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通往经典之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重读与建构)(精)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李相银、陈树萍著的这本《通往经典之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重读与建构)》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中学语文教师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策略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C2016/22)”、2017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特级教师工作室和研究生工作站互惠培养策略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ZZl7—071)”、江苏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中之重”立项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汉语言文学品牌专业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7JSJG008)阶段性成果。全书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典重读与作家新论”、“新世纪文学批评”、“文学史写作”。 目录 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新进路(代序) 上编:经典重读与作家新论 现代知识分子的归乡心路——《故乡》新论 女性的国族体验与生存之困——重返《生死场》 市民空间的发现——《茶馆》新论 混淆的“怀旧”主体与时代缝隙——《长恨歌》新论 是处红消翠减,苒苒物华休——韩邦庆与《海上花列传》 边缘处的关注——滕固小说论 中西诗艺的成功整合——徐志摩诗歌论 在海风的吹拂下——叶灵凤论 往返于都市与小镇之间——施蛰存论 都市中恣意烂漫的印象画者——穆时英论 从迷乱灰色中发现人生的微光——茅盾论 以洋溢的青春投进乱世的一束灵光——张爱玲论 乱世里的盛世人——苏青论 中编:新世纪文学批评 革命时代的思想漫游——《启蒙时代》论 “德”“才”之间:才女主体性的建构——《天香》论 乡村视域中的“革命”——论贾平凹的《古炉》 乡村政治生态的体制性与民间性——毕飞宇“王家庄”叙事之考察 农具的隐喻: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焦虑——评李锐的“农具系列”小说 变调:叙事的强度与难度——评余华的小说《兄弟》(上) 精神拯救与责任担当——由陆天明的《高纬度战栗》说起 剪不断,理还乱——评《无字》三部曲 一个人的乌托邦——徐则臣小说论 假面背后的真实——评魏微小说《化妆》 坚持一种对美好的信仰——我们的文学批评 下编:文学史写作 批评的错位——兼论学衡派的文化重构理想 灵魂的错位——论现代知识女性书写 乡村政治生态与中国当代文学 新武侠小说与大众文化 文化消费时代的文学写作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通往经典之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重读与建构)(精)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李相银//陈树萍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5207853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85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307 | 
| 出版时间 | 2018-08-01 | 
| 首版时间 | 2018-08-01 | 
| 印刷时间 | 2018-08-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652 | 
| CIP核字 | 2018181843 | 
| 中图分类号 | I206.6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8.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江苏 | 
| 长 | 248 | 
| 宽 | 180 | 
| 高 | 20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