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晦侬往事
内容
编辑推荐

处于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无不经受严重的考验,周素子也不例外。《晦侬往事》称“晦侬往事”,实包涵故园、故国之意。举凡家人父子、亲友故交、师长前辈,并向之所接的村民船户、卖浆者流、山川草木,无不在追忆之中。结念之深,给人以“归来”之感。

内容推荐

《晦侬往事》叙述了处于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无不经受严重的考验。周素子也不例外。她才华横溢,却被打成“人民的敌人”饱尝辛酸。在这《晦侬往事》中,没有恶毒的诅咒,也没有过度渲染的痛苦,她用带着体温的笔触连缀起生命的片段,还原那个光怪陆离的时代。对于历史的荒谬和残酷,她没有选择回避,但更多的是赞誉穿透黑暗的人性之光。你会看到,饱尝世变,看尽冷暖之后,她仍然如此高贵。

目录

海燕其归来乎?/周有光

读出了蔡元培/沙叶新

第一辑

 故乡

 3

 节日

 8

 衣食

 14

 凉茶

 20

 母亲

 23

 穀哥米哥

 33

 二姐

 45

 义仆

 63

 三个女儿

 72

 晦侬往事

第二辑

 辗转的户口

 85

 捡破烂与学针灸

 108

 求学记

 115

 西域探夫记

 125

 患难中的三位女友

 133

 留下镇友人

 138

 河头人物

 144

 河头轶事

 164

后记/陈朗

 174

试读章节

故乡

我的故乡在浙江省乐清县大荆镇。这个古镇处于浙东名山雁荡山的东麓,在雁荡东外谷风景区内。雁荡山沿东海乐清湾,有三座古镇,大荆镇是其一;中部的称白溪镇;西外谷的称芙蓉镇,即是晋高僧诺距那到此时,说的芙蓉、雁山是“花村鸟山”的含义所在处。雁荡山属闽浙括苍山脉,这条山脉绵延到东海之滨,伏海再起的就是散落在海中的诸岛屿。大荆古镇是一个小盆地,过去的年代,交通不便,与邻近县治都间隔着崇山峻岭,即使在海边,除了渔船,也没有海运。是个既闭塞、又纯朴的地方;且属景色秀美的雁荡景区,这个古镇有着独特的人文渊薮。

古镇地形北高南低,离海只有三里,却看不到海,那座像屏风一样的荆山挡住了视线,挡住了海风的直人,有极佳的风水地理。荆山上长满了荆树,山由树名,村以山名,所以荆树对我来说特别的亲切。雁荡山的北麓有若干条清澈、湍急的山溪,所有的溪水都汇集到古镇西北部的石门潭中。这个潭的水面广可数十亩,两岸崖壁峭立,像两扇门户,潭水有三十多米深,清澈但不见底。潭水下流,即是镇西宽阔优美的蒲溪,在岸边,在浅滩上长满了枫杨。在我童年时,两个哥哥游水,我就在枫杨丛中等他们上岸,为他们照管、晾晒湿衣裤。水上时有从雁北卓南乡、沸头乡划来的竹筏,载着鸬鹚,绕荆山驶流到海边的水涨村去。

大荆古镇的东边,有东门溪,没有蒲溪宽阔,然而居民赖此洗涤,生存。古镇中部,在密集的居屋与街巷问还蜿蜒着一条城河溪,它常潜流穿越居民的住屋,偶尔又在闹市、住宅之间露出清流,能时时见到街边、屋间有拾级而下的石阶,供人就近洗涤。就在我家的后客厅,也有一个半在室内半在露天的鱼池,有暗沟与外边溪水相通,有矮石墙与后院隔开。池边矮石墙下长着一丛茂盛的野草莓,人们采不到它,就像周敦颐的荷花一样,可远视而不可近玩。古镇的中心是一座小山,上面建有一座高高的魁星阁,魁星左脚立地,右手高握着一杆笔,正向有文运的人们头上点去。在我小时,小山头是商会所在,古樟蔽天,游廊相连,是个幽雅去处。山脚下有一个湖,称为城里湖,种植荷花,岸边是垂柳,与城河溪相连,溪水自北门来,穿石板桥下,将水先汇入湖东人造的石堤内,曲折环回,再穿一座桥注入湖中。据说在春天溪水暴涨时,可以缓冲,这是水利措施兼美化的设计。人们说溪水绕小山而行,按风水上说是“龙抢珠”,我的老家住宅就在龙腹东边!

