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分享(永不放弃的爱)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由一群至少目前尚未打算著书立说的美国中学生集体写成的第一本书。这是一本讲述他们助学募捐故事的散文集。书中记录的是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本书中英文对照,学生们既当作者,又当译者,虽然他们的中译文还显得有点儿稚嫩,但因为写的都是真情实感,仍然不乏可读性。

内容推荐

本书的作者构成十分独特:他们中有华裔,有美国的中学生。这些作者们,无一例外都参与了中国云南捐助项目,并把他们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撰写成文,交给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并在中国和美国同时发行。

目录

寻找七色花:美国花仙子传奇——云南捐助项目全记录/001

作者:丁乙

阿克人的礼物/024

作者:国瑽聪(中文翻译:丁乙)

信念的力量/033

作者:伊冯·佛聂尔(中文翻译:程云会;助理翻译:张硕)

奇妙的中国行040

作者:爱丽克思·芬娜蒂(中文翻译:尹遥遥)

一份来自中国的礼物/042

作者:琼·芬娜蒂(中文翻译:尹遥遥)

中国闻见录045

作者:杰茜·纳贝尔(中文翻译:尹遥遥)

女儿的中国之旅:一个美国家长眼中的云南工程/048

作者:米琪·纳贝尔(中文翻译:尹遥遥)

中国印象/057

作者:沃尔特·威尔斯(中文翻译:国瑽聪;翻译指导:国京)

中国之行/053

作者:马特·帕克尔(中文翻译:郑元润)

云南纪行/055

作者:马麦罗.梭多·佛聂尔(中文翻译:冷晓阳;翻译指导:冷双英)

传递希望把世界点亮/067

作者:吕卉(中文翻译:吕卉;翻译指导:刘朝晖)

一次难忘的经历/063

作者:宋骏(中文翻译:宋骏;翻译指导:喻少英)

我与云南助学捐款/066

作者:崔家浩(中文翻译:崔家浩;翻译指导:谭曼玲)

爱让世界没有距离/068

作者:顾金璐(中文翻译:顾金璐;翻译指导:顾明栋)

七美元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070

作者:高童天(中文翻译:高童天;翻译指导:李秀玲)

第一次募捐/072

作者:郑元润(中文翻译:郑元润)

重新看世界/074

作者:傅天骁(中文翻译:马玉枫;助理翻译:傅天骁)

云南计划备忘录/076

作者:陈思驿(中文翻译:陈思驿)

我意识到了/078

作者:白萧(中文翻译:郭云泽;助理翻译:白萧)

爱心需要从小培养/080

作者:胡惠民(中文翻译:胡惠民)

与学生们共同致力于云南项目/082

作者:安琪尔·波金斯(中文翻译:谢可欣;翻译指导:王琦)

改变生命/084

作者:杰妮·斯蒂芬·汤普森(中文翻译:郑元润)

德育教育:整合与实践——来自云南项目的思考/086

作者:欧阳荣华(中文翻译:朱小梅)

英文编辑手记/093

作者:简·柯尔曼(中文翻译:郑元润)

后记094

作者:黄丹玲(中文翻译:黄丹玲)

云南项目组织结构图

云南项目代表中国之行线路图

试读章节

            (五)

对中国贫困山区孩子的情况,这群美国人到底了解多少呢?

除Danling外,其余人恐怕不甚了解吧。来中国之前,他们都上网或读书知道了一些基本情况,但事实永远比文字鲜活、真实和生动。

中国到底有多少贫困儿童,目前没有确切的数字。为了给这些美国人一些中国贫困山区孩子的概况介绍,在6月1日与少年记者们的座谈会上,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副总编辑卢勤特地邀请到中国少年报的一位记者,与他们分享了在贵州山区的采访经历。

一个小姑娘的故事打动了所有人的心。小女孩儿的家里穷,不让她上学,但她又非常渴望读书,于是利用每天为上学的哥哥做午饭的机会,偷偷在窗外听老师讲课,就这样坚持了很长时间。

