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为生命而读(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毫不夸张地说,约翰·伦纳德著的这本《为生命而读》就是一册名副其实的“文青宝典”。再没有谁能比一位50年如一日跟踪文艺新风向,遍览半个世纪大师杰作的知名书评人更适合做众文青的同行者兼指路人的了。本书收录的50篇文艺评论中既有对萨义德、马尔克斯、纳博科夫等知名大家的精彩剖析,也兼顾介绍了另一些不那么为中国读者所知的作家与文化人;不论是寻求共鸣还是投石问路,本书都是铁杆文青们的不二选择。

内容推荐

约翰·伦纳德是美国文学界的一位泰斗。作为一名博学、热忱、涉猎甚广的书评人,他亲手参与塑造了美国当代文学的风貌。《为生命而读》系从伦纳德历经50载的阅读生涯中萃取的50篇对多位名家、名作的阐释解读,从帕斯捷尔纳克到纳博科夫,从马尔克斯到萨义德,到多丽丝·莱辛到琼·蒂蒂安,从中折射出的是战后美国的时代变迁与文化思潮的演变,可谓生命不息,阅读不止。

目录

为生命而读

1958 剑桥场景

1958 格林尼治村的失败

1959 帕斯捷尔纳克的主人公:对抗极权统治的人

1962 为“垮掉的一代”而作的墓志铭

1969 理查德·尼克松的《六次危机》

1969 多丽丝·莱辛的《四门城》

1969 纳博科夫的《阿达》

1970 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1970 阿瑟·凯斯特勒的《空中飞箭》与《隐性写作》

1970 超级女生遇见社会学家

1976 马克辛·洪·金斯顿的《女勇士》

1978 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

1980 盖伊·塔利斯的《你邻居的妻子》

1981 罗伯特·斯通《黎明的旗帜》

1987 汤姆·沃尔夫的《虚荣的篝火》和吉姆·斯利珀的《寻找纽约》

1988 唐·德里罗的《天秤星座》

1988 艾滋无所不在

1988 《女士》顺应时代潮流

1988 南·罗伯逊的《康复》

1989 萨尔曼·拉什迪的《撒旦诗篇》

1990 托马斯·品钦的《葡萄园》

1990 君特·格拉斯:坏男孩与童话

1990 佩吉·努南的《我在革命中的见闻》

1990 《义无反顾》:芭芭拉·费拉罗和帕特里夏·赫西的故事,还有简·奥拉里

1991 菲利普·罗斯的《遗产》

1991 米兰·昆德拉的《不朽》

1991 诺曼·梅勒的《哈罗特的幽灵》

1992 艾德·沙利文死于我们的罪恶

1993 亲爱的比尔(写于总统先生就职典礼之际)

1994 邂逅大卫·格罗斯曼

1995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行走于文字间

1996 沙漠里的阿摩司·奥兹

1997 家庭价值观:像阿特柔斯家族

1997 当斯特兹倾听时,其余人畅谈

1998 令人惊奇的格蕾斯

1998 莫里森的失乐园

1999 拉尔夫·艾里森,某种意义上说(还有海明威和塞林格)

2000 为什么社会主义不会在此产生

2001 莫琳·霍华德的《大如生活》

2001 比尔·埃尔斯《无常的日子》

2001 在风中擤鼻涕

2002 恐怖之网

2003 理查德·鲍尔斯的《我们歌唱的时代》

2004 雅各布·提默曼,复兴运动的捣乱者

2005 乔纳森·勒瑟姆的《人与卡通》,《失望艺术家》和《孤独城堡》

2006 公民多克特罗

2007 佩珀中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评瓦茨拉夫·哈维尔)

2007 最后一个纯洁的白人

2007 迈克尔·查邦的《犹太警察联盟》

2005 琼·蒂蒂安《奇想之年》

试读章节

帕斯捷尔纳克的主人公:对抗极权统治的人

批评界的喧嚣尘埃落定,高音喇叭也被搁置到了一边。关于帕斯捷尔纳克,埃德蒙?威尔逊、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苏维埃作家联盟和美国报纸的重要评论版面都已经说了很多——现在,或许我们重读并发表一些见解的时候到了。

在美国,《日瓦戈医生》的精装本销售量超过了自《冷暖人间》出版以来的其他所有图书。它成为1958年的圣诞季期间最受人欢迎的文学性圣诞礼物。而这本书真正为人阅读的页数与其销量的悬殊差距一定超过了“基甸国际”所赠的《圣经》。造成这一情况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读者的疲劳感;忙忙碌碌的人必须在书本本身和对它连篇累牍的评论当中进行选择。

