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在拐角(我的台北纪行)
内容
编辑推荐

《走在拐角(我的台北纪行)》由袁瑜琤著,这个小书的主要内容,就是把我在台北见闻的市民文化梳理成一个大概的头绪而已。有比较,就能更好地说明问题,就能脚踏实地去践行学习。我去年曾经到英国的约克市有一个短暂的学习逗留经历,那时我曾想借助所见所闻做出这样的一个梳理,但可惜未能如期竟事。这一次更为适当,借着在台北东吴大学法学院学习一个学期的机会,我尽力多看多听多问,尽力抓拍大街小巷的生活细节,并尽量把每一天的新鲜体会和认识写成“日志”,记录下来。体会传统,步入现代,这是一个全新的令人振奋非常的感受与心得,也是我们最为贴切的借鉴之镜。

内容推荐

《走在拐角(我的台北纪行)》由袁瑜琤著,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作者将在台北见闻的市民文化梳理成了一个大概的头绪。《走在拐角(我的台北纪行)》通过对制度、法律、文化等层面方面的对比性研究,指出我们这个社会的见识水准、生活风气、行为规范和制度规则等等,根本上都由我们自己决定。只要从自我做起,真正长出一些精气神,我们就有希望一点一滴地,但却是积极地改造我们的生活环境。

目录

我的台北纪行·自序

台北大印象

 井然有序的商业气氛

 台北人的宗教生活

 传统伦理观念在台湾

 和而不同的多元利益与文化

 给每一条河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台北的市民文化教育

东吴日志

 2月24日 初逢台北:最是一年春好处

 2月25日 造次必于是:漫想我们的公民教育

 3月1日 漫话规则:从台北的机车说起

 3月4日 拜访龙山寺

 3月11日 台北看孔庙

 3月12日 抄录洪兰先生短文:《荣誉心失落的一代》

 3月26日 春风化雨:听胡博砚博士讲东吴故事

 3月30日 台北也有乱糟糟

 4月1日 杂议:观过,斯知仁矣

 4月5日 看“唯心电视台”

 4月7日说耕读传家

 4月9日 体会东吴大学的书卷气

 4月19日 稻花香里:走访台北市议会

 4月25日 倔强·浪漫·理性:在杨奕华院长课堂上的一点感想

 5月2日 拳拳服膺:前来课堂执教的大法官

 5月12日 理发日记:为了体面的生活

 5月19日 随邱锦添大律师新竹县还乡行

 5月22日 拜访林语堂故居和于右任墓

 5月26日 在钱穆故居读经典

 6月1日 走访台湾大学

 6月2日 东大法学院毕业典礼以及洪长岸学长款待

结尾之处的思考

 引子:张望我们的来路与归程

 人性的光辉:浅谈儒学的人本精神

 写在钱穆故居

试读章节

井然有序的商业气氛

去年在英国的时候,我曾惊讶于讲究整洁卫生的英国人——至少是在我比较熟悉一点的约克市以及后来匆匆跑过的一些地方——商业气氛不浓厚,或者说不杂乱。那里的公共汽车里,张贴着比较多的资讯,但差不多都是各种的乘车要求,宣导文明礼貌,安全至上,于是也多见一种画着红十字的小药箱摆放在开车司机的座位后方;马路电杆上的标牌多是路灯维修电话;大街小巷也随处能见禁止吸烟、禁止酗酒的处罚告示,或者提醒遛狗的市民一定要注意收拾狗的粪便,否则罚款的标语。“礼之所去,刑之所取”,说到做到,令行禁止。那里看来没有无孔不入的商业广告。并且,那里也没有处处设卡、撕票收费的现象。那里的公园、教堂甚至博物馆等场所,差不多都是免费的。这一点,给人的印象实在新鲜,实在深刻。我们用了一周的时间,乘坐一辆大巴差不多围着整个不列颠岛跑了一圈,一路没有一个公路收费站,最后落脚的大英博物馆竟然也是免费开放,不需要购票。这种事情真是奇特,在我们那里,上厕所都要买票的。