尽管有这样的动人故事作铺垫,但当代表团一行真正深入到西双版纳的山区时,他们仍然被极大地触动了。

6月4目和5日,代表团分别去了景洪阿克南奔小学、曼戈龙小学和勐海县南糯山向阳小学三所学校。

早在4月底,代表团计划能深入山区,去一所四小时车程以外的学校,但5、6月适逢当地雨季,下雨时山路根本无法通车。后来定为去容易到达的南糯山向阳小学。5月下旬,当代表团来中国的最后时刻,增加了第二所阿克南奔小学,6月3日,在Elizabeth和Joan的坚持下,又增加了第三所曼戈龙小学。一再增加学校的原因是代表团认为已经确定的学校,距离城市都只有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没有山区的概念和感觉,代表们很想看看贫穷的状况和孩子们,所以最后确定的曼戈龙小学是最远的一所。

代表团在西双版纳的联系人是共青团西双版纳市委少年部顾标强部长。很年轻,二十多岁,面对代表团多次修改计划,他以充分合作的精神表示理解和支持,并尽最大力量满足要求。6月3日晚上9点多,当代表团在剧场欣赏《勐巴拉娜西》时,他一个人还在办公室与曼戈龙小学的校长联系。6月3日和4日是双休日,在周目临时召集孩子到校,虽然大部分学生住得都不远.但无疑还是需要校长做大量工作的。

不过,上述三所学校能最终成行还得感谢老天爷,若不是他帮忙没有下雨,代表们很可能只去南糯山向阳小学了,这是三所学校中唯一一所雨天仍能进去的学校。

在代表们到达的前一周,当地下了很多雨,山里所有的土路一片泥泞,别说坐车进山行不通,就是走路,万一脚下一滑顺势掉入山谷,这后果就太严重了。这也是为什么顾先生最初只愿意安排一所靠近国道的小学的原因了。

有时候你不得不相信天意,如果老天冥冥中安排你成行满足心愿,那么你挡也挡不住。从5月29日起这一周内,当地就没有下一滴雨。而这一天,正是代表团大部分成员从美国出发的日子。也正是看到已连续多日没有下雨,顾先生才同意代表们去山里更远的小学。

6月4日一大早,探访小学和捐助之旅真正开始了。

事实证明,第一所小学虽然路程不远,但却已是位于深山之内。从景洪出发,用不了几分钟,车子就进入山路,绕进山里,与代表们想象的山会离城市很远的刻板印象相去甚远。

山路果然惊险,路的一边是高高的山崖,另一边就是深深的山谷了。大家坐的车是一辆中巴,师傅是一位老司机,尽管他开得已经相当平稳.但车里的人还是有些紧张,彼此间都不说话,空气有些凝固。

经过一个村寨模样的地方,远远地就看见两群孩子站在路的两旁向车里的人使劲儿招手,然后就跟着车子一齐向前赶。车子转过一个弯,几排平房就在眼前了,到了,阿克南奔小学。 

山里的孩子就是这样,你可以从他们纯朴的眼睛和笑容中感受到最真诚的心,那种心是没有一丝杂念的。他们在老师上前维持秩序前大声地笑着、闹着,带着阿克族狂放的民族特点。不过,他们不惧生又有些害羞,冲着你乐又不敢靠近你。

孩子的天性是相通的。美国的孩子们从下车的瞬间起也对对方充满好奇,但却也不敢径直地走入他们中间去,渴望而又迟疑。

校长是位很其貌不扬的人,他显然很少见到这么多外国人来到学校,所以在尽量保持严肃以示自己身份的同时,说话和动作都有些僵硬,当然也有些紧张。孩子来了将近一百人,大多穿上了阿克族的民族服装。只有在很隆重的场合,他们才集体穿上民族服装。很容易地,大家发现,近一半孩子没有穿鞋,他们光着脚踏在地上。

“他们是没有鞋穿吗?”代表们问一同前来的顾先生。

“大部分人确实没有鞋,而且从小就光脚走路,很多孩子已习惯了。”

