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庄子精解(百部国学精装版)(精)/国学经典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读《庄子》,将有助于我们舒解生活压力,保持精神的宁静,以追求一种真实而自由的人生。因为庄子是推崇率性与真诚的;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想回归自然,找到他的精神家园,就必须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必须摆脱一切束缚人性的枷锁,必须抛弃所有追名逐利的功利言行。这是一个人活得真实、自由的至关重要的前提。可以说,庄子对人类自身精神领域的种种探索与思考,是他留给现代人最宝贵的财富。

这本《庄子精解(百部国学精装版)(精)》(原作庄子、主编刘建生)可以帮助今天的青年读者真正读懂《庄子》。

内容推荐

《庄子精解(百部国学精装版)(精)》是“国学经典系列丛书”之一。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宋国蒙人(今安徽蒙城)。他既是一位哲学家,又是一位文学家。著有《庄子》一书,现今传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即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的思想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产物,其思想体系是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时代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本《庄子精解(百部国学精装版)(精)》(原作庄子、主编刘建生)可以帮助今天的青年读者真正读懂《庄子》。

目录

内篇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

外篇

骈拇

马蹄

□箧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运

刻意

缮性

秋水

至乐

达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游

杂篇

庚桑楚

徐无鬼

则阳

外物

寓言

让王

盗跖

说剑

渔父

列御寇

天下

试读章节

从前,尧问舜说:“我想在讨伐宗、脍、胥敖三国,在临朝的时候却觉得很不高兴,这是什么原因呢?”

舜说:“那三位君主还在草莽之中,你却很不愉快,这是为什么呢?在古代,十个太阳同时出现,万物都被它们的光照耀着。何况那德业超过太阳的人呢?”

□缺问王倪说:“你知道万物有所共同肯定的道理吗?”王倪回答说:“我怎么知道这些呢!”□缺又问说:“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东西吗?”王倪说:“我怎么知道呢!”□缺再问说:“那么万物就没法知道了吗?”王倪说:“我怎么知道这些呢!虽然如此,还是让我试试谈一谈这个问题。怎么知道我所说的知不是知道呢?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并不是知呢?现在姑且让我问你:人在潮湿的地方睡觉就会腰痛而偏瘫,泥鳅是这样吗?人在树上居住就惊恐不安而发抖,猿猴也是这样吗?这三种动物究竟谁最了解真正舒适的处所呢?人吃牛羊猪狗,麋鹿吃蒿草,蟋蟀吃蚁子,鹞鹰和乌鸦爱吃老鼠,这四种动物究竟谁知道真正好吃的美味呢?母猿猴与狗头猿相配为雌雄,麇鹿和鹿相交媾,泥鳅和鱼相追尾。毛嫱、丽姬是世人认为最美的人,然而鱼见到她们就潜入水底,鸟见到她们就飞向高空,麇鹿见到她们就疾速奔跑,这四种动物究竟是谁知道天下真正的美色呢?依我看来,仁与义的端倪,是和非的途径,杂乱无章,我怎么能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呢!”

□缺说:“你不知道利与害关系,难道至人也不知道利与害关系吗?”王倪说:“至人太神妙了!山泽燃烧而不能使他感到热,江河封冻而不能使他感到冷,疾雷劈山、暴风震海而不能使他感到惊恐。像这样的至人,乘着云气,骑着日月,而邀游于四海之外,生死都不能使他自己发生变化,何况利与害这样的小事呢!”

瞿鹊子问长梧子说:“我听孔夫子说过:‘圣人不去从事世俗的事情,不贪图利益,不回避危害,不喜欢追求世欲,不拘缘于道欲;没有说话就等于说话了,说了话就等于没有说话,而邀游于世俗之外。’孔夫子认为这些都是轻率的言论,而我认为这些正是可以身体力行的妙道。你以为怎样?”

长梧子说:“这些话黄帝听了也会感到疑惑不解,而孔丘怎么会了解呢?而且你也太求之过急了,见到鸡蛋便想得到报晓的雄鸡,见到弹丸就想吃到烤鹏鸟肉。我尝试给你随便说说,你也就随便听听吧。何不依傍着日月,挟持着宇宙,与日月宇宙万物合为一体,任凭是非杂乱不齐,把奴仆同样看作是尊贵的人。那些世俗的人们劳苦不休地追求知识,圣人则表现为愚昧无知的样子,浑同历代变异而不为是非所乱。万物都是如此,而互相蕴合于齐一之中。我怎么知道对活着高兴而不迷惑呢?我怎么知道对死亡感到厌恶而不像少年流浪在外不知回家的人呢?丽戎国有个美女,是戎国在艾地戍守边界人的女儿。当晋国开始得到她的时候,哭得泪水湿透了衣襟;等她到了晋献公的王宫里,和国王睡在一张方正而安适的床上,同吃美味的牛羊猪狗肉时。才后悔当初不该哭泣。我怎能知道死了不后悔当初不该贪生呢?梦中开怀畅饮,醒了之后却要痛哭流涕;梦中痛哭流涕,醒了又去狩猎取乐。当他正在梦中。不知他是在做梦,睡梦中还占卜问他梦中之梦的吉凶,醒了之后才知道是在做梦。只有特别清醒的人才知道人生是一场大梦,而愚昧无知的人,自以为很清醒,表现出明察一切的样子,觉得他什么都知道。什么君主啊,什么臣子啊,太浅陋了!我看孔丘和你都在做梦,我说你们在做梦,我也在做梦。这些言论可以把它称为怪异的言论,也许万世之后会遇到一位大圣人能了解这个道理,那也是旦暮相遇的偶然现像。”

