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吃透道德经(苏辙老了解和王弼道德经注的首个白话全译本)
内容
编辑推荐

苏辙的《老子解》为你抽丝剥茧、层层解析、直指《道德经》的精髓;王弼的《道德经注》为你去除曲解、扫除障碍、直抵《道德经》的源头。而老子、苏辙、王弼编写,李蒙洲编译的这本《吃透道德经》是苏辙《老子解》和王弼《道德经注》的首个白话全译本。

内容推荐

一杯清茶,慢慢品味;一本好书,静静回味。

在如今浮躁不安的社会,《道德经》带给你祥和、宁静、力量!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陈鼓应先生曾借用尼采的比喻说,老子的思想就像永不枯竭的水井或清泉,只要我们把桶放下去,就一定能满载而归。

关于《道德经》的版本很多,不管是注释本,还是解说本,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

如果你想读到原汁原味的《道德经》,最好是看王弼的《道德经注》,因为历代注释无出其右,就连任继愈《老子绎读》也是由之参考借鉴而来。

如果你要读最精辟入里的解读,那么首推苏辙的《老子解》,就连“厚黑教主”李宗吾,也说苏辙所注《老子解》。推古今杰作。

《吃透道德经》这本书把这两个版本的《道德经》融于一体,再加上国学青年李蒙洲的白话译文,定能让你吃透《道德经》的精髓。

《吃透道德经》由老子、苏辙、王弼编写,李蒙洲编译。

目录

第一章 众妙之门/001

第二章 有无相生/007

第三章 无知无欲/011

第四章 和光同尘/015

第五章 天地不仁/019

第六章 谷神玄牝/023

第七章 外身身存/027

第八章 上善若水/029

第九章 功遂身退/033

第十章 抱一不离/035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041

第十二章 为腹不为目/043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047

第十四章 执古御今/051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055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059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065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069

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071

第二十章 我贵食母/075

第二十一章 惚兮恍兮/081

第二十二章 抱一为式/085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089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093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095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101

第二十七章 贵师爱资/103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107

第二十九章 无为无败/111

第三十章 物壮则老/115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119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121

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125

第三十四章 不为主名大/129

第三十五章 道淡无味/131

第三十六章 欲取固予/135

第三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139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141

第三十九章 得一以正/151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155

第四十一章 道隐无名/157

第四十二章 三生万物/163

第四十三章 无有入无间/167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169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17l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175

第四十七章 不为而成/177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181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心/183

第五十章 生出生入死/187

第五十一章 道生德畜物形势成/191

第五十二章 塞兑闭门/195

第五十三章 唯施是畏/199

第五十四章 以天下观天下/203

第五十五章 德如赤子/207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211

第五十七章 以无事取天下/213

第五十八章 福祸相倚/217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221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225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229

第六十二章 得求免罪/231

第六十三章 图难于易/235

第六十四章 未兆易谋/237

第六十五章 非明而愚/241

第六十六章 善下为王/245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247

第六十八章 善战不怒/25l

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胜/253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257

第七十一章 病病不病/261

第七十二章 自爱不自贵/263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267

第七十四章 使民畏死/271

第七十五章 有为难治/273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275

第七十七章 损有余补不足/277

第七十八章 受国之垢/279

第七十九章 道与善人/281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285

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289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众妙之门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真理、大道,即宇宙的本源和实质。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言说、表述。

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是名词,指具体事物的名称,即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名称、特征等。第二个‘名”是动词,称谓、命名的意思。

徼(jiao):边际、边界。

玄:深黑色

译文

道是可以讲述的,能够表述的,但是讲解出来的都不是那个最根本的、内涵最广的、最永恒的大道,而是现象的、一时的、片面的一般见识;大道的名称是我们能够给予称谓的,但是能够命名的都不是那个最根本的、内涵最广的、最永恒的大道,而是现象的、一时的、片面的一般概念。

无名、无概念、无称谓、无特征、不可辨,是形成天地的本始状态;有名、有概念、有称谓、有特征、可区分,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

所以常常从无概念、无称谓、无特征、不可辨的、无目的、无局限的宏观角度,来观察世界和万物的奥妙;常常从有概念、有称谓、有特征、可区分、有目的、受局限的微观角度。来观察某一特定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边际,即万物的复杂差异和千变万化。

“无”和“有”,同来自宇宙而名称不同,但又都是深黑色的,如黑色一般抽象、神秘、悠远、深不可测。黑而又黑、深而又深、远而又远、大而又大,这是洞察其他一切具象具体的奥妙的门径。