“有一双鞋总比光脚强。”Danling有些喃喃自语。

这所小学的教室是一排很破旧的房子,旁边几排同样破旧的房子是学生和老师的宿舍。学生十几个人挤一间宿舍,很多人的床板都已经破了,玻璃也碎了,晚上蚊子会成群地飞进来,只有两张床上挂着蚊帐。

捐赠仪式就在教室门口举行。阳光穿过山顶,透过树冠打在地上,投下点点的亮圈。山间隐约可听得见鸟声,宛转而空远。五个学生代表、Manolo、Brandon和Toan为每个孩子亲手送上一个礼物袋。礼物袋里面装着笔、文具盒和练习本。

孩子们排好队,兴奋得叽叽喳喳。在接过礼物袋前,他们先为客人们挂上了撒龙,这是阿克族人特有的礼物,表达对客人的祝福。所有的撒龙都是孩子们这几天为客人亲手制作的。撒龙很鲜艳,每个代表团成员的脖子上都挂上了厚厚的十几圈。

Elizabeth问一个女孩儿:“这些文具够用一年吗?”

那个女孩儿兴奋地说:“够用四年啦。”

Elizabet:h瞪大了眼睛,还以为是听错了。

后来参观他们的教室才发现,这些孩子都用自己从山上砍下的竹子做成小竹棍当铅笔,而大地就是他们的本子。

那天傍晚从阿克南奔小学回到景洪市区,代表团很快达成共识:为阿克南奔小学每个学生买一双鞋。Danling、Edison和顾先生立即赶往当地超市,很快就买到了98双小鞋。

至少在这个夏天,每个孩子都有一双鞋子穿了。

在阿克南奔小学,最让这些美国人震动的是和寄宿生一起生火做饭。

存一间暗暗的只有两扇窗子透风的屋子里,七八个小孩子蹲在一个简易的生火灶前,放上小木柴,用破旧的塑料袋点上火,开始煮水。

屋子里顿时浓烟滚滚,伴着一股呛人的味道。这已经超出了正常人,尤其是小孩子可以忍受的范围。但生火的孩子还是待在里边,他们天天点火,显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景,而且他们还要煮饭,得看着火的情况。

“你们天天自己做饭吗?”Elizabeth问一个生火的女孩儿。

“是啊,我们从家里带来了米,天天自己煮饭。”小女孩儿说。

“吃什么菜呢?”

“我们有咸菜,也是从家里带来的,能吃好长时间。”

“用塑料袋点火有毒,你们知道吗?”Elizabeth又问了小孩儿们一句。

“我们天天用,没关系。”他们显然对这不在乎,或者说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知识。

“你们一定要尝一下我的饭!”有个小孩儿说了一句,他满脸被熏得黑黑的,笑了笑,露出白白的牙齿。

在那间屋子里,好几个美国人流泪了,不是因为烟雾迷了眼睛,而是内心受到了震动,被这些孩子们。  P15-18

序言

翻开这本书,我的眼泪止不住流淌下来。

这是一本由美籍华人及子女、美国孩子及父母、老师共同书写的书,书中记录了他们在经历中国云南项目中的真实感受,这些感受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回想一下,这本书的书名《分享》还是我帮他们起的。因为,云南项目从发起到实施的全部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分享的力量。

分享让人感动。

云南项目的发起人是美籍华人黄丹玲的女儿国璇聪。国璇聪的故事正是从分享我书中的故事开始的。

记得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黄丹玲从美国打来越洋电话,告诉我她的女儿国璇聪在美国孟菲斯中学读书,她读了我的书,知道中国农村还有一些渴望读书的贫困孩子,她很想帮助他们,需要我的支持。

像夜空升起了明月,我的眼前一亮:“太好了!”我脱口而出。

接着,电话那端传来一个女孩儿甜甜的声音,国璇聪的中文显然不如她妈妈流畅,可听起来很美。“你书里的故事我看了,很感动。我想发起一个云南援助项目,动员美国人每人少喝一杯咖啡,帮助一个中国贫困孩子阅读,你能帮助我实现这个计划吗?”

