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十年我和香港
内容
编辑推荐

内地莘莘学子香港求学求职、生根成长的镜鉴,小鸟变成金凤凰的励志故事。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陈佐洱倾情推荐。

在《十年我和香港》里,作者李佳佳用自己走过的路和一件件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件去感受香港,用平和而理性的心态去分析香港,用深情厚意去展望香港。整本书并没有用到什么华丽的词藻,也没有什么惊险的故事情节,但句句真切,事事令人信服。

内容推荐

《十年我和香港》是香港凤凰卫视高级记者李佳佳以自己在香港生活十年的经历为主线,介绍大陆毕业生留港、融入香港生活的一本书。同时李佳佳作为一名主跑香港新闻的记者,在每天的工作中,她从最近的距离,以内地人的视角,了解和感受着香港。她对于香港十年间的变化,两岸的融合有着更深的体会,在她的书中内地人涌港潮,“双非”衍生的人口规划问题,中港矛盾等都有体现。

目录

第一章 选择香港,一个不太经意的开始

第二章 去香港读书,港校和内地生彼此适应的十年

第三章 毕业了留下工作,香港迎来内地人才涌入潮

第四章 一寸土一寸金,香港人对房子的不懈追求

第五章 “双非”衍生的人口规划,香港,你准备好了吗?

第六章 两地矛盾,需要时间彼此理解,坦诚面对

第七章 未来,面对竞争,香港,你还能安枕无忧吗?

后记

结语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选择香港,一个不太经意的开始

大学本科临近毕业,直接工作?准备考研?还是出国读书?在各种选择中,我举棋不定。妈妈在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中,提到了香港大学。她认为港大是一所知名学府,而如果我选择出外读书,她和爸爸也不太放心,所以距离比较近的香港可能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时是2002年底,到香港大学读书的内地学生还非常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港大新闻系截止报名的最后一天,我寄出了报名表。而当时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就是这张匆匆寄出的报名表,会在未来十年,把我和香港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土生土长的八零后北京人。

初中北京八中。

高中北京八中。

真正的北京人一看这样的履历就知道,我绝对是一个好学生。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北京数一数二的中学,全都集中在西城。那时,四中、八中、实验,三间名校不相上下。

不过,再好的学校里,也有偏科生。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而且还是偏科生中的代表人物。

语文——不管是作业,还是考试,总之,我写的作文,从来都是一类文。从小学开始,我的不少写作作品就被老师选送到报刊上登出。而我自己也热爱写作,从一件有意思的小事儿,到一片美丽的风景,见到的、听到的,我都会记录下来。写作这件事儿,对某些同学来说可能是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作业,是一个任务,但对我来说,就是兴趣,甚至是一种享受。比如在高中的时候,老师曾经带着我们文科班的学生到陕北社会实践三天,活动结束后,在从陕北回北京的车上,同学们有的睡觉、有的听歌,而我就写下了整个旅途的见闻。在回到北京后的第二个星期,我的这篇《难忘陕北行》就被刊登在了《北京青年报》上。

英语——从小学开始,我就是英语奥校中的尖子生。虽然奥校里集结的,都是在这门学科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但再优秀的学生也同样要分出个三六九等。我记得当时在奥校里,一共有六个班,每半个学期就会考一次试,然后按照成绩排名分班,其中在考试中成绩最好的学生,都会被分到一班,之后依此类推。我在英语奥校的几年里,印象中,好像只有一次考到了二班,其余的那些考试中,真的都没费什么劲儿就考到了一班。而和写作一样,英语学习对我来说,也是一种美丽的享受。那个时候,除了在学校的英语教材以及周末的奥校教材外,我还特别让爸爸妈妈给我买了《走遍美国》和《新概念英语》,平时复习功课累了,我就会读这些英语书,当作是课外的一项休闲活动。在整个中学时代,流利的英语口语更是为我赢得了不少的奖项。