今次在台北,也是这种情势。不论是台北人引以自豪的捷运(地铁)车厢,还是一路跟着一路的公共汽车,车厢内几乎看不到什么商业促销的广告,而各种关于文明礼节和急救措施的宣传则一定不少,可谓具体到细节,如轮椅标志,如礼让博爱座的提示,如购票方式。而捷运各站,都有免费的饮用水,凉热随人自取,干干净净的洗手间不仅免费,还配着免费的纸巾。要说,台北的商业竞争也应当很是激烈才对啊。单是市内公共汽车,这里就存在着至少七八家公司之多:首都客运、大都会客运、台北客运、三重客运、欣欣客运、中兴巴士、光华巴士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和大陆形成十分明显的反差。比如北京的地铁,别说是车厢里,就连地铁钻进钻出的地道里都是一闪一闪的广告了。隔着车窗,那种广告在黑乎乎的地洞墙壁上闪烁,曾叫我好一阵琢磨,恁凭我曾经是理工科毕业,我一时也没有搞清楚它怎么会给车厢内飞驰而过的乘客们造成一种固定不动的视觉,看来真是应验了马克思的那句话:没有什么比社会需要,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台北,那天跟着大家去淡水,商量好从老街坐轮渡到码头那边,等大家掏钱买票的时候,我竟然有些不适应了,我忘了坐轮船要买票的道理;这些天里,我的印象是,不论去哪里玩,所有的景点都是免费开放的,不论是博物馆、纪念堂,还是寺庙、公园,难道轮船没有归入景点的范围么?

那天周末,我和贾庆军博士跟着开校班车的吴振生先生去深坑老街买茶,去到一家“天纶茶馆”。进门第一奇事,就是那个自称老板的人竟然如此活泼,一脸的天真稚气。那是我第一次如此喜欢一个做老板的人。和他说话,天南海北,从茶道到营生,没有一丝的芥蒂。因此,第二件奇事,就是他的茶叶都标着价码。该是多少,就是多少。这就叫我想起一个电视片谈论过去的徽商时,所说的“真不二价”来。那是一种最为朴实、厚道的经商之道。相比于闹市而言,深坑是一个很偏僻的所在,但是,老板张农林讲,来他这里买茶的主要是老主顾,日子久了,也就不愁生意。老板的太太和姐姐都在旁边忙着各自的活儿。果然,在我们逐一品味各种茶叶的时候,来了一个老主顾,聊了一会儿,买了几包茶便离去。

这就叫我想起了我们大陆的经商情形来。在大陆的大小市场上,一个堪称一绝的景观就是砍价,而砍价的基本套路,据说就是“拦腰砍”,甚至还更要离谱。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买卖双方就是一个小小的用兵阵势,虚虚实实地斗智斗勇。这种看似不经意的小现象,实际上是在最为具体的细枝末节处,透露出人和人之间的不信任,透露出极端的自求多福的技能逻辑。自求多福是基本的人性,但这里的自求多福已经走上了极端。在一定程度上讲,这既是败坏人心的细微管道,也是人心败坏的体现。就此,一个叫人实在愤慨的现象是,像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这样的垄断型企业,竟然也以推出五花八门的、叫人眼花缭乱的服务类型与价目的办法,吊取消费者的胃口,俨然周伯通之左右互搏,又实在是“朝三暮四”的把戏,糊弄猴子们的伎俩。这样的大企业,理应有其担当的社会文化责任,可是,它们浑然忘情于江湖中的喽哕与盗贼之列了。大家在这个游戏中,烦累几何。

P3-7

序言

我的台北纪行·自序

这是筹画已久的一个小书。写这个小书的动机很简单,就是希望为我们目前的诸多社会问题开出一个简单明了的解决之道。

我们的社会有太多的乱象,有诸多的问题。就此而言,我们都熟悉的一个说法就是:制度问题,律法解决。这个说法简直已经成为我们模板化的标准答案,它不仅流行在整个法学领域之内,在法律领域之外,我们的普通百姓也都学会了这样的看法与说辞。这个说法固然不错,但却隐含着新的问题。首先,这个说法似乎意味着我们都是局外人,换句话说,“制度”(法治)是外在于人事的东西,我们都在静待它的从天降临;其次,这个说法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开脱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既然一个问题是制度造成的,我们自己就算是做出一些违心的事情,也是出于不得已,不必担负具体的责任,甚至不须担负良心上的责任;而与此同时,真正站到普通百姓所理解的制度设计者的立脚点上,我们试想,那人未必就不是在慨叹社会风气与文化的散漫。故此,一个要命的麻烦就来了:我们所说的那个制度,什么时候才会降临?

