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龚育之自述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已故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软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长、中央党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龚育之先生的自传本。

内容推荐

这本自述共收录了龚育之同志的十一篇文章,从少年发蒙求学到考入清华大学,从中宣部到毛编办,从中央文献研究室到中央党校,从青年时的春游故事到“文革”中的干校经历,片片段段,长长短短,虽非全面和系统,按他的生平时序排列起来,却也勾勒出这位大家一生的大致轮廓,追述了个人往事,又折射出党和国家的这段历史。

书中还收入了七篇序跋,因为其中的某些内容也涉及作者的经历,有的还揭示了作者对某些问题进行思考的心路历程,有助于读者了解历史,了解作者。

目录

乡情和往事

旧游琐忆

我在清华的三年

我与自然辩证法不解的缘

回忆中宣部科学处

我与哲学所自然辩证法组

从《二月提纲》到《汇报题纲》

 《二月提纲》和东湖之行

 《科学十四条》和广州会议

 《汇报提纲》的前前后后

干校探亲琐忆

忆往:读毛和编毛

关于建国以来历史决议的起草

在小平同志指导下编邓选

《科学的力量》跋

《自然辩证法在中国(新编增订本)》作者的话

《龚育之论中共党史》后记

《党史札记》书后缀语

《党史札记二集》后记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增订新版后记

《“阎王殿”旧事》自序

试读章节

摆在我面前的是宁乡县委书记的一部书稿,要我作序。我对县域发展没有研究。但提到宁乡,就引起一些回忆,一缕乡思,因为宁乡是我度过童年和少年大部分时光的地方。我就写一点乡情和往事,权代一篇序言吧。

我的母亲生于宁乡,在我很小的时候逝世,归葬于宁乡。父亲是长沙人,籍贯从父,但我过去填的是湘潭,因为我出生在湘潭。一九二九年我父母在上海怀的我(所以我的学名叫“振沪”),那时父亲在党中央机关做地下工作,母亲“住机关”作掩护,秋天父亲被中央派遣跟邓小平同志一起去广西,策划百色起义,就把我母亲送到湘潭姨母家中去分娩。百色起义的日子是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十一日,半个月后,我就出生了。以后,母亲又随父亲奔波在外,病死于长春。我在长春上的小学。后来又到天津,恰逢七七卢沟桥事变。父亲带着我逃亡。因为日军侵占,平汉和津浦铁路北段已不通车,只能乘船绕道青岛,转胶济铁路到济南,再转津浦铁路到徐州,转陇海铁路到郑州。在郑州遭到日本侵略军飞机的轰炸。又转平汉铁路到汉口,再转粤汉铁路到长沙,这才逃回了湖南。父亲把我送回姨母家中寄养,自己继续辗转在外,为党做地下工作。

姨母家在湘潭乡下,离战火稍远。我在那里继续上小学,叫双塘巷小学,离姨母家只有两里路,却在宁乡境内。这是一所简陋的初级小学,在不大的徐氏宗祠里占了一角。四个年级在一间教室里上课,一个老师讲四个年级的课。先上这一行,是一年级,再上第二行,是二年级……这位女老师也就小学毕业吧,却教会我们掌握了扎实的初等文化知识。

