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淌过诗人的河流/小悦读中国新锐作家文学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淌过诗人的河流》精选了作者徐辉多年来创作并发表的《一个人是一棵树》《树上的童年》《城里的半坡野菊花》《西湖:神话里的绝代风华》等散文作品六十余篇。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作者对于生命的独特体验,以及他的真情流露与激情飞扬,他的梦幻穿越与知性沉思。

内容推荐

《淌过诗人的河流》精选了作者徐辉多年来创作并发表的散文作品六十余篇。

在《淌过诗人的河流》里,我们看到他对于生命的独特体验,以及他的真情流露与激情飞扬,他的梦幻穿越与知性沉思。哪怕是一棵树,一块碑,一段残垣,一个崖壁上的影子,一只蝴蝶,一支夜歌,都能寄托他的灵魂与人格,承载他的思考与发现,彰显他的才情与智慧。

目录

性情写作与精神向度

第一辑 性情写作

一个人是一棵树

一个人与一块碑

残垣女孩狂舞飞扬

影子奶奶及其他

油画演艺吧

小巷珍妃城市蝴蝶

对一个寒冬的记忆

一个冬天的死亡

第二辑 故园之恋

树上的童年

疯野童年事(六章)

在春天的词语里穿行

乡恋(三章)

故园之恋(三章)

秋日四章

我的父老乡亲

第三辑 城市猎人

岳阳:在行走和鸟瞰中怀想

城里的半坡野菊花

放歌岳阳(五章)

老街(三章)

第四辑 行者无疆

圣境阿坝

溪口:跌入一个梦的意境

绍兴:于一首温润的诗里行走

西湖:神话里的绝代风华

淌过一条诗人的河流

醉恋湘西山水间

在梦幻的词语里穿行

第五辑 满室书香

悲歌一曲空遗痛

尊儒:历史背后的隐秘与沉思

歌唱者的行走和亲历

贪婪的鄙夷和罪恶

倾诉中的激情与飞翔

试读章节

一个人与一块碑

我站在了尚书墓前,在一个斜阳正好的黄昏。

就像去尚书墓的路一样,我的心情高低起伏而坑洼不平。尚书墓位于市郊外的一处小山岛上。山是螺丝山,墓是尚书墓。山四面环水,处于一个湖的怀抱中,静若处子;墓葬于山的一侧,碑立于进山的路旁,仰观流云,俯看湖水,卧听松涛,夜枕潮声。

踩着斜阳,披着秋风,我来到螺丝山拜谒方尚书墓冢。说是拜谒,其实也只不过是抚碑默立了一阵而已。但见路边的荒草丛中,孤独地立着一块刻有“方钝墓”三个隶书字的墓碑。遗憾的是,方尚书的墓冢不复存在,就连一块土堆也难以找到一丝痕迹。在墓碑反背不到一米处,本该是墓地的地方却变成了一片菜地,里面种着一些辣椒、茄子之类的蔬菜,尚书的墓冢是再也见不到一丝痕迹了。只有几个或已破碎的或己断裂的石人石马被人弃置在菜地一角。一尊看似尚书的石刻人像,双手相合,如上朝献笏状,头颅却被抛在不远处的老树下。拨开落叶,尚书露出了慈祥的面容,仿佛有话相谈,我叩首拜了三拜,心里突然就升起一种莫名的孤独和悲凉。

我回到了尚书的墓前。轻轻拂去墓碑反背上的尘土,几行若隐若现的文字镌刻着尚书的生平功绩。方尚书,名方钝(公元1488—1577),字仲敏,号砺庵,明代巴陵人。进士出身,累官至户部尚书。曾在皇帝面前奏准“湖南免山粮”,并在北京建立岳阳会馆。嘉靖38年告老回乡,筑紫荆、枫桥二堤,苦修三眼桥。万历五年卒,赠太子少保,谥简肃,葬于城区东南螺丝山。

