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儒家国学课
内容
试读章节

1.孔子到底长什么样?

千百年以来,儒学专家以及孔子的追随者们,都会关心一个问题:孔夫子到底长得怎么样?

孔子去世已经两千多年,如今所见的孔子形象,大多是后人的想象。孔子去世后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其身份只是一介布衣学者,直到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195年到山东祭祀孔子,封其九代孙孔腾为“祭祀君”。随着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于是,历代帝王对孔子及其后代分封嘉赏,孔子的画像开始慢慢多起来。但人们也开始发出疑问:孔子的真实相貌究竟如何?

司马贞在为《史记》做索隐时说过,孔子的脑袋像是颠倒过来的屋顶,四周高,中间低,所以才叫孔丘。实际上,孔丘的由来并不是这样。孔子的父母在尼丘做祷告,希望求一个儿子。待生下儿子后,便取名为丘,加上排行老二的缘故,才叫仲尼。

在《孔子世家》中,司马迁是这样描述的:“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按照现代测量标准来计算,孔子身高2米21。古代,人的平均身高远达不到这个水平,从事实来讲,是不太合理的。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如果孔子有如此高大的圣人形象,其弟子在作品中肯定会有所提及。

《春秋演孔图》中有一段描述:“孔子长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龙颡斗唇,昌颜均颐,辅喉骈齿,龙形龟脊虎掌,胼肩修肱参膺,圩顶山脐林背,翼臂汪头阜脥,堤眉地足,谷窍雷声,泽腹修上趋下,末偻后耳,面如蒙共,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凤崎,坐如龙蹲,手握天文,足履度宇,望之如林,就之如升腰大十围,胸应矩,舌理七重,钧文在掌。胸文曰:‘制作定世符运。’”

事实上,孔子并没有后人所想的那样魁梧。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一文中,顾颉刚先生说过:“到了汉朝,真是闹得不成样子了。我们只要把纬书翻出一看,真是笑歪了嘴。他们说,孔子身长九尺六寸,人皆称他为长人。”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如此高大的形象,可能只是一些汉代儒生的臆想,以突出孔子的贡献。但在司马迁的《孔子世家》中,还是采用了儒生们的这种非真实的描述。从此,儒生的臆想,摇身一变,成了史书中的正言。

然而,在孔府的档案中,关于孔子的形象是这样描述的:“先圣身长九尺六寸,腰大十围。”“围”是一个量词,指的是两只手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也表示两臂合拢的长度。按照这种说法,“十围”相当于三米,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孔子的长相,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也有提及。有一次,孔子率领弟子们去郑国,却意外走散了。于是,孔子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城门口,失魂落魄。当子贡问郑国人时,有人说道:“城门口站着一个人,额头似唐尧,后颈似皋陶,肩膀似子产,但腰却比禹短了近三寸,犹如丧家之犬一般。”孔子听到子贡的转述后,对那些溢美之词表现得十分谦虚,认为“丧家之犬”的说法非常恰当,连声称妙。

即使是在古代画像中,孔子的形象也是一直变化的。在汉画像石中,孔子多半以学者的形象出现,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朝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在这幅画中,孔子的服饰非常宽松,拱手作揖,看上去十分慈祥。

在顾恺之的《孔子为鲁司寇像》中,孔子穿着官服,体现了孔子当时的社会地位,但仍然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体现了其“为政以德”的思想。

关于孔子的真实长相,版本众多,莫衷一是。有闲情逸致的民间传说,也有严肃的正史记载,流传的各类画像,更是千奇百怪,令人无法分辨。

在孔子诞辰2557年前夕,中国官方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定稿,引起国内外的热议。在孔子标准像发布会上,主创人员指出,标准像的创作,以孔子独有的精神气质和形象定位为基础,以“仁”和“礼”的思想为核心,更多的是要突出孔子的儒家学者地位。

对于孔子标准像可能引发的诸多争议,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孔祥林认为,标准像的出现,更加有利于孔子思想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让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在当代获得长足的发展,从而造福于社会。

2.影响孔子一生的三个女人

孔子,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学习的楷模。然而,说到影响孔子一生的三个女人时,恐怕没几个人能说得上来。纵观孔子一生的经历以及思想历程,与三个女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三个女人分别是:母亲颜徵在、妻子亓官儿、美女南子。

第一个对孔子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母亲颜徵在。

根据史料记载,孔子是殷商后裔,这便是“子”姓的由来。商朝灭亡后,纣王的庶兄微子启被周武王封于宋国,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祖先。从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开始,后代子孙即以“孔”为姓。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为躲避战乱,从宋国逃到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一名勇士,与妻子施曜英生了九个女儿,晚年又娶了年轻的颜徵在为妾,生下孔子。

孔子三岁时,父亲离世,之后便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母亲的节衣缩食,忍辱负重以及自我牺牲精神,给年幼的孔子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对于孔子后来的品行及思想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为了供儿子读书,母亲颜徵在变卖了所有的家产,从穷乡僻壤来到城市。为了让孔子享受到良好的教育,颜徵在含辛茹苦,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压力。