即使我与你进行辩论,你胜了我,我没有胜你,你肯定对,我肯定错吗?我胜了你,你没有胜我,我肯定对,你肯定错吗?是我们两个人有一方是对的,有一方是错的呢?还是我们双方都对,或者都错呢?我与你都不知道,别人本来就受到它的蒙蔽而暗淡不明。我们请谁来评判是非呢?假使请观点和你的观点相同的人来评判,他既然和你的观点相同了,又怎样评判呢?假使请观点和我的观点相同的人来评判,他既然和我的观点相同了,又怎么能评判呢?假使请观点和你我观点都不同的人来评判,他既然与我和你的观点都不同,又怎么能评判呢?假使请观点和你我都相同的人来评判,他既然与我和你的观点都相同,又怎么能评判呢?那么,我和你和其他别人都不评定谁是谁非了,还等待谁来评判呢?什么叫做混同于自然来调和一切是非呢?说:有是就有不是,有对就有不对。是的如果真的是的。那么是的不同于不是的也就不须分辨了:那些辩论的言词化作声音而相互对立,因为不能相互评判,所以就像没有对立一样,混同于自然之分,顺应着无穷的变化,从而享尽一生。对的果真是对的,那么,对的不同于不对的也就不须分辨了。如果凭借着随事物变化的声音来分是非,就和不凭借它一样。只有用‘天倪’来和同是非,凭借着它来推衍事理,这才可以安稳的度过自己的一生。忘掉生死岁月,忘掉是非仁义,就能畅游于无穷的境界,这样也就把自己寄托在不能穷尽的境域了。”P29-30

序言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宋国蒙人(今安徽蒙城)。他既是一位哲学家,又是一位文学家。和孟子同时,年龄或比孟子要小,两人不曾见过面,孟子言论中也没有提到过他。他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后隐居于“穷闾□巷”,以织履糊口谋生。他不仅不与宋国的统治者合作,而且也不与其他国家的统治者共处,楚威王曾以千金聘其为相而不受。他与惠施为友,相互切磋学问,虽然两人在辨难中有些不同的意见,但在思想上还是很接近的。著有《庄子》一书,现今传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即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的思想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产物,其思想体系是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时代的基础上形成的。

庄子之学渊源于老子是人所公认的,庄子哲学中道的字宙观继承了老子道的学说,“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紧步老子的后尘。庄子的哲学思想是由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和具有诡辩特点的辩证方法论所构成的。庄子继承了老子“道说”中的客观唯心主义内容,并由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体系。庄子和老子一样,也把“道”作为世界的本原。在《大宗师》篇中,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知北游》有“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天地》有“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都是说的“道”是“无为无形”,“自本自根”,“生天生地”的本原。他把“道”与“无”完全等同起来,认为世界就是从“无”中生出来的,因而在《知北游》中说:“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不仅道是非物,而且还是一种超时空的绝对存在的精神实体,由此可见他继承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然而,庄子并没停留在老子“道”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上,而从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发展到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庄子的认识论也是从老子的“玄同”的认识论那里发展来的。庄子发展了老子的“玄同”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万物齐一的齐物论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庄子同老子一样,也是以“道”为其认识论的基础的,不过他的“道”已由老子的客观绝对精神实体变成了主观精神实体。就是以主观的绝对精神认识事物,事物则无彼此的具体差别,即“齐万物而为一”他在《齐物论》中反复强调:“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莲与楹,厉与西施,恢□懦怪,道通为一。”庄子在《秋水》中有一段关于相对主义认识论的名言:“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囟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梯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粱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这段话是在说明,从道来看,万物是没有贵贱之分的。从量上看,从万物大的来看都是大的;从小的来看万物又都是小的。从功能上看,从万物有用来看都是有用的,从无用角度来看又都是无用的。从取向来看,从万物对的看都是对的,从不对的看则又都是不对的。可见,庄子完全否认了认识对象的规定性,走上了相对主义。庄子还认为,人们的一切认识没有是非标准,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庄子不仅从相对主义出发提出事物是相对的,而且也从相对主义出发提出认识也是相对的。在他看来,世间根本没有是非的界限。就认识能力来说,他把人生与认识都看成是梦幻,自以为有知的认识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他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就是说。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只能是一场疲劳不堪结果。