初小毕业了,到哪里去上高小呢?最近的是宁乡花明楼的高小,叫靳江小学,是靳水四乡(麟峰乡、高露乡、石潭乡、芳储乡)合办的,离姨母家有三十里路,我只能住校了。学校很大,有一座西式的三层大楼,那时在农村还是罕见的,显出了洋学堂的气派。在花明楼念了一年半,学校停办了,因为上面要求每个乡都办一个完全的(包括初小和高小)的中心小学。我就转到从湘潭城里迁来的自得小学,“宁乡大屋石家湾,三排九栋一百间”,这所逃难的小学也只占周氏宗祠这座大屋的一角,在这里念完了高小。这时,在靳江小学的原址又办起了初中,叫靳江中学,开始招生。我考进了靳江中学,继续在花明楼读书。不过,虽然招了生,开了学,学校还没有办完立案手续,招来的学生没有学籍。立了案,这些在立案前招来的学生怎么办?学校帮我们假造了转学证书,谎称是立案以后招的转学生,报了上去。这对上也许算是“欺骗”,对我们学生应该说还是很负责任的。上面对这一大批“转学生”都批准了,可是单挑出来几份,说这几份证书是假的,其中就有我。这样,学校只好在下一年又帮我假造了一份转学证书,再报上去。老师说:既然上一次给打了回来,这一次报,就得改个名字了。这样,我就改成了现在用的这个名字。

在宁乡,读小学,读初中,一共七年。这是艰苦抗战的七年。当然,宁乡在后方,有个相对平静的乡居环境,过着四围是田野的校园生活,师生情谊和同学情谊是温馨的,许多回忆是美好的。但是,我们毕竟生活在战火烽烟的时代。我们作文比赛的题目是《写给前方将士的一封信》,我们在课堂里作时论,题目是《莫斯科外围战的臆测》,我在游艺会上演唱《流亡三部曲》不用化装,我们歌咏队练的是《黄河大合唱》和《吕梁山大合唱》。特别令人难忘的是,我们遥望着长沙文夕焦土抗战的火光和烟尘而叹息,我们为湘北多次敌骑压境而恐慌,终于在一九四四年夏天国民党政府军队湘桂大溃退,宁乡沦于敌手。我至今还记得走得最晚的几个同学离校时的冷清、仓皇和凄楚,还记得我们的一位同学被长驱直人的敌寇掳去而死于屠刀之下。

我逃离了宁乡,逃到蓝田去上明德高中。抗战胜利了,明德迁回长沙,高中毕业后我到北平上清华大学。那时由于内战,平汉和津浦铁路还不能通车,还是经海路绕道北上。从此离开湖南,多年在外,没有回过家乡。

第一次重到宁乡,是在一九八八年,离别四十年之后!故乡的山河依旧,世事则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战事早成历史,人民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在和平建设中,全国和家乡都取得很多成就,也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我特别关心我念过书的学校,拜访了双塘巷小学。那里学生多了,老师多了,规模也大了不少,校舍都是另建的,但杂乱无章,不成格局。原来的祠堂已经不见了。可是,仔细一看,前边那一面斑驳残破的旧墙是什么?竟然还是从前那所祠堂大门门墙的遗物,站立在那里让人惆怅!我也拜访了花明楼,这里现在是宁乡四中,现任的校长出来,让我参观了新的教学楼,这楼倒是在原来那座当时显眼的西式大楼旧址上重盖的,比那座旧楼设计合理多了。我说要参观一下学生和教员的宿舍,校长表示为难。后来才说明:宿舍还有一些危房,房梁给白蚁蛀了,雨下大了有塌的危险。上面说了,不许让学生和教员住危房。可是没有给钱修房子。怎么办呢?校长说,他横下一条心,自己就住在危房里。不然的话,真的房子塌了,学生或教员砸伤了,他却住在好房子里,怎么向大家交代呢?这番话很使我感动。我说:不看别的地方,就看看危房!我看了校长住的危房,看了其他教员住的危房。令我分外吃惊的是,一所学生宿舍,是我在学校念书时参加募捐、劳动盖起来的两层的土坯房,竟然至今没有重盖,只是拆去了上面一层,还留着底下一层,这样的危房还要继续使用。我为学校还有这么多危房而感到悲哀,又为有这样的自住危房的校长而感到希望。我所能做的,只不过是有机会就为这样的学校呼吁呼吁而已。

