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大义
内容
编辑推荐

一部《论语》,被古往今来的学者解说了两千多年,但本文作者却对其总体思想给出了全然不同于旧说的新解,更难能可贵的是又将它与现代文明理念进行了链接。

本书写作的指导思想就是缘着《论语》中孔子的言论,首先探求到孔子思想的根本这个“纲”,然后“举一纲而万目张”,把孔子思想的大貌展示给读者,让读者清楚地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被埋没了两千多年的真实的孔子思想。

内容推荐

本书写作的指导思想就是缘着《论语》中孔子的言论,首先探求到孔子思想的根本这个“纲”,然后“举一纲而万目张”,把孔子思想的大貌展示给读者,让读者清楚地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被埋没了两千多年的真实的孔子思想。

目录

前言

上篇·《论语》新解

 【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解读

 【二】被“囚禁”的孔子思想——登高看《论语》

 【三】拨开迷障看《论语》——孔子的根本思想

一、子贡和曾参是好学生吗?

二、贯穿孔子全部学说的根本性的原则是“忠恕”吗?

三、孔子思想的根本——克己

四、半瓶酒比喻的推演——“克己”与“忠恕”

 【四】孔子思想与现代文明理念

 【五】孔子反对法治,主张愚民吗?——解读孔子最受非议的两段话

一、孔子反对法治吗?

二、孔子主张愚民吗?

 【六】孔子对社会公权力的认识

 【七】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的伟大人格

 【八】儒学的长寿秘密——从余秋雨先生的“三个不喜欢”说起

 【九】孔子“天道”思想的意义及欠缺

 【十】五十岁以前的孔子是君子吗?——解读孔子的一份简历

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什么?

二、“三十而立”——立什么?

三、“四十而不惑”——对什么不惑?

四、“五十而知天命”——知什么天命?

五、“六十而耳顺”——对什么耳顺?

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什么意思?

 附:答问录

下篇·《论语》原文及今译

 孔子所说的“中庸”究竟是什么——对《论语》原文及今译部分的说明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附录】孔子年谱

后记

试读章节

【三】拨开迷障看《论语》——孔子的根本思想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

一、子贡和曾参是好学生吗?

在《论语》中,孔子两次说到他的道是“一以贯之”的,其意为孔子的全部学说贯通着_个根本性的原则,可以从一个根本性的原则推导出来。这个根本性的原则也就是孔子思想的根本。

两次说到“一以贯之”分别在与他的得意门生子贡和曾参的谈话记录中。这两则记录也几乎是《论语》中最奇怪的两则记录。一则是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译成白话就是:“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了很多知识而又把它们都记住了(才有现在这么好的学问)吗?’子贡回答:‘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我是用一个根本性的原则来贯穿它们的。”’这则记述到此戛然而止。

这就很奇怪了,这里孔子都直接说到了他的学问的根本问题了,而作为学生的子贡却没有像一个善于学习的学生一样,追问一下这个根本是什么。就像一个武学大师告诉他的徒弟,他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招数,这么高强的武功,根本是来自于他掌握了内功心法,而他的徒弟却居然对这个内功心法不感兴趣,这不令人感到奇怪吗?

另一则是孔子和学生曾子的对话,其原话为: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译成白话是:“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性的原则来贯穿。’曾子说:‘是的。’孔子出去后,其他学生问曾子:‘刚才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学说,不过是忠和恕而已。’”

这段记述就更奇怪了,孔子直接告诉他的学生,他的“道”是“一以贯之”的,实际上就是要学生继续来追问“何谓也?”,然后他好对之进行阐释,在一问一答中传授学问。可是,这里曾子表现得太自满了,他只回答说“是的”。简直就等于说,你那点东西我早就完全清楚了,连问一下老师来求证都不必要了。实际上,就算是他已经确信他早就完全清楚了老师的全部学问,单从师生之礼上说,当听到老师这样对他说时,也应该凑趣地问一下“请问是什么意思?”。

更为恶劣的是,曾子不但自己不向老师请教或求证,在老师出去后,其他学生问他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时,他还以很轻慢的口气回答“老师的学说,不过是忠和恕而已。”

这一段的对话大违人之常情,特别是对于最为讲究礼数的孔门弟子,这种情况应该是更不会出现的。因此,本段中曾子的话,很有被后人篡改的可能。

原因暂且不论,结果是《论语》中孔子两次说到他的道是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则来贯穿的,但两次,我们都没能听到孔子亲口阐释他的全部学说是以什么根本性的原则来贯穿的。

二、贯穿孔子全部学说的根本性的原则是“忠恕”吗?

曾子认为,孔子的全部学说,不过就是“忠恕”而已,正确与否,有两点值得怀疑。一是他的这一总结在《论语》中并没有孔子对其认可的记录。二是孔子明明是说他的道是“一以贯之”,而“忠”和“恕”是并列的两个概念,不可能是“一以贯之”的“一”。

现在我们来看看“忠”和“恕”是什么意思。

对于“恕”,《论语》中孔子有直接的解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略译一下就是:子贡问孔子“有一句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应该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里需要注意一下的是,这句话应该是个省略句,“己所不欲”后面省略了“人施于己者,己亦”。全部应该是“己所不欲人施于己者,己亦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愿意别人强加于我的,自己也就不要强加于别人。

