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章乃器
内容
编辑推荐

李玉刚编著的《章乃器》内容简介:章乃器1918年毕业于浙江商业学校(今浙江工商大学)。后从事金融工作,曾在上海任浙江实业银行副总经理。创办《新评论》月刊。1936年5月,在上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发表声明,响应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同年11月,在上海与沈钧儒、邹韬奋等同时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世称七君子事件。1937年七七事变后获释。抗日战争时期,任安徽省政府委员、财政厅厅长等职。1939年在重庆创办上川实业公司和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所,从事经济活动。1945年底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任中央常务委员。1948年底到东北解放区。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粮食部部长,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三届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1957年被划为右派。1977年卒于北京。

内容推荐

李玉刚编著的《章乃器》内容介绍:章乃器(1897~1977),原名埏,字金烽,浙江青田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救国会“七君子”之一,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办人之一,经济学家、实业家、银行家。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粮食部部长,民建中央副主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委。

在20世纪中国的政治舞台上,章乃器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人物。他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是1936年入狱的“七君子”之一:做了新中国的部长,却又在1957年“反右”中被打为“右派”。他的一生跌宕起伏,随着历史命运多舛。《章乃器》较为全面的回顾了章乃器的生平及其学术思想历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传记作品。

目录

前言

题记

第一章 东瓯鹤城叶腊石光

 一 僻地生名邑

 二 青田石之故里

 三 著名侨乡的客家底色

第二章 孝廉书香新学蓬生

 一 章 名小考

 二 举孝廉的“章楷先生”

 三 从塾馆到新学堂

 四 短暂的南京投军

 五 杭州“甲商”的全优生

第三章 初步社会走南闯北

 一 上海:小小的银行练习生

 二 北京:苦闷的象征

 三 旁观五四运动的独特感受

 四 疾病,还是可怕的疾病

 五 一个副产品:《科学的内功拳》

第四章 把论时局尝试问政

 一 创办《新评论》之背景

 二 章 与胡适的思想插曲

 三 揭批国民党政权现状

 四 评论共产党之主义

 五 刊物遭到查封

第五章 个人奋斗 享名沪滨

 — 年前后上海金融业一瞥

 二 个人奋斗小史

 三 参与创办中国征信所

 四 经济学家·大学教授

第六章 术业有攻 卓然成家

 一 关于金融学方面

 二 关于货币学方面

 三 对日本侵华战争的经济透视

 四 论战前农村经济

第七章 呼号救国毁家纾难

 一 国事蜩螗日,疾言斥蒋时

 二 筹组救国会的先锋

 三 毁家纾难,义薄云天

 四 救国会三大动作

第八章 团结御侮七君子狱

 一 章氏同中共关系小说

 二 “七君子”:被捕与入狱a

 三 狱中斗争

 四 宋庆龄与救国入狱运动

第九章 掌财安徽无疾而终

 一 抗日必胜论与民众基本论

 二 所谓“章乃器主义”问题

 三 抗日前线的安徽财政厅长

 四 被蒋介石无辜罢职

第十章 投身实业谠论经济

 一 两个上川公司及其他

 二 抗战大后方经济建设

 三 战时财政金融政策批评

 四 工业化理想及战后建设

第十一章 筹组民建反对内战

 一 大后方族工商业代言人

 二 筹组民主建国会的“智囊”

 三 为民主与和平而斗争

 四 反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

 五 转赴香港继续民主斗争

 六 政治生涯的伟大转折

第十二章 中间道路超然政治

 一 有职业的人的政治运动

 二 “不右倾,不左袒”

 三 政治空想之弥天大梦

第十三章 北上建国主长粮政

 一 初次感受“人民的东北”

 二 再晤毛泽东,协商新中国

 三 投身于建设祖国之中

 四 新中国首任粮食部长

 五 小小插曲:故乡行

第十四章 狂飙天落反右蒙难

 一 形势比人强

 二 反右运动来了

 三 其他“右派”观点

 四 命运的斧头

第十五章 罢官蛰居息影政坛

 一 蛰居赋闲:鉴古与练功

 二 傲骨不改,饱尝冷暖

 三 “翻案”:被撤销政协委员

 四 “前妻”与“后妻”

 五 旷日讼案:经济乎?政治乎?