《日瓦戈医生》是一位诗人创作的小说,正因为如此,其文学形式既显得过于宏大,又显得过于受限。它是非政治的,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冷战期间,它却被冷战双方视为政治大棒遭到同样的斥骂。它在深刻的美丽与无比的混乱之间变来变去。这部作品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是托尔斯泰的作品并非很是相似,但却因其智识上的活力和对人类尊严的尊重而直至今日也无其他作品可以匹敌。

尤里?日瓦戈的故事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故事——它呈现的是有思想的人的崩溃过程。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日瓦戈欢迎革命;作为一个流离失所的专业人士,他否定了革命;再后来,作为一个蜗居于莫斯科一居室公寓内的衰退的人,他最终被革命毁灭。在这一毁灭的过程中,帕斯捷尔纳克讲述了20世纪俄罗斯的故事——那些滋生于新生的各种意识形态之上的寄生虫、那些效忠与抗拒他们自身无法把握的系统与信仰的人们、乌烟瘴气的官僚政治、土地改革、贵族阶层以及1917年10月之后的俄罗斯军队生活。

但是,这部作品并非仅仅是对共产主义体制的控诉。它同样还是对世界的救星、社会工程师、忠诚的信仰者和道德立法者的控诉;对致力于从顶层或底层改造世界,而无视其基本构成和基本问题(亦即“人”)的所有政治体系的控诉。

在走向崩溃的过程中,日瓦戈由一个受人尊敬的医生和全心投入的诗人蜕变为一个疲乏、沮丧的人,最后在莫斯科的一辆有轨电车上死于心脏病。但这一崩溃又不能被仅仅归因于包围住他的破坏性的政治体制,归因于“不可思议的普遍混乱”。

日瓦戈本身就是一个孱弱的人,一个俄罗斯的哈姆雷特,对他而言,现实本身即最大的敌人。(哈姆雷特的形象控制着日瓦戈有关自我的观念,而在小说结尾部分的诗歌当中更是达到了高潮。)苏维埃作家联盟中的那一帮小人不仅愚蠢地攻击了日瓦戈的政治立场,还抱怨说这一形象缺乏社会良知,作品则毫无社会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合理的批评。当拥有高度水准的主人公难以与现实妥协时,这部作品很少能被称为社会小说;但它常常会是伟大的悲剧,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即是如此。

某种意义上说,日瓦戈和他所象征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再次成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伊万。正如对父亲卡拉马佐夫的谋杀正是伊万思想的结果一样,革命亦是一个世纪以来(既优秀又幼稚的)俄罗斯知识分子累积起来的骚动的结果。恰如伊万又无法面对那些思想导致的实际意义,无法接受本人与现实的联系,于是走向了疯狂一样,日瓦戈和他的同侪在十月革命中先是困惑,随后战栗而走向了沉默。

日瓦戈的悲剧因为帕斯捷尔纳克作为一名小说家的局限性而有一点让人困惑。这是帕斯捷尔纳克的第一部小说。他是一名诗人,在文学上僵化乏味的斯大林时代,他致力于将莎士比亚的作品翻译为俄文。作为诗人,他习惯于从某个单一的角度、某种单一的意识出发进行写作,这种意识既可以覆盖多种主题,也可以集中于某一个主题。大部分诗歌都体现出这种艺术家与被创造的个性融合的特征。对于诗歌来说,这是最最基本的;但是对于小说而言,却有可能是灾难性的。日瓦戈与帕斯捷尔纳克的混融表明,第三方或其他选择的存在是不可能的。生活是日瓦戈眼中的生活,其他人物形象的观点几乎未被赋予任何高度。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滔滔不绝地为所有那三位卡拉马佐夫辩论的。莎士比亚的宇宙视角仅仅在一部剧本中即可裂变为李尔、爱德蒙和一个傻瓜。但是日瓦戈的敌人们却仅仅只在几页中呈现了性格,在几页中进行了独白,在几页中进行了判断——随后,作品又返回到了日瓦戈种种不满的泥淖中。

