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近王振义
内容
编辑推荐

王振义作为一名医学家,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秉承高尚的医者之德,拯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王振义作为一名科学家,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成功实践诱导分化理论,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王振义作为一名教育家,传道解惑,甘为人梯,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血液学专业人才,对世界医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走近王振义》以纪传体、图文并茂形式介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精彩丰富的人生。本书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也是一部励志之作,可以作为当代大学生、医务人员等学习王振义的读物。本书由王挥编著。

内容推荐

《走近王振义》以纪传体、图文并茂形式介绍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精彩丰富的人生。全书分别通过王振义求学、行医、管理、科研、育人成才以及和谐家庭等诸多感人趣事的介绍,向我们展示:王振义作为一名医学家,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秉承高尚的医者之德,拯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作为一名科学家,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成功实践诱导分化理论,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作为一名教育家,传道解惑,甘为人梯,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血液学专业人才,对世界医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走近王振义》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部励志之作,可以作为当代大学生、医务人员等学习王振义的读物。本书由王挥编著。

目录

小引

 国之荣耀载誉归来

第一章 王氏家族 书香门第

 一、充满文化气息的大家庭

 二、颇有建树的兄弟姐妹

第二章 求学震旦 择医为业

 一、萨坡赛小学留童影

 二、震旦附中刻苦攻读

 三、震旦医学院的高材生

 四、七个约翰的故事

第三章 行医广慈 精勤不倦

 一、师从名医邝安垄

 二、尽职的工会主席

 三、响应号召防治血吸虫病

 四、抗美援朝立新功

 五、迈出血液研究的第一步

第四章 栉风沐雨 苦尽甘来

 一、从临床走向基础

 二、为农村医疗建设贡献力量

 三、久违的二医校园

 四、在科学的春天中再度绽放

第五章 出任校长 统领发展

 一、教学中贯彻“转化医学”理念

 二、不拘一格选人才

 三、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诚敬谦和的校长

第六章 诱导分化 开创先河

 一、将癌细胞“改邪归正”

 二、“全反式维甲酸”挽救小女孩

 三、国内推广与国际影响

 四、创建上海血液学研究所

 五、获“凯特林大奖”的第一个中国人

第七章 一代宗师 桃李满园

 一、最得意的弟子:陈竺

 二、从纺织女工到院士的陈赛娟

 三、“鬼才”陈国强

 四、英才辈出结硕果

 三、响应号召防治血吸虫病

 四、抗美援朝立新功

 五、迈出血液研究的第一步

第四章 栉风沐雨 苦尽甘来

 一、从临床走向基础

 二、为农村医疗建设贡献力量

 三、久违的二医校园

 四、在科学的春天中再度绽放

第五章 出任校长 统领发展

 一、教学中贯彻“转化医学”理念

 二、不拘一格选人才

 三、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诚敬谦和的校长

第六章 诱导分化 开创先河

 一、将癌细胞“改邪归正”

 二、“全反式维甲酸”挽救小女孩

 三、国内推广与国际影响

 四、创建上海血液学研究所

 五、获“凯特林大奖”的第一个中国人

第七章 一代宗师 桃李满园

 一、最得意的弟子:陈竺

 二、从纺织女工到院士的陈赛娟

 三、“鬼才”陈国强

 四、英才辈出结硕果

第八章 相濡以沫 医德双馨

 一、相伴一生的爱人

 二、杰出的小儿血液学专家

 三、儿子眼中的父亲

 四、孙辈心中的爷爷

结语

附录 王振义院士简介

后记

试读章节

参照苏联高等医学教育体制,上海第二医学院(以下简称“二医”)在5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各学科教研组。作为一门连接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的学科,此时的病理生理学已被国内医学界公认为基础医学教育领域最重要的学科之一。1956年,二医病理生理教研组在章德馨教授主持下正式成立。时任二医副院长章央芬,特别重视将临床和病理生理结合起来发展。为此,她特意把王振义从广慈医院调到病理生理教研组,担任副主任一职,负责教学改革和教材编译工作。

对王振义而言,多年来,他一直是名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生,一下子要完成从临床医生到基础研究者的转变,免不了让他感到有些底气不足。但是,每当想到这是组织交予的光荣使命时,心中就充满了信心与斗志,努力用勤奋与刻苦去克服眼前的困难。他重拾课本,认真地复习化学、物理、生物化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相关基础知识,及时跟进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更新知识,让自己尽快地对病理生理学熟悉起来。

进入角色之后,王振义便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教研室的工作水平。他发现,教研室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往往与临床实际需要相脱离,这与教研组的创办宗旨大相径庭。为及时改变这一局面,王振义以身作则,带头开展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发表《氟氯烷(三氟溴氯乙烷)吸入麻醉初步报告》、《输血前床头配血方法介绍》等多项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研究成果。用王振义的话来说,“到病生教研组后,自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造反”’。这种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正是他不断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1961年9月,王振义参加了中国生理科学会主办的第一次全国病理生理学学术讨论会,并在会上就病因学相关研究做了大会发言。1963年,他又在国内首次报道了“骨髓抽吸活体组织检查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