有一次,颜徵在由于积劳成疾,晕倒在桑树地里。孔子一个人将母亲背回了家。几天后,孔子带了补品回家,并说有钱交学费了。在母亲的质问下,孔子说出了真相:原来这几天他都没有上学,给办丧事的当吹鼓手挣钱去了。颜徵在听后命他跪下,斥责道:“一个人最大的本事,是成为治国之才。有了那样的本事和地位,才是真正地为我分忧解难。”于是,做官、治国便成了孔子的思想里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由于操劳过度,颜徵在早早就离世了,那时孔子十七岁。可以这么说,孔子早年的生活经历决定了其以后的发展,而母亲的影响无疑是最重要的。

对孔子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二个女人,是他的妻子亓官儿。

孔子的妻子是谁,很少有人知道。《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却连一个字也没有提到过他的妻子。历代著述也极少有提及他妻子的。

三国时的王肃,是第一个提及孔子妻子的人。在《孔子家语》中,王肃写道:“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于防。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在十九岁时结婚,妻子名为亓官儿。婚后一年,他们就生了一个儿子,叫伯鱼。

亓官儿跟孔子成亲的时候以为他很快就能大富大贵。然而,在苦熬多年之后,孔子却一直没有发达的迹象,亓官儿觉得没有盼头了,便离开了孔子。亓官儿比孔子早去世六年,但在司马迁的记述中,孔子逝世的时候,并没有提及夫妇合葬的事情。

妻子的狠心离去,使得孔子对于女人有了新的看法:“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很显然,妻子亓官儿的离去,让孔子对于女人以及人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第三个在孔子一生中产生过影响的女人便是美女南子。

南子,卫灵公的夫人,原来是宋国公主,以美貌闻名于天下。《论语·雍也》中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这段记载的是,孔子曾经见过南子,子路知道后,非常不理解,因为南子的名声不是很好。孔子便指天发誓说:他跟南子之间绝对没有发生不合礼法的事情。后来,孔子见卫灵公沉迷于酒色,便离开了卫国。

P3-8

目录

第一章 先师孔子:周游列国的丧家之犬?

 1.孔子到底长什么样?

 2.影响孔子一生的三个女人

 3.“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歧视女性吗?

 4.孔子为什么会被称为“素王”?

 5.为什么说“一场私学万世师”?

 6.孔子为什么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7.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什么?

 8.孔子周游列国,为什么第一个选择卫国?

 9.孔子最大的敌人是谁?

第二章 儒家六艺:六艺在手就可以行走天下吗?

 1.儒家六艺指的哪六艺?

 2.古人软弱的性格是儒家文化造成的吗?

 3.儒家文化是否阉割了国人的尚武精神?

 4.儒家文化中音乐具有什么作用?

 5.日本的弓射真的起源于儒家六艺吗?

 6.儒家对书法具有怎样的影响?

第三章 孔门十哲:弟子三千只取十“瓢”?

 1.孔门十哲指的是哪“十哲”?

 2.为什么说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3.子贡是中国第一个搞期货的人吗?

 4.子路为什么经常遭到孔子的批评?

 5.被称为“瑚琏之器”的子贡都具有哪些身份?

 6.孔子师徒为什么要“在陈绝粮”?

第四章 战国八派:一种学说怎样理解出八个意思?

 1.儒家学说为什么形成了八大学派?

 2.颜氏之儒真的出自颜回吗?

 3.为什么说颜氏之儒和子思之儒是“天道派”?

 4.为什么说子夏之儒和子游之儒是“传经之儒”?

 5.子张之儒与孙氏之儒是“政事之儒”吗?

 6.子张之儒为什么位列“儒家八派”之首?

 7.孔门弟子经历了一场怎样的淘汰赛?

第五章 百世经纶:满足了历史还是维护了阶级理念?

 1.儒家六经指的是哪六经?

 2.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3.《孟子》真的是孟子写的吗?

 4.儒家学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吗?

 5.《论语》中的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6.《论语》中包含着怎样的教育智慧?

第六章 “三纲五常”:逾越了伦理道德会被世人唾弃吗?

 1.“三纲五常”具体指的是什么?

 2.如何看待“仁、义、礼、智、信”?

 3.如何理解儒家的忠君思想?

 4.“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原点?

 5.“三纲五常”该不该全盘摒弃?

 6.孔子思想中,具有怎样的伦理精神?

第七章 中庸思想:到底是聪明好还是糊涂好?

 1.中庸之道为什么必须以“诚”为基础?

 2.怎样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呢?

 3.“慎独”体现了曾国藩的中庸思想吗?

 4.“中庸”具有怎样的总体性规划?

第八章 仁政哲学:为什么说君王没有百姓娇贵?

 1.儒家仁政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怎样的现代意义?

 3.《三国演义》是如何表现儒家的仁政思想的?

 4.如何理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儒家的民本思想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6.孟子为什么要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

第九章 儒家礼仪:君要臣死臣必须得死吗?