历史——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历史人物,重要事件以及发生的时间,不管是在中国史里的,还是在外国史里的,只要看两遍,我真的都能记住。记得在高考前,老师曾经要求我们横向记忆,也就是说,提到一个历史年代,我们这些考生马上就要想到在这个年代,中国发生了什么事儿?涉及的人物是谁?美国发生了什么事儿?涉及的人物是谁?欧洲发生了什么事儿?事件的主导人物又是谁?而这项作业任务,我真的只花了两天就全部完成了,不夸张地说,倒背如流。

政治——我从小就喜欢看新闻、看报纸。记得那会儿的政治课上,我最爱听的,就是老师用基本的政治概念,分析国际关系问题,有时听得太专注了,甚至连课堂笔记都会忘记写。而在这种强烈的兴趣下学习,政治也一直是为我加分的重要科目。

数学——真的,我从来就没理解过数学,小到公式,大到分析。老师经常着急地问我:“佳佳,那么多英语单词、文言文、历史年代,你都记得那么好,为什么就是记不住一个公式?”说真的,我也不知道。明明记好的公式,到了考场,一个都想不起来。是二次方吗?好像不对。三次方?更不靠谱!公式没记住,直接推理吧,但我根本没理解这个公式,推理?谈何容易。就这样,每场数学考试,我都在自责中度过。老公是个理科生,而且是成绩突出的那种理科生,高考时,他的数学接近满分。有一次和他聊起了数学,我告诉他,自己特别不理解为什么数学的几何题都要加辅助线,因为我上学的时候,做几何题,一条辅助线都没有加过。直到现在,老公都认为,我是在和他开玩笑,但说实话,这确实是真的。前几天,闺蜜在微信朋友圈里给我发了一组性格测试题,其中有一个题目是“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变得智商很低?”朋友圈里的很多人当时选择的答案都是“在我爱的人面前。”只有我,选择的答案是“在数学老师面前。”

P2-5

序言

为香港祝福

我一口气读完了李佳佳的《十年,我和香港》,一本很好看的书,可以引发很多思考的书,现时很需要的书。

日前有朋友推荐,要我为这书写篇序。我在作决定之前想先了解一下作者其人,看一看书稿。会议之余,我会见了专门在茶室坐等的李佳佳。以前在凤凰卫视《香港话你知》节目里常见这位主持人,面对面却是第一次,第一次当面听她讲述对香港的感受。我觉得荧屏下的佳佳显得更活泼,更富有朝气,也更精干、坦率。她把厚厚的一摞打印稿交给我,我就成了书作的第一位读者。

十年,她和回归祖国后的香港一起发展、变化、成长。从一个对香港知之甚少的内地大学毕业生,到香港大学硕士研究生,到香港的电视台主持人;从拖着行李箱住进连阅读文件都得往书桌下堆的袖珍宿舍,到与情投意合的校友凤凰于飞,同心奋斗,先租黄埔花园,后买楼下拥有海滨长廊的住宅,她夫妇全身心地建设香港并且融入了香港,和香港日夜休戚与共。他们在这座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城市里生根发芽,连接地气,茁壮成长,长成了千千万万根支撑这棵“大榕树”的气根中的两根。十年,能有这样的经历,对他们来说是成功的、幸运的。

李佳佳从小热爱新闻传播,一路获得科班的专业教育,学成后又立即投身其中,她的新闻触角是相当敏锐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新闻无时无处不在,她也无时无处不在新闻中。从她写的这本书里,看到了她对社会细微的观察,深入的思考与客观的分析,而且文笔流畅,语言朴素,表现出一个传媒人对文字技巧的熟练掌握。她选择十年心路历程中发生在身边的见闻——例如就学,就业,住房,“双非”,奶粉,“蝗虫”以及近期经常被争论的若干问题,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情节、一组组具说服力的数据图表,夹叙夹议地讲述了哺育她成长的香港的发展变化和祖国内地的发展变化,不遮丑,不虚张声势,客观真实,入情入理。她发表的善意议论,洋溢着一个有责任心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中中国公民对香港的爱,这份爱挚诚且高尚。我以为,只要不存什么偏见,任何一位内地或香港的读者,都会理解和支持她。