我一直想跟读者们讲清楚的一个道理是:我们的生活,最终固然要落实在可靠的制度保障上,但我们首先要在制度之外的基础文化上下功夫;而所谓制度,它并不是一个客观独立、外在于我们自身、外在于社会意识与生活风气的存在,它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层面,一个环节。这有点像鸡生蛋、蛋生鸡的逻辑,但又不是,因为鸡和蛋的说辞又把我们本身当做了局外人。我们不是局外人。我们是社会的主人,这个社会的见识水准、生活风气、行为规范、制度规则等等,根本上都由我们自己决定。只要从我做起,真正长出一些精气神,我们就有希望一点一滴地,但却是积极地改造我们的生活环境。实际上,我们离比较理想的生活并不遥远,我们只需迈出一步,就能营造一个比较体面的日子——有德性的个人生活,讲究礼让、关爱与秩序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宪政”的国家大计。所以,这个小书的名字就叫《走在拐角》。

这个小书的主要内容,就是把我在台北见闻的市民文化梳理成一个大概的头绪而已。有比较,就能更好地说明问题,就能脚踏实地去践行学习。我去年曾经到英国的约克市有一个短暂的学习逗留经历,那时我曾想借助所见所闻做出这样的一个梳理,但可惜未能如期竟事。这一次更为适当,借着在台北东吴大学法学院学习一个学期的机会,我尽力多看多听多问,尽力抓拍大街小巷的生活细节,并尽量把每一天的新鲜体会和认识写成“日志”,记录下来。体会传统,步入现代,这是一个全新的令人振奋非常的感受与心得,也是我们最为贴切的借鉴之镜。日子一多,很多的零散体会便逐渐丰富起来,积攒成一个方面的“大印象”,它就取代了一天一天的日志。这个小书,就是根据写作先后把几个“大印象”全部列出,并把可以辅助说明“大印象”的一些“日志”挑选出来,汇编一起而成。文中或有溢美之词,但绝不至于凭空编造,而是力求客观基础上的赞美,这不待读者苛责;如果说有什么欠缺的话,那就是我担心自己的观察不够典型与全面,不够到位,耽误我自己以及读者们对问题的理解,这确是我忐忑祈望同道批评指正的所在。

这个小书的最后一个内容——《写在钱穆故居》,真正是我自己在台北大印象基础上,站在文化层面上的一点思考。我们需要重新体验我们的文化,真正拾起我们的自信心和担当精神,重新铸就一个明明白白有文化修养的民族。我们首先要担当起自己的命运,进而也有我们在当代世界文化中义不容辞的使命。引申而言,在“权利”与“自由”已经成为绝对时髦字眼的当代,什么是中国人心底里真正理解的“权利”与“自由”?倘若认真谈论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切实照顾、体会到我们的特殊历史与文化语境。与此紧密相关,我们传统文化的独有造诣及其当代意义如何?这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法理学术与现实政治生活的问题,是我们坦荡走上康庄大道的前提条件与未来前景。故此,这个小书所指望的读者应是两岸的中国人。作为一个旁敲侧击的辅助内容,我在这个文章之前加上了两节旧作,我把它们编排在这里,以期帮助读者明了我要说的道理。

生为一个中国人真好,我们不要一而再地小看了自己。这个小书的读者,不论是专业的学生,还是偶有闲暇雅兴的普通市民或者公务员,我希望你们尽力拿出一点耐心来,在我也许有些零散滞涩的行文中,读出一些平和的反思。而如果因为这个小书,在什么地方,在某个待人接物的关节上多了一分的关爱、真诚和担当,这就将是我此行记事的欣慰。重新体会传统,认真把握现代,我们原本可以美丽至极。无论如何,我们应当从心底里、真正热爱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园,至少是为了我们的后代子孙。

这个小书稿,是我以烟台大学法学院教师的身份,在接受李模基金会资助到台湾东吴大学法学院进修一个学期的机会里写成。在此,我要感谢烟台大学法学院和这里的诸位同仁,并将小书稿献给东吴大学和李模基金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在拐角(我的台北纪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袁瑜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45210
开本 32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2014010118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4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3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