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环境人居历史)》由刘森林著。全书的重点旨在对沿运城市、乡村和市镇的人居环境和民居建筑的演变,进行较全面的梳理、比较和分析。在共六章的篇幅中,第一章以大运河的演变为题,从其开凿、治理和航运,治河思路、方法和成效,环境变迁的得失,以及沿运环境的损毁和改善等四个方面,分述其开凿和疏浚,不同地形、水系和水力和灌溉,干支航道的变迁,漕运和南北交融及东西联动,历史上朝野上下、河臣和地方等在治河方面采取的思路、策略和举措,以及对沿运环境的影响,沿运自然环境的损毁、改善和修复。
图书 | 大运河(环境人居历史)/中华遗产人居典范书系 |
内容 | 编辑推荐 《大运河(环境人居历史)》由刘森林著。全书的重点旨在对沿运城市、乡村和市镇的人居环境和民居建筑的演变,进行较全面的梳理、比较和分析。在共六章的篇幅中,第一章以大运河的演变为题,从其开凿、治理和航运,治河思路、方法和成效,环境变迁的得失,以及沿运环境的损毁和改善等四个方面,分述其开凿和疏浚,不同地形、水系和水力和灌溉,干支航道的变迁,漕运和南北交融及东西联动,历史上朝野上下、河臣和地方等在治河方面采取的思路、策略和举措,以及对沿运环境的影响,沿运自然环境的损毁、改善和修复。 内容推荐 由刘森林著的《大运河(环境人居历史)》系统、全面地介绍和论述古代尤其是明、清、民国时期大运河的演变、环境变迁的得与失,城市和乡镇空间的特征,和历史人居环境的特征,包括沿运水利和公共设施、自然、人文遗产和生态景观。本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注重理论阐释和实例相结合,特别适合于规划学、建筑学、设计学、景观学、美术学、历史学、地理学和旅游者阅读,也可作为城乡管理者、乡土文化工作者和旅行爱好者参考。 目录 第一章 大运河的演变 一、开凿、治理和航运 二、思路、方法和成效 三、环境变迁的得失和损益 第二章 交流、传播和互动 一、迁徙和社会风俗 二、人居环境的传播和互动 第三章 城镇市场的分布和商业网络 一、城市带的形成和市镇的分布 二、商业网络的建构和市场 第四章 民居和建筑环境的分异 一、京津民居 二、黄淮民居 三、江淮民居 四、江南民居 第五章 城镇空间的形态构成 一、聊城 二、高邮 三、慈城 四、周庄 五、陆巷村 第六章 水利工程、公共建筑和其他 一、堤坝、堰闸、关榷和仓廒 二、码头、桥梁和邮驿 三、楼塔、寺庙、会馆和园林 四、工场作坊和商业街区 五、书院学堂和藏书楼 第七章 自然生态和人文遗产 一、自然遗产和生态景观 二、物质景观和文化资源 三、旅行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大运河(环境人居历史)/中华遗产人居典范书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森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711596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3 |
出版时间 | 2015-04-01 |
首版时间 | 2015-04-01 |
印刷时间 | 2015-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4 |
CIP核字 | 2015050583 |
中图分类号 | K928.42 |
丛书名 | |
印张 | 1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20 |
宽 | 16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