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村子里的陌生人(精)
内容
内容推荐
詹姆斯·鲍德温是美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善用毫不妥协的笔触批判美国种族政治的扭曲和阴暗。在“二战”后的美国黑人文学发展进程中,鲍德温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真正必不可少”的作家。
《村子里的陌生人》是鲍德温最重要的散文集,在20世纪美国爆发的戏剧性社会变革中,他以敏锐的眼光审视一切,以自身经历提喻千万人陷入的怪诞困境:失落的身份、盲目的司法体制、病态的时代精神……
冷静的语调与尖锐的话题对撞,鲍德温以独特的写作方式融合人生、文学和政治,为所有“人群中的他者与弱者”提供了一幅连贯的素描,也展示了一种审视世界与自身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李小均,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著有《自由与反讽》《信仰之海》,译有《纳博科夫评传》《薇拉》《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梅尔维尔的政治哲学》《语言与沉默》《在西方的目光下》和《古罗马的马车竞赛》等。
目录
导言
致谢
1984年版序
生平自述
第一部分
每个人的抗议小说
千千万万的逝者
卡门·琼斯:黑暗是足够的光明
第二部分
哈莱姆贫民窟
亚特兰大之行
土生子札记
第三部分
相遇塞纳河:当黑色遇见棕色
身份问题
巴黎的平等
村子里的陌生
译后记
序言
上大学前,我不知道
作为散文家的詹姆斯·鲍
德温,我只知道写长篇小
说、短篇小说和戏剧的詹
姆斯·鲍德温。我在华盛
顿的贫民窟长大,他描写
的纽约哈莱姆贫民窟及里
面的人,是我非常熟悉的
世界。我觉得他是值得信
任的人。他告诉我,哈莱
姆的贫民和华盛顿的贫民
都是一家人。与所有伟大
而雄辩的作家一样,他讲
出了普遍而永恒的真理。
他用苦心经营的文字,为
我们刻画出日常生活的细
节:全身心投入教堂礼拜
仪式的虔诚妇女们似乎想
让上帝知道,她们值得进
入天堂之门;穷人家中永
远飘浮的尘埃,似乎提醒
着他们的生活现状;黑人
生活街区的建筑总是杂乱
无章、歪歪扭扭的,在发
出哀鸣。
因此,我认识写虚构
作品的鲍德温;而他与我
同为这个大家庭的成员—
—虽然这么说有点奇怪,
他也认识我。1968年8月
底,我离开家前往圣十字
学院读书,我想图书馆的
图书足够我阅读,就没有
带什么书。我只带了两本
非虚构作品,它们是我被
大学录取不久后在二手书
店买的,还没来得及阅读
。其中一本是20世纪50
年代出版的大部头,教人
如何撰写逻辑清晰严密的
散文。我在圣十字学院读
书时从没有碰它,或许是
因为它过于艰深。(克拉
伦斯·托马斯1971年毕业
于圣十字学院,毕业前的
一个月,他在我宿舍书架
上发现了这本书,花了五
美元买走;我记不清当初
我买的价格。)另一本书
就是鲍德温的《村子里的
陌生人》。入读大学,我
即将开启一种新的人生,
一种与白人在一起的思想
生活和教育生活。考虑到
我要去的地方,我觉得,
既然鲍德温的小说让我对
黑人有许多了解,他的散
文可能有类似的效果。
我进入圣十字学院主
修数学,主要是因为我高
中数学成绩好。我那时特
别内向,又没有测过视力
,我经常看不清黑板,但
懵懵懂懂地,没有意识到
这可以靠戴眼镜来解决。
我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教
微积分的老师很淡漠,大
多数时间都背对学生写板
书。就这样,一学期下来
,我逐渐掉队。
那年12月,我知道微
积分课程只能勉强及格,
读数学根本没有出路。我
心想,我这么热爱阅读,
该转去英语系。在圣诞节
假期之前,我第一次阅读
《村子里的陌生人》,或
许是意识到我之后会逐渐
走上散文创作之路。鲍德
温在《生平自述》的开头
就宣告,“我出生在哈莱
姆……”,这是一个简朴的
、不加修饰的陈述句,似
乎平平淡淡地说出来,读
者对这个事实的重要性会
有更好的理解。这里出现
的是哈莱姆,但因为我熟
悉写虚构作品的鲍德温,
他笔下的黑人也可能来自
华盛顿,所以,要是他写
“我出生在华盛顿……”,
可以更好地拉近我们的关
系。
这部散文集中的《生
平自述》是一篇序言式文
章,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内
容是关于如何成为一名作
家的(很长一段时间,这
对我来说都没有多大的意
义):比如为写出一个真
实的世界而挖掘自我的必
要性;当“黑人问题”已被
广泛书写时,身为黑人作
家所面临的困境;在人生
终结之前成为“一个优秀
的作家”的渴望。
……
在《哈莱姆贫民窟》
中,鲍德温提到了《阿姆
斯特丹星周报》,说它是
“共和党报纸[无疑,共
和党是林肯的遗产;林肯
签署废奴法案,是因为他
相信该法案有助于早日结
