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呆在原地(与世纪学人面对面)
内容
试读章节

2008年2月27日上午,七时半。深圳弘法寺本焕长老法堂隔壁小餐厅。引路的小和尚请我稍等,说是本焕老和尚要来同我一起用早餐。实话说,我没料到这么快就要见到这位著名的百岁高僧,而且缘分竟是这样开始的,内心不觉有些紧张起来。

为了这次采访,我提前半年开始做“功课”,又得到了广东省民宗委陈绿平主任的支持,他说内地媒体此前还未曾获得采访本焕的机会,这个“第一次”给了《羊城晚报》。

在约定的采访时间的头一天下午,我从广州赶到深圳,直接上山住进弘法寺,当晚同应顺大和尚就采访内容作了详细沟通。山里空气好,不需要太多睡眠,自以为起了个大早,却听院里扫地的小和尚说,本老凌晨四点就开始早课了,不觉惭愧。小和尚将我引到小餐厅,本老就在应顺大和尚的陪同下出现了。我说:“方丈好!”本老操一口湖北官话说:“我是个老和尚。”我心领神会,因为应顺大和尚告诉我本老最喜欢的称呼就是“老和尚”。老和尚的微笑平和而明朗,令人感到了安详。在这过程中,早餐陆续送来。餐桌转盘上,摆放了一大钵水饺,一小钵汤圆,配有四样小菜:豆芽炒木耳、枸杞叶、豆腐皮炒辣椒、土豆丝。小和尚用托盘送来本老的专用早餐,为一小碗饺子,五只;一小碗番茄烧玉脂豆腐,三件;一小碗小米粥。

三人入座。本老、应顺闭目合什祈祷,顷刻毕。

本老捧起了他的小碗饺子,又指着桌上的菜对我说:“吃菜吧。”我正要应答,本老从他碗中夹起一只饺子,送到我的碗里。我受宠若惊,连声说“哎呀,谢谢谢谢!太有福了!”在我不迭声感谢时,印顺为我舀起一勺饺子。我见状忙说:“等等等等,让我先把这只饺子吃了,这是本老给的。”印顺等我吃完这只饺子,为我连舀两勺饺子,我忙不迭声地说:“够了够了,吃不了可要浪费了。”我发现本老和印顺都手捧着碗,低头快快吃,不言语,便问“可以说话吗”,“食不语”,印顺小声说。我知道造次了,小声说“知道了”,赶紧专心吃饭。本老吃完饺子,端起玉脂豆腐,又是先从碗里夹出一颗来给我,才再自己吃。在这连连惊喜中,我紧张的心放下了。本老吃饭,一小碗一小碗地清,每吃完一样,把空碗摞起。

本老饭毕,操着湖北话开始说起了闲话。“今天是对你的特别照顾。”本老说。我指着一桌食物说:“特别为我做的?”“对。平时我在那边吃早餐(手指方丈室),今天你来了,我特意过来陪你。”“哎唷,太有福了,谢谢谢谢!”又似感到不妥,忙说:“我专门从广州跑过来陪您吃早餐。”本老笑起来,问我“你哪里人”。“我湖南人。”“我是湖北的。”“您的胃口很好。我这次采访的都是九十岁左右的老人,多数九十岁以上,您年龄最大,身体最好。”印顺说:“老和尚每天四点钟就起来诵经,一直到晚上十点才睡,天天如此。”

吃完早餐,我们来到隔壁本老法堂。本老在桌前宽椅上坐下,指着倚在一边的小木椅对我说:“你坐这里。”我乐得紧挨着他坐下,一时间竟模糊了佛门与俗世的区别,就像祖孙一对。国家领导人尊他为佛门泰斗

记者:我第一次同102岁的人坐得这么近。

本焕长老:我102岁,减去100岁,我两岁。

记者:我的年龄减去整数,也两岁呢。

本焕长老:那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呢?

记者:您的名字原来是释本幻,后来为什么改成了释本焕?

