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列子现代版(插图本)
内容
编辑推荐

列子,全名列御寇。在古书的记载中和古人的印象中,他是一个驭风而行的仙人。而事实上,列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所以,《列子》是一本充满了智慧的书。本书以现代人的思维全新演绎了这部古代思想巨著,并配以相应风趣的插图,非常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天下好书多多,在于每个人如何解读。只是对于古书,人们似乎越来越不善于解读,或归咎于教育,或归咎于世风,或归咎于日益紧张的生活节奏。但埋怨不能消除不善解读带来的遗憾。于是,我们就有了古籍“现代版”系列的出版。理想之中,现代版不是直接的翻译甚至不仅是意译,而应该是在原作的构件中羼入了自己的个性和理解的成份。

《列子》作为道家的经典,充满了个性与智慧。而“现代版”对它的解读,更使之鲜活,并加上充满情趣的漫画,使更多的读者找回那固有的却尘封已久的鲜活地解读所有作品的能力,然后与聪睿的列子一齐哭、一齐笑、一齐思考。

目录

前 言/1

天瑞第一

留着琢磨的道理/3

列子的宇宙学提纲/5

 “无”的奥妙/6

骷髅/ 7

闹鬼/q

人生四大阶段/10

宽心/10

轮回说/11

休息别解/13

虚/14

学道的好处/16

杞人忧天/16

所有权之争/18

大笑话的背后/18

黄帝第二

黄帝的传说/23

列姑射山/24

婆心/2s

切磋/26

射术射道/28

商丘开的特异功能/29

驯兽师的启示/33

舟子语/34

瀑布下的生命/35

粘知了的驼子/36

古老是寓言/37

怪事一桩/38

相术/39

静默戒/41

没大没小/42

美人的标准/43

刚柔/44

洞察力/45

朝三暮四/46

木鸡/46

掉进圈套的宋康王/47

周穆王第三

神仙帝王/51

尹文先生的教导/54

梦/54

中国/55

平衡/ 56

芭蕉下的鹿/57

健忘症/58

瞎着急/60

情遁/61

仲尼第四

孔子的忧虑/65

神奇亢仓子/67

什么是圣人/68

性格的弱点/70

无言/72

游与观/73

心理医生/74

生死玄关/76

先兆/77

贤才/77

难易之间/79

麻烦的公孙龙/81

证道/83

“求”之不得/84

汤问第五

茫茫宇宙/89

愚公移山/92

追日/93

道法自然/94

遥远的地方/94

奇异的风俗/95

如果你想不通/96

均衡之妙/97

心的故事/98

学艺的真谛/98

歌唱的诀窍/99

高山流水/100

最早的机器人/101

一个正版的故事/102

御术/104

杀人不见血/105

火浣布/107

力命第六

人事与天命/111

命运的原理/112

管鲍之交/113

邓析的命/115

命是独立的/115

三个医生/116

没必要揣摩的天意/117

信/118

血型理论/119

功败垂成的启示/119

罚酒三杯/120

不能说他不对/121

结/122

杨朱第七

名与实·真与伪/125

乐生而顺生/127

死亡是平等的/128

生存的智慧/129

参悟生死/129

骇人的酒色理论/131

千金散尽/133

长寿和短命/134

关心自己和心怀天下/135

怎样活着/137

治国方略/138

时间,会掩埋一切/14D

人的生存/140

野人献曝/141

名声的价值/142

说符第八

形影之间/145

射术与靶心/145

千古兴亡事/146

三年一片的叶子/146

见识/147

笑看成败/148

你的样子/149

察见渊鱼者不祥/150

心中的话/151

真正的谦逊/153

容天之量/153

杂耍艺人/154

九方皋h55

治国与治身/157

会心/157

智者的遗嘱/158

教训的教训/158

飞来横祸/159

善恶名实/160

一种勇气/161

杨朱的名言/1 61

歧路亡羊/162

替畜生着想/164

行善的恶果/165

真假难辨的骗子/165

放生/166

狂妄/167

马倌/167

自欺欺人/167

无妄之灾/168

横看竖看的结果/168

专注/168

试读章节

宽 心

孔子在泰山脚下遇见隐士荣启期。老荣虽然一身破衣服,又老得不成样子,却十分高兴地在弹琴唱歌。

孔子问他:“老先生,依您的生活状况来看纵然是个宽心的人,至多也就是不至于每日愁眉不展而已,何以如此高兴?”