束内战],这种政治依附
关系导致它的言论满是奇
怪的鬼话……”。看到这里
,我禁不住笑出声来。鲍
德温写的可能是更温和善
良的共和党人,随着时间
的流逝,这些人将会变成
更加邪恶和冷漠的政治动
物。我不知道鲍德温是否
看到,在罗纳德·里根总
统任期内,黑人保守派公
开亮相时发生的事。至今
,在共和党车轮的各种轮
辐里,都有一群黑人在为
白人种族主义者辩护,说
一些模棱两可的话。
《亚特兰大之行》是
一篇深刻的警示故事,提
醒防备黑人政客、白人激
进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
这些人用模棱两可的话来
掩盖家长作风,他们把黑
人当孩子看待。重读这篇
文章时,我不断想起华盛
顿地区的白人自由主义者
。2010年,华盛顿时任
的黑人市长(这个人受许
多黑人诟病)在竞选中败
给另一个黑人候选人之后
,在报纸和博客上发表种
族主义言论,抱怨投票的
“黑鬼”分不清好歹。早在
1948年,鲍德温就用他
弟弟戴维的亚特兰大之行
的故事,对我们发出了警
告。
隔了如此长时间重读
《村子里的陌生人》一书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鲍
德温是多么“新潮”。这或
许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
但生活中的许多例子向我
们表明,一些老生常谈是
建立在坚实、熟悉和永恒
的事物之上的。《亚特兰
大之行》一文中的故事只
是这本书中上百个事例之
一。在这篇文章里,我们
再次看到鲍德温对他自己
、对他的世界、对黑人充
满乐观。甚至当他描写身
为美国黑人的可怕处境时
,他仍会带给我们一份乐
观。这份乐观,有时像是
隐约的背景音乐,有时像
是绵绵不绝的鼓声。但是
,在整本书中,鲍德温没
有用一个叱喝的字眼,或
许这能证明,他坚信自己
的理念。
爱德华·P.琼斯
2012年6月
导语
詹姆斯·鲍德温作为社会评论家的奠基之作!
《村子里的陌生人》是鲍德温首部非虚构作品,至今仍是他最受推崇的作品之一。
本书是美国民权运动文学代言人的时代之思!
写给所有不甘于困守失序、无义、不平等世界的迷茫者!
后记
菲利普·罗帕特的《散
文写作十五讲》(江苏人
民出版社,2021)包括
两部分,第一部分谈“散
文的技巧”,第二部分是“
散文家的个案研究”。在
第二部分中,他专门探讨
了詹姆斯·鲍德温的散文
写作。
鲍德温虽然著有《向
苍天呼吁》《另一个国家
》《乔凡尼的房间》等小
说,但在罗帕特看来,鲍
德温真正伟大的成就在于
散文。他认为鲍德温是“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
来最重要的美国散文家”

鲍德温的散文作品多
达十余部,遗憾的是,迄
今除了《下一次将是烈火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吴琦译),其余
尚无中译。《村子里的陌
生人》(又名《土生子札
记》)是鲍德温第一部散
文集,也是他最重要的散
文集之一。能够有机会将
之译出,作为译者,我深
感荣幸。
《村子里的陌生人》
首次出版于1955年,距
今已逾六十七年,但依然
深受读者喜爱,罗帕特认
为,这与鲍德温的诚实和
激情有关,与鲍德温将青
春期戏剧化为自我的磨难
之旅有关,与鲍德温的自
我反思的洞察力有关。《
村子里的陌生人》“给读
者展示了成长为一个有思
想的、坚韧克己的成年人
,同时又不曾失去他在成
长中暴露出来的、几乎是
不设防的、仍然年轻的部
分”。
鲍德温在这部散文集
中的《生平自述》的结尾
写道,“我想做一个诚实
的人,做一个好作家”。
翻译到该处时,我默默地
试着模仿这句话,“我想
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
好译者”。但我立刻明白
,这个朴素的愿望,是多
么艰巨,甚至是不可能完
成的任务。
这个译本得以问世,
首先感谢方雨辰女士,感
谢她的信任和宽容。感谢
雅众文化与南大·守望者
的编辑为我减少了疏漏。
感谢亲友的支持,尤其感
谢小女慕维,与她一起玩
乐,是消减译事压力最好
的妙方。译文中舛误难免
,诚盼方家指正。
李小均
深圳梅林
书评(媒体评论)
我完完全全地受惠于
詹姆斯·鲍德温的文字,
它让作为作家的我获得了
释放。
——托妮·莫里森
詹姆斯·鲍德温已经成
为我们这个时代罕见的作
家。
——诺曼·梅勒
一位坦率的作家,以
富有启发性的笔调,讲述
了混乱的世间那些混乱的
问题。
——兰斯顿·休斯
精彩页
每个人的抗议小说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社会抗议小说的基石。小说中的圣克莱尔是个善良的主人。他那个成长于新英格兰的堂妹奥菲丽娅小姐对他的行为极不赞同。圣克莱尔对奥菲丽娅说,据他所知,为了白人的利益,此世的黑人交给了魔鬼接管,但是,他若有所思地补充道,也许来世黑人和白人会换个位置。听到这番话,奥菲丽娅义愤填膺地感叹道:“这太可怕了!你应该为自己感到羞耻!”