王弼《道德经注》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

可以言说、可以区分、可以命名的道与名,是针对于具体事物、具有具体形态的,不是抽象、永恒、普遍的。所以真正的大道是不可言说、不可命名的。所有的事物都来源于无,所以没有形象存在也就无法给任何东西命名的时候,是万物的初始阶段。等到事物有了形象、有了名称,就生长、发育、自立、成熟,所以说名称是万物之母。道以无形无名的状态开始分化出万物。万物自出现到完成都不知道它为什么会这样,所以说道是极黑的黑,深远而不可见。

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徽,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妙,就是事物最微小的单位。万物都是由这些极微小的东西构成的,要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所以没有欲望、没有杂念就能观察到构成物体的微小物质。徼,是事物的归属和终点。凡是存在物具备了被使用的物质基础的,必须由一种非存在物使它与其他事物发生关系从而产生作用。欲望只有适于道才能得到满足,或者可以说欲就是道实现自我的一种形式、趋势。所以常有欲望,可以以它来观察事物发展终末的形态。

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默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日玄。而言同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若定乎一玄,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日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而出。故日众妙之门也。

这里所指的两者,是“始”和“母”。同出于哪里呢?同出自于玄。名字不同,因为它们的表现形态不一样。在开头叫做“始”,在终末叫做“母”。玄,是形容看不见、也听不到的,没有实体存在,不能够被人们觉察的事物,是“始”和“母”共同的本源。因为玄的这种性质,所以我们无法感知也就无法命名,所以不能管它们都叫做玄,而这里老子说都叫做玄,是因为无法感知才姑且这样命名的。因为无法感知而都叫做玄,所以就不能说它们是性质完全相同的玄。如果说它们都是一种玄,就与它们无法感知的性质相矛盾,就错得离谱了。所以说玄之又玄。所有的构成事物的微小物质都是从玄而来,所以说玄是众妙之门。

苏辙《老子解》

莫非道也,而可道不可常,惟不可道,而后可常耳。今夫仁、义、礼、智,此道之可道者也。然而仁不可以为义,而礼不可以为智,可道之不可常也。惟不可道,然后在仁为仁,在义为义,礼、智亦然。彼皆不常,而道常不变,不可道之能常如此。道不可道,而况可得而名之乎?凡名皆其可道者也。名既立,则圆、方、曲、直之不同,不可常矣。

可以言说而无法概括全面的不是道,只有无法言说的,才具备抽象、普遍、本质的性质。现在我们说的仁、义、礼、智,就是大道里面可以拿来讲明白的一小部分。但是仁和义不同,礼和智也不同,仁或义它们个别的道是不能说明其他事物的,所以不是抽象、普遍、本质的大道。大道无法言说,它体现在仁中就是仁,体现在义中就是义,礼和智也是这样。像仁、义、礼、智这些都是具体的、表面的概念,而道是永恒不变的,道无法被言说、无法被辨识也无法被影响,所以保持了永恒不变的状态。道是不可言说的,当然更不可能给它定下名字了。有名字的都是可以言说的具体事物。区别于他物的名字既然有了,那么它圆、方、曲、直的特性也就与其他事物有区别,当然就是具体、个别的了。

自其无名,形而为天地,天地位而名始矣;自其有名,播而为万物,万物育而名不可胜栽矣。故无名者道之体,而有名者道之用也。圣人体道以为天下用,入于众有而常无,将以观其妙也;体其至无而常有,将以观其徼也。若夫行于徼而不知其妙,则粗而不神;留于妙而不知其徼,则精而不变矣。

自从无名的混沌有了形态而成为天地,天地就各就其位,开始具备了可以被命名的性质。自从天地有了名字,它们分化为万物,万物发展变化,名字数不胜数,无法全部记下来。无名的是道的本体,有名的是道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圣人自身与大道相合而为天下发挥作用、影响,在众多的人与物中而忽视自己,体察构成事物的微小物质的变化;了解了没有形态的道却仍然关注着具体的事物,是来观察它们之间的界限、区别。如果只知区别而不了解普遍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无形的规律、精微,则粗陋而不透彻;停留在精微物质的识见而不知道具体事物之间的界限,是虽精深而不知变通。

以形而言,有、无信两矣,安知无运而为有,有复而为无,未尝不一哉。其名虽异,其本则一,知本之一也,则玄矣。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言玄则至矣,然犹有玄之心在焉。玄之又玄则尽矣,不可以有加矣,众妙之所从出也。

以形态来看,有与无确实不同,人们哪里知道无运化而成为有,有变化而成为无,它们何尝不是统一的呢?它们的名字虽然不同,但本质却是相同的,知道它们的本质是同一的,思想就如同深黑色一样深不可测了。凡是遥远深邃而见不到头的,它的颜色必然是深黑的,所以老子常用玄来比喻极致。说玄就足够了,但是玄还有它内在的一面。“玄之又玄”就完全了,不能再增加了,构成万物的精微物质就是从这里来的。