本焕长老:我原来叫本幻,这个“幻”字是幻化的“幻”,佛教认为一切皆是幻象。为什么改成现在这个光“焕”的“焕”呢?1948年,我接法于虚云老和尚宗下,在他的宗门里,我也是排本字辈的,所以虚云老和尚就给我改动一个字,改为光焕的“焕”。你觉得焕发的“焕”好呢,还是幻化的“幻”好?

记者:在您面前不打诳语,以我个人的喜欢,我喜欢原来那个“幻”。

本焕长老:不错,本来就是幻化啊。呵呵,你还有这种幻化的幻想啊。

记者:那您呢?您自己喜欢哪一个名字?

本焕长老:不是我喜欢不喜欢的问题。当然我喜欢以前那个“幻”。本来幻化有幻化的作用,光焕有光焕的作用。虚云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我光焕佛法。1948年我在南华寺接了他的法,第二年做了南华寺的方丈。那时虚云老和尚111岁了,他从百里之外的云门寺步行来为我送方丈座。

记者:南华寺是禅宗六祖惠能弘扬南宗禅法的道场,之后形成了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五大流派,因此南华寺有“祖庭”之称。您在南华寺接虚云老和尚的法,成为禅宗临济宗的传人,您是第几代?

本焕长老:第44代。

记者:现在临济宗的规模有多大?

印顺法师(本焕长老的弟子):目前中国禅宗大多数都是临济宗。

记者:本老,在您的经历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来果禅师。他对您的影响又是怎样的?

本焕法师:来果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齐名,是当代禅宗两大宗师,都是已经明心见性了的。1930年我到了扬州高曼寺,在那里参禅七年。来果老和尚对我最好,教导我苦修苦练。我给他当过侍者,也当过衣钵,他要我在高曼寺当方丈,可是我发愿去五台山修行。

记者:据说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同本老的缘分也很深。

印顺法师:1986年落实宗教政策,广州光孝寺庙产归还佛教界,是赵朴初居士礼请本老出山任光孝寺住持的。光孝寺是达摩初祖东来创立的禅宗祖庭,地位崇高。当时庙宇年久失修,佛像法器严重毁坏。在主持光孝寺的十多年中,本老不负使命恢复了光孝寺。本老先后修复和新建的寺庙共有11座,修建深圳弘法寺时,也是赵朴初居士亲自礼请本老再度出山主持大局的。

记者:本老出自前辈高僧门下,自己也修成高僧了,现在是弘法寺的镇寺之宝了。

P2-4

目录

释本焕:百岁老和尚的百年佛缘

杨绛:不愿做敲锣打鼓的事

季羡林:辞了三顶帽朴厚一学人

侯仁之:一个守望大地的人

王为一:中国电影史“活化石”

贾植芳:最后的“胡风案骨干分子”

任继愈:静水深流凤毛麟角

饶宗颐:大隐于市一鸿儒

钱谷融:知识分子要做人民的良心

王元化:容纳王元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叶嘉莹:缪斯神坛的护诗女使

陆广莘:医者最高境界:上工治未病

汤一介:自由的思想最重要

乐黛云:与最好的导师相伴同行

李学勤:自述质疑“疑古派”的学术历程

阮仪三:执拗的古城守护者

樊锦诗:保护敦煌,一生就做这一件事

序言

知识分子的“原地”

这是我的工作,但又不完全是工作。如果仅仅为了工作,不需要做那么多功课,采访那么多内容。应该说,这是兴趣所在。我在新闻媒体工作29年,前10年在《广西日报》担任文学编辑和文化记者;后19年,在《羊城晚报》干时政和科教文新闻。在我50岁的时候,管理干部年轻化的时代潮流到来了,我从部主任位置上退出,选择重新当记者。于是,在退休前的最后3年里,我做了这件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访问中国的文化老人。

这是从2006年初开始的工程,我开始寻访那些尚存于世的文化老人.他们处于中国人文科学领域的顶尖位置,其中像饶宗颐、季羡林、任继愈、杨绛、贾植芳、侯仁之等都是90多岁的老人了,年纪最大的是禅宗临济宗第44代传人本焕长老,当时他102岁。他们中相当部分人出生时,慈禧太后还在世,这是一种特别奇特的感觉。每当在他们身边坐下,仿佛坐在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江旁边,这是我最为期待的时刻。

