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提问荀子/提问诸子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一问

有关您生平的文献资料,留存的并不怎么丰富,但还是有一些足资参考的文字的。除《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较为完整的论述外,在《战国策·楚策》中有一些零碎的记载,在《韩非子·难三》中有“燕王哙贤子之而非孙卿,故身死为僇”一语,另外刘向编著有《孙卿书录》,韩婴著有《韩诗外传》,都有一些很有价值的东西,在桓宽著《盐铁论》的《论儒》和《毁学》两个篇章中,对您早年和晚年的生平行踪也有所记述。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中也说到您中年时期的一些活动状况。在您看来,这些文献中,哪些资料是最应受到后世学者重视的?

荀答:最应重视的当然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了。虽说关于我的传记文字在这里只有短短的192字,但那可是字字珠玑的192字啊!从少年时期的“游学于齐”,到青壮年时期的“三为祭酒”,到被人所谗后的“适楚”,到“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到晚年的“序列著数万言而卒”,直到最后“葬兰陵”。幼而成,成而壮,壮而老,老而死,大致上较为完整地勾勒出了我的人生轨迹。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小传,我的人生就完全成为一团迷雾了。

还有一点也很值得引起重视。我生于公元前313年,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35年,其间的时间差只有180年。司马迁写我的小传的时候,除了依据相关的文字资料外,也会有许多口耳相传的东西。由于相去年月较近,可靠性也必然要大些。再加上司马迁是一个严肃的史学家,讲求“言从事出”,讲求“事核文直”,讲求“誉实毁真”,因此,他所书写的这个小传应该是靠得住的。

二问

对您的出身姓氏,史籍的记载似乎有点杂乱。《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史记·李斯列传》以及《史记·春申君列传》称您为“荀卿”或“荀卿子”,提法略有差异,意思还是一样的。而就是您自己的作品《荀子》中的《儒效》、《议兵》、《强兵》、《尧问》等篇章中,只称“孙卿”。《韩非子》、《战国策》、《韩诗外传》、《刘向叙录》、《汉书》、《盐铁论》、《风俗通义》等书籍中时而称“孙卿”,时而称“孙子”。这里有姓荀还是姓孙之别,先生,造成这种混乱的缘由何在?  荀答:文献资料上的不同说法,引起了学界的争议。

司马贞《史记索引》、颜师古《汉书注》均以为荀子本姓荀,后改姓孙。为何有此改动呢?《索引》的作者以为,《史记》一书初流通于汉昭、宣年间,昭帝名刘弗陵,没有什么妨碍,而宣帝名刘询,为讳汉宣帝名,故改“荀”为“孙”。这种解说一度颇有市场。

可是,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人们又产生了疑问:难道当时真有此类避讳制度吗?清代王先谦在《荀子集解》中引述谢墉语说:“汉时尚不讳嫌名。”这是符合实际的。那么为何原来的荀子,后来变成了孙子呢?谢墉得出的结论是:“盖荀音同孙,语遂移易。”这样回答似乎大致上还过得去,在历史上由于语音相通而易姓的,也不乏其例。

三问

如此作解,当然不无道理,但是总感到尚不够圆满。就说“荀”、“孙”相通吧,你总得回答这样的问题:“荀”不是个小姓,“孙”更应说是个大姓,天底下那么多姓“荀”和“孙”的,是全都相通的呢,还是部分相通的呢?请先生作出明示。

荀答:这的确是个问题。要回答清楚这个问题,看来很有必要对孙氏的来龙去脉作一番考稽了。查史料,孙氏有三个来源,他们是互不相关的三族:一族在楚,一族在齐,一族在卫。而荀、孙相通的“孙”氏,是在卫。《元和姓纂》在《孙氏》条下,有这样的记述:“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楚令尹孙叔敖及荀况并为孙氏。”王先谦还引述胡元仪的说法:“盖(孙卿)为周郇伯之遗苗。郇伯为公孙之后或以孙为氏,故又称孙卿焉。”两者说法基本相合,证明荀子乃周文王血脉。

四问

按您说荀、孙相通的一脉在卫国,那您应该是卫人,而太史公在您的本传中明明白白地写着“荀卿,赵人”字样,是太史公有所粗疏,还是别有缘由,请先生给予明确的回答。

荀答:这与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征战和兼并的形势有关了。卫国在西周时,有一定实力,也算是重要的诸侯国之一。但到春秋时,屡被北方的翟国所侵犯,屡战屡败,终于沦为当时的三等小国。这时,地处三晋的西邻赵国不断强大起来,并逐步对卫国实施蚕食。公元前372年,也就是大约我出生前半个世纪的时候,赵大举伐卫,夺取卫国七十三邑。七年以后,赵国又夺得卫国的甄地。这样,卫国的大部分土地都并入了赵国,原先的卫国人,也大多成了赵国人。在我的父亲一辈人的时候,我家已算是赵国人了。因此,太史公说我是赵国人,最后终于兰陵,这些都是不错的。

五问

在《史记》的诸多篇章中,零零星星地提到荀卿的有十三次之多,但都只称“荀卿。不著其名。可是,现在都说“荀子,名况”,此说的出典何在?