于无边的静思和默想中,一位荷锄而归的老汉正好路过,在得知我是为了拜谒方尚书时,竟然点上一根烟,和我闲聊了起来。通过交谈,我进一步了解到了尚书的风雨人生。原来,方尚书死后,乡人把它安葬在面对三眼桥的螺丝山上,说是让他白天看到渔民划船,好像向他拱手;晚上看到万家渔火,恰如给他点灯,以作为对方尚书苦修三眼桥的纪念。游船穿过桥孔,不到半里路便抵达他的墓冢。上世纪六十年代前,螺丝山四面环水,酷似一颗青螺立于碧波之中。那时方尚书的墓冢保存完好,石人石马昂然而立,全是明代风格。墓前有一副石刻对联:“日受千人拱手,夜观万盏明灯。”站在墓前,放眼南望,三眼横跨两岸,引堤垂柳戏水,桥上人车如织,桥下渔船如梭,恰是一幅秀美的山水画。方尚书从政数十年,官至一品,可谓一代风流人物,可奸臣严嵩的恶意中伤,让他只好辞官归隐桑梓。他本可安享晚年,却不甘寂寞,一心只想为当地百姓造福。他全然不顾八十高龄,主持乡里,筑紫荆、枫桥二堤,苦修三眼桥,终寿高九十。不幸的是文革时,墓冢被毁,至今未修。近年,人们为了参观游览时方便,修了一条土堤通向螺丝山,乘汽车可直达墓前,可游人看到的就只是一块立着的石碑和几个断头断身的石人与石马了。

方尚书今天的悲惨境地不禁让我陷入无边的沉思之中。虽说我根本就不曾与他谋面,更不知道他的样子,虽说他在我的头脑中存在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名字,我对他的全部认知就停留在“方钝”这两个汉字上而已,但他却带给了我沉甸甸的思索。想当年,他曾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而后,他甘愿化作一抔黄土,平静地躺在他钟爱的土地上。而今天,守护尚书墓地的石人石马已成为残物,唯有一块墓碑在风中肃立。更可悲的是,尚书的墓地湮没在时间深处,就连有幸埋葬他的黄土也荡然无存。当生命已离去,灵魂已远走,生命就竖起一块荒凉的石碑,供后人凭吊。一个人和一块碑,其背后有几多辛酸和苍凉。想来人的生命原本就是一杯黄土,当生命归于沉寂,生命的高度就只剩下一堆黄土的高度,生命的意义也只剩下一个记载生命符号的石碑。但我眼前这个连黄土也不存在的无墓之碑,却也读出了它的高大和生命的伟岸。方尚书能不为名利所累,不为钱财羁绊,参悟人生、洗净铅华,为了内心的那份追求和美好,毅然走出充满凶险的官场,与他所钟爱的事业彻底决裂,在辞官回乡后,修路架桥,为民造福,其胸襟何等豁达,其品格何等高尚。  如今,人们已在离三眼桥不到十米的地方另外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桥梁“南湖大桥”。三眼桥被现代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所遗忘,它与尚书墓一样孤零零地静立,静静感知时光的苍凉和世道的嬗变。它已不再是人们的必经之路,它与尚书墓一道走进了人们的记忆,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和一个地名,也成为城市的一段引以为荣的历史和一个永不磨灭的记忆。想想生命其实很短暂,一晃就是一生,而历史走得很慢,南湖大桥与三眼桥相距不过十米,但历史从一座古代石桥跨越到另一座现代化桥梁却用了近五百年,这让人不得不感慨世事的无常与时光的嬗变,如一江东流水一去而无踪影。

晚风习习,一抹斜阳将螺丝山揉碎在南湖的碧波中,继而消溶于四合的暮色里。离开尚书墓时,我的心情平静而忧郁,就像这将至的夜的黑。路边的湖水在晚风的吹拂下,泛起阵阵不灭的涟漪,将倒影的山光和树影一齐推向比湖水更远处。几只蝴蝶如秋梦般从眼前滑过,消逝在无始无终的时间里。

