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京津冀近代戏曲发展流变研究 以天津戏曲为中心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以天津戏曲为中心,围绕京津冀近代戏曲的发展流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赜:细致梳理了纷繁的京津冀近代戏曲文献资料,尤其对一些散见于民间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了精心整理和耐心挖掘,对各剧种名演员、代表剧目、表演艺术、演出场所、文化习俗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个案分析,研究这些作品反映出的时代因素、作家心态和审美情趣,进而总结京津冀近代戏曲的美学风格;同时厘清主要剧种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的发展脉络,并深入探寻其中的规律,对这一地区近代戏曲繁荣的文化、社会背景做进一步分析,全面探讨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在京津冀地区发生、发展、兴盛和衰落的内外部原因,进而总结其传播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更为精准地确立京津冀近代戏曲在戏曲史和文化目前的地位,并探讨戏曲与天津当代城市文化的历史渊源,把戏曲研究与近代的文化史、社会史紧密结合,发掘文学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 目录 绪言 第一章京津冀近代戏曲的发展流变 第一节京津冀近代戏曲发展轨迹概说 第二节京津冀近代戏曲演出剧目概览 第三节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在近代天津的发展 第四节一曲慷慨悲歌:抗战时期的天津剧坛风貌 第二章从冀东平原走进天津卫的评剧 第一节名伶辈出,班社林立 第二节集编、导、演于一身的评剧奠基人成 第三章京津冀近代戏曲对古代文学经典的改编 第一节精彩纷呈的京剧“三国戏” 第二节成兆才对明清小说的出色改编 第三节名著改编的成功典范:近代戏曲中的“聊斋戏" 第四节民国时期京津冀戏曲舞台上的“红楼戏” 第四章从戏台、茶园到剧院:天津近代戏曲演出场所及其变迁 第一节天津戏曲演出场所变迁 ……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京津冀近代戏曲发展流变研究 以天津戏曲为中心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郑秀琴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6308392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20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307000 |
| 出版时间 | 2022-08-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22-08-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J809.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