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往事碎屑/六书坊
内容
编辑推荐

《往事碎屑》作者王受之以随笔形式,以优美的笔触系统而又深入地记述了自己读书、求学以及工作经历,以及对当前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往事碎屑》是作者的一本回忆录,作者以随笔形式,以优美的笔触系统而又深入地记述了自己读书、求学以及工作经历,以及对当前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内容推荐

王受之编著的《往事碎屑》这本小册子其实是一批不连贯的关于那些旧记忆的记录文字,《往事碎屑》以随笔形式,以优美的笔触系统而又深入地记述了自己读书、求学以及工作经历,以及对当前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目录

第一辑 童年广州

 笑问客从何处来

 白鹅潭和蛋家

 母亲谱系

 连新路的邻居

 父亲和音乐

第二辑 武汉时光

 江汉钟声

 车站记忆

 租界建筑的印象

 金蔷薇及鲁萌

 珞珈樱花

第三辑 走进美国

 了解美国

 车上的生活

 勿忙的群落

 邂逅魏斯

 我如何走上美国讲台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人喜欢修族谱,讲究家族根系深远,当然,在欧洲的一些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有这个传统,我以前在美国大学的一个同事艾诺·帕索宁(Aino Paasonen)是芬兰人,但是她的父亲是匈牙利人,并且曾经是匈牙利的奥匈帝国时期的贵族,因此她也有比较详细的贵族族谱,她的及鳞礼(贵族女孩子到18岁成年进入正式社会圈的仪式)是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王宫举行的,家世虽然没落了,她还是比较清楚自己的家谱,起码可以上溯到15世纪吧。而大多数美国人,因为都是移民后代,家谱基本很少有人记得住的,当然也没有谁会去管这档子事。我研究生时期的美国导师,也是好朋友,现在在麻省一个社区大学教文学的安德鲁·霍维茨(Andrew Howitts)在和我聊起我们王家修族谱这件事的时候,有些感慨,他说只记得家里长辈提到,他的祖先应该是从罗马尼亚来的美国,当时在纽约爱丽丝岛移民局过关,移民官读不好那个原名,就给改成“霍维茨”了,至于原来的名字是什么,家里居然没有人知道了。

王氏是中国四个人数最多的姓氏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姓氏之一。据中国公安部对全国户籍人口的最新(2007年4月)统计分析显示:王姓为现代中国第一大姓,有大约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除中国外,在朝鲜半岛、中南半岛(主要是越南)也有王姓后裔分布。另外,王姓亦是日本单姓之一,但极为罕见。不过是不是同一个祖宗根源,谁也不清楚了。

我查了一下历史,王姓的来源有多个,但构成现代王姓的主要来源有四个:子姓、姬姓、妫姓和外族改姓。

我记得在广州美术学院的时候,有一个设计系的老同事,是个很好的画家,河南人,叫姬德顺,我知道他的那个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因为从“女”旁,是母氏系社会的遗留痕迹,但是就不知道原来我的王姓和姬姓还有这么个渊源关系。

王姓在先秦、汉晋时期一直以华北地区为主要的活动地区,发展十分迅速。隋唐时期王姓各派除了向内地迁徙之外,最主要的事件是河南固始人王审知南迁到福建,建立了闽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是福建王姓的开山鼻祖,历史上被称为开闽王氏。明朝永乐年间,这支王姓开始进入台湾。

而根据我祖父王仁宇编的族谱,我们这一支王氏是明代洪武元年从南雄县珠玑巷迁入惠州的,洪武元年带王氏到惠州的叫做王鸿业,是惠州王氏的先祖了。到惠州之后,主要是聚居在霞阁登云坊,今年我去惠州看一个项目,跟开发商说想看看我王家祖宗住过的村子,结果人家告诉我,那里现在已经是市中心了,村子当然踪影全无,可知这沧海桑田的变迁,纸上是弹指一挥间,而人间早已是千载百年。