从八千年前香港岛问世地球开始,它就与华夏大陆紧密相连,是一座血浓于水的移民城市。从上世紀五十年代由於政治的劇變,數百萬人從内地不同的角落移居到香港起,几乎每一个年代都有大批不同原因的新移民纷至沓來,七十年代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和煎熬中,不少人跨过罗湖桥,含泪回首向国旗鞠一躬,来到了香港;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又有一批人來香港尋找新的發展機遇,香港成为内地年轻人眺望世界的第一窗口;直到新世纪一十年代,一批像李佳佳夫妇这样的有为青年怀着求知、求发展的满腔热情,通过过硬的考试从深圳河彼岸来到了这里。无论先来后到,在这座移民城市里辛勤付出、安居乐业的所有居民,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香港特区居民,都是香港人。与此同时,也有以数十万计的香港居民涌到了内地各个省市,把握着国家发展的机遇,用自己的才干和汗水成就了辉煌的事业,他们也都是中国人。这种互通和交流,再次证明背靠祖国的香港是一个多元化社会,惟其多元才得以璀璨夺目,芳香四溢,惟其多元才需要和谐包容,和衷共济。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佳佳展望香港的未来,忧喜交集,使我受到感动。她在第一段中就发问:“面对挑战,香港,你还能安枕无忧吗?”

作为香港社会的一份子,她并不认同某文化評論員推出的《香港城邦論》,那书鼓吹“香港只有不參與內地的發展,才是自己未來的出路”。我想,绝大多数香港理性民众都会同李佳佳一样批评这种对近乎自绝的所谓“本土主义”的看法。回首历史,展望未来,我要自豪地说,香港的确是祖国母亲的掌上明珠,也因有赖于母亲而成为福地。北方的友邦俄罗斯羡慕中国,因为中国的发展有这样开放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香港;南方的友邦新加坡羡慕香港,因为香港的发展拥有这样广阔的祖国腹地,不但优势互补,而且挡风遮雨。李佳佳和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都看到,香港和祖国内地在共同发展中的联系合作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密切和广泛,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是全中国人都应该顺应的历史潮流。

全书的最后一段,作者发问和嘅叹的最后一句话是“香港,你知道自己的好吗?温和,自信的迎接你的未来吧!”香港的优势仍在,明天当然更好。在“一国两制”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个颠簸不破的共识:香港好,祖国好;祖国好,香港更好。我想这一定也是李佳佳的见识。

让我们一起来为祖国,为香港祝福吧!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

原国务院港澳办常务副主任陈佐洱

后记

合着时代的节拍成长

几天前的一次家庭聚会中,佳佳说,《十年,我和香港》这本书的后记,她想请一位家人写。外人每次提到我们这个大家庭,都会竖起大拇指,不停地夸赞,说很少见到一个家庭,每个成员都这么优秀。但对于我们来说,这个大家庭的特别之处并不在于每个人有多么的出色,而是这个家庭里永远都充满着浓浓的爱。我是佳佳的二姨,但对她来说,我和她的妈妈一样亲,而由于在这十年中,我去过太多次的香港,每一次都见证了佳佳的成长和变化,所以,写后记的任务就落到了我的身上。

在去年八月,佳佳给我发了条微信,说从2003年8月到2013年8月,她已经在香港生活了整整十年,所以想写本书纪念一下。作为中文系毕业的老大学生,我热爱写作,更鼓励年轻人积极写作,但想到佳佳要一边上班,一边带孩子,对于这本书能否最终写成,我半信半疑。

