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精)
内容
试读章节

纽约:被忽视之城

纽约城里有许多东西不为人知。在这座城市里,野猫睡在停着的汽车下面,两只石犰狳“爬上”了圣帕特里克大教堂,成千上万的蚂蚁在帝国大厦顶上爬行。蚂蚁也许是被风或鸟儿带到这儿的,不过没有人敢肯定。在纽约,几乎没人知道这些蚂蚁的存在,就像人们不知道有位乞丐每天乘出租车到鲍厄里大街乞讨,也不知道有位衣冠楚楚的男人每天从第六大道的垃圾桶里捡垃圾,更不知道有位号称具有“超凡洞察力、超凡听觉和超凡感觉”的巫师常常出没于西城七十几街那一带。

纽约城里到处是各种奇闻轶事和千奇百怪的信息。纽约人每分钟眨眼28次,但紧张时每分钟可能要眨眼40次;大多数在扬基体育场边吃爆米花边看棒球赛的人,在运动员投球的刹那间,都停止了口中的咀嚼;还有那些在梅西百货乘坐扶梯时嚼着口香糖的人,在下电梯前那一刻也会停止咀嚼,好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后一步上;工人们清理布朗克斯动物园时,硬币、废纸、圆珠笔和小女孩用的钱包随处可见。

每天,纽约人要喝下46万加仑啤酒,吃掉350万磅肉,消耗21英里长的牙线。在这座城里,每天有250人死去,460人出生,15万人戴着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

公园大道上的一位看门人的脑袋里至今还残留着“一战”时的三颗子弹。几个年轻的吉卜赛女孩,由于受了电视和识字的影响,离家出走了,她们不想长大之后再做算命师,步她们母亲的后尘。每个月都有几百磅的头发运到第五大道545号的路易·费德商店。在那里,德国女人的头发被加工成金色发套,法国和意大利女人的头发被加工成深棕色发套。据费德先生说,美国女人的头发不能做假发套——由于频繁冲洗和烫发,她们的发质已经很差了。

纽约城里消息最灵通的要数开电梯的人。像看门人一样,他们极少讲话,但却一直在聆听。萨迪餐厅的看门人总是认真聆听那些看完首场演出从此经过的观众对该剧的评论。他听得非常认真,于是,在大幕落下十分钟之后,他就能准确地告诉你,哪些剧会火爆,哪些剧会失败。

每天晚上,百老汇都会驶来一辆又大又黑的1948款劳斯莱斯。一位身材瘦小的女人,一手拿着《圣经》,一手拿着一个上面写着“受神谴的人不能进天堂”的牌子,从里面跳出。她走到街角处,向来百老汇的那些无数的“罪人”大喊大叫,有时一直喊到凌晨3点。然后,再由司机开着那辆劳斯莱斯,把她送回韦斯特切斯特。

此时,除了一些失眠的夜游者、拉活儿的出租车司机及白天黑夜都立在商店橱窗里的一群表情世故的人体模特外,第五大道上已空无一人。这些人体模特的脸上都呈现着冰冷、完美的微笑——这些微笑都是由陶制嘴唇、玻璃眼珠和颜料脱落前一直红彤彤的脸颊构成的。像站岗的士兵一样,她们守卫在第五大道的两侧。这些橱窗模特注视着宁静的街道,头部微偏,手臂伸出;纤细修长的橡胶手指似乎在索取根本不存在的香烟。凌晨4点,一些商店的橱窗就变成了由这些婀娜多姿、身形修长的女神构成的仙境。所有这些女神仿佛在刹那间被定格一般:有的仿佛匆匆赶去参加聚会,有的似纵身跃入游泳池,有的则身着巨大的蓝色睡袍漫步于天际。