这三条溪水,在镇的南边,荆山北麓汇合后,绕过西麓,回流人海。三溪交汇处,冲击成深潭,有大漩涡。在我家的楼头,向西南望去,就是雁荡山东谷的突兀山峦,冬夜会看到闪烁的磷火绕山而行。靠谢公岭脚,有一座巨大的“接客僧”岩,若身披袈裟,合掌向内,从谢公岭角度看为“老僧拜钟”,非常酷肖而有名。徐霞客三游雁荡,都是从天台山方向而来,他在游记中对“接客僧”岩有所描述。他在进入雁荡腹地之前,于大荆古驿休息、进餐。他大约是在必经之地蒲溪桥头的饭店吃饭吧!在我童年时,蒲溪桥头还有“王三玉饭店”,老板的女儿还是我的小学同学哩!

雁荡山的百二奇峰、三十六洞府,是亿万年海水侵蚀所致,它的美,早在魏晋之际已被人欣赏。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就曾经来游览,写下了咏斤竹涧诗,相传他曾深入到东外谷,这条他走过的岭,后人遂称为谢公岭。然有人说,岭东有谢家岙,故名。岭离大荆镇只有五里路程,翻过谢公岭即是雁荡的腹地灵峰、灵岩了。

因为古镇的背山面海,外有乐清湾的天然形胜,使它在军事上成为要地,它是元代沿海三十六沙城之一,设有大荆驿站,明初改称岭店驿。我的先祖就是于明时迁居大荆的。清道光《乐清县志》载,康熙元年筑有大荆城墙称为大荆营,有参将驻守,雍正二年改为游击驻守,乾隆廿年改为都司驻守,下置守备,并有千名战守兵。大荆镇有完整的城墙城门,在南门外还有练兵的“大校场”,建有“演武厅”与“鼓亭”,城内设有“射圃”、“火药局”、“军器局”。原有的大荆古城墙,是以土夯而成,城围周长287.9丈,宽厚1.47丈,高1.4丈。砖砌城垛有三八九个,城楼四座,也是砖砌。可惜的是现在城墙城楼已毁圯,只留有两座城楼土基遗址,其中一处,就在我家后园井台北面,长有乔木,我儿时与哥哥们常常上去玩耍。东门一带还能见到残留的城墙遗址。如今镇上多现代建筑,但在东门,仍然保留有完整的石板大街,还有两座拱形避火墙圆洞门,这是仅存的完整古建。大荆古镇原有二十五条巷弄,现在仍然袭用旧名,但大多不再是卵石铺地了,原先那种黑瓦双檐石块砌墙的古民宅也渐渐地不多见了。

原城内北街建于元明旧址上的清康熙年间都司衙门,重门叠户,大门之内建有左右二碉堡,并亭台楼阁,游廊轩馆,遍植香樟、茶花、梨、枣、竹林,且建有多处鱼池,还有供练习骑射的“小校场”。这座建筑群,在民国初年,已归为我家所有。我家原住东门隔溪。大伯父周六介公就读上海政法学校时,参加了辛亥革命,屡立战功,光复南京后,除授为杭县(即今杭州)知事,这就是我家与杭州的渊源了。我的祖父周莲波公在老家,因原宅过于简陋,他亲到南京向临时政府申请,购买这所已经颓败的都司衙门旧居,以廉价获得。于是祖父大兴土木,拆除碉堡等军事设施,改建亭榭,增设住宅书馆,再广植果木、园艺。大伯父再于杭州物色古董、字画、图书运至故里,俨然成为古镇世家,祖父改题居处为“晦侬别墅”,以诗礼、耕读治家。衙门的刀光剑影,已成为蕴藉的诗情画意。在我儿时,祖父早经去世,大伯父亦已逝于杭州任上,家庭已渐趋败落。

P3-5

序言

海燕其归来乎?