日瓦戈的弟弟伊夫格拉夫每隔150页左右出现一次,短暂地扮演着哥哥的保护者的角色。帕夏离开家人,成为共产主义者的军事指挥官,必须在10页的篇幅之内解释他的爱情、为他的动机作出开脱、对他的生活进行辩解,并开枪自杀。这两个人为日瓦戈提供了一种严肃的、知识分子的挑战——出于爱的效劳,与出于责任的效劳。但是日瓦戈却未能妥协于上述两种观念中的任何一种,而帕斯捷尔纳克怂恿了他。我们被告知拉拉(对日瓦戈来说,她代表着生命的力量)象征了19世纪的压迫与20世纪的希望;但是必须要由某人来说出这一点,因为在她的言行所呈现出来的性格特征中,并无任何一点能表达出上述象征意味。

这部作品的结构本身常常是梦幻般的。对于那些重要的巧合并无任何解释。无用的人物和不相干的场景被引入、受到冷落,随后被遗忘。时间顺序、地理空间和人物形象全部混同为一种出色的、激动人心的,同时又极端混乱的蒙太奇。苏联文学批评家们的抱怨是正确的,他们说从作品中难以区分三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无论你所在的政党党证是什么颜色,这两者间总是有差别的。帕斯捷尔纳克不是一个小说家,小说不是属于他的文类。

关于抱怨,就说到这里。它们是技术性的。它们关注的是规范、人物发展以及现代文学的技巧与语法。《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巨著,其出色的程度远远超出于那些通常充斥于书评版的深情赞美和精雕细琢的散文。

《日瓦戈医生》之所以伟大,是由于它所体现出来的智识的活力。作品的字里行间均充满着思想。

书中还充满着出色的散文篇章。帕斯捷尔纳克的诗人之眼攫取了乌合之众的骚乱、被政治的不解之谜所放逐的一个流浪阶层居无定所的失望;攫取了城市中心的分崩离析,联系与交通的阻断;人民与为他们立法的政客们最终的隔阂;以及现实本身充满矛盾的多面性。他以出色的本能感受再造出时代的混乱和全部内容。他对俄罗斯乡村的感情以及风景描画在其他任何文学作品中都难以找出敌手。

这是一部生活之书——它明白无误地对生活的一种新维度、一个新方面做出了贡献。我们会讨论文学是由个人创作而成,还是由文化孕育造就,是源自抒情精神,还是出自以抗议的方式体现出来的人类的悲惨遭遇。事实上,我们或许还会争论《日瓦戈医生》究竟是一部证词,还是一篇墓志铭。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一部你读后会有所裨益的书,一部激动人心的作品,一部表现了极权统治中的个人命运的著作。

P24-28

序言

为生命而读

1947年,一个美国小伙和一个已届中年的日本人爬上东京的一座塔,远眺炮火摧残后的庙宇和焚烧过的旭川平原。那个身穿美国陆军夹克的23岁小伙子是批评家唐纳德·里奇。那个48岁、身穿和服、头戴浅顶软呢便帽的日本人是小说家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完全不会说英语;里奇对日语也是一窍不通,而他们的翻译则因感冒躺倒在床。于是,这两位便谈论起作家来。里奇先说:“安德烈·纪德。”川端康成想了想,然后回答:“托马斯·曼。”两个人相视而笑。整个那天下午,他们便这样笑着,交换着福楼拜、埃德加·爱伦·坡、斯蒂芬·茨威格,还有科莱特、普鲁斯特。

