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访汉代画像石/画说汉唐文明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画像石可说是一种石刻绘画,这种造型艺术,按成型技术来说,应属雕刻;依其整体艺术形态而言,实似绘画,故习称为画像石”。准此,本书所谓的汉代画像石就是汉代的画像石。本书从汉代画像石兴衰始末、画像石建筑的营建、为神明更为死者的建筑、汉人入神升仙的境界、汉人身后的理想家园、汉代画像石的艺术特点、汉代画像石的著录和收藏等7个方面对汉代画像石作了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的介绍,重点介绍了汉代画像石的建筑形式和题材内容。书中插有80余幅图像,可与文字对读。读了本书,对汉代画像石会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在欣赏汉代石刻艺人留下的精美作品图片的同时,增长中国古代艺术和中国古代历史的知识,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和旅游生活。书末附深度旅游资讯,为读者参观考察提供一个参考。

内容推荐

汉代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强大的时代,文化发达,艺术繁荣,人文汇萃,学术昌隆,体现出中华民族气魄宏大、继往开来的精神面貌。本书是《画说汉唐文明丛书》中的一册,从汉代画像石兴衰始末、画像石建筑的营建、为神明更为死者的建筑、汉人入神升仙的境界、汉人身后的理想家园、汉代画像石的艺术特点、汉代画像石的著录和收藏等7个方面对汉代画像石作了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的介绍,重点介绍了汉代画像石的建筑形式和题材内容。

目录

引言

一、其兴也勃其衰也忽

——汉代画像石兴衰始末/1

二、预作寿藏与亲人尽孝——画像石建筑的营建/5

三、为神明更为死者的建筑/9

(一)神庙大门的石阙/9

(二)墓地人口的石阙/10

(三)祭祀死者的祠堂/14

(四)死者安息的石椁和墓室/18

四、汉人入神升仙的境界/25

(一)能降祥瑞的天神/25

(二)引魂升仙的西王母东王公/29

五、汉人身后的理想家园/36

(一)食有鱼肉/36

(二)性有交欢/38

(三)居有楼阁/40

(四)出有车马/4l

(五)农耕手工齐备的田庄/47

(六)自娱亦娱人的乐舞百戏/55

(七)善以示后,恶以诫世的故事/67

六、画师良匠巧为之/82

——汉代画像石的艺术特点/82

(一)汉代画像石的艺术功能/82

(二)汉代画像石艺术的构图表现方式/85

(三)写实和想象相结合的艺术作品/88

七、著录收藏近千年/91

(一)金石学家的偏好/9l

(二)历史学家的源泉/94

附录

深度旅游资讯/97

试读章节

一说到石头建筑和艺术,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罗马的建筑和雕塑,有的人还会想到中亚西亚的石雕艺术,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汉代画像石是从西边传过来的。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西来说”纯粹是学术观点,与上个世纪初的“中国文化西来说”没有任何干系,且持这种观点者也不乏中国人或外籍华人。不管谁持这样的观点,事实真是如此吗?

如果把我们传统的汉代画像石和国外的石雕艺术作一番比较,就可以发现,可能未必如此。不过限于篇幅和本书主题,笔者不想就此问题费笔墨,有心的读者在读完相关参考书或实地考察比较之后,自己会作出评判的。这里笔者还是言归正题,谈谈汉代画像石的兴衰史。

资料显示,汉代画像石最早大约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最初的形态是套在木棺外边的石椁,图像是简单的悬璧纹和树木纹。画像石在这一时期出现可能和当时丧葬礼俗的变化有内在联系。