前段时间,她把《十年,我和香港》的书稿交给了我,工作之余,我花了几天的时间一字一句地读完了整本书,而这时我才发现,佳佳不再是一个不成熟,需要家人照顾、呵护,甚至不时还要批评教育的小姑娘了,她已经长大了。

在这本书里,佳佳用自己走过的路和一件件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件去感受香港,用平和而理性的心态去分析香港,用深情厚意去展望香港。整本书并没有用到什么华丽的词藻,也没有什么惊险的故事情节,但句句真切,事事令人信服。看得出,佳佳是在用心感受着香港,抒发着对香港的热爱和感恩。通过这本书,我还看到,在这十年中,香港的生活和工作带给佳佳的改变与历练。

我在内地为企业改制、上市作中介服务,这几年内地企业纷纷到香港上市,因此我也有了许多到香港的机会,当然每次到香港,不管日程有多紧,我都会抽空去看看佳佳,和她吃饭聊天。从香港大学的学生,到凤凰卫视的记者;从单身小姑娘,到为人妻,为人母:从住在大学校园的宿舍里,到在香港的高级小区有了自己的物业。十年中佳佳的每一次变化,都让我由衷地吃惊和喜悦。而她的成长,也正是香港这个充满机会与挑战的社会赋予她的。她应该感谢香港,更应该感谢这个时代。

佳佳是个八零后,对于这代人,社会有着太多的解读。有人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也有人说他们是在社会转型期挣扎的一代,但我认为,他们是幸运的一代。无论对佳佳夫妇,还是对我们公司八零后的员工们,我都告诉他们,这个时代充满着机会,奋斗就能实现梦想。看了《十年,我和香港》,我很欣慰,因为在这本书里我看到,年轻一代不断追求,不断进步的风采。

佳佳是独生女,在家里,父母包揽一切,去香港读书前,她实属“生活不能自理型”的。如今在电视上,每当看到她拿着话筒采访时,我的脑海里还会浮现出她在幼儿园跳完舞蹈“采蘑菇的小姑娘”,走出教室,看到来接她的不是妈妈,就又哭又闹的情景。如今,时光荏苒,佳佳已经长大了。现在,我书房里还放着一张照片,是佳佳和几个兄弟姐妹小时候的合照,但一晃,他们都长大成人了。佳佳在香港,两个表哥在美国,也有着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但我想说的是,无论他们在哪里,走多远,取得了多大的成绩,在我们的眼中,他们永远都是孩子,是我们全家的骄傲,更是我们的财富。

宝贝们,抓住时代赋予你们的机会吧,加油!

2014年8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我一口气读完了李佳佳的《十年,我和香港》,一本很好看的书,可以引发很多思考的书,现时很需要的书。

佳佳选择十年心路历程中发生在身边的见闻——例如就学、就业、住房、“双非”、奶粉、“蝗虫”以及近期经常被争论的若干问题,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情节、一组组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图表,夹叙夹议地讲述了哺育她成长的香港的发展变化和祖国内地的发展变化,不遮丑,不虚张声势,客观真实,入情入理。她发表的善意议论,洋溢着一个有责任心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中中国公民对香港的爱,这份爱挚诚且高尚。我以为,只要不存什么偏见,任何一位内地或香港的读者,都会理解和支持她。

——陈佐洱

凤凰卫视启播于香港,从此与香港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凤凰香港总部,有不少像佳佳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在内地长大,在香港读书,之后留在这里工作,成为了香港社会的一份子。正是因为这样的成长背景,他们在报道香港新闻时,会用大中华的眼光观察香港社会。佳佳在凤凰全球记者队伍里表现突出,在报道新闻事件时永远洋溢着新闻人的专业主义热情。而在激情褪后,她把对社会的深入思考都落到了笔尖中。新闻需要思考,佳佳能有这样的思想沉淀,让我感到欣慰。

——刘长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十年我和香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佳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248858
开本 32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2015060404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2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6: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