第十六章 晚年厄运赍志以殁

 一 徒唤奈何:空悲切

 二 无以回避的“文革”厄运

 三 在微曦中故去

试读章节

一僻地生名邑

浙东青田,是章乃器的桑梓地。

青田古属永嘉,与温州等同属古东瓯国。明清至民国,隶属于处州。新中国以后,初属温州,后改属丽水。青田之名,始见于南朝宋郑缉之所撰《永嘉郡记》:“青田县有草,叶似竹,可染碧,名为竹青。此地所丰产,故名青田。”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又谓:“青田县本松阳、括苍二邑之地,景云中析置,因青山以为名。”《清史稿·地理志》亦称:“青田,府东南百五十里,北青田山,县以此名。”清光绪《处州府志》云:“青田山,县北一里,田产青芝,故名。”据上述可知,青田的得名,就是因有青田山,并山下田产青芝。竹青又称青芝,故青田亦别称芝田。此外,由称“景云中析置”可知,青田之置县,当在唐睿宗景云年间。

青田又有鹤城之称。据《永嘉郡记》载:“有沐溪野,去青田九里,中有双白鹤,年年生子,长大便去,只恒余父母一只耳。精白可爱,多云神仙所养。浮丘公《相鹤经》云:‘青田之鹤’。”这大概是最早的史载了。县境内又有太鹤山,后世目为仙境。“何事别寻仙境界,此山原是鹤家乡。”相传,唐代清溪道士叶法善曾隐居于此,并这里养鹤、点易、炼丹、试剑,得道成仙,唐玄宗称其为“上天下天鹤一只”。再晚至清康熙及光绪年间,当地在两次重修县志时,相继沿袭此说而不辍,种种流传而益久。例如,“青田白鹤,昼夜俱飞”,“城北太鹤山白鹤洞,有双白鹤,年年产仔,故得名鹤城”。大约自南北朝以来,便每有记载。准此,“青田号鹤城,以鹤为瑞”。

在地理上青田位居于浙江之东南部(在习惯上浙人一向称其为浙东),为瓯江中下游的一个山区小县。瓯江是浙江省内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闽浙交界的洞宫山西北部的龙泉溪,但它很快便形成一分为二之势:朝东北方向的一支宛延流人丽水,称为大溪;折向东南方向的另一支流至青田,在湖边与另一条小溪会合,称为温溪。顺温溪而下,则水域变得宽阔,水位也较深起来,最后经温州而入于东海。自古以来当地人在习惯上,都是将龙泉溪、大溪、小溪各段合称为瓯江。这条世代养育桑梓的江水,全长几近四百公里,而落差高达一千多米。它蜿蜒曲折,奔流复回,仿若一条天女的银链环绕于万山之间,横斜贯穿于青田全境悠然而过。若沿江向两岸望去,绮丽风光尽收眼底。千峰万壑,层峦叠翠,溪流纵横,山光水色,真是好一派秀水青山,自然天成,更教人遥想东瓯胜景,古今之慨,遐思不胜。

坐落于县城西北35公里处的石门洞,为青田乃至浙东南一带最为著名的标志性自然景观,今人甚至将其列于“括苍四胜”之首(另三处分别为缙云仙都、天台天台山、乐清雁荡山)。所谓石门,是因临江北岸有名龙山、虎山者二,而两山脚下的交汇处,更有鬼斧神工般的旗、鼓两块巨石,兀然劈立,对峙如门,因遂以名。观其外阔,是静平如洗的江面,宛如一面天作之镜;如人其内,则林山清幽古雅,又别成一个神秘洞天。徜徉洞中,宛若游仙,层岩峥嵘,树木繁长;天降飞瀑,气如白虹。依稀蜀道疑无路,仿佛桃源别有天。飞瀑与清溪共舞,鸟鸣与涧声争幽。人间桃花源,世外不二游,简直尽集清幽灵古与奇险野趣于一处。据称,石门洞最让青田人自豪的佳处有二:一是作为人文胜迹的刘基当年读天书处,刘是朱元璋的军师,如三国时期诸葛孔明之智助四处流亡中的刘备,乡野亭长出身的朱也是因了刘伯温之谋划而直取天下。一是作为洞中自然景观之最的悬崖飞瀑,因它从高一百多米的悬崖倾泻而下,形若垂练,溅如跳珠,举目仰视,飞瀑轰然仿佛来自天外。“乱抛雪玉从天下,散作云烟到地飞。”