十年之后,在长沙召开毛泽东诞辰一百零五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会后借参观刘少奇故居的机会,我又拜访了花明楼中学。在刘少奇故居旁边、也是在学校旁边,新盖了刘少奇纪念馆。这所中学,这时也改名为“少奇中学”。这都是为了纪念刘少奇一百周年诞辰。学校校舍大都是重建的,整齐,明亮,焕然一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纪念的原故而受到特别的优待。如果全县的中学都能得到大体差不多的校舍,那就很了不得了。我还路过石家湾,到原来自得小学的地方看了一眼, “三排九栋一百间”的周家大屋当然不在了,但那里还是一所学校,校门口的池塘依稀如旧。我还再次拜访了双塘巷小学,那面残破的祠堂旧墙不见了,校舍和庭院整齐多了,老师听说我在这里读过书,表示惊喜,热情的小学生们把我围在中心,挤在庭院里的树下照了一张合影。这一次返回母校的欣慰,一扫我上次返校心头的愁云。

现在又过去了五年。我的家乡怎样了?我的母校怎样了?日前家乡来的县委书记告诉我这些年家乡经济的大发展、大变化,也谈到现在存在的急待解决的问题。我希望家乡更加好起来。经济发展要好,这是中心,是基础,是前提,但还不是一切,还要把学校办好,把环境保护好。书记邀我再回家乡看看,希望还有这个机会。

二○○三年九月十三日于北京万寿路寓所 p1-5

序言

早几年就有人向龚育之同志建议写个人的回忆录。以他丰富而曲折的经历,以他深厚的理论造诣,以他超凡的记忆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他缜密而又流畅的文笔,真要写出来,肯定会是一部内容丰满翔实而又生动可读的佳作。其实,这些年来,他虽然因为学术研究和公务的繁忙,没有写出贯通一生的回忆录,却也忙里抽空,陆续写了有关自己生平的一些片段、亲历的一些事件、接触的一些人物的回忆性文字。这些作品,题材或重大或轻松,文字或凝重或洒脱,总是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我们感到,他似乎打算继续以这种方式,写出自己所历所闻所感的回忆文章。

不幸的是,龚育之同志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带走了没有来得及告诉读者的许多往事。人们为他的离去而痛惜,为不能再读到他的新作包括回忆性的作品而遗憾。

龚育之同志去世后,宋贵伦同志提议,把他专门回忆个人经历的文字结集成书。这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龚育之同志的夫人孙小礼教授立即表示赞同,并对此书的编辑提了一些具体建议。边彦军同志欣然邀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央党校韩钢同志和中央文献出版社孙翊同志提出了篇目,并做了具体的编辑工作。大家赞成宋贵伦同志的建议,取书名为《龚育之自述》。

这本自述共收录了龚育之同志的十一篇文章,从少年发蒙求学到考入清华大学,从中宣部到毛编办,从中央文献研究室到中央党校,从青年时的春游故事到“文革”中的干校经历,片片段段,长长短短,虽非全面和系统,按他的生平时序排列起来,却也勾勒出这位大家一生的大致轮廓,追述了个人往事,又折射出党和国家的这段历史。

所收文章中有两篇“访谈”,其实这并非是对谈记录,而是作者刻意设计的一种写作方式,作者曾管它叫对话体。正如他所说,对谈的方式,结构比较灵活,表达比较随意,读起来可以不那么吃力。

本书还收入了七篇序跋,因为其中的某些内容也涉及作者的经历,有的还揭示了作者对某些问题进行思考的心路历程,有助于读者了解历史,了解作者。

龚育之同志离开我们一年多了。一年里,出版了好几本他的遗作,发表了许多回忆和纪念他的文字。透过他的遗作和纪念他的文字,我们常常感觉不到他的离去,仿佛还在同这位正直、睿智、深刻而又不失幽默诙谐的理论大家对话和交流。出版这本自述,是不是可以让读者又一次读到他的文字,又一次倾听他的谈话呢?

编者

二○○八年十二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龚育之自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龚育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327038
开本 16开
页数 4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4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1
丛书名
印张 2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9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3: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