周有光

几年前,素姐自奥克兰致函邀任我为其“新西兰汉学会”荣誉顾问,使我深感荣幸,曾向她表示谢忱。今复以其所著《晦侬往事》书稿征序于我,更因感荣幸而义不容辞。

我与素子伉俪相交已有半个世纪,初见素子时,她还是个大学生,当允和等在俞平伯先生出面组织北京昆曲研习社期间,彼此夤缘而相识。二人当时还不是曲社的正式社员,未像允和那样的“投入”,像我一样只是曲社的“边缘”人,后二人离京,中间隔断有二十年之久,他们长期处于颠沛流离中。朗兄原是京城“戏剧圈”中人,曾任《戏剧报》编辑,允和所作记叙昆曲“全福班”的《奇妙的江湖船队》,首先是他拿去发表于他所执编的《戏剧论丛》上,这是“文革”后他返京“复职”时。但只要他俩在京期间,则为我家的“常客”,堪称“莫逆”。但命运使他们远遣他乡,我们不相闻问的时日漫长。素子作为她个人,她的经历更为艰难。难处存言,本书是也。作为回忆,自叙平生,不曾出于凄楚之情,相反,却是一片美好,具有人性的至善至美。虽则零章断篇,却如昆曲的每支曲,其间离合之情,风云际会,也是一本“传奇”,也是一种“奇妙”。

处于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包括青年学子,无不经受严重的考验,经受到精神与肉体的磨炼。一九五七年,素子这个大学未毕业生也不例外。朗兄也是个不谙“世事”的书生,虽比她大十岁,自身不保,焉能保护她?不像二姐允和,尚叨身为家属身份,以之“安身立命”。素子先随朗兄播迁塞外,当朗兄被投人遐荒,她随即被遣出兰州市,挈带三个未成年的女儿,先而踯躅于古秦川道上,再而流徙到江南农村,与朗兄被迫劳燕分飞。我们的宗先辈北宋词人自称“憔悴江南倦客”的钱塘周邦彦,在其《满庭芳》词中有句云:“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素子一天也没从过政,但她确也到过瀚海之边(见书中《辗转的户口》、《西域探夫记》等篇),最后于杭州近郊的村店当“伙计”,以不“憔悴”之身谋生,然不忘读书,钻研学问,苦心孤诣,向往、追求不懈,艰辛地抚养女儿成长。这只生命“小舟”竟不破不灭。等到“落实政策”、“改正”,已到中年,然犹壮心未泯。过去为学生时,学的是洋乐,走的是“白专道路”,然二十年来虽挣扎于社会底层,学业早经荒疏,幸赖有家学并自学的根柢,于是能胜任大专的汉语教师并杂志编辑。其间还以“业余”身份受聘于首都“昆曲艺术研究学会”的副秘书长,以遂年轻时即热爱而欲拯挽的正声之失坠,为之尽绵力之心,又投身徽学、民居学的研究,深入古徽州若干次,走访全国传统民居百十次,因从事风景名胜事业,走遍了名山大川,处处留有足迹。如今身居海外,犹从事华文报刊的文事,并致力“汉学会”事业,系情于故国未止。

书称“晦侬往事”,实包涵故园、故国之意。举凡家人父子、亲友故交、师长前辈,并向之所接的村民船户、卖浆者流,山川草木,无不在追忆之中。结念之深,给人以“归来”之感。前些年,我曾给素子伉俪的复信中说过:“你们是尘世不容的仙侣,被中原的浊浪冲出人寰,遨游于茫茫神空,降落于海外仙岛,居然落地生根,蔚然成林。真是,天涯何处无桃园!”这几句话,今天有新的诠释:浊浪若非久长,大禹的子孙终能学治水,顺从世界的潮流,趋于完善。桑梓之地,人文渊薮,故园何尝非桃园,布帆无恙,生命之舟犹能旋,海燕其归来乎?

在这里,还必须一提允和等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余英时先生之间的“不须曲”故事。一九六八年,充和在哈佛大学演出昆曲《思凡》和《游园惊梦》,余先生观后曾感赋一绝,后二句云“不须更写还乡曲,故国如今无此音”。盖当时大陆“文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也。相隔十年,此诗经充和寄与在大陆的允和,当时充和未提作者名,只说“有人”,得到允和并北京昆曲曲社诸友的相和,允和和了二首,其第一首后二句为“不须更写愁肠句,故国如今有此音”。盖允和正于是年春在南京观看了由江苏昆剧院演出的《牡丹亭》之后。因诸和诗均用了“不须”两字,故充和称之为“不须曲”。后来当然得知首唱者即是余英时先生,且于该年十一月在北京机场,允和同我与余先生有了一面之缘。此一事,直至大前年二〇〇六年,余先生为我的《百岁口述》一书作序,竟将之作为序题《不须曲的故事》,于序文中做了回顾,且谓“无巧不成书”,说“二〇〇六年五月忽收到新西兰周素子女士的一封信,附有她最近写的《记当代才女张允和女士》一篇文稿,文稿记述‘不须曲’发生前后过程,借以证明一九七八年春天《牡丹亭》在南京演出是‘文革’后的第一次,是‘不须曲’的缘起及其具体的语境和事境”。因而认为:“‘不须曲’的唱和发生在太平洋两岸极小的文化社群之间,既不为局外人所知,更谈不上什么影响。然而作为一个小小的文化事件,它未尝没有一点发人深思的启示。时隔十年,地去万里,唱者和者初互不相识,却在顷刻之间共跻于‘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精神世界,这似乎显示:对于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确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是永叵的人l生,没有任何强大的外力能把它长期压下去。”于是余先生将这则“文字因缘”作为他为我书所作序文的“曲终雅奏”。我今援此“不须曲”这段小小的文事,将我与余先生、素子又融合其中,真是“无巧不成书”。今为素子书作序,亦正处于太平洋两岸,地去万里,时隔十年或更十年、廿年,而彼此心迹相同,亦将之作为我写序文的“雅奏”。