在病理生理教研组的最初四年,王振义在继续血液学研究的同时,也将研究方向转向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领域,重点探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如有关肾加压物质与高血压病关系的研究,并先后发表《气功治疗高血压病长期疗效及气功对调整机体异常反应性的研究》等多篇论文。王振义的示范作用,带动了整个教研组在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结合方面的工作进程,为二医病理生理学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0年代中后期,反右斗争与“大跃进”的相继到来,整个中国的科教文卫事业陷入低谷。在医学领域,一种学派压倒一切的作风同样猖獗。1957年4月,《光明日报》发表了北大教授李汝琪的文章《从遗传学谈百家争鸣》,批评遗传学研究中乱贴政治标签、粗暴干涉学术讨论的现象。毛泽东对此十分重视,批示《人民日报》进行转载。对于这种“独尊一家之言”的做法,王振义是极力反对的。他当时就提出,“李申科和巴甫洛夫在遗传学和生理学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把学理的东西完全束缚在一个理论上,只讲一种理论,而要探究和分析不同理论的优势,取长补短才是可取之道。”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他从事研究工作的重要准则。

1958年到1960年,在“大跃进”的背景下,全国教育战线发动了“教育大革命”。回想往事,王振义感慨万千:“毕业后,我一直在广慈医院从事于内科血液学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50年代中期,在日常医疗工作中,眼看许多急性白血病患者,因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短期内相继死亡。不少患者年纪还轻,有的正在学业征途上,有的是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这一可怕的疾病给病人带来莫大的痛苦和贫困。残酷的事实激发了一个医生的责任感,立志要为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1959年,在‘大跃进’的浪潮中,我曾奢望‘几年内’攻克白血病,并因此挑起白血病病房主任的担子,收治急性白血病病人。可是,上任后几个月内,二三十个急性白血病患者先后离开了人间。这一失败,对我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和深刻的教训。让我认识到只有为病人服务的热情,而无为病人服务的本领,是不能实现自己心愿的,必须不断地学习、钻研业务,研究和探索为病人服务的技能。”这段经历让王振义更加重视病生教研组的基础研究与教育工作。

教学是王振义在病理生理教研组另一项重要工作。事实上,早在1952年,王振义就已经成为医学院内科学的讲师,负责血液病学的教学工作。他还在广慈医院从事多年临床教学和实习医师的带教工作。P76-79

后记

给王振义老师写书,是我心仪已久的事情。

早在1996年,我应北京《中华英才》画报的约稿,在时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王一飞教授的安排下,第一次正式采访了王振义老师。当时他已经获得了凯特林奖,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和他的交流中,我谈起了小静康复的故事,“您治好了她的病。”王老师严肃地纠正:“不能说是治好了,只能说她的病情得到了缓解。你应该去看看小静,她现在的情况怎么样?”王老师这种严谨、低调的科学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合并以后,我开始研究和撰写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史。2009年5月26日,我应邀参加了“铭记终身——瑞金青年与终身教授面对面之王振义教授访谈会”,再次聆听了王振义老师的为人、为医、为师之道。他以“在医学道路上茁壮成长”为主题,与广大与会青年讲故事、谈人生、说理想。我也和他作了深入交谈。

此后,在瑞金医院党委副书记杨伟国的大力支持下,我开始为王振义老师写传。我和同事宋霁多次前往王老师的办公室和家里进行采访;前往他曾经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进行实地考证,前往档案馆查阅有关的档案资料,力求口述回忆与历史档案的统一。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干部档案室、上海工商银行档案资料中心、华东电力建设公司干部人事档案资料室、华东电力试验所干部人事档案资料室和上海隧道设计研究院干部人事档案资料室,以及上海市档案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档案馆、附属瑞金医院档案室、附属新华医院人事档案资料室的支持与帮助。

在撰写过程中,王振义老师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他不厌其烦地追忆往事,整理资料、收集照片、修改稿件。王振义老师的大姐王妙珍、五弟王振信以及子女等亲属,国家卫生部长陈竺、中国科协副主席、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陈赛娟、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陈国强、瑞金医院副院长郑民华、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沈志祥以及李军民、糜坚青、赵维莅、蒋益、王立顺等王振义老师的学生,章央芬、潘家琛、王一飞、程鸿璧、林荫亚等二医的老领导,胡庆澧、龚静德、陈凤生、徐也鲁、严中馥、梁蒲芳、周凤鑫、邵慧珍、黄桂秋等王振义老师的老同事都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资料。

宋霁、葛鹏程、魏洲阳、陈杰、南德红、卢立波为王振义老师的访谈录音整理、撰写初稿等做了许多工作;著名作家丁言昭作为特邀编辑为稿件作了润色。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领导和各有关部门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陈挥

2011年3月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近王振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3071392
开本 16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5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2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60
18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7: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