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西游记研究 |
| 内容 | 内容推荐 如果在小说目前区分中世和近代,那么中世小说的首要特征,就在于其著作权之不明确。这是因为许多小说来自说话、讲故事那样的口头传承之文艺,而《西游记》亦不例外。它从故事本身的产生和流传,到各种戏曲、小说文本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年月。许多不同来源、形成于不同时期的元素,在此层层积淀下来。如此远离实际的一部幻想小说,怎样产生,怎样成长,怎样发展为呈现于我们眼前的这种姿态,是太田辰夫著的《西游记研究》研究的中心课题。 目录 前言 一 西游故事的发生 二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考 (一)关于传本 (二)佛典之影响 (三)各章考证 (四)善无畏传说之影响 (五)本书的性格 三 南宋华南的西游故事 四 《朴通事谚解》所引《西游记》考 (一)《朴通事谚解》之成书 (二)相关记事(全录) (三)元本的导入部分 (四)取经的缘起(注2、注7) (五)孙悟空、朱八戒和沙和尚(注5、注8) (六)经典六百卷(注1、注4) (七)妖怪与“难”处(注3) (八)车迟国(第88话与注6) 五 《朴通事谚解》与《销释真空宝卷》 引言 (一)《朴通事谚解》中的厄难 (二)《销释真空宝卷》 (三)两本之对照 结论 六 戏曲《西游记》考 (一)《唐三藏西天取经》 (二)杨东来本《西游记》 (三)《陈光蕊江流和尚》 (四)《鬼子揭钵》 (五)《刘泉进瓜》 七 《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所引《西游记》考 引言 (一)本书的概貌 (二)梗概 (三)《西游记》的影响 (四)结论 八 《永乐大典》本《西游记》考 九 《玄奘三藏渡天由来缘起》与《西游记》的一个古本 引言 (一)形态 (二)内容 (三)作为说教本的润色 十 《唐三藏出身全传》(杨本)考 引言 (一)明刊三本对照表 (二)朱苍岭刊本之形态 (三)杨本正文的问题点 (四)结论 十一 《唐三藏西游传》(朱本)考 引言 (一)形态与内容 (二) 前半部(至第47则中间为止)的问题点 (三)后半部(卷七第47则的中间以后)的问题点 十二 世德堂本《西游记》(世本)考 十三 鲁府本《西游记》与《西游释厄传》 (一)鲁府本《西游记》 (二)《西游释厄传》 十四 明刊本《西游记》考 引言 (一)李卓吾批评本 (二)《唐僧西游记》 (三)杨闽斋本(清白堂本) (四)闽斋堂本 ……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西游记研究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日)太田辰夫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133301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12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216000 |
| 出版时间 | 2021-05-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21-05-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07.414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2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