P11-13

作者简介
盖伊·特立斯(Gay Talese, 1932年2月7日— ),美国有名作家、记者,“新新闻主义”代表人物,曾任职《纽约时报》十年,长期为《纽约客》(The New Yorker)、《时尚先生》(Esquire)等杂志撰稿。
特立斯的雄心是“将非虚构写作提升到前人未至之境,一探虚构作家之脔,与同侪?罗斯、厄普代一较短长”,不仅将文学技巧引入纪实书写,更对美国社会作了切片般的精准分析。
他受《时尚先生》之邀采写的特稿《弗兰·辛纳屈感冒了》是新新闻风格的代表性作品,被誉为“新新闻主义”的代表文章,并收录进“企鹅现代经典”。《王国与权力》位列“关于新闻业,五本推荐阅读的书”;《被仰望与被遗忘的》《邻人之妻》等作品也无愧时代经典。在他笔下,没有失败者、小人物、零余人,所有人都是主角般的待遇、一切都鲜活无比。全世界特稿记者视其为新闻书写的典范。
特立斯于2011年获颁诺曼·梅勒很好新闻贡献奖。
后记

翻译这本小书,源于两件事。一是受美国畅销小说《教父》作者马里奥·普佐的一句话的影响。像我们这个岁数的很多人一样,《教父》这本美国畅销小说及之后以此改编拍摄的同名奥斯卡获奖电影,都对我们的青少年时代产生了很大影响。西西里、黑手党、纽约、帮派火拼、勇敢、忠诚和背叛,这一切都在我们懵懂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爱屋及乌,自然也就对《教父》作者马里奥·普佐也膜顶崇拜了。正是由于看到了他为本书写的那句评语,才激发了我们阅读以及后来翻译本书的兴趣。在为本书撰写的书评中,普佐称赞道,“盖伊·特立斯是美国意大利裔作家中最优秀的非虚构作家”。当然,言下之意是他本人是美国意大利裔作家中最优秀的小说作家,这点我想美国文学界也是无人质疑的。

与特立斯先生的初次会面,是在2001年的初秋。那年正巧特立斯先生应邀访华。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见到了特立斯先生,并与他共进午餐。工作生活中见过很多美国人,没有期望这次会面会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这次会面确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颠覆了我原来对美国知识分子的印象。

他优雅的举止和睿智的谈吐彻底征服了我。身穿定制的浅色西服,裤缝笔直,头戴浅褐色礼帽,手臂上搭着一件墨绿色风衣,嘴里叼着烟斗。他个头不高,面部轮廓清晰,略显消瘦,面色黝黑。双目深邃,敏锐,极具穿透力。

会面后的午餐一直是在风趣愉悦的闲谈中进行的。作为意大利裔美国人,特立斯性格中到处洋溢着意大利人与生俱来的乐天态度和亲和力,他的快乐时刻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宾客。更让这次会餐增添色彩的,是他不时讲述的那些轶事。不愧是美国《纽约时报》曾经的资深记者,他的观察力细微明锐,视角独到老成,对人物事件把握恰当,使用语言准确犀利,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于后来的翻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原作者的创作心理感受,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忠实地诠释作者的原意。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是特立斯的一部极具影响的作品,由《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大桥》和《走向深处》三部分组成。实际上,这三部分都是以前出版过的,作者这次又把它们结集出版,并冠以《被仰望与被遗忘的》的书名。

书中的第一部分《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描述的是纽约城里一些不为人们所知的人物和事情,通过对这些大多数纽约人都不太知道的人物和事件的详细描写,作者向读者展示了纽约城的另一个侧面,一个不为人们所知的侧面,这无疑能增进我们对纽约人的生活、心态的深刻了解。

书中的第二部分《大桥》讲述的是建设纽约韦拉扎诺海峡大桥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及流动修桥工的生活,其中对流动修桥工的工作与生活的忠实描述极为感人。修桥工都是些普通人.出了他们自己的那个小圈子根本无人知晓,可正是这些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建成了美国无数的大桥和纽约城里一座座的大桥和摩天大楼。正如作者所言:“他们把一个个的地方用大桥连接起来了,可他们自己的生活却支离破碎。”

第三部分《走向深处》是由11篇美国社会知名人物的小传构成,这些人物基本上涵盖了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音乐(辛纳屈),体育(帕特森、迪马乔、路易斯),文学(“寻找海明威”),时尚(“时尚王国”),新闻(“坏消息先生”),犯罪(科斯特洛)等。通过对这些美国社会的典型人物内心活动进行描写,特立斯更深一层地向读者展示了60年代的美国社会,或许由于本人是意大利后裔的缘故,作者对意大利人的描写很值得一读。