后记

陈朗

素子向有山水癖,从少年及中岁,生活虽然处于极为颠沛之中,而未忘情于山水,且常有记游之篇以作寄情,缘自本身生长于山水之乡——雁荡东外谷大荆。而雁荡,素称花村鸟山:村,指西外谷芙蓉,有芙蓉峰,村以峰名,后称芙蓉镇,且母亲本为西外谷上蝉村农女,为雁荡道松洞管洞老农所收养,故向称自己为村里或山里人;鸟,指山最高处雁湖,雁所归宿处也。而大荆古以驿名,以其地处浙江东南人海之口,并为台州走向温州之通道。明徐宏祖(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从游天台山记和游雁荡山记“两记”始,此后尚写有后记(计三游天台和三游雁荡)。其《游天台山记》,则从台州宁海县的梁隍山起步,记云:“癸丑(按为万历四十一年——一六一三年)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地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其《游雁荡山记》,记云:“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南涉一溪(按指蒲溪),见两峰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等,但不甚肖,五里,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又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徐霞客游记》里所说的大荆驿、溪、老僧岩,这便是素子生于斯、长于斯的所在,其中的老僧岩,则是她幼时日日在其居宅楼头所望见者,但远远地如一个老僧撞钟,却甚肖焉!

素子所最难忘的即是其故宅,也就是蒲溪、石门潭、老僧岩、章义楼等幼年游钓之地。举凡与故宅相及的家人,旁及以后在患难中的同学并亲友们。于今去国离乡将及二十年,来在被人称为世上仅存一块净土的新西兰,况又被毛利土著称作“白云故乡”者,尤所难忘于自己的故乡,正如陶潜所谓“停云思亲友也”之义,其情更切、更深。

兹集以“晦依”名。晦侬者,其祖父为故宅所起而署作“晦依别墅”也。前身本是都司衙门。大荆在明一代即为重镇,为防倭(同时也防匪)筑有城墙,四门咸具,且有城楼。城内有小巷二十五,有河、有沼、有小山。都司衙门乃沿明制,建于清康熙年间,朝廷任命有千总把守,长年驻兵。周氏始祖玉成公生于康熙辛酉(一六八一),曾任千总职(本姓李,原籍宁波,随前任千总周姓为其属下因功经保奏而继任,乃改姓周),敕封武信佐郎。到了晚清,都司职司撤销,衙门随之旷废。看来祖先是以军功起家的。然雁荡区域,且具人文渊薮,元代这里还出过诗人李孝光,他的故居在雁荡东外谷离大荆只数里。明代则出过大学士章纶,他的故居在南阎,离大荆也只十五里,今犹存。玉成公之后,多读书者,祖父莲波公则以医为业。伯父六介公生于一八八二年,清季中过秀才,为诸生,继中举,但为武举。在二十多岁时,创办培风书院,可谓允文允武。后赴上海就学于法政学堂,此时结识有志之士,与朱瑞、屈映光等成莫逆交,参加同盟会、光复会,在光复南京战役中就任敢死队队长,攻克胜利之后,临时政府除首任杭县(今杭州)知事。此时父亲尚在少年,遂随大伯父至杭求学。祖父莲波公因家在东门溪隔溪,原宅屋较狭隘,乃向南京政府申请并经核准,以善价购得荒废的都司衙门。于是拆除前部碉堡遗址,开凿鱼池,后部卸拆防御城楼,植以花树,改建为七音轩琴楼。遂与子四房迁人新居,将衙门的“刀光剑影”一改为诗书琴画花禽蕴藉的场所。原屋有五重,题署为“晦侬别墅”,篆书镌刻于白石嵌于第三重门上方,两边楷书联为“文章华国,诗礼传家”,训示子孙:韬光养晦,耕读传家。大伯父从杭州购买颇多图书字画充实之。乡人仍俗称此地为“衙门里”。