“完全可以!我会全力支持你,让你的梦想在中国实现!”此时,我的心盛满了感动和欣慰。我没有想到,我带领中国少年报小记者去中国云南、湖北等贫困地区采访,写出的贫困地区孩子渴望读书的故事,会让生活富裕的海外华人和美国孩子感动,会激发他们的爱心,会让他们发起一个援助项目!

文字有国别,故事无国界。国瑽聪正是用这些真实的中国故事感动了她的美国同学,而她的伙伴又用这些故事感动了自己的父母、亲友和社会上许许多多有爱心的人,点燃了爱的火种。于是,云南项目开始了。

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比分享你的故事更令人激动的呢?

分享让人长大。

在分享中长大的孩子极具爱心,于是他们比一般的孩子机会多,长得快。

国瑽聪和她的伙伴们真是了不起,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凭着爱心和勇气,终于超计划完成了募捐任务,在五月底募集到13000美元!

“六一”是儿童节。国瑽聪和另外几位美国中学生及家长、老师来到中国,带来了美国人民对中国西部教育的关心,带来了在美华人对自己祖国的赤子之心。

在“六一”儿童节活动当天,我把国瑽聪介绍给了团中央常务书记杨岳,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少工委常务副主任张晓兰。两位团中央领导人高度赞扬了孟菲斯市中学生为中国所做的一切!在中国孩子欢度节日的活动中。国瑽聪成了孩子们喜爱追逐的名星,她被要签名的孩子们围绕得水泄不通。国璇聪像一位有经验的老师一样,让孩子们顺墙排成一队,一一为他们签名。

让我难忘的是,我在北京宴请这些美国客人时,每位美国孩子的脸上都挂着微笑,那一双双大眼睛美丽动人。看得出,他们生活的环境都很优越,他们是一群幸福的、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孩子。

但是,当他们从云南西双版纳回到北京,我在座谈会上再次见到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没有了微笑,一双双大眼睛里盛满了泪水。他们说,他们见到了他们从未见到过的情景,他们被云南大山里的孩子深深感动。他们说,自己常把好好一双名牌鞋遗弃,而云南大山里的孩子却光着小脚丫去上学;他们说,自己花起钱来眼睛都不眨一下,可山里的孩壬好几个月没有几元钱,每天自己煮饭吃;他们说,当他们把书报文具送给云南的孩子时,云南的孩子回馈他们的是亲手做的项链,亲手种的芒果;他们说,他们最难忘的是中国山里孩子脸上的微笑,虽然生活那样贫困,但他们却是那样乐观,那样热爱生活,而自己却常常为一点点小事烦恼;农村孩子虽然物质贫穷,但是精神却是富有的,而这一切却是自己所缺少的!他们在问自己:“如果他们有我这样的机会该是怎样?”

我流着泪听完了他们的讲述,我看到,和眼前这些孩子分别不到一周,却一下子都长大了许多,他们的身上多了一份责任,他们眼中多了一个世界,他们心中多了一个牵挂。他们长大了! 

是分享让他们长大的。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助人永远都是快乐的,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实际是在帮助自己。你给了他物质的帮助,他给了你精神享受;你给了他一个梦想,给了你一个希望。这不正是中国倡导的“手拉手”互助活动的精神吗?弘扬“手拉手”精神,这对富裕起来的下一代人是多么重要呀!

分享把世界点亮。

仔细阅读参加云南项目的学生、老师、父母写的体会和评论,我发现,这个世界由于分享而显得格外的明亮。

这些不同肤色的中美孩子,为了同一个目标:让更多中国贫困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团结起来,他们走上街头,走进餐馆,开展募捐活动;这些在家很少劳动的富裕家庭的孩子,走进餐馆当服务员,为的是募捐到更多的钱。他们心中最强烈的愿望是,让蓝天下的孩子都能共同分享阳光,分享快乐!