经过战国末年到汉初的社会大动乱、大变革,周代的礼制,如用鼎制度、棺椁制度等遭到猛烈冲击,所存无几。代之而起的是,东周以来新兴的一些礼俗得以发扬光大,如空心砖用于建造椁室;凿山为室的崖墓在今江苏、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的诸侯王中流行起来;日常生活用品逐渐成为随葬品的主体,模型冥器仓、灶、井之类出现并流行开来,与此同时,礼器虽然还在用,但主要是仿铜陶礼器,真用铜礼器的已经很少了。对于车马的使用也是如此,到了西汉时期。除了诸侯王以上的人物还用真车、真马外,其他人在墓里放点车马器就算是有车马了。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变革中,鲁南等低山地区的社会中下层人群,利用当地易于开采的山石,开始用打造好的石板建筑椁室,并迅速普及开来,以至于可能带出来一个新的职业——打造石椁。另外,石椁和砖椁的出现与流行可能还有两个原因。一是木材的紧张。在古代,木材被用于建筑房室、打造棺椁、制造工具和武器、当燃料,诸如之类,会消耗大量的木材,在局部地区可能出现木材紧张,价格上涨的现象,一些经济条件稍差的人家可能就不得不另想办法,用其他材料来代替木材,石材成为可利用的资源。二是人们的求新心理。在长期的和平安宁的环境里生活的人们比较容易形成因循守旧的习气,在动荡不安的社会里生活的人们为了生存,为了维护地位,在旧有传统难以维系的情况下,很可能会想出新的点子,开创新的时尚。当然,以上是后人根据当时的历史状况所作的推测,具体情况如何,各地的情况是否各有不同,具体的家庭、甚至具体的人的想法如何,我们是永远无法知道了,不过,这可能也正是历史吸引人的地方,你努力想知道古人想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想?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努力了半天,想出来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最后还是不能确定哪一个或哪几个有现实性。

当石椁墓(不论有无图像)在鲁南、苏北、皖北、豫东地区普及、流行开来的时候,河南南阳的个别地方,如南阳赵寨、唐河湖阳镇等地出现了砖石合建的画像石墓,从此,画像石墓在当地生根开花,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墓葬建筑形式。P1-2

序言

“画像石可说是一种石刻绘画,这种造型艺术,按成型技术来说,应属雕刻;依其整体艺术形态而言,实似绘画,故习称为画像石。”(俞伟超先生语)准此,本书所谓的画像石就是汉代的画像石。从人们经常面对的研究对象,如棺、椁、墓室、祠、碑等看,画像石除了它的成型技术和整体艺术形态上有自身的特点外,装饰性也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为了强调画像石的这一特点,避免画像石外延的无限扩大,我们不把摩崖画像这种利用自然崖面,或对自然崖面稍作处理,然后雕刻的画像算作画像石之列。

对于汉代画像石的价值,翦伯赞在《秦汉史》序中有很高的评价,他“以为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象。同时,在中国历史上,也再没有一个时代能比汉代更好的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把它们有系统地搜集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事实的确如此,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汉代画像石,以及画像砖和墓室壁画,越来越受到秦汉史研究者的重视,无论是研究政治制度、经济形态,还是宗教信仰、社会生活、艺术水平,等等,都能在汉代画像石等图像资料中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

不过,这本小册子虽然是专写汉代画像石的,也插有数量可观的图片,它却不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而是对它的几个侧面的简单介绍,以期引起您对它的兴趣,或者对您的旅行生活有所帮助。要想深入了解它,您还需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更重要的是去考察实物遗存。

人们常说,看景不如听景。对文物古迹却不能这样。因为,再细腻的文字描述,再精美的文物图片,都无法原样表现文物古迹的体积,更无法全方位展示它。以汉代画像石为例,无论是立于地面的山东长清孝堂石祠、嘉祥武氏阙,还是埋于地下的沂南北寨墓、安丘董家庄墓,或者凿于山崖的四川乐山麻浩崖墓,如果只读书,而不去考察原建筑,很难建立起对这些画像石建筑的空间概念和立体结构。再说图像,孝堂山石祠内横贯三壁的“大王车”出行图,长在7米以上,可是印到书上,开本大一点的,也不过几十厘米,如果是32开的书,和文字一样横排,长度才10厘米左右。靠看这么小的图,一般人是无法想象出原图的气势的。

既然看实物如此重要,这本小册子还有什么用呢?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或者极少接触汉代画像石的朋友而言,它可以作为您旅游考察的向导,读了它,您就能对汉代画像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考察实物时也就不致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访汉代画像石/画说汉唐文明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爱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60773
开本 16开
页数 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1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9.42
丛书名
印张 6.62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29
165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