今乐清县所编文史资料记载,伯父六介公在杭县,政绩显著,四年任满荣升上海道台之际,不幸以急病亡故,终年三十六岁。杭民建有周社以志纪念。有石刻遗像,今藏西泠印社题襟馆。传言今湖滨六公园,初即作为六公“遗爱”而命名。大伯父亡后,祖父由杭运载大伯父灵柩至家,葬于小荆西岙山。原墓有石人石马建置。墓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遭毁。闻今乐清县当局已予修复云。

素子降生较晚,不及见大伯父和祖父。伯父谢世后,周氏家道中落,尤于一九四九年后,家人星散,原家藏图籍,素子幼时尚目睹夏日置于庭间凉曝,不久亦销亡殆尽。以后岁月,素子则只身前期曾随我一起漂泊边疆,后期大多岁月携三弱女随处浪迹,直到中岁之末方依姐在杭郊落定。两兄尚籍祖德并得山川灵气,得能从事画艺以名世。大荆故宅,早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被充作国营酒厂,古宅被拆除,另建厂房。离家三十二年后,于一九八二年素子方始与兄昌米一起到大荆“访旧”,所见址只遗留第三重门墙一堵矗立,上方“晦侬别墅”篆书四镌字并“文章华国,诗礼传家”楷书联竟然尚在,盖莫大“讽刺”也。

两兄中昌毂哥受厄尤深,至痼疾不起,于一九八六年以五十七岁英年而萎,幸而书画创作毅力不衰,很像徐宏祖的跋涉精神。徐卒于崇祯十四年辛巳(一六四一),五十六岁。卒前一年:“病足不良于行,留修《鸡足山志》,三月而成。丽江木守为饬舆从送归,转侧笋舆者百五十日,至楚江,困甚,黄冈侯大令为具楫,六日而达京口,遂得生还,是庚辰夏间事也。”(陈函□《墓志》)这是说,徐宏祖生前,为考索河源,因病足留在云南鸡足山,写《鸡足山志》,病重由竹轿抬着经百五十六日回到故里江阴之后才逝的。昌毂逝年五十七岁,还比徐多一岁,昌毂生前绘画创作大多取材云南并青藏高原,在久病中,于病榻上仍不懈作画,尝见他遗留所自存之素描、速写亦颇多为旅滇时期所作者,看来他与徐宏祖的感知和精神有某些相通之处。

米哥于去年春病逝,从年龄言自比毂哥厚福。前冬素子特自新西兰专程回杭视疾,曾于榻前相伴旬日。恰有故乡亲人亦来相视,承告大荆之酒厂业已关闭,厂房亦已拆除,夷为平地,地址拟拍卖云。

米哥之逝,素子作有《金缕曲》词一阕以悼兼及觳哥。且录词如下:

泪也何为者。向鸰原、廿余年后,我今重洒。身世萍飘星霜历,岂少柔肠牵挂。忍得见,频教弓怕。百尺珊瑚敲摧尽,比长沙、才大难凭借。惟痛惜,欠陶冶。

丹青老至须能化。漫经营、此心安处,富春庐舍。万里来归为探疾,奄忽床边浓话。怎奈是、长离在乍。纵有情怀千千绪,绾秋灯、焉诉荆山夜。平素愿,复谁写。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于新西兰

书评(媒体评论)

书称“晦侬往事”,实包涵故园、故国之意。举凡家人父子、亲友故交、师长前辈,井向之所接的村民船户、卖桨者流、山川草木,无不在追忆之中。结念之深,给人以“归不”之感。

——周有光

周女士在那人妖颠倒、黑白混淆、善恶不辨、关丑不分的时代,以待罪之身,对三个女儿厉行美育,显然是为了人生的美丽和尊严;这是真和假、善和恶、关和丑的搏斗,这一搏斗令人震撼,感人至深!

——沙叶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晦侬往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素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45331
开本 16开
页数 1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5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2013099882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2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3: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