这些不同经历的父母、老师,自觉加入了孩子的行列;他们不仅赞赏孩子的善举.而且尽其所能,奉献自己的爱心。最令我动心的是,这些孩子的父母、老师,关注的不是孩子考试的成绩,而是孩子心灵的成长,他们评价一个好孩子,首先看他的公益心有多少。

正如一位参加云南项目的学生的母亲所言:“杰茜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成长、了解与关爱的旅行。她带回了一颗她拥有的、可以给他人希望的并且可以让世界变得美好的同情心。”

王勋博士讲得好:“没有任何东西是比学生的成长能够使一个教师更感到幸福和充实的了。”

翻开文章作者、译者的简介,你会发现,这些不同肤色的孩子,都有着共同的经历,相似的荣誉:在儿童医院、红十字会、无家可归避难所……做过义工。荣获全美小姐、美国义务工作者总统奖……

中国有一首歌人人爱唱:《让世界充满爱》。歌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儿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分享,把世界点亮,

爱心,把世界变小。

后记

细细读着一篇篇文章。我的心绪一次又一次地被挑动起来。记忆回到一年前。那时国瑽聪终于联系上了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副总编辑卢勤。在那个电话中,国瑽聪吐露了她的一个梦想,希望尽力去帮助中国贫困山区的孩子。今天,她的梦想实现了。当然,不光是她,与她一起工作的孟菲斯市和谢尔比郡的一帮年轻人也实现了这个梦想。

至今,我仍记得,当瑽聪写完她的第一份项目可行性报告,从杰克·比尔兹先生手里拿到第一张捐款支票时激动的情景。这群年轻人为了募捐而忙碌的身影,他们或担忧或喜悦或沮丧或兴奋的样子,一幕幕在我脑中闪过。他们每个人都努力地工作着,穿梭在街头巷尾,仿佛要把他们对贫困孩子的关爱传递到孟菲斯市和谢尔比郡每个人的心中。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从最初瑽聪捐赠的$2000开始,他们最后募捐到近$13000。在这些钱中,有些是成员们的劳动所得,有些来自于他们的老师、家长、亲戚、朋友以及一些商人和教育家,甚至一些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名字的人的捐赠。

云南项目成员代表们利用暑假自费去中国,远涉重洋,翻山越岭,亲手把募捐所得的钱和学习用品送到贫困学生的手里。他们走进贫困学生的家庭,聆听他们的倾诉,与他们面对面交流,甚至跟他们一块儿生火做饭。代表们发现,他们所看到、听到的远远超出他们过去的想象。他们震惊了,他们流泪了。代表们在思考:到底是怎样一种精神支撑着这样一群孩子,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执着地生活和学习呢?当代表们听到一个即将为生活所迫而辍学的四年级孩子说出“我多么想上学”时,泪水不禁从他们的脸颊上流下。当代表们听到贫困山区的这些老师们为了教育孩子愿意牺牲自己的家庭生活,年复一年地居住在破旧的校舍里时,当他们看到老师们为了改善学校伙食而跑到山上挖野菜时,当他们问及老师们最想得到什么而得到的回答仅仅是一台电脑,不管它多么破旧,只要能向孩子们解释这就是计算机时,一种敬佩和感动之情悄然地从代表们的心中升起。猛然间,代表们意识到,他们不再仅仅是帮助者,他们,与此同时,也是受帮助的人,他们学到了在美国书本上学不到的难得的人生经历。他们同时发现,这$13000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远远不能够解决这些贫困孩子的需求。尽管他们捐助的学习用品和书报资料已经让五万个孩子受益,尽管国瑽聪已经代表这个项目组与共青团中央领导人谈到了他们的关注,但这些年轻人认为,所有这些目前还远远不够,这个项目还需要继续进行下去,尽他们的一切努力,去帮助更多的孩子。