我终于没有回头,我越走越远。

P9-11

序言

性情写作与精神向度

——徐辉散文集《淌过诗人的河流》序

崔国发

我和徐辉先生未曾谋面,但从他的散文中,我却读出了作为一位性情写作者直逼世道人心的精神向度,一种真诚无邪、自由自适而有着强烈的责任担当的丰富心态。无论是珍藏在记忆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那些念念不忘的童年与故园,那座曾经行走、用心鸟瞰与让他深度怀想的岳阳城,还是那些醉恋山水、痴迷自然、天人合一、推崇人文,以及从满室书香中洋溢出文化精神与人生真谛的文字,都透露出感人至深的力量,大抵实现了历史追忆与现实信息的融合,自然山水与人文山水的重合,文化本体与生命本体的叠合,个人史、生活史与时代史、心灵史的契合。

在徐辉的性情写作里,我们看到他对于生命的独特体验,以及他的真情流露与激情飞扬,他的梦幻穿越与知性沉思。哪怕是一棵树,一块碑,一段残垣,一个崖壁上的影子,一只蝴蝶,一支夜歌,都能寄托他的灵魂与人格,承载他的思考与发现,彰显他的才情与智慧。在《一个人是一棵树》中,作者从湘北老家的榕树身上,想起他与父亲相处的那一幕幕往事。每次与一棵树相遇,自己都能感觉到整个灵魂和精神是与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站在我面前的,不只是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父亲,也是一棵饱经风雨沧桑和世态炎凉的大树。这棵树曾经庇护了我的成长,充实了我的情感,滋润了我的心田,支撑了我的精神。父亲的身上,分明有着树的沉默、树的坚韧、树的执着和树的高洁。”由树及人,人与树相映生辉,既生气勃发,又潜沉喻示,从而达到真正审美意义上的“真”的境界。行文至此,作者由衷地感慨:“也许,岁月能改变一棵树的容颜和姿态,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死和性命,但它改变不了的是,一个人对一棵树的欣赏和赞美,更改变不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敬畏和怀念。”父亲其实就是一棵人性意义上的神树,是作者生命中的一棵精神之树,一棵有着思想和灵魂、永远常青而不老的树啊!可见徐辉的散文情感浓度高,渗透了一种生命的情调。

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心灵的故乡。一提起故乡,我们立马就涌现出“亲切”、“温暖”、“宁静”、“柔和”等美好有时甚至也充满痛感的词汇。“怀乡”和“恋土”,或可成为心灵栖居的一种灵丹妙药。

徐辉的故园之恋,情不自禁地唤起了那刻骨铭心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记忆和快乐的梦想。他蓦然想起了那铺着黄金的田野和弹奏着月光的小河,想起了那胡子里长满故事的父老乡亲,想起了那些土生土长的桃树、梨树和槠树,想起了故乡熟稔的鸟声、春雨和燕子,想起了摇曳在自己多姿多彩梦中的竹林,想起了清莹澄澈神秘迷人的如水的月色,“当蛙声一浪高过一浪时,收获的喜悦便浸泡过乡亲的梦了;当竹林浴着童话的月光时,我的思乡梦注定一生一世也走不出故乡了”(《故乡梦》),字里行间浸透着浓郁的思乡情绪,散发着温馨的乡土气息,追根溯源的文字具有灼热的光和烫人的热,令人心醉神驰而不禁魂萦梦绕。

徐辉在岳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居住过十多年,岳阳应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虽然城市中的纷繁芜杂,浮华喧嚣,也曾让作者有过转型与嬗变中的茫然和迷惑,但那“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洞庭湖,那堪可寄托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怀的岳阳楼,却一次又一次地让徐辉油然而生文化的欣喜与心灵的感动。他放歌岳阳,看东风徐来,花开千树,波涌洞庭,百舸争流一一这歌,是冲出峡谷的激流;这歌,是穿透灵魂的交响;这歌,也是作家把自己的生命融入“第二故乡”,以一颗赤子之心,所发出的对于岳阳古城精气神的一往情深的讴唱!

