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东北的序幕。本书以东北抗日战争十四年的历史为经,以在东北抗日战场上英勇奋战,浴血牺牲的英烈为纬,用东北烈士纪念馆馆藏大量的图片、文物、史料为内容,向人们展示了一部全面反映东北抗战十四年的艰苦卓绝、悲壮惨烈的历史画卷。
| 图书 | 血沃关东十四年 | 
| 内容 | 编辑推荐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东北的序幕。本书以东北抗日战争十四年的历史为经,以在东北抗日战场上英勇奋战,浴血牺牲的英烈为纬,用东北烈士纪念馆馆藏大量的图片、文物、史料为内容,向人们展示了一部全面反映东北抗战十四年的艰苦卓绝、悲壮惨烈的历史画卷。 目录 ☆序/1 ☆蓄谋以久的侵略野心/13 “九·一八”事变/13 长春失陷/17 江桥抗战/18 ☆揭竿而起的义勇军//29 抗日救亡运动/29 抗日义勇军/32 ☆拨亮东北抗战烈火/39 ☆抗日武装的中坚力量/53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56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58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60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68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五军/69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71 ☆文化战线的抗日斗争/73 法西斯文化专制统治/73 左翼抗日文化运动/75 “东北作家群”/82 ☆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87 ☆牵制日军放关 配合全国抗战/109 ☆法西斯血腥统治/127 残暴的法西斯统治机器/127 血腥的镇压手段/135 ☆与日军侵略者殊死搏斗/141 ☆为了夺取抗战最后胜利/165 第一次伯力会议/165 为解放东北做准备/167 小分队的战斗/171 ☆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一役/177 ☆结束语/193 试读章节 当不抵抗的命令禁锢着东北军广大官兵抗战的手脚,日本侵略者在东北长驱直入,节节进占之际,有着反侵略光荣传统的东北人民,不顾南京政府不抵抗的命令,掀起了自发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浪潮。各地纷纷涌起的“抗日义勇军”成为席卷东北大地的抗战洪流。 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选派了优秀的党员干部,深入到东北义勇军中,成为其骨干力量。 辽宁省警备处长黄显声在“九·一八”事变前,凭其对日军发动战争的警觉,将沈阳武器库中的20余万枝旧枪发给了各县公安队。事变后,从沈阳带出部分警察队伍,在锦州地区组织各县民团、警察、公安队奋起抗战,组织起“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活动在辽西的盘山、绥中、黑山、端县、台安一带,计6万余人,配合东北军正规部队与日军作战。 东北军军官李纯华在“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支持下,将分散在辽南的项青山、徐海宽、张海天、王全一等抗日义勇军联合组成“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1932年11月,改编为东北义勇军第二军团,与日伪军交战几十次,打击了敌人的气焰。 1931年10月初,风城县警察大队队长兼公安局长邓铁梅,在黄显声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自卫军”,中共满洲省委常委邹大鹏任政务处处长。1932年3月,自卫军发展到1万多人,被统编为东北义勇军第二十八路军,活动于风城、岫岩、安东辽南三角地带。 P32-33 序言 东北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位于亚洲东部,为东北亚的中心部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四省,时称“东北四省”。 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土质肥沃,植被繁茂,资源丰富,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自古以来就生息和繁衍着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北方诸多民族。当东北古代北方民族不断南迁,融人中原地区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同时,充满活力的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也不断移入东北地域,齐鲁、燕赵之地的流民拥入,带来了开发建设的经验,以及中国传统的文化。为了发展东北的农业,加强边疆防务和保障军粮供应,清朝后期,破除封禁,大批汉民流入东北各地,开垦“官庄”、“民地”,并且成为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使东北进入和中原地区同步发展的且具有深厚潜力的新兴经济区域。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打破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沙皇俄国从中国北方入侵,轻取了中国的大片领土。沙俄在东北势力的极度扩张,引起了列强的不满,首先是日本的对抗,导致了在中国土地上爆发的日俄战争。1905年5月,俄国的海军主力舰队被日本联合舰队全歼,沙俄宣告战败。俄国将中国旅顺、大连及其附近领土和领海的租界权及与之有关的一切权利和财产转让给日本;将长春至旅顺口的铁路及一切支线,以及附属的一切权利、财产和铁道内附属的煤矿转让给日本。 日俄战争使日本取代了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的地位,霸占了旅大地区和南满铁路,确立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优势地位,进而建立和巩固了扩大侵略、独霸东北的基地,一跃成为侵略中罔东北的列强之首和殖民霸主。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蓄谋已久。早在日本明治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已经把中国作为侵略的主要目标。为了巩固和扩大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取得的侵略中国的优势,日本政府在东北南部设立了关东都督府、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和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并派军队驻守。 1927年6月,日本田中义一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发表了“对华政策纲领”,主张把中国东北同中国其他地区分离,以作为日本殖民者的“安居之地”。 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内外交困和危机,日本朝野狂热地叫嚣“中国东北是日本的生命线,必须迫使东北脱离中国而由日本直接统治”。 这一时期的东北,被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所统治着。 张作霖为了维护和扩大势力范围,对日本的控制采取妥协让步的政策。但是,日本对此并不满足,不断向奉系当局施加压力,激起了张作霖的不满和抵制。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在京奉路和南满路的交叉口,将张作霖炸死,导出震惊中外的“皇姑屯炸车案”。 1928年12月,东北政局和南京政府归于统一,日本一再鼓动的“东北脱离中国本部”的阴谋宣告失败。 这一切都导致了日本发动全面侵略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了中国东北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为反对日本夺取东北路权,控制东北经济命脉和实行武装占领,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下,东北各阶层人民举行大规模的反日斗争。192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大同盟在沈阳、哈尔滨、长春日益发展,反日游行示威气势十分高涨,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也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奠定了群众基础。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血沃关东十四年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刘邦厚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10050928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193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70 | 
| 出版时间 | 2005-07-01 | 
| 首版时间 | 2005-07-01 | 
| 印刷时间 | 2005-07-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594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D260.6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3.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50 | 
| 宽 | 186 | 
| 高 | 12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50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