庄子在批判孔、墨“有所为而为”观点的同时,也汲取了他们思想中的精华做为自己观点的补充。在《庄子》全书中援引孔子的言论有28处之多。庄子虽然在辩论中与惠施作对,但是他也吸收了惠施的“方生方死”思想的精粹部分;所以,庄子的思想的直接理论渊源是老子的思想,也问接地采纳了其他思想家的一些成果,从而构筑了他自己的思想体系。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特点是阶级斗争十分复杂和尖锐,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割据的战争蜂起,政权频繁地更迭,百家争鸣的政治主张林立。庄子的政治立场是与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相对立的,庄子的政治观点是与当时现行的政治制度相反对的。在他的政治思想中既有积极反抗精神,又有消极的出世主义态度。他把古今的政治统治作了对比,说古代的人君“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在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今则不然,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力任而罚不胜,远其途而诛不至”(《则阳》)。反对争霸的战争,在他看来,黄帝之所以不能达到至德,就在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舜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以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盗跖》)。在《人间世》中,通过颜回的对话说明卫君好战给人民带来灾难。庄子认为,战争都是由于好名、好利引起的,他借尧进攻丛枝、胥、敖,武王伐纣的战争实例说明战争的起因是为了贪得名利地位。在反对战争的同时,又极力反对儒家的有为政治。他崇尚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庄子既反对“君人者以己出经式法度”的法治观点,也反对“藏仁以要人”的礼治观点。.他在《马蹄》中指出:“及至圣人,蹩□为仁,□跛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擅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就是说等到圣人的出现,急急于求仁,汲汲于为义,天下才发生了迷惑;纵逸求乐,烦琐为礼,天下才开始分离了。所以,他的结论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与有为的主张相反,庄子提倡无为而治。他在《应帝王》中说:“汝游心于无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就是说,只要游心于恬淡的境界,清静无为,因顺事物的自然本性而不用私意,天下就可以治理了。他的结论是“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完全继承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在他看来,战国之世并非是“至德之世”。而最为理想的“至德之世”是回到那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原始社会。这实际上是主张人人是劳动者、人人平等的社会,虽然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幻想,或是一种倒退的消极的理想,但也给人们一种追求的憧憬和启示。 -

庄子是讲人性,讲道德,讲人的价值的。“天人合一”是庄子自然人性论的基础。在庄子看来,人性就是自然本性,他在《庚桑楚》中说:“性者生之质也。”这就是说性是自然本性。这种自然本性的人性就是他在《齐物论》中所说的南郭子紊的“吾丧我”,在《应帝王》中所说的列子“雕琢复朴”,亦是他所提倡的婴儿状态,也就是《马蹄》中所说的“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人性就是无知无欲的自然本性。庄子的自然人性论的内容是自然事物的属性。在庄子看来,人和物是没有区别的,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人于机。”(《至乐》)正因为人与物无别,而人伦与果理也无分别,他说:“果□有理,人伦虽难,所以相齿。”(《知北游》)正因为果理人伦无别,所以在人的善恶的道德标准问题上,庄子主张以自然的本性作为善的内容来衡量人的品行。这就是他所说的“吾所谓藏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骈拇》)在庄子看来,自然无为就是人的道德标准。庄子追求自我养生的人生观。在道德问题上,所谓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价值观念。人的价值不外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人的自我价值应当是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基础上取得的。然而,庄子正与此相反。他完全否认个人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的社会价值,而竭力追求个人生存、个人自由的自我价值。在《逍遥游》中所追求的是悠闲自得的绝对自由,在《养生主》中主张“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总起来说,庄子的伦理思想是自然人性论,是至德的道德评价论,是个人养生的个人主义人生观。’

在我国先秦的文坛上,对散文艺术的开拓首推屈原和庄子二人。所以中国文学史常把《庄子》和《离骚》并列,成为一代散文的灵魂。

庄子的散文,也可以说是继承和发扬老子的哲理诗而来的,不过它与老子的《道德经》的体裁比起来是有自己的特点的。庄子的散文不但寓意极深,含有哲理性。而且充满诗情画意,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精神。所有这些既说明庄子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体验,也出自艺术创造的灵感。

庄子是我国文化思想灵魂缔造者之一,编读过程中,我们穷尽心力追解前人著述论说,时代在变,今人在看只能浅解,无法梦回千年之前的时景。读者如有指正,诚挚感谢。

编者

二○一一年八月五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庄子精解(百部国学精装版)(精)/国学经典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战国)庄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700588
开本 16开
页数 47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89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5
丛书名
印张 3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2
161
3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