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内容 | 编辑推荐 该书是一本教育主题的回忆录,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有相关教育书籍或重在谈理念或回忆人物故事的特性,更是一份关于从头建立一所研究型大学从理念到实操、从宏观到细节的完整记录,从题材上堪称少见。除建校实操层面的独特性之外,书里还提供了各种高效率的高校教育管理经验,从学术构架、聘任面试、募款要权、商业谈判、基建后勤等不一而足,即便隔了三十年,即使不是办学而是创业,在今天都仍有高度的现实关照和操作借鉴性。 内容推荐 三年创立香港科大,是国际高教界公认的奇迹,要了解这个奇迹为什么会诞生,就要先了解:创办一所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到底有多难?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回归前的香港正面临一个持续十几年的移民潮,十年内流失了几十万精英,什么人那时会逆流去香港?港科大完全由“海归”华人知识精英创办,这些少数创校学者,如何说服几百位国际知名学者放弃他们在海外二三十年的功业根基,毅然回去?回去以后他们如何凝聚共识,共同努力?科大如何吸引并留下众多有成就的学者?香港那时没有捐款办学的传统,政府支持也很少,科大如何捐募创校时所需的研究设备费用的?科大创校时,实现了很多高教界的创举,他们有哪些卓见,如何做到的? 作者钱致榕教授被香港科大任命为学术副校长,是创校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在书中不仅展示了创校过程的幕后故事,更多是关于建立研究型大学,需要怎样的教育理念,以及怎样的条件,各种经验足可供人借鉴,令人深思。书中对两岸四地,以及中西方大学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向的对比,从宏观到具体,从公共经验到个人得失,无不给人以启迪。而钱致榕首次在国内大学提出的SCI评价体系、讨论如何进行通识教育等问题,穿插在重要的历史记忆中,读来也让人耳目一新。 目录 序 许倬云 前言 几点说明 第一章个人选择与初到香港 第二章 首先完成学院系所建置 第三章 意外介入基建设计 第四章 提前建好四大学术服务中心 第五章 行政系统的建立与助力 第六章 科学研究的规划、经费及募款 第七章 聘人的酸甜苦辣 第八章 我们建成科大了 第九章 我来为种树,我去花未开 第十章 和中外大学校长们交流的心得 第十一章 我的反思与结论 致谢 书评(媒体评论) 许倬云、饶毅、于志刚、陈平、王贻芳 诚意推荐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钱致榕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804297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08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245000 |
出版时间 | 2024-07-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4-07-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649.286.58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