历史上曾有许多官宦名流与文人雅士到过青田,并留下了大量关于此地山川风物的吟咏之作。据史载,晋末大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曾蹑屐来游,首先发现了石门洞。谢本为文士亦兼名士,流连山水,盘桓林泉,自是他的一大雅好。他在《游名山志》中之第三条,就记下了这个石门洞,并誉之为“东南第一胜”。关于此地,谢还遗诗三篇,其中《登石门最高顶》之五言,便有“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之句。唐天宝年问,有“诗仙”雅号的李太白亦曾游历青田,并留诗二首。《赠魏万游石门并序》为一极长篇之五言,其中有云:“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路创李北海,岩开谢康乐。松风和猿声,搜索连洞壑。”另作《石门留题诗》则日:“何年霹雳惊,云散苍崖裂。直上泻银河,万古流不竭。”诗篇或重怀人,或重摹景,可称大气磅礴,落笔惊风。或是感于李白之怀谢灵运与李邕,南宋永嘉诗人徐照乃不禁而怀李,遂以《石门瀑布》为题,大张其怀古思幽之情:“一派从天下,曾经李白看。千年流不尽,六月地长寒。”北宋名相、大文豪王安石与青田的关联,则完全是因他那篇著名的《石门亭记》。据说,他是受了在此做县令的一位朱姓亲戚之邀,写下了此一佳作。文章短小精悍,阐幽发微,走得仍是宋人借景抒情的惯常路子,不想他的这种“醉翁之意不在酒”,无意中却为青田及其石门景观别造了一番声名。自他以后,特别是偏安之后的南宋,更每有大批名人如秦观、沈括、陆游、文天祥等,纷纷慕名而来。P2-5

序言

中国民主同盟成立于1941年3月,正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国民党独裁统治破坏的危难之际。民盟以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尊重思想自由、提倡依法治国为政治纲领。民盟凝聚了当时绝大多数进步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可谓群贤毕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黄炎培、张澜、沈钧儒、杨明轩、闻一多、李公朴、梁漱溟、史良、胡愈之、楚图南、吴晗、费孝通……这些民盟前辈精英们纵横捭阖、开阔放达,本着知识分子的人文良知和社会责任“奔走国是”,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社会等领域都提出了明确的纲领和主张,将平等、民主、自由的思想播撒在中国的土地上。

在那苍黄翻覆、陵谷变迁的大时代,在那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动荡岁月里,历史的浪潮将中国民主同盟,将有志于民族振兴的贤良才俊推上了风口浪尖,他们在改变中国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他们为历史的进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民主政治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将自己的荣辱与民族存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中国的民主、繁荣奋斗了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探索,至今仍具有巨大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在和平盛世的今天,为了保存这珍贵的历史财富,为了让后ASS住先辈们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他们为国为民、励精图治的奋斗事迹,我们通过多年的精心准备和积累,出版了《民盟历史文献》丛书,这不仅仅是追忆往昔、缅怀先贤,也不仅仅是为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去厘清历史、臧否人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回顾那段曲折的历史,传承民盟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真挚感情;纪念民盟先贤为新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呈现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嬗变和进步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同时也是为了民盟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需要;为了让那些隽永传奇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历史再现后人的眼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民盟历史文献》丛书的出版,是对先贤们多党合作历史的尊崇和传承。

《民盟历史文献》编委会

后记

在《民盟历史文献》丛书付梓之际,掩卷回首,民盟先贤们的音容笑貌挥之不去,不绝如缕,久久难忘。在编辑此丛书的过程中,我们每每被他们为信仰、为理想奋斗的坚定精神所感召和感动。

人不能没有理想和信仰,一个民族也不能没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我们的先辈们,正是怀揣民族富强、人民福祉的赤诚之心,身先士卒、鞠躬尽瘁;凭借自身高尚的人文品格和社会良知,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为中国社会的前途和命运探索了一条新的宪政之路;和平、民主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民主党派所共同追求的理想。

如今,面对着他们的拳拳之心和丰功伟绩,我们感叹!赞叹!怀念!更要继承!

《民盟历史文献》在整个创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厚爱。我们要特别感谢为此丛书孜孜不倦地考证、核实、梳理、完善的各位专家、学者,是他们的认真严谨,才使此丛书能够客观地展现历史的真貌;更要特别感谢中共中央统战部与民盟中央给予我们的鼎力支持和重视,没有他们的指导和帮助,我们不可能完成如此厚重的出版工作任务;还要感谢各省、市、地区的民盟组织,为搜集、挖掘、抢救民盟的历史文献资料做出的不懈努力和贡献;感谢每一本书的作者,是他们的辛勤笔耕和一点一滴的忠实记录,才集成了民盟历史的全貌;感谢为此丛书付出辛劳的编辑以及所有工作人员,感谢你们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

谨以此丛书献给所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者;献给为共和国诞生抛洒了智慧和热血的先贤们;献给那一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峥嵘岁月。

《民盟历史文献》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章乃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玉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64992
开本 32开
页数 5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2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6
CIP核字 2013242165
中图分类号 K825.31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8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0:5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