 1.《礼记》中包含着怎样的儒家礼仪规范?

 2.儒家的礼仪教育是怎样形成的?

 3.儒家是怎样注重饮食礼仪的?

 4.为人“臣”怎么变成了为人“奴”?

 5.儒家文化怎样造就我国的传统体育礼仪?

 6.儒家礼仪对于现代文明是否还有借鉴意义?

第十章 以德治世:儒家讲的“德’’是好还是坏?

 1.如何做到修己以安百姓?

 2.何谓儒家的君子之德?

 3.古人为什么要讲“三从四德”?

 4.古人的德育教育是如何展开的?

第十一章 程朱理学:“存天理”就是存在即合理吗?

 1.程朱理学的创建者是谁?

 2.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程朱理学为什么一度被当成“伪学”?

 4.理学家的历史观是怎样的?

 5.理学家为何关注人性思辨?

 6.为什么程朱理学从明朝中后期开始逐渐衰弱?

第十二章 陆王心学:内心强大可以百毒不侵吗?

 1.陆王心学是由谁创建的?

 2.陆王心学只是在空谈心性吗?

 3.王阳明的心学体系是怎样的?

 4.为何陆王心学没能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学说?

 5.阳明心学为何在近现代备受推崇?

 6.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有何异同?

序言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学派,承担着“天下教化之先声”。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儒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先秦时期,儒家还只是诸子百家之一,然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便一举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且维持了千年之久。

儒家学说的创立和发展是建立在为封建社会服务的基础之上的,封建社会则以儒家思想作为主要的精神指导。随着封建政权的瓦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权威受到质疑,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播进来后,对儒家思想的质疑更是甚嚣尘上。当时,以胡适、陈独秀为首的激进青年,都将孔子的儒家学派作为靶子,试图跟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彻底决裂。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角度来看,儒家思想确实存在着一些弊端,但这并不能掩盖它在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儒家思想之所以遭到质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后世学者对儒家思想有意无意的曲解。实际上,在早期的儒家思想中,有很多观点都非常精彩和独到。即使在现代社会,儒家的礼乐教化依然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更不用说“仁”之思想的积极作用。

儒家的经典著作主要是十三经,其中以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最为有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为代表,诞生了“孔门十哲”,分别是颜渊、冉伯牛、仲弓、闵子骞、子贡、宰我、冉有、子路、子夏、子游。孔子去世后,儒家学派内部产生分裂,到战国中后期分为八个不同的学派,史称“儒家八派”,即子张之儒、颜氏之儒、子思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孙氏之儒、仲良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后来又诞生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派。

儒家学派讲究“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并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主要的教授科目。在儒家思想的引导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固有的价值观、世界观,整个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也随之而改变。

儒家学派还坚持三个主义,即“礼治”主义、“德治”主义、“人治”主义。“礼治”主义,即以长幼有序等行为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形成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会。“德治”主义,即以道德去教化人民。在道德教化之下,人的境界得到提升,便能知荣辱、明是非。“人治”主义,即尊重人的差异性,以及每个人的发展。“人治”主义的核心是,讲究贤人政治,相信人格的感召力。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在四处碰壁、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开始专注于著书立说及教育,并创立了儒家学派。此举颠覆了过去由统治阶级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得“私人讲学”逐渐兴起。这对民间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是最广泛的,孔子也因此被尊为“万世师表”。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对于现代人来说,批判继承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我们必须站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儒家经典进行全新的解读,这本《儒家国学课》正是基于此原因而写成。

我衷心希望人们能在生活与工作之余,阅读这样一本国学书籍,也希望传统文化的精髓能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提供更多的动力。

内容推荐

《儒家国学课》是季风老师继《北大国学课》之后再度执笔,他在书中讲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华文化千年历史中的开始与发展,带我们深入了解儒家思想、儒家代表人物,并深刻分析了他们对中国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揭示了儒家文化与国学理论的博大精深。

《儒家国学课》不作老生常谈,不作枯燥讲述,而是站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儒家经典进行全新的解读,贴近当代社会,挖掘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读者可借由此书在当今浮躁的社会环境下,为自己的心灵开辟一方净土。

编辑推荐

国学涵盖所有传统文化的领域,而儒学作为国学的一个学派,与国学文化息息相关。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以来,儒家学说已然成为了发扬国学精髓的主要方式之一。儒家学说作为国学的一个分支,地位之所以与国学不相上下,是源自儒家所代表的学说能够被社会上各个阶级所接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儒家国学有助于革新社会风气、洗涤人心。

季风编著的《儒家国学课》将儒家与国学提及的理论相融合,为广大读者揭示出儒家与国学理论的博大精深,希望读者们可以在物欲横流的浮躁社会,借助儒家与国学的双重结合,为自己的心灵抚平一方净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儒家国学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季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909418
开本 16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4
出版时间 2015-11-01
首版时间 2015-11-01
印刷时间 201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2015135951
中图分类号 B222.05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41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