荣启期抬头看了一眼从树叶缝隙间透露的阳光,心中涌起一股由衷的喜悦,直冲到眉宇间:“我很快乐啊!正像你所知道的,天地间的万物以人为贵,我是人,快乐吧?人分男女,男尊女卑,我是男的,快乐吧?做了人实在也没保障,没准儿什么时候就没了,我都快九十了,快乐吧?你说我的状况,无非就是穷点,还有就是快死了,你看看这世上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哪个不穷?死就更不用说了,谁不死?就为这两样也犯得着忧愁?”

孔子笑了:“您老人家比我强多了,您知道宽心的大法,是要用自己的学法和修养;相比之下,我宽心的方法好像是在自欺欺人。”

轮回说

孔子和弟子们走在通往卫国的大路上,路边的田野里,一个奇怪的人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这个人看上去很是有些岁数,穿的是一件反季节的破皮衣,正在田野里拾麦穗,嘴里还咿咿呀呀地唱着歌——总的感觉是什么都挺别扭。

孔子驻足望了片刻,对弟子们说:“这个老者很特别,看起来有谈谈的价值,你们谁想去试试?”

一向对自己交际能力颇为自信的子贡自然是自告奋勇,毫不客气地向那老者走去了。

子贡在田间小路上拦住了老者,叹了口气:

“唉,老人家,您怎么就不后悔呢?还在这儿唱着歌拾麦穗?”

这原是子贡常用的套人说话的技巧,满以为老人必然停下来问他为何叹气,自己要后悔什么。这么一来,接下去的谈话他就主动了。没想到,老者既没停下脚步也没停止唱歌,很随便地看了他一眼,从他身边蹭过去,继续走他的路。

这样一来,子贡倒显得弄巧成拙了,身后老师和师兄弟们都看着呢,他只好追着老者继续追问,很是狼狈。

又走了几步,老者才爱答不理地停下唱歌,问了他一句:“我有什么可后悔的?”

子贡见老者答应了,心里一阵高兴,暗忖:“得说得有些分量才行!”

“少壮不努力奋斗,到老孤孤单单,如今死期将至。”

老人朗声大笑:“我快乐着的就是你认为应该后悔的。我少壮时不努力奋斗,因为我心气平和,与世无争,所以有今天的长寿;孤身一人,死期将至,所以我很快乐!”

子贡打量了一下老人,他有些糊涂了:“你以死为乐?”

“死和生,一正一反,一往一来。在这里死去的,又怎么知道不会再生于别处?又怎知道再来的一生不胜过今生?茫茫世间,人们在追求什么?”老人唱着歌,兀自去了。

子贡呆立着,身后传来孔子的声音:“尽管不是真正的豁达,确实可以谈谈。”

有学者说,这是中国本土作品中最先提到轮回思想的。从古籍整理上来说这大概是不错的,但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或许就有些太无聊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去想一下,到底什么是轮回?对中国人来说,轮回绝对不陌生:有坚信不移的,有半信半疑的,也有根本不相信的。

人们总是在感情温度极不正常的时候想到轮回之说,比如:蒙冤的时候、热恋的时候、濒死的时候……其实,是否相信并不重要,即使你不信,如果你用看寓言的眼光去看整套的轮回之说,你会发现轮回是很值得回味的一个说法。

休息别解

子贡跟随孔子求学多年,忽然有一阵子生出了厌倦的念头。于是,他找了个机会跟老师说:“老师,我能不能休息一段时间?”

孔子已然觉得这几天子贡不大对劲,见他这么说也有些不快:“活着本来就像服役,无可休息。”

子贡沮丧地说:“就是说我不可能休息了?”

“那倒不一定——休息的地方多的是,大的,小的,方的,圆的……”

顺着老师眼光望去,窗外的山坡上是稀稀疏疏的几座坟茔。子贡不敢再做声了。

过了几天,子贡的状态渐渐恢复了,又跟孔子续上了关于死的话题:“老师,那天您说死是休息,我觉得有道理;但后来细想了一下:一个人若一生是个坦荡荡的君子,他的死才能像晚上上床睡觉一样自然安详,才算得上休息;而一个一生狗苟蝇营的常戚戚的小人,恐怕是没法算作休息的,充其量只是停止折腾罢了。”

“这个话晏子也曾说过——一般的人只看到了生的快乐、老的疲弱、死的可怕。然而,生同时也是烦苦的,老同时也是洒脱的,死同时也是休息,这就往往被一般人忽略了。”孔子沉吟了一下,继续道,“你能想到这一层很好。要是再进一步呢?死是休息,是一个人一生的归宿,那么就可以说死人相当于回家的人,当然活人就是出门在外的人了。出了门不知道回家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浪荡子,要不就是有毛病。”

“家是归宿,不要家的人大家都不赞同;死是归宿,不愿死、害怕死却是人人都有的想法。出门的人总有自己的行期和安排,不该回家时回家固然不对,沉醉于外面的缤纷和诱惑而不愿回家或许更愚蠢些……”

子贡发现自己所思考的问题被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天宽而地广。

孔子忽然问道:“要是那天就跟你谈这些,你会怎样?”