当代表们回到美国,向在美国的成员们讲述了中国之行后,瑽聪给卢勤打电话,表达他们想继续做下去的想法。瑽聪说,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在中国的某个地方还有许多贫困的孩子需要帮助,希望得到更多好心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打算义务出一本书,介绍这一次难忘的经历,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这个项目。卢勤马上表示支持,并且愿意继续提供帮助。再一次,为了这个教育项目,两代人走到了一起。

项目成员们很快行动起来,佛聂尔博士和她的学生们也很快就响应了,家长们都给予了支持。大家利用暑假分头写文章,中文学院的学生们不但要完成自己稿件的中英文版,还要为那些不会中文的作者们翻译稿件。简·柯尔曼女士为这些孩子们感动了,她自告奋勇做起了本书的英文编辑。为了赶时间,她甚至曾在电脑前工作了整整一夜。中文学院的老师郑文华先生义务为孩子们指导翻译、修改文章,同时还担任了大量的编辑工作。琼·芬娜蒂女士是一个热情的家长义工,她不仅代表佛聂尔教学策略学校与中文学院协作工作,不仅是这次中国之行学生代表们的监护人,而且,在整本书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她还主动担当起各方面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马麦罗·梭多·佛聂尔,这位佛聂尔教学策略学校的副校长兼老师,不仅在云南项目的前期牺牲了很多周末和业余时间协助学生国瑽聪,还与爱丽克思·芬娜蒂一起制作募捐宣传电影片:在中国之行的旅途中不辞辛苦地拍摄照片,为此书的照片提供了部分来源。白站中学的前任校长,汪达-沃内特博士为国瑽聪向各公司发送的募捐可行性报告撰写了热情洋溢的推鉴信。刚刚接任的校长,特里L_布朗先生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此书写序,以表达他对他的学生们这种助人为乐的工作的支持和鼓励。琳达·路什女士,一个私立高中的英文教师,在此书编写初期,自愿帮助修改孩子们的稿件。达格拉斯女士,白站高中的一位大学先修课(AP)英语教师,也主动帮助学生们修改文章。周怡璇,中文学院的一位学生义务助教,对本书进行了辅助性的中英文核对。丁乙先生,这位代表们中国之行的随团记者和全程向导,义务做起了本书的咨询员。他不仅常常在晚上和周末接听大洋彼岸成员们的咨询电话,甚至还会在深夜里被忙晕了的成员的电话叫醒。卢勤副总编的助理祝薇女士,不但为代表们的整个中国之行一遍遍地调整和修改方案,组织联络,还为此书的出版助了一臂之力。李橦先生,出版社的编辑,任劳任怨,在云南项目成员们的请求下,调整出了最佳的出书方案。我们无法统计这些作者、编辑、家长和支持者们为了此书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到底有多少默默无闻的支持者在为这本书的出版忙碌着,可是,从我们第一次计划出书的会议到最后完稿只用了四个月时间!多么可爱的孩子们!多么可敬的老师、家长们和资助者们!

作为一个家长,我和其他家长们一样敬佩着我们孩子们所做的一切.为他们骄傲。他们有爱心,他们愿意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以及不懈的努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作为中文学院的义务校长,我也代表云南项目的孩子们深深地感谢那些老师、家长和捐助者。感谢他们奉献时间、金钱来支持这个项目。

本书对所有收入的文章没有作太大的润饰,基本保留了孩子们文章的原汁原味。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对那些募捐者将是一份非常有意义的礼物,纪念他们所做的一切,看到他们奉献的成果。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实现云南项目成员们的初衷——让更多的美国人民、中国人民以致世界的人民了解云南项目,使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得到关注,感受到爱心。

在此,我愿与大家分享一位教育家的名言:“教育妇女意味着教育一个国家,教育孩子意味着教育未来。”

云南项目的成员正继续着他们的项目,计划募集更多的经费,在来年帮助更多的孩子。如果您愿意支持这个教育募捐项目,请与我们联系。中文学院网站:http://、vww.camernphis.org。

                           (黄丹玲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分享(永不放弃的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卢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783947
开本 16开
页数 2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1
17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9:4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