P1-5

序言

在大多数普通读者心中,《道德经》就像老子谈的道一样,是中华文明最根本、最抽象、最深刻的哲学基础,同时又兼具自然神秘的美感。事实也是如此,但也正因为如此,《道德经》成为诸子百家中最艰涩难懂的一本书。自《道德经》流传以来,从古至今《道德经》的译注很多,却都各言其说,认同和共识少,差异和指责多,大道不能明晰,反而变得更加叵测,“恍兮惚兮”,并且名家注解的白话译本很少,难以满足读者的期望。

鉴于这种状况,本书在校译《道德经》的同时,又将王弼和苏辙的经典注解置于其后,加以意译,希望能使读者一观《道德经》于不同时代透散出的光芒,让读者对“玄之又玄”的大道有所体认。

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三国时代曹魏山阳郡(今山东济宁、鱼台、金乡一带)人,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王弼去世时年仅24岁,但他为《道德经》及《易经》做的注解千古流传。由于《道德经》的原文逸散已久,王弼的《道德经注》曾是《道德经》的唯一留传版本,直到1973年在马王堆发现《道德经》帛书为止。王弼综合儒道,借用、吸收了老庄的思想,建立了体系完备、抽象思辩的玄学哲学。王晓毅先生曾评价说:“虽然他像流星一样匆匆闪过,只生活了二十三个春秋,却以其不可思议的天才智慧之光,照亮了整个时代,指明了魏晋玄学的理论航向。”

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合称“三苏”。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苏辙的《老子解》综合儒释道三家理论,虽然深刻抽象不及王弼,但文字畅达,也常有特殊的角度,给人指引。

本书采用的《道德经》原文是现代通行的权威版本,原文的注释和译文也大量借鉴《道德经》的现代研究成果,力图达到准确、易读。对于王弼和苏辙的注释,采用了比较灵活的意译,以求文字和表意的流畅,和原注释存在部分出入,还请谅解。另外王弼和苏辙的注释中有一些公认的误解与曲解,在本书中都予以保留,以求反映原作风貌,保全其思想的完整性。

对于大多数的现代人来说,《道德经》概念上的意义,要大过它的本质与内在。很多人在深奥、晦涩的印象前望而却步,只片面地记下“上善若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法网恢恢,疏而不失”之类的句子,仿佛《道德经》是一本可以窥探宇宙奥秘却难以翻开的神书。那么我们要怎样读《道德经》,又要收获些什么呢?老子的一句“不敢为天下先”好像—下子就把现代人推远了,我们生活中面对的是激烈的竞争,争得先机也只能维持一时的生存,老子的话我们怎样理解呢?老子说的是顺应潮流,符合规律。当“争先”成为潮流、成为常态的时候,我们是必须要顺从的。我们要做的是持守内心宁静,不被外界的瞬息变化所扰,因为道是不变的。在消费时代,道依然是“万物之宗”。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来源于消费者的需要,面对市场没有“雌柔”、“卑下”的态度,仅有严谨和技术是无法占据市场的;另一方面,当你尊重消费者的消费意图,为消费者提供满意服务之后,消费者也会尊重、理解、信赖你产品的调整与创新,达到“万物自归”的境界。这里只是举个例子。

要读《道德经》,我觉得首先要放下自我的偏执,放下现代人拥有和妄图拥有的一切,回到老子那个简衣粗食、风餐露宿的时代,再看看那个时代与我们现在有何相同,有何不同,这是个综合的思维过程,是在庞大繁杂的物象中寻找重叠的过程。因为老子的高度,无论你想在《道德经》中获得事业成功或者心灵修养的指引,还是家庭美满或子女成才的启迪,都会有所收获。这里还要提孔子的一句话:“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书评(媒体评论)

李宗吾:

东坡才气纵横,文章豪迈,子由(苏辙)则人甚沉静,为文淡泊汪洋,好黄老之学,所注《老子解》,推古今杰作。

李 贽:

解老子者众矣,而子由(苏辙)独高。

晁 说:

王弼之于老子,完然成一家之学,后世虽有作者,未易加也。

任继愈《老子绎读》:

研究老子的文献资料,全国解放后,长沙马王堆发现了帛书《老子》甲、乙本,湖北荆门发现了战国楚墓竹简《老子》,为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可以解决过去某些争论的问题,如《老子》成书年代等。但影响中国文化的并不是帛书和竹简本《老子》,而是长期广泛流行的河上公本和王弼本。因此,本书的译文依据还是王弼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吃透道德经(苏辙老了解和王弼道德经注的首个白话全译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老子//苏辙//王弼
译者 李蒙洲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33788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15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1: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