子贡笑道:“我会去‘休息’。”

无论你如何比喻生命——游戏、责任或别的什么,它首先是一个过程,一个包含着复杂规则的过程。是否很好地完成了这个过程,只要看他死前那时的神情,那时的心境……,瞒不了别人,更骗不了自己。人们都很熟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以为文天祥是了不起的大英雄,但很少有人知道一个细节:一介书生的文天祥被俘后被折磨得几乎精神崩溃,只想自杀。当时押解他的元军只是严防劫持,却不禁止他与人接触。于是,一个对他十分敬仰的人送给他一份特殊的礼物——《大光明法》,从此,文天祥了断生死,心中充满了光明,再没有对死亡的恐惧……

P10-14

序言

公元742年,即唐天宝元年,皇帝李隆基下诏,敕封了一批道家经典:《庄子》为《南华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

这件事之前将近一百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将长孙无忌、魏征、秦叔宝等二十四位功臣的肖像画在凌烟阁上,以永久地表彰他们的功绩。

李世民分封这些功臣,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对一个开国皇帝来说几乎是必不可少。而李隆基加封“功书”这样的事情,就算是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视野里考察,也算是富于想象力的。

从人类的文明史来看,中国的唐代无疑是令人心醉的,她拥有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谓是极高的物质文明。然而,普通的了解不足以使你从唐朝马上联想起某样实物足以证明唐代的物质成就,比如埃及的金字塔、秦始皇的长城或者工业时代的蒸汽机。即便是在四大发明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火药,也只是跟唐朝保持着一种十分暖昧的关系:资料模糊,而且与宗教的神秘活动——烧丹关系密切。看到“唐朝”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唐诗、唐乐、唐舞,想到吴道子的人物画,想到敦煌的莫高窟,想到“街东街西讲佛经”的宗教传播,想到“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国际声望……

是的,是唐朝造就了这些高雅的文化,也是文化成就了唐朝,或者确切地说,是对文化的追求、高雅的追求成就了唐朝。

一个朝代的命运与个体的人有许多相似,比如幼年时容易多灾多病,抵御不了便要夭折。汉朝和唐朝的幼年都经历过一系列的关乎妇人和皇族成员的动荡,但这些疾患就像一段小小的插曲,不久便烟消云散了。如果撇开气数之说不谈,那么这种现象的产生得益于文化建设应当是不争的事实:若是没有指派陆贾著《新语》的汉高祖刘邦,没有将《兰亭集序》带进棺材的李世民,没有“身先士卒”作曲唱戏的李隆基,那么,吕氏之乱、武氏之乱、安史之乱的结果,恐怕就不会是今天看到的史书上所写的那样了。如果不信,可以比较一下别的朝代:秦和隋,是生了病没有吃药的——秦始皇创造性地摧残文化,而隋文帝则并不真正热衷于文化。不吃药也就算了,最多像汉唐之间的晋朝,自然痊愈后留些后遗症,活得短些,活得质量差些。偏偏碰上秦二世和隋炀帝两个败家子,生了病还要剧烈运动,那就只好一命呜呼了。同样的折腾可以对应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和唐明皇的宠幸杨妃,虽然也很伤元气,但远远死不了。

所以,理想的治世源于文化建设,到位的文化建设又必须有明智的组织者去从文化典籍中选择最佳的、最合适的文本内容作为基础。这个基础,我们习惯上称之为“经”。只要留意过老式的织机,任何人都不难体会“经”的作用,现代语汇中的框架、基础、思路之类与之接近,但替代不了它。