这些文化老人,任何一人都是一本大书。同他们聊,会生出一种遗憾,就是可惜不能常常随从他们左右。有时候,好不容易找到名单上的电话,可是人已于不久前逝去,永远地带走了他们的故事,比如钟敬文。于是,我踩着生命的脚步拼命追赶,赶上他们了,就坐下来聊一阵,有如坐在生命长亭,那是一个可以暂时歇歇脚,讲讲往事的地方。他们把一生经历都浓缩在这貌似随意,却意蕴隽永的交谈中了。每当这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尽量在他们身边多坐一会儿。所幸的是,那时我已经不是一线记者,心态已从浮躁状态有所剥离,看问题的角度也有所不同。我醉心于面对面倾听他们从容诉说,准备好的采访提纲有时也就搁置在一边,因为我们的谈话内容,已经超出事先的计划,我已被领入到一个更为迷人的境地,看到了另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

采访这些老人是困难的,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我自己的问题。尽管他们大部分属于社会科学界,但各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其中多数领域于我而言非常陌生。他们不会同我讲基本的东西,那都是需要我自己去做功课的。如果我的提问击中了他们愿意重视的话题,他们就会打开话匣子,在我面前敞开一扇历史之门,甚至打都打不住(当然我巴不得他们多讲,可是往往有家属或保姆在一旁紧盯着时钟,生怕谈久了会累坏老人。我最担心的是如果问来问去都不到点子上,他们就要去睡觉了)。所以,我特别重视谈话前做功课。我得看书,查资料,做笔记,找学界人士作前期“备课”。打下了这样的底,才能去揣摸哪些话题能形成交谈的兴奋点,从而理出思路,列好提纲。

我所接触的这些文化老人,大多数具有自由知识分子之特质,这是我尤为敬重他们之处。即使有一些看来一度同“意识形态”贴得很近的人,骨子里面也仍然向往自由。我曾倾听汤一介先生谈到他在“文革”中参加北大“梁效”写作班子的经历,痛苦的回忆和深刻的反省令我震撼。当他以沉静的声音说出“自由的思想最重要”时,我感觉那是内心深处爆发的一声呐喊。同他们相对而坐,我曾有过一个感觉,好像他们是一块钢,曾被历史的手臂扭曲,扼颈之力稍一松弛,就又回到了原地。我一直在想,这个“原地”是什么?至少,它意味着不变。在思想或精神领域,总有一些东西是永远不变的,即使处于万物速生异变纷呈的时代,也有那么一些人愿意就在原地呆着。他们以一辈子的学术人生告诉我,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而不是别人要求的方式)去生活,去思想,去做事,这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地”。在人类所有愿望中,这是多么贴近人之本性的要求,即使遭遇扼颈之危,也无法将其泯灭。为何如此说道?因为即使已经百岁高龄的中国知识分子,也无人能够有如饶宗颐先生那样的幸运,可以免除意识形态、阶级斗争的羁勒,可以免除时代大潮的裹胁而倾注毕生精力以探求真知。尽管如此,他们毕竟是受到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熏陶的一代,是曾经耳濡目染中国最纯粹的前辈文化大师独立自由风骨的一代,他们于内心保留了一间纯净的书斋,对理想执著于坚守。也正因为如此,当经历过十年、二十年的历史劫难之后,他们仍能凭借着强烈的自省意识,重新爆发思想创造力,加倍地焕发智慧之光。

还记得那是在2006年冬,香港所有高校联手为饶宗颐先生庆贺九十大寿,这是莫大的尊荣。那天采访完,已是深夜,坐进被中,把手提电脑搁于膝上,这样的句子从脑海里涌了出来:

2006年12月14日,香港维多利亚港湾著名的会展中心灯火通明。这个晚上,香港的主角是一位九秩学者——饶宗颐先生。

国家领导人许嘉璐、特区首席行政长官曾荫权、华人首富李嘉诚、中联办主任高祀仁、学界名流、知名作家……全都甘当陪衬——在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九十华诞之际,舞台灯光为他而聚焦。