这可以从《论语·公治长篇》中得到印证。子贡日:“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日:“赐也,非尔所及也。”这段对话很有意思,子贡说,我不希望别人强加于我的,我也不把它强加于别人。孔子听后很是语重心长地说,子贡啊,这并不是你所能(完全)做到的啊。现在,子贡问到是否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孔子等于是又把这句话还给了他,希望他明白这句话是说起来容易,要彻底做到却很不简单,值得人们终身奉行。

对于“忠”,《论语》中没有直接的解释。估计按篡改者的意愿,是想把它解释为“忠君”的忠,但将“忠君”作为孔子整个思想“一以贯之”的根本,怎么说也说不通。后来的学者将“忠”解释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义为,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也是别人想要得到的东西,因此,我们在自己想要得到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得到。

后来唐朝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分析秦朝败亡的原因时,发挥了这一思想:“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恋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就是说,皇帝也应该“忠”,忠于什么,忠于自己的良心。

这样解释“忠”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与孔子所说的“恕”相对应,都是教导每个人要从“己”出发,来推定什么是每个人应该做的,什么是每个人不应该做的。

如果“忠”这样解释,那么“忠恕”的确是孔子思想的两个重要方面,如果我们找到能够贯通“忠”和“恕”的更为基本的原则,我们就找到了能够将孔子思想“一以贯之”的根本。

三、孔子思想的根本——克己

(一)

一个社会要健康存在,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怎样从自然中获得物质以满足生活的需要。一个是人与人之问的关系。小至邻里、亲朋之间,大至统治者内部之间,被统治者内部之问,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很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在他那个时代,他所看到的最突出的矛盾,已经不是人怎么从自然中获取物质以满足生存的问题,而是人与人之间怎样和谐有序地生存的问题。为此,孔子提出了“仁”的主张,孔子认为,只要人人都具有了仁德,成为仁人,那么,这个社会就将是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但是,“仁”毕竟是一种结果性的要求,所以,可以说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它还不是根本。它也是有所依靠而产生的,而“仁”的产生所依靠的东西,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孔子思想的根本了。

那么产生“仁”所依靠的是什么呢?这我们需要从孔子关于“仁”的问题的回答中寻找答案。P5-8

序言

中国古人很善于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纲举目张”这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举国上下几乎都耳熟能详的成语,就是古人根据撒网捕鱼时,只要提起鱼网的总绳(纲)一撒,整张网的所有网眼(目)就都能张开这样一件小事,总结并非常形象地表达出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我们做事应当首先抓住事物的关键。抓住了关键就可以带动整体。

但是在现实的复杂问题中,关键点并不是一目了然的。就像一张绞杂成一团的鱼网摆在我们面前时,它的“纲”并不是我们一把就能抓住的。我们首先需要做的事是顺着网眼网线“缘目求纲”,找到“真正的纲”后,才能“纲举目张”。

本书写作的指导思想就是缘着《论语》中孔子的言论,首先探求到孔子思想的根本这个“纲”,然后“举一纲而万目张”,把孔子思想的大貌展示给读者,让读者清楚地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被埋没了两千多年的真实的孔子思想。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曾得到南京大学两位教授以特殊形式的帮助,谨此深表感谢。

另外摘录一位学者在读过本书新解部分后的两段评论供读者参考,其评论得是否恰当,读者在读过本书后可以自己作出判断。

其一:

这些文章很好。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完全不同于历史上的所有人,而且准确!

先从肯定的积极的方面指出以下几点:

1.这些文章实质上不是对孔子以及论语的认识,而是对孔子的思想作历史阐发。

2.因此,作者的看法是一种总结,是对孔子思想曾经在中国历史上走过的轨迹作新阶段的概括。这个概括是恰当的,十分恰当。

3.这的确是在学术和知识两方面的较高水平的发挥!目前我是还没有发现有这个独特的视角(不知道是不是我孤陋寡闻)。

其二:

纠正一些概念和观点以及从认识和思想上扳平孔子的历史地位就可以同程朱理学相媲美,并超过程朱理学。形成儒学自孔子全面开始以来经过董仲舒关于儒学在社会中的历史地位的确定,到程朱理学再到本文作者的思想的四个儒学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

1.董仲舒利用历史的观点首次确定孔子学说的历史地位。

2.程朱理学从佛学的角度修正了孔子的原始儒学形态。

3.作者的学说同样可以利用现代的西方一些重要概念(在文中有简略的阐述,如平等、人权、自由、民主等等)再次修正孔子的儒学学说,前途十分光明,鹏程远大,能够达到发挥学术和思想的时空无法计量。

后记

2007年7月18日,《<论语>大义》作者刘元峰就其所宣称的“如果有人只要能对新解部分指出一处实质性错误,作者即给予十二万元奖励”到南京市第三公证处办理了声明书公证。公证号:(2007)宁三证内民字第570号。

声明书内容如下:

声明书

现本人郑重声明,对《<论语>大义》中前十章新解部分的内容,如果有人只要能指出一处实质性错误,本人即给予十二万元奖励。(但仅为语言文字方面的错误不属实质性错误)

对指出同一实质性错误者,本人只给予最先指出者以奖励。

指出同一实质性错误之先后,根据电子邮件到达本人电子信箱时间确定,但如有采用诉讼方式者,则按起诉时间确定,而不再按电子邮件到达时间确定。

E-mail:lyflyf1718@sinacom

声明人:刘元峰

2007—7—18

书评(媒体评论)

迄今唯一经公证悬奖十二万指错的学术著作。《<论语>大义》对孔子总体思想进行学术性新探索的精神值得充分肯定。

——易中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大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元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972154
开本 16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30
16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