我们也许会觉得,奥菲丽娅说出了作者的心声。这声感叹言辞简洁,充满义愤,无可辩驳,就像人们有时在装饰漂亮的房间中的墙壁上看到的励志格言。在这样的格言面前,一个人若是闻出有一股站不住脚甚至有伤风化的油嘴滑舌的味道,总会转身离开。但奥菲丽娅和圣克莱尔是极度认真的。他们都没有质疑这场对话背后的中世纪道德观念:黑人、白人、魔鬼、来世,以及在天堂和地狱之间的轮回,对于他们来说,正如对于作者来说,这些全都是真实的。他们唾弃黑暗,害怕黑暗;他们努力追求光明。就此而言,奥菲丽娅的感叹,与斯托夫人的小说一样,光芒万丈,就如吞噬女巫的烈焰。尤其令人惊心的是,在我们这个更加开明的时代,看到书写黑人受压迫的小说,仍全都只是在感叹:“这太可怕了!你应该为自己感到羞耻!”(我们暂且忽略黑人写的受压迫的小说,它们只是给这声感叹增加了一句近乎偏执的痛苦附言;就像我希望在下文表明的那样,它们表面上是在抗议压迫,实际上强化了激起这种压迫的理念。)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很烂的小说。它自以为是的道德感伤,堪与《小妇人》相提并论。感伤,或炫耀虚情假意,是不诚实的标志,是感受力的匮乏。感伤主义者的泪眼暴露了对经验的反感,暴露了对生活的惧怕,暴露了心灵的干涸;感伤从而是秘密而凶残的非人道的信号,是残酷的面具。《汤姆叔叔的小屋》如同众多步其后尘、不动感情的作品一样,不过是一系列暴力的记载。尽管斯托夫人想要展现全貌的决心值得称赞,但其题材的性质还是解释了这一点。只是,在我们停下来追问她星现的画面是否真的全面时,这种解释才开始动摇。我们还需要追问,究竟是何种知觉的束缚和丧失,才迫使她如此依赖于描写毫无动机、没有意义的暴行,而不回答甚至不注意这个唯一重要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促使白人犯下此类暴行?
不过,我们暂且承认,斯托夫人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与其说她是严肃的小说家,不如说是感伤小册子的写手。她的小说只不过是想证明蓄奴制错了,蓄奴制真的很恐怖。这样的目标只够写出小册子,不足以写成小说。唯一需要追问的是,为何我们仍然跳不出同样的认知局限?为何我们不愿意在斯托夫人的终点继续前行,去发现和揭示更接近于真理的东西? 遗憾的是,这里出现的“真理”一词,已经遍体鳞伤。我们看见它,立马产生许多疑问,而且,由于有了太多的说教,这个不幸的语词往往让人剑拔弩张。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暂且说,这里使用的“真理”一词意味着为人类献身,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献身——这种自由不是立法规定的自由;这种幸福也不是可以绘制的幸福。这是问题的关键、参考的框架。它不应该与另一种意义上的“献身”混为一谈,人们太容易将之等同于为某种事业献身,众所周知,每种事业都背负着嗜血之名。在我看来,在这些机械的、相互联系的文明中,我们把人这个生物打磨成了省时的装置。然而,人毕竟不只是社会或团体中的成员,不只是需要科学来解释的可悲难题。人不只是这样的东西,人是绝对难以被定义、难以被预测的,不管这些话听起来多么陈旧。忽视、否定、躲避了人的复杂性——也就是令我们自身感到不安的复杂性,我们就会越来越渺小,最终走向毁灭。只有在暧昧和悖论的网络中,在饥饿、危险和黑暗中,我们才能够立刻发现自己,发现自我解放的力量。这种自我解放的力量正是小说家追求的事业;这种走向更为广阔现实的旅程必须先于其他诉求。如果作家真的相信今日人云亦云的“作家的责任”,那么他将会自甘堕落,而我们将损失一位作家,因为这种所谓的责任似乎意味着作家必须正式宣布他被卷入了他人的生活,受到了他人的影响,一定要说点什么来包装一下这个不言自明的道理。而且,这种责任根植于同样机械的现实生活,与之相咬合,使之强化。无论是《君子协定》,还是《邮差总按两次铃》,都体现了人类的恐惧,体现了将人变得渺小的决心。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我们或许能发现这两部作品的前兆:为了找到一种比真理更容易接受的谎言,人们建立了一个公式,这个公式被传承、被牢记,带着一种可怕的活力。
P29-3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村子里的陌生人(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詹姆斯·鲍德温
译者 译者:李小均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5262432
开本 32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08
出版时间 2023-02-01
首版时间 2023-02-01
印刷时间 2023-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80
CIP核字 2022211720
中图分类号 I712.65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193
125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8: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