有读通鲁迅;不懂的地方也还多。不懂的就是不懂,我存疑;但决不断章取义,用摘句搭建“一家之言”,强说鲁迅“有什么”和“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我更知道,我充其量只是一个祖述鲁迅的人。我没有创造的学力和思想之力。我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平生亲历,以及所见所闻,真是“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谈起”。幸运的是,我居然上了大学,学习中文,读到了鲁迅。于是偏爱鲁迅,坚持阅读了五十年,向他求教了五十年罢了。而到鲁迅研究室以来的三十年,所写的东西,都是求教所得的片段心得。我自知它们不一定符合鲁迅原意。但五十年求教的诚心是可以自白的,也即以“鲁迅教我”为书名。是也非也,敬待读者明教。

我感激每一个阅读这本小册子的读者。

我尤其感激给我提出批评,给我指教的读者。

二〇〇六年三月二十六日星期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鲁迅教我(上下)/而已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得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445393
开本 16开
页数 445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326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6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0.96
丛书名
印张 29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30
153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3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