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放逐与重建》由谭五昌所著,本书堪称最新最近的一部诗歌断代史。作为对“第三代诗歌”进行历史、文化、美学综合研究的诗学专著,它通过理论话语的宏观梳理和对代表诗人的精到分析与解读,全面呈现“第三代诗歌”的思想艺术原貌与发展历程,对当代诗歌予以极富学术价值的“还原式”研究。
图书 | 诗意的放逐与重建/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诗意的放逐与重建》由谭五昌所著,本书堪称最新最近的一部诗歌断代史。作为对“第三代诗歌”进行历史、文化、美学综合研究的诗学专著,它通过理论话语的宏观梳理和对代表诗人的精到分析与解读,全面呈现“第三代诗歌”的思想艺术原貌与发展历程,对当代诗歌予以极富学术价值的“还原式”研究。 目录 序言 谭五昌 导论80年代先锋诗的内部转型: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歌” 第一章 “第三代诗歌”的文化意义与精神景观 第一节 “第三代诗歌”的社会与历史批评 一、喧哗与骚动:“第三代诗歌”崛起的外部表征与内在动因 二、断裂与转向:沉寂或躁动背后的“意识形态焦虑”与商业影响 三、秩序的生长:“第三代诗歌”的演化趋势与自律现象 第二节 “第三代诗歌”的文化阐释 一、“第三代诗歌”与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化关系辨析 二、“异端色彩”与“叛逆姿态”:“第三代诗歌”的文化价值取向 三、艰难的转型: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分化与互渗 第二章 新型理论话语与诗学主张 第一节 “女性写作” 一、“他者”话语的本土性转换与生成 二、女性的精神世界与艺术景观 第二节 “知识分子写作” 一、文化转型年代的诗与思 二、“知识分子写作”的精神向度与话语方式 第三节 “中年写作”: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新型理论话语 第四节 “个人写作” 一、告别“群体写作”与走出80年代 二、“众声喧哗”:“个人写作”的形式向度 第三章 审美革命与话语转换 第一节 审美革命:新的审美原则与美学意向 一、反崇高与非崇高 二、从审美向“审丑”的偏移 三、反和谐与非和谐 四、“客观神秘感”的凸现 五、“悲剧”与“喜剧”:中性调和或双重变奏 第二节 话语转换:新的语言观念与艺术实践 一、语言的直接性与“及物性写作” 二、“语言还原”、“语言革命”与“本真性写作” 三、语言的狂欢、亵渎与后现代趣味 四、词语崇拜与语言本体性的艺术追求 第四章 “第三代”诗人诗歌写作的群体归类与个体解读 第一节 平民立场与先锋姿态 一、“他们”:韩东与于坚 二、“非非主义”:周伦佑、蓝马、杨黎、何小竹 三、“莽汉主义”:李亚伟、胡冬、万夏 四、“另类”的“摇滚诗人”:伊沙 第二节 古代精神与浪漫诗意的歌吟 一、郑单衣 二、柏桦 三、黑大春 第三节 面向人生的艺术“朝圣” 一、王家新 二、西川 三、陈东东 四、欧阳江河 第四节 心仪神性的“先知”歌者 一、海子 二、骆一禾 三、戈麦 后记 附录:主要参考书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诗意的放逐与重建/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谭五昌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昆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39010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0 |
出版时间 | 2013-01-01 |
首版时间 | 2013-01-01 |
印刷时间 | 2013-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22-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7.1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6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