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说心理学(活学版心理学中的知识和方法)
内容
编辑推荐

每个人都能够学会的心理学知识读本。

心理学是一门人人都需要了解的学科,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有它的影子,如果我们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我们的生活将会冈此而变得与众不同。

本书通过七部分的内容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现象,以及这些现象背后蕴含着的心理学知识,这里面的很多例子我们可能非常熟悉,有些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有些甚至就是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

内容推荐

伟大的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心灵的探讨必将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学问,因为人类最大的敌人不足灾荒、饥饿、贫苦和战争,而是我们的心灵自身。”心理学里听讲述的那知识和理论,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产生着作用。如果说获得-个美满幸福的人生可以有捷径的话,那么,了解这些至关重要的心理学知识租哩论,就等于是获得了一条通向美好人生的捷径。

目录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旁观者效应:你是一个残酷的看客吗

 从众:和大家一样我才会觉得安全

 自证预言:天使就在我们心中

 亲社会行为:我们可以被训练得很友善

 侵犯行为:我们生来就是富有攻击性的动物吗

 人际吸引:更受欢迎的秘密

 去个体化:网络让我们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亲密关系:让我们一生纠结的情感

 归因:我们是怎么看世界的

第二章 行为反映出的心理学问题

 嫉恨他人,广泛猜疑:偏执型人格

 只有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依赖型人格

 他们拥有“隐身术”:分裂型人格

 追求完美的负担:强迫型人格

 温柔地“杀”你:被动攻击型人格

 难以抑制的表演冲动:表演型人格

 边缘的灾难,无底的深渊:边缘型人格

 整个世界只有我一个人:自恋型人格

 他在回避整个世界:回避型人格

第三章 解读个性中的心理学

 防御机制:你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

 乐观和悲观:你的世界是晴天还是阴天

 无意识: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

 情感隔离:看不见伤痛,我就不再痛苦了

 投射:原来我讨厌的,其实是自己

 转移:我中了韩剧的毒

 自我价值不足:成功背后的自卑

 习得性无助:是什么让我变得如此软弱

 A型还是B型:你有固定的行为模式吗

第四章 透视内心世界中的心理学现象

 非语言信息:别想对我撒谎

 角色定位:我塑造了角色,还是角色塑造了我

 泛化:我害怕所有带毛的动物

 社会促进和社会懈怠:有别人在场时,我变得不一样

 偏见:无处不在的刻板印象

 维护自尊:我甘愿受罪

 拖累症:葛朗台的金钱意味着什么

 印象管理:世界是个舞台,我们都是上面的舞者

 服从权威:我们约定俗成的文化规范 

第五章 人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学解读

 依恋关系:我们内心中最深的温暖

 陌生人焦虑:害怕生人是因为羞涩吗

 第一反抗期:3岁时我就开始叛逆了

 青春期:是迈向成熟,还是走向混乱

 本我,自我,超我:“我”不止一个

 接纳还是强制:埃里克森的教养方式研究

 欺负弱者:是什么让孩子变成了“小恶魔”

 饮食障碍:食物是我最大的敌人

 中年危机:人生盛年期的心理变化

 自我的力量:人生成长的动力

第六章 爱意世界里的心理学规律

 救世主情结:我爱你,因为你需要我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我爱上了伤害我的人

 爱的分量:太多还是太少

 契可尼效应:难以忘记初恋的秘密

 激情爱:短命的浪漫

 触电:一见钟情的心理机制

 限制爱:最有魅力的爱

第七章 审视家庭中的心理现象

 离婚就等于离爱吗

 抛弃和重生:婚姻中的良药

 家庭价值模式:钱是扼杀爱情的凶手吗

 未完成情结:妈妈病了,孩子吃药

 婚姻魔术:白马王子变成了癞蛤蟆

 情感智慧:婚姻中必不可少的智慧

 家庭的牢笼:爱成了成长的阻碍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亲社会行为:我们可以被训练得很友善

人类作为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常常会在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我们的政府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周围的人都很友善,乐于助人。不过,我们周围的人并不总是能够表现出友善和乐于助人。

来到北京动物园游览的人中,很多人还会想起2002年在这里的黑熊身上发生的一幕。清华大学的学生刘海洋“为了测试熊的嗅觉”,将瓶子中的硫酸泼向了动物园里的5只黑熊。一夜之间,这个21岁的大学生变成了京城中的名人,人们纷纷将焦点聚集在他和他的家人以及他的母校身上,无数愤怒的人质疑:这样一个受了高等教育的人,为什么这么没有人性?

在硫酸泼熊事件过去五年后,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在这场灾难中,涌现出了无数的救人英雄,他们中间既有被称做“最爱学生的老师”——为了营救学生而献出生命的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也有年仅9岁,在生死关头顾不上自己的伤痛,多次冒险解救同学,即使被压在废墟下,仍镇定地安抚吓哭的女同学,带头领唱《大中国》的小英雄林浩。此外,还有抛下学生第一个跑出教室,事后还义正词严的老师“范跑跑”……在同一场灾难中,人们的身上体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行为,有的在危难中即使牺牲自己也要帮助他人,有的则将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并且认为“自私正是人类的本质”。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不同?我们再将时光倒退回5年以前,曾经的天之骄子刘海洋真的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吗?

生活中,我们总会时不时地帮助别人,或者得到他人的帮助,心理学家将任何以有利于他人为目标而采取的行动称做“亲社会行为”。也就是说,生活中那些被我们认为是很友善的人,通常会具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我们总是有一种心理倾向:习惯于对那些受到更高文化教育的人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当大家得知将硫酸泼向黑熊的人居然是一名清华大学的学生后,产生的愤怒就可想而知了。不过,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会更多地具备亲社会行为吗?