王家先祖大都葬在惠州北郊兔田,据说每年去参加清明节祭祖的王氏族人多达数百人。到我祖父的时候,也还去参加过北郊的祭祖活动,我是从来没有去过了。看祖父的记载,祭祖是按照去的男丁计算的,每个男丁须出面粉60斤,做面点给去的人吃,到重阳节的时候就去祭祀先母。从明代到清代,族谱上王氏男丁的数量一直都变化不大,在150~160人之间。历年无大增减,这说明王氏一族在惠州的生活都还稳定。

惠州王氏一族,务农者多,经商者少,但因为务农收入低,因此就有人去广州谋生,我祖父这一支是于1900年前后来到广州的,按照现在的说法,到1947年前后,基本应该算是广州居民了。但是按照籍贯和祖坟老说,我们还是自认惠州霞阁人。

当然,王氏一门中,读书人还是有一些的,其中惠州霞阁第三代叫做王绍祯,中了秀才。后来也陆续有考上秀才的,但官都不大,有十一世王祖凤当过广……

P3-5

序言

小时候总是喜欢问大人讲故事,大人大多讲的都是自己所经历的往事,一方面可以有天方夜谭的感觉,另外一方面也时时会涉及到吃什么,这样也可满足困难时期的饥肠辘辘感。我的父亲讲抗战流亡的故事多,那是他记忆最深刻的,母亲也讲流亡的事,那也是她生命中最可贵的一段。倒是解放后的事情,全身一页一页被斗争的故事,别说讲,就是想都不想。从三反五反、胡风反党集团、到批评武训传、再到公私合营、合作社运动、反右、反右倾拔白旗、三年灾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人民公社运动,到十年文革,哪一段是温暖的?没有,到文革结束,中国人就是与苦难为伍,没有什么可以回忆的,除了少数御用作家可以在飞机上看落日(刘白羽)、在华沙听肖邦故居的钢琴(何家槐),周边的大人最美好的回忆还是抗战和解放前的,动乱归动乱,有办法找到自己退隐的空间,有刻骨铭心的恋爱,有随心所欲的出走;解放后就全部管起来了,连恋爱也是组织介绍,婚庆关系一律叫做“作风问题”,或者“乱搞男女关系”。

我开始记忆比较清晰的时代是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国内还没有开放和可以随便回忆的阶段,而20世纪80年代从我们的理解,则是中国鲜有的文艺复兴时代,理想主义、哲学讨论、朦胧诗歌、试验音乐和摇滚、当代艺术和涂鸦,但是在国内这一段又有好多禁区,“精神污染”、“自由化”各占了两年,到1989—1992年,干脆一句话不能够回忆了。按照国内的口径,中国美好的时代是1992年才开始的。这样的背景,使得我们这代人真是没有什么能力写回忆录,回忆被因各种政治原因给切成一片片的,连不起来。

到现在为止,我经历的时间大约可以分成如下几段:

1946—1953年:广州童年;住在连新路81号,父亲在艺术学院当作曲老师。母亲在中山图书馆当馆员;

1953—1966年:武昌阶段,在现在武汉音乐学院的院子里生活,小学在武昌解放路小学(原来属于三一公会的教堂,叫做三一小学),初中在武昌四十五中心;高中在徐家棚的武汉师范学院附中,现在叫做湖北大学附中;

1966—1968年:文化大革命,停课胡闹,我开始从事专业绘画工作;

1969—1972年:在湖北省洪湖县新滩口区 狄障公社光华大队,第一生产队插队劳动;开始学英语和画速写、素描;

1972—1977年:在洪湖县工艺美术厂(贝雕厂)当设计员,每年参加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系统学习美术史、工艺美术史、历史学,练习外贸英语口语,并且为工厂采购原材料,跑遍全国沿海地区,也参加写生,去过很多名山大川;

后记

这本小册子其实是一批不连贯的关于那些旧记忆的记录文字,承蒙武汉大学出版社支持,和洪湖时期的老朋友萧继石、谭文祥大力推荐,因此得以给读者献丑,在此很感谢。这批旧照片,已经堆在美国的储物问里多年,幸亏冯达美老师有心清出,我的研究生黄丽伟帮我仔细地整理,也在此一并谢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往事碎屑/六书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王受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106185
开本 32开
页数 2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7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
CIP核字 2013056442
中图分类号 I712.65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3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3: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