所有枯灯独坐、皓首穷经的日子都退隐到幕后,他与等身著作相伴而来,走到盛宴中央,拱手一揖,对众人说:“无量感恩!”我一直认为这些句子融入了对所有那些执于理想、甘于坚守的人们的理解和认知。对他们了解多了,有时就会这样想:让漂浮的泡沫往前去吧,就在水湾安静呆着,这样很好。

2008年夏初,我同我的一群文化教育界朋友聚会,一位教授朋友对我说,年初他介绍我采访他的博导王元化,这可能就是导师最后的绝响了。王元化病危了,他刚去上海探望过他,情况不是很好。到了4月份,就传来王元化和贾植芳先后去世的消息。这年秋初,同事打来电话,说季羡林和任继愈刚刚去世。说实在的,我不是很惊讶,他们都是过九望百之人啊。可是我的内心为何仍然有着如此深切的惋惜?他们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而标本般存在着,标本没有了,永远失去的将会是什么?

2010年底,我退休,决定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新整理这些原始录音和文字笔记,让它们基本保持原貌而留存。当有一天,人们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或许会思考一些问题,会想:“哦,他们曾经说过这些话呢。”

安静地坐下来,回过头一句句重读那些对话,仿佛重新回到了与那些智慧老人相对而坐、娓娓交谈的场景。有时读到某一段对话,心里会猛地一咯噔,就想,怎么不在这个问题上继续追问下去呢?从某种角度上说,这种采访永远都是有遗憾的。很有意思的是,在这重新的阅读中,心理不期然地发生着一些变化,似乎比当时更能领悟其中一些话语中的机锋,更能体会言语的本意。就想,当时怎会把这节忽略了?这是因为没有了工作的负累,变换了一种心境的原因吧。如果说,当年在为报纸供稿时,必须考虑新闻纸的特点,必须重视“即时”、“新鲜”以及版面字数诸多要素,并以此作为标准作出取舍,那么现在,基本完整的原始对话,能够还原他们的真实想法,能够还原一些历史真相,也更能体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格,以及他们从漫长人生经历中凝聚而来的智慧。

整理这些原始采访笔记,用了一年多时间,慢慢地做,也不着急。他们都是年事很高的老人,记忆也会有误,核对、查实相当花时间。而且.他们谈到的一些内容,我自己若是不懂的,也要先搞懂,所以恶补知识也是必须的。现在终于完成了,感觉上像是又读了一次大学,而且学得相当杂。尽管如此,我学问终究肤浅,想必仍然有错,若不幸果然,先于此致歉了。

当初,同报社领导商谈这个选题的时候,报社领导要求我带一带年轻的记者,目的是能够延续羊城晚报的业务传统。也因此,青年记者邓琼参与过其中一些题材的采访。比如对饶宗颐、季羡林、任继愈、樊锦诗、叶嘉莹的采访她都在场,我们一起工作的时间紧张、充实而又快乐,那是一段永远难忘的回忆。

樊克宁  2012年8月

内容推荐

《呆在原地(与世纪学人面对面)》记录本焕长老、饶宗颐、季羡林、任继愈、杨绛、贾植芳、侯仁之等文化大师的心路历程。在思想或精神领域,总有一些东西是永远不变的,即使处于万物速生异变纷呈的时代,也有那么一些人愿意就在原地呆着。他们以一辈子的学术人生告诉我,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而不是别人要求的方式)去生活,去思想,去做事,这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地”。在人类所有愿望中,这是多么贴近人之本性的要求,即使遭遇扼颈之危,也无法将其泯灭。《呆在原地(与世纪学人面对面)》由樊克宁所著。

编辑推荐

《呆在原地(与世纪学人面对面)》——《羊城晚报》首席记者樊克宁访问文化老人的精神之旅。本焕长老、饶宗颐、季羡林、任继愈、杨绛、贾植芳、侯仁之等文化大师的心路历程。

基本完整的原始对话,还原他们的真实想法,还原一些历史真相,也更能体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格,以及他们从漫长人生经历中凝聚而来的智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呆在原地(与世纪学人面对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樊克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084053
开本 16开
页数 3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0
17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