人们怎样才能变得更友善?

进化心理学家相信,人们的亲社会行为取决于3个因素:亲属选择、互利规范、学习和遵从社会规范。亲属选择指的是出于人类的本能,我们在生死关头总是更愿意帮助那些和我们有血亲关系的人;互利规范则是指出于生存的需要,人们需要去帮助别人,因为只有你帮助了别人,在你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才更有可能得到他人的帮助。不过,这两个因素似乎都无法很好地解释刘海洋面对黑熊时的冷漠,以及地震中那些英雄人物的无私行为。人们究竟怎样才能变得更友善?也许1996年发生在美国一家动物园里的故事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1996年8月,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个动物园中,一个3岁的男孩不慎掉入了猴山中。当时,这座猴山中有7只大猩猩。看到掉落的男孩,一只名叫宾迪的大猩猩将孩子紧紧地抱在了怀中,并把孩子放到动物园管理员可以够着孩子的地方,孩子最终获救了。关于这只“友善”的大猩猩这么做的原因,各个流派的心理学家各持己见。事实上,这只大猩猩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曾经被自己的妈妈遗弃,管理员养育了它。宾迪从管理员身上学到了养育的技能,而且它还因为照顾玩具娃娃受到过管理员的奖励。事实上,亲社会行为对所有的动物物种都是共同的,在这只名叫宾迪的大猩猩身上,亲社会行为甚至跨越了物种的界限。

虽然导致人们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学习和遵从社会规范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说,我们的友善行为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儿童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那些幼年的时候有过养育和照顾宠物经历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成为一个友善的人。在硫酸泼熊事件后,《三联生活周刊》曾经对刘海洋的成长经历做了一个剖析,显而易见的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如何变得更友善、具备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从来都不是刘海洋学习的重点。尽管很多人对刘海洋的行为冠以了“冷酷”、“缺乏人性”等严厉的字眼,但是那些了解他成长经历的人却愿意相信,他的这一看上去难以令人理解的行为的确是出于“测试熊的嗅觉”这一单纯的科学实验目的。换一种教育的方式,他对待黑熊的态度可能就会截然不同。P12-14

序言

心理学这三个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似乎是一个太过于专业的名词。看看那些我们熟悉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罗杰斯……他们所做的研究、他们所得出的理论,听上去都很高深,甚至他们本人看上去都太有智慧了。心理学,离寻常的生活好像有点远,普通人也能学会吗?

事实上,心理学是一门人人都需要了解的学科,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有它的影子,如果我们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我们的生活将会因此而变得与众不同。

本书通过七部分的内容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现象,以及这些现象背后蕴含着的心理学知识,这里面的很多例子我们可能非常熟悉,有些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有些甚至就是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们对这些现象见惯不怪,甚至会有一套自己的解释方法。

比如,一个人失足掉进河里,周围的人竟然都没有施以援手。我们可能会对这些旁观者大加指责,批评他们的冷漠和不作为。但是,当相似的情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可能也成了旁观者中间的一员,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解释?真的有那么多生性冷漠的人吗?还是我们都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影响了?答案可能是后者。

又比如说,一个母亲刚刚失去了孩子,我们猜测她一定会嚎啕大哭痛不欲生,但是她没有,她照常生活、上班、下班、做家务,周围的人可能会称赞她说:“多么坚强的一个女人!”但是,如果我们了解心理学中的“情感隔离”这个概念,就会知道,这位母亲只不过是在用隔离情感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不让自己面对失去孩子这个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她压抑了自己的悲痛情绪,但是被隐藏的情绪不会凭空消失,如果没有合适的处理方法,在一定的时候,这些负面的情绪还会跳出来,好比隐藏在活火山中的岩浆,不知道哪天会喷涌而出,造成伤害。

……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心理学里所讲述的那些知识和理论,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产生着作用。如果说获得一个美满幸福的人生可以有捷径的话,那么,了解这些至关重要的心理学知识和理论,就等于是获得了一条通向美好人生的捷径。

作者

后记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有句名言:“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但是只有一个很短的历史。”的确,心理现象的存在可以说伴随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但是,我们对它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研究却也只有区区百年的时间。面对这样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想用十万字的篇幅达到“图说心理学”的目的,显然是无法面面俱到。本书想要做到的,是通过有限的文字,向读者打开一扇认识心理学的窗口,通过这扇窗,让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学的知识,在这些知识的帮助下,获得一个美好的人生。

“心理学”的英文是“Psychology”,这个单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关于灵魂的科学。在希腊文中,“灵魂”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呼吸。古希腊人认为,人的生命是完全依赖于呼吸的,一旦呼吸停止了,人的生命也就结束了。随着心理学学科的完善和发展,心理学成为了一门和心灵建设相关的学科。过去,我们认为“健康”二字的全部含义就是身体的健康,现在,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人们逐渐发现,身心两方面能够保持平衡、和谐,才算是真正的健康。正如伟大的心理学家荣格所说:“心灵的探讨必将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学问,因为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灾荒、饥饿、贫苦和战争,而是我们的心灵自身。”

本书想要做的,就是和读者一起“探讨心灵的秘密”,让心理学的光辉,为我们打开生活的另一扇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说心理学(活学版心理学中的知识和方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98817
开本 32开
页数 1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64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4
15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7:5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