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先生长期关注中学语文教育,既对各种教学弊端痛加批判,也兢兢业业地专注于研究建设。《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是他的新著。该书对目前甚嚣尘上的“读者中心论”和教条主义的“多元解读”作出了严峻的批判,可视为作者近十年致力于建构中国学派的文本中心论的小结。
图书 | 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新时期语文教育名家论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孙绍振先生长期关注中学语文教育,既对各种教学弊端痛加批判,也兢兢业业地专注于研究建设。《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是他的新著。该书对目前甚嚣尘上的“读者中心论”和教条主义的“多元解读”作出了严峻的批判,可视为作者近十年致力于建构中国学派的文本中心论的小结。 目录 总序 /1 自序/1 理论批判和建构篇/1 语文教学的严峻挑战和机遇 /3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问题/10 理顺传统、遵从实践,修正西方教育理念 /19 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和调节 /33 多元解读和一元层层深入/54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64 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文本解读的深度 /85 经典文本的历史性和当代性贯通问题/94 段落大意的误区和“意脉”的层次分析/102 具体分析的理论背景和历史误区 /112 经典文本微观分析篇/119 《孔雀东南飞》:情感因果/121 从《春江花月夜》看“意境”的整体美 /134 从李白《下江陵》看绝句的结构/143 论《长恨歌》的“恨”/160 《琵琶行》:静态视觉图画和音乐过程、停顿之美/177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赤壁豪杰风流之梦/192 《桃花源记》:八个方面的美/208 《小石潭记》:诗意境界和散文现实的矛盾/218 武松的人性和神性/226 古典小说的英雄无性和猪八戒的喜剧性 /236 《范进中举》的双重喜剧性/257 《祝福》:礼教的三重矛盾和悲剧的四层深度/267 《孔乙己》:没有悲哀的悲剧,没有喜悦的喜剧/281 《十八岁出门远行》:踏上人生的旅途,寻找精神的“旅店”/293 安娜·卡列尼娜回家看儿子 ——感情冲击听觉、记忆、动机发生变异的奇观/303 《项链》:一个人物的两个自我/312 《最后一课》:渺小的人物和崇高的主题 ——从心理层次看短篇小说的结构 /325 《背影》:爱的隔膜和难言之隐/335 《荷塘月色》: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346 《故都的秋》:悲凉美、雅趣和俗趣/357 《听听那冷雨》:听出整个生命的文化记忆/369 《跑警报》:在灾难面前的深度幽默/377 《再别康桥》:无声独享的记忆是最美好的音乐/382 《死水》:“以丑为美”的艺术奥秘/395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新时期语文教育名家论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孙绍振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87080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0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4 |
出版时间 | 2012-09-01 |
首版时间 | 2012-09-01 |
印刷时间 | 2012-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3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633.302 |
丛书名 | |
印张 | 2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东 |
长 | 230 |
宽 | 150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