对译者而言,翻译的过程就仿佛是在聆听一位老人讲述发生在纽约的奇闻轶事,就是在亲自会晤那些曾在美国社会家喻户晓的各色人物。由于本书是对纽约城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和人物及一些美国昔日名人的深入描写,对于译者这样未曾在纽约长期居住过的中国人,在翻译中有时实难把握原文中的背景材料。此外,由于水平所限,译文中定会有不少谬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范晓彬 姜伊敏

2015年12月

目录

前言

第一部 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

 纽约:被忽视之城

 纽约:匿名者之城

 纽约:个性之城

 纽约:奇特职业之城

 纽约:被遗忘之城

第二部 大桥

 流动的建桥工人

 布鲁克林的恐惧

 适者生存

 废物与监工

 别让本尼摸着卷盘

 桥上之死

 空中舞台

 印第安人

 重返湾脊

 流动症

第三部 走向深处

 弗兰克·辛纳屈感冒了

 失败者

 乔舒亚·洛根的柔软心灵

 一位英雄的暮年

 彼得·奥图尔:重归故里

 时尚王国

 寻找海明威

 舞会结束了

 弗兰克·科斯特洛的民族背景

 乔·路易斯:步入中年的国王

 坏消息先生

??译后记??

序言

本书的大部分章节都采用一种被人们称为“新新闻”、“新闻小说”或“准新闻”的报道文学体裁,后一种名称是已故评论家德怀特·麦克唐纳(Dwight MacDonald)对这一体裁的贬义称谓。与其他一些评论家一样,他也对这种体裁持怀疑态度,认为使用这种体裁报道新闻的记者是为了追求戏剧性的效果,因此他们往往会对事实进行篡改加工,从而歪曲事实真相。

我完全不同意这种观点,“新新闻”虽然读起来像小说,但本质上不是虚构的小说。它追求的是一种更广泛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光靠简单罗列事实、使用直接引语及坚持传统报道的严格组织形式这三种新闻撰写手段是不能达到的。“新新闻”这一手法允许,而且要求,用一种更具想象力的方法,对人物和事件进行报道;它允许作者像大多数作家一样把自己融入到文章当中;也允许作者像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作者一样,从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所报道的人物和事件。

在各种场合对人物进行观察,记录他们的各种反应,以及别人对他们的反应时,我力图做到既能全面跟踪人物,又能使自己不对人物产生影响,努力把握整个场面、人物对话、情绪、冲突、紧张关系、戏剧性场面。这样我就可以从主人公的角度去写故事了,有时能揭示我所描述的那个时刻主人公所表现出的思想。当然,这后一种洞察力完全取决于文章中主人公的合作,如果作者赢得了他(她)的信任和信赖,那么,通过当面采访,在恰当时间提出恰当的问题,了解和报告他人内心思想也不是不可能的。

我在过去写的四本书中曾广泛使用过这种方法,包括《邻人之妻》(Thy Neighbor's Wife)一书。这本书于1980年出版,描述的是艾滋病到来前的“性解放”时代中几对美国夫妇的私人性生活及正在变化的道德观。我对这种报道体裁的兴趣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90年代,它让我超越了我一般所采用的“旁观者”的角色,开始探索我自己及我的父辈们的个人生活,使我完成了最近出版的《移民家世》(Unto the Sons)一书。

但是,在1992年重读《移民家世》时,我注意到书中有许多观察甚至句子都是60年代我写你们手中拿着的这本《被仰望与被遗忘的》(Fame and Obscurity)时就已发现的事情或写出的句子。尽管它没有达到我所提出的创造性非虚构写法中的全部标准,但它确实标志着我在文风上的一种转变,即从《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所采用的旧的新闻撰写手法转变到《时尚先生》(Esquire)杂志由已故的哈罗德·海伊斯(Harold Hayes)担任主编时所提倡和鼓励的一种更大胆、更具难度的报道形式。