唐朝是一个把文化生意做大了的朝代,那些原有的儒家店面中的经典只要略作些修补,正像现在说的教材修订,就足以维持场面。而新开的那些店面是要从头来的,需要各类的“经”,佛要佛经,道要道经。没有现成的怎么办?加封!开国之初加封军政功臣的时候难度还小些,因为建国之功有目共睹,自有公论,像魏徵、房玄龄、长孙无忌这般重要人物是铁定了要排在前几位的,至多前后次序做些微调而已。指定经书就完全没那么容易了,一本书曾经发挥过什么样的作用,不是熟读此书并且对人生历史有相当感悟的人,是不可能清楚的。另外,加封军政功臣主要是对过去和现在负责,即正确评价他们的功劳,维持当事人及其他现役官员的心理平衡。几十年一过,这事情就再也没有什么影响力了。定经书则不然,与过去和现实的关系并不密切,恰恰重在将来。一本书被正儿八经地当成“经”了,就是一种有意识的倡导,那就意味着读者的人数肯定会急剧上升,这部书的内在能量会逐渐释放、蔓延,那么,其结果究竟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必须要有一个充分而明智的估计。  做到道家这一块生意的时候,唐朝皇帝开出了这样的清单:

《庄子》(《南华真经》)

《列子》(《冲虚真经》)

《文子》(《通玄真经》)

加上固有的《道德经》,大概也算是“四大天王”了。

封号,作为一种特定的精神产品,它的产生来自丰富的想象,它的作用无非是一种精神鼓励,甚至有不少封号长得离谱且不知所云,但授者和受者都很自然。这是一种严肃的游戏。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一个成功的王朝发出正式的文告昭告天下,自然不是一个草率的决定。而我们应该关注的,自然不是这些封号本身,因为它们可能没有什么意义指向,而重要的应该是它们的座次排名。

道家学说也称黄老学说。众所周知,黄帝之书已经漫无可考,所以相对可信的老子的五千字《道德经》便无可争议地该坐头把交椅。庄子是老子思想的公认的继承者和演绎者,加之《庄子》一书在历代的深远影响,位居第二也无可非议。同时,有定论的也就这么两个,第三给谁就成了关键问题,虽不至于成败攸关,但至少也是这道告示可能出彩的地方。

道家学说的生意难做主要因为历史的经验教训都摆着:汉朝的文景之治得力于道家,晋朝的玄谈误国也拜托了道家。就是说,道家思想是一种精妙的思想,但它也难免会被误用。如何让道家思想尽可能地以它的本来面目深入人心?借一个佛家术语来表达:方便。今天的“方便”一词已与其本意有所不同了,“方便”语出《法华经·方便品》:“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所执。”这里的所谓方便,理正为方,言巧称便,就是因时、因地、因事制宜,利益他人,开导众生的方式,一种随机应变的教化机智。魏晋玄谈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它走向了方便的反面,钻进了术语辨析的牛角尖。所以,一方面峨冠博带的士大夫在牛角尖里殚精竭虑出不来,另一方面大多数的普通人一脸茫然不知所云,道家思想的精髓当然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比之下,《列子》的“方便”显而易见,它留下了多少至今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杞人忧天、呆若木鸡、愚公移山……又留下了多少至今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纪昌学射的故事、高山流水的故事、小儿辩日的故事、杨布打狗的故事……这首先符合了“方便”的第一个方面,它的智巧为人们接受,至少人们可以用这些生动的故事来充实自己的语言。第二个方面,故事、趣事可以为闲谈而说,为说事而说,至于听者从中领悟出什么道理那是另一回事,正如《战国策》,故事成语也是不少,但不能称之为“方便”,因为它是记事之作。《列子》则不然,如果认真读一遍,你会发现它至少以篇为单位是有主题的,而且这主题是人们经常碰到的关于人生、宇宙的常见问题。即使其中有一些抽象的、思辨的哲学主题,也往往能看出作者精心加工使之浅显的痕迹。这才是“方便”。

没有经历过思索的人不可能为人解说什么,没有将前人的解说真正领悟的人又无从进行他的方便解说,没有一种愿普天下的众生有所领悟的热忱的人则不愿意方便解说。因为方便解说需要时间,也需要机会,它不会出自冥思苦想。它来自扑哧一笑,它来自泉水叮咚,它来自天边的一抹残霞,它来自失意时的一种关爱……因此,它只能用心去捕捉,用爱去滋养。

推崇它,或许就是因为方便。因为方便,它有功于人,特别是有功于那些或许并不开窍的人。种瓜未必得瓜,因为可能会有天灾人祸,但不能因此而推论种豆可能得瓜。同样的,一个满腔热忱地想让你有所得的智者,也不能让所有的人悟得大道,但,他的话应该是任何想窥得门径的人的首选。

这,应该是《冲虚真经》的由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列子现代版(插图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48101
开本 16开
页数 1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2-49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9
173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3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