在我看来,散文应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没有文化的散文,从某种意义上说,便失去其一种价值范式与精神上的寄托。作为一个对散文怀有文化期待的作家,徐辉的游记却不是景点说明书式的俗套,而是建构一种能够激活自由浪漫的人格精神与宏阔厚重的文化精神之文本。作者去川西阿坝,转身高原,“无论是观日出、看落日,还是沐风雨、浴白雪,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思想的净化。朝阳一点一点地升起,或者是夕阳一点一点地下沉,都会牵扯我目光一点一点陷入沉思。”自然的奥秘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奥秘,作者以一种美学的眼光进入文化的高原,对于风光的欣赏其实更渗透着自己心灵的感怀与灵魂的感触,作者“沐浴在伟大的佛光之中,心生佛境,参悟佛意,而后感觉自己乘佛而去,化佛远行。”在绍兴,诗人于一首温润的诗里行走,那城市广场、古塔、民居台门、老屋、民间社戏、乌篷船等等,都是一个个别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较为鲜明地体现出江南水乡古朴、灵性、丰富的精神元素,使精神性与人文性之于散文的意义充分凸显。那西湖神话里的绝代风华,汩罗江与诗骚屈原的文化情缘,皆因文化的流漾而使徐辉的散文,于温婉神秘或感情激烈中绽放出思想的奇葩。醉恋湘西山水之间,无论是乾州古城与名人故居,还是德夯山水与苗家风情,都在作者的笔下,传导着色彩斑斓的文化菁华,自然的圣境更是文化的圣境。在彩云之南,作者感叹高地云彩,浪漫而随意的旅程;膜拜崇圣寺三塔,叩问佛的前世今生;走进丽江古城,领略其曾经的沧桑与当下的繁华;仰观玉龙雪山,崇尚高迈的镜像与倒影;穿行大理石林,寻访诡异的图腾与传说;踏访西双版纳,采撷森林的神话与故事。这与其说是作者的一次自然的漫游,毋宁说是他的一次文化的盛宴,那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旨趣与审美感受,体现着文化与审美的交融,读者的心灵,似乎也能从中承受着文化与审美的浸润。

这种文化的关怀在徐辉的读书笔记类散文中体现得更为直接。作得从罗石贤的《明朝之痛》和《尊儒的痛》中领略到历史之痛和人格之痛,以及历史背后的隐秘与沉思;从栾承舟的《为自己歌唱》中体悟心灵与自然对话的佛心与禅境;从巴尔扎克的《邦斯舅舅》中省察到19世纪40年代七月王朝统治时期,那激烈动荡的法国社会和变幻莫测的世态人心;从美国作家简·韦伯斯特的书信体长篇小说《长腿叔叔》中感受到一种爱的渴望、梦的飞翔、情的温馨、心的激情……徐辉在广阔恢弘的文化背景下建构了一种特立独行、硬朗开放的文化人格,体现了作为一个作家的人文素养与文化良知,进而使人们在切问近思中获得人类文明的共相。

徐辉今后创作的路子还长,如能在散文创作中不懈地进行思想的淬炼、文化的渗透、题材的拓展、手法的出新等多维的探索,便会取得更多新的成果。感谢栾承舟兄,是他的举荐,让我结识到徐辉先生。他还要我为之撰序,遂欣然命笔,聊书数语,恐不得要领,敬请承舟兄、徐辉兄及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李秀园

2012年10月27日

崔国发,系中国散文诗研究会理事,中外散文诗学会主席团委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诗集《黎明的铜镜》(河南文艺出版社)、学术专著《审美定性与精神镜像》(团结出版社)、散文诗《铜都溢彩》(安徽教育出版社)、电视专题片《中华恋曲》(北京财经音像出版社)等7种。在海内外280余种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及评论200多万字。作品多次获奖并被选入百余种选集。现在铜陵学院工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淌过诗人的河流/小悦读中国新锐作家文学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196640
开本 16开
页数 1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6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40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21: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