我于1960年开始为《时尚先生》写文章,最早写的是一篇关于纽约城里的一些无名者的散文。那是我当记者时在城里四处采访的过程中碰到的一些有关无名人士的小画像及奇闻轶事。《时尚先生》杂志发表这篇文章后,我对它进行了补充,写成了一本插图小书,1961年哈珀与罗出版公司以《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New York-A Serendipiter’s Journey)为名出版了该书。其中的文章就是本书的第一部分,它代表着青年时代的我眼中的纽约,里面混杂着各种惊奇和敬畏。它使我认识到这座城市是那么的破烂不堪,有那么多地方还不尽人意,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E.B.怀特(E.B.White)的话是多么正确。怀特先生早在多年前就写道:“没有人应该来纽约生活,除非他认为自己总是幸运的。”从这些文章里也可以看出我使用小说技巧的一些早期征兆,即我努力想把欧文·肖(Irwin Shaw)和约翰·奥哈拉(John O’Hara)短篇小说所使用的那种语言融入到我的新闻报道中。

……

除了几处小的改动,例如重新恢复了《时尚先生》杂志换掉的彼得·奥图尔所使用的几个十分形象的世俗词汇,我在本书中对文章未做过任何改动,它们只不过集合了我以前所写的一些作品。如前面所说,这些文章和我以后较有名的那些书中所使用的写作风格有一定的联系。有关迪马乔、弗兰克·辛纳屈及黑帮头目弗兰克·科斯特洛的几篇文章都包含着一些我在另一本关于黑手党的书籍——《父辈的荣誉》(Honor Thy Father)中得以扩展详述的主题。在我刚才提到的最近由常春藤出版社出版的《移民家世》一书中,这些素材又被以一种不同的、更加个性化的方式发掘并利用。本书最后一篇人物纪事《坏消息先生》描述的是我在《纽约时报》编辑部时就认识的一位专门从事悼文写作的无名记者的生活。我曾在《时尚先生》杂志上写过有关他的故事,那是我第一次把一个报业同事介绍给全国读者。四年后,即1969年,我又出版了一本关于《纽约时报》的书,书中我对这些同事进行了深刻的刻画,这就是我的第一本畅销书《王国与权力》(The Kingdom and the Power)。《邻人之妻》的创作主要来源于我对“邪恶思想”与性罪恶的好奇心,这种“邪恶思想”与性罪恶正是教区学校的修女们以及牧师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它们贯穿了我整个童年生活,正如我在《移民家世》中所描述的那样。

我的创作生涯大致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总会有些自己钟爱的话题和题材,这些东西在他的创作生涯里出现和再现都是难以预料的。作家的写作技艺在不断完善,但他的那些幻想却依然如故。

盖伊·特立斯

1992年8月

内容推荐

特立斯之前,没有人如此打量城市、写作新闻:

每天,纽约人要喝下46万加仑的啤酒,吃掉350万磅的肉,用掉21英里长的洁牙线。在这座城里,每天有250人死亡,460人出生,15万人戴着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

盖伊·特立斯所著的《被仰望与被遗忘的(精)》是一部纽约交响曲。作者特立斯以他犀利的眼光,精准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纽约风貌:面目模糊的人潮中不为人知的奇闻轶事,镁光灯下的明星转身之后的尴尬境遇。俱乐部门口的擦鞋匠、高级公寓的门卫、公交车司机、大厦清洁工、建筑工人,与弗兰克·辛纳屈、乔·迪马乔、彼得·奥图尔等明星一样受特立斯尊重,他以同样的好奇心对待他们。

编辑推荐

盖伊·特立斯所著的《被仰望与被遗忘的(精)》由《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大桥》和《走向深处》三部分组成。《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描绘了纽约城中不太为人所知的人物和事件,特立斯捕捉细节的功力凸显无疑。《大桥》讲述的是建设纽约韦拉扎诺大桥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及流动修桥工的生活。修桥工都是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可正是这些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建成了美国无数的大桥和纽约城里一座座大桥和摩天大楼。“他们把一个个的地方用大桥连接起来了,可他们自己的生活却支离破碎。”《走向深处》由11篇美国社会知名人物的小传构成,这些人物基本上涵盖了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盖伊·特立斯
译者 范晓彬//姜伊敏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38841
开本 32开
页数 48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7-03
首版时间 2017-03
印刷时间 2017-03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602
CIP核字 2016139078
中图分类号 K837.12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1
147
3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