这真是个动人的故事,对吧?两个男人在战后站在一座塔上,挥舞着作家们的名字,仿佛它们就是信号旗或者旗语……我私下把这个故事也用到自己身上。对我来说,我的整个人生似乎一直都站在某座塔、某个机枪掩体或某张蹦蹦床上,挥舞着作家们的名字,仿佛我们都需要救援。当然,我得救援的第一个人是我自己。还是回到1947年吧,当时的我并不在日本,而是在加利福尼亚。后来的十年,我先是那种因父母都要上班而在脖子上挂钥匙的男孩,往返于家与语法学校之间,然后则是上初中、高中,在美国历史上乔·麦卡锡时代可鄙的政治环境中,在海边长大成人。在这片海滩上,没有人能够理解我。我的伤疤,或至少说是痤疮在黑暗中淡淡地发出红光。我无法晒日光浴、痛恨小汽车、拒绝冲浪,排球课不及格,不会捕银汉鱼,甚至没资格参加成人礼。和别的地方孤独的孩子一样,我进入了书本的世界,仿佛进入了某个密谋的小团体——当然,我渴望获得的是陪伴,还有故事、罗曼史,以及如何变得体面、勇敢和性感的忠告。当然,我还希望超凡入圣,渴望那让神经突触震颤的电流;还想划开神秘世界的一角,震惊于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另类,目睹闻所未闻之事,发现那些被遗忘、无视或者被轻蔑的遗迹;想看到黑暗中那些神魔鬼怪,比如鬼魂、幽灵和诸神发出的微微光亮。这是个老套的故事,我不会骗你的:我因为得不到和姑娘约会的机会,于是变成了一个读书人。不过,我们进入了隐喻意义上的鹦鹉螺内部,突然间,听见了一种不同的乐音。正如让-保罗·萨特在孩提时代第一次走进祖父的图书室时观察到的那样:“我趋近前去观察那些打开了一条缝隙,仿佛牡蛎似的箱子,想看清它们的内部器官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书页灰白,散发出淡淡的霉味,显得有一点肿胀,上面还有一行一行黑色的东西,喝饱了墨水、散发出蘑菇的气味。”我不知道他会怎样描摹今天的我们的模样:蜷缩在自己的软件游戏机面前,在喧闹的屋子里睡懒觉,赖在从战争到色情无所不包的电视频道前不挪窝,沉迷在广告商/音乐—录像的消费网络中失去了活力,在啤酒广告的诱惑下在家中购买友情,阅读“重金属”漫画书,在CD播放机上欣赏一组曲目自选的索尼克-尤思、帕西·戛洛尔和汤姆·佩蒂的《打扰我》,或者通过网络传输与躲在我们的机器中的所有其他鬼怪联系,渴望在那里找到某种被数码化了的仙那度:“露西身在天堂,钻石在闪光。”

……

这就是我的谋生手段。我评论这种多元文化。随后我们便离开家乡,来到巴黎、布拉格,或者约翰内斯堡;前往莫斯科、上海或伊斯坦布尔;还有耶路撒冷和曼谷——让自己亲眼看一看这些了不起的男男女女们一直描绘的东西。仿佛通过幻灯一般,我们在这些书中不仅看到了为自己所爱的,而且也看到了那些回馈了我们的爱的东西,我觉得,如果有更多的人在1989年之前读过瓦茨拉夫·哈维尔的书,东欧那些“非营利警察国家”(我朋友给取的名字)的崩溃很可能不至于如此令人震惊。一位叫戴夫·格罗斯曼的人用希伯来文——另一位叫雅科布·提默曼的人用西班牙文——既是在报道,也是在预言,南非的纳尔丁·戈迪默以一部部的小说也在展开同样的工作。同样,菲律宾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们也预言了那则童话故事,当邪恶的青蛙和他的龙太太乘着一架美国直升机离开之后,身穿黄衣的公主新娘开始施展她的权威。仔细读过中文《雾》的读者,本来也是可以预见天安门广场上所发生的事的。而假如米洛拉德·帕维奇在他的《哈扎尔辞典》中较之联合国的任何人,都能更可靠地证明藏匿于塞尔维亚大脑中的病毒之存在,我也不会吃惊。

一两个月前,电话铃响了起来。“你好,”她说,“我是托妮,你的诺贝尔获奖人。你准备好去斯德哥尔摩了吗?”我并没有真的想过要去。并非真是我把她推到那个顶峰上的。关于我本人以及托妮·莫里森出色的文学建树——她对自己种族的人民失去的历史,对他们的爱、工作和梦魇般的旅程的重新想象,还有那些唤起救赎的音乐、幽灵般的圣歌以及闹哄哄的空间的精心营构——我至多能说,从—开始,我就在那里为她喝彩。但是,假如我不是一个她想象出来的读者,那么我又是谁呢?假如她真的需要我,我一定是会去的。我会一直在脖子上挂着一行大写的话:我告诉过你会这样的。

好啦,在经过隆重的欢迎仪式、仪仗与队列,挽着瑞典国王的胳膊走下大理石台阶之后,瞧瞧她现在在哪儿吧。陛下:我为她感到骄傲。我甚至还有一点点为自己感到骄傲呢。事实上,我骄傲是因为和托妮·莫里森同属一个国家。在《宠儿》中,关于她们那位很难相处的母亲,丹佛告诫她的幽灵姐姐说:“盯着她;她会给你带来梦境的。”这些我正在举手比划的作家、这些语言组成的天使,他们同样如此。盯着他们吧。他们也会给你带来梦境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为生命而读(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约翰·伦纳德
译者 杨莉馨//桂滢//张鹏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71158
开本 32开
页数 49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94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14
CIP核字 2015286320
中图分类号 I106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7
148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9-2013-59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0:5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