荀答:的确,在《史记》中没有提到“荀子”的名字,只是以“荀卿”统称之,并说我在稷下学宫“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在战国时期的一些著作中,也没有提及我的名字。直到西汉的刘向,在他的作品中始言“孙卿名况”,后人就沿用了下来。刘向其人,主要活动期是在汉宣帝时代,担任过谏议大夫等职,曾经校书天禄阁,以博学多才著称于世,著述甚丰。他在皇家图书馆中长年累月的钻研,说“孙卿名况”必有所据,只是他没有点明出处罢了。他还说,称孙子为孙卿,不是因为他真的当过哪国的卿士,而“实为美称”,正如“称荆轲为荆卿、庆卿一般”,这也是很有道理的,后世大多学者认可此说。P2-6

后记

为了提高国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一块砖、加一片瓦,我们花费了数年时间编纂了这套定名为“提问诸子”的丛书。我们的人手不多,写作这样大部头的书稿实在有点勉为其难。好在大家都有决心.齐心协力地干,几易其稿,现在终于可以面世了。

有朋友看了样稿后赞道,这是对国学精当的阐释和大胆的浅化。这当然是同道的过誉和奖掖,对我们来说实不敢当。国学博大精深,涵盖了中国固有的文化和学术,除我们涉及的子学外,还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方面的传统文化。若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若以思想分,先秦时期就有所谓的“诸子百家”,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思想体系。我们触及的只是整个国学中的冰山一角,岂敢以偏概全?所言‘精当的阐释和大胆的浅化”,倒确是我们的初衷之所在。这个“子”那个“子”,历代统治者为了一己之利,早已把他们涂抹得面目走样了,为文化自觉和自信计,非得还其原本的真相不可。在“精当”两字上,我们确是花了不少气力的。至于浅化,那更是当务之急。“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应是国策。既然这是关乎“全民”、“国家”的事,岂有不浅化之理?

需要说明的是,本丛书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除了笔者的努力外,丛书主编黄坤明先生在选题和框架构想的设定上功不可没。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及诸子故居所在地纪念馆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和照片,也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意见。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采纳了张晓敏、江曾培、李国章、陈广蛟、秦志华等先生的许多真知灼见,有关编辑胡国友、刘寅春、李梅、李琳、贺寅、周俊、金燕峰、孙露露、王华、王凤珠等作了精到的修饰和校正,在图文合成中,得到了梁业礼、王轶颀、本本、曾初晓、卢鹏辉、卢斌等的帮助,倪培民教授为丛书简介作了英文翻译,在此一并致谢。

当然,由于作者学力有限,必有偏差、失当和粗疏之处,在此诚望方家好友不吝指教,以待重版时修正。书中的图片有的是请友人实地拍摄的,有的是购买或有关方面赠送的,在此表示谢意外,谅不一一注明了。还有极个别图片已多处使用,且署名不一,实难确定作者。有的图片虽经寻访,但仍然找不到原作者。日后这方面的工作如有所进展,定当按相关规定付以稿酬。

作者

2011年10月18日

目录

第一章 最为老师

第二章 天人相分

第三章 化性起伪

第四章 隆礼尚法

第五章 富国裕民

第六章 综汇百家

第七章 千秋苟学

后记

序言

读诸子百家书,发觉古贤的思维模式有一个显著特点:善于提问。“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yì)》)这个典故是人们熟知的。说孔子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提问频率之高,问题触及面之广’使亲历其境的人们感到惊异:都说孔子知礼,怎么还提问不断呢?面对发问,孔子的回答既简洁又精彩:“是礼也!”其意是讲,我是个善于提问的人,善于提问才使我真正知礼啊!这是发生在孔子早年的事。“三十而立”后的数十年间,无论是教学弟子,还是答问友朋,或者与列国君臣周旋,孔子都喜欢用提问的方式来探求真知。在诸子中,孔子的影响是最大的,用司马迁的话说,是“学者宗之”的。正因为如此,孔子倡导的提问式思维模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成为中华文化的好传统。

提问对人来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会使人兴奋,使人坐卧不安,使人有索解的欲望,使人有不倦的探求精神。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任何一个人都永远生存于提问和被提问之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提问是驱动思想发展的真正的“永动机”。

我们常说,理论始于问题,科学始于问题,我们又何尝不可以说,学习始于问题呢?

我们常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还要难,其价值也往往更大。善于提问,敢于提问,正是孔子等先哲留给我们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

我们着手策划这套有关前贤先哲的丛书的时候,孔子等先哲倡导的“提问”思维模式一下激活了我们这些后学的思维。先哲们的思想是不朽的。为何不把先哲请到“前台”进行访谈呢?他们的身世如何?他们是怎么生活和学习的?为了传播学说,他们又是怎样远行千里的?说是学习,他们有没有实际意义上的课堂?他们手里捧着的又是何种意义上的“书本”?他们四处游说的学术主旨是什么?……甚至他们穿的服饰、吃的食品、驾的车辆都会在我们的心头形成一个个有情有趣、有滋有味的问题。

有鉴于此,我们将这套丛书取名为“提问诸子丛书”。这里有跨越时空的对话、通俗流畅的语言、富含哲理的剖析、见解独特的解说、图文并茂的装帧、考之有据的典章、实地拍摄的文物图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冀望读者能喜欢这套独具特色的图书。

黄坤明

2010年春于杭州

内容推荐

《提问荀子》由陈志坤、陈雪良编著。

《提问荀子》简介:荀子和孟子是孔子身后并世而起的两位儒学大师。他们都以孔学的当然继承者自任,都以儒学的卫道者自许。可是,两人的历史命运却不相同。孟子被赞为“醇乎醇者”的正宗大儒,最后被抬上“亚圣”的高位,而荀子先是有人说他“大醇而小疵”,随后又被人视为“异端”。

其实,荀子自有其在学术史上不可替代的价值。他的“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人的自我解放史上怎么评价也不为过。他提出了“性恶论”。他的“四海之内无客礼”的大一统观,他的“上下俱富”的治国观,他的“涂之人皆可以为舜、禹”的修身观,他的“无处不可学,无事不可学,无人不可学”的学习观,都具有传世的意义。

荀子可以说是学于儒而背儒,他综合百家之学,通过解诸子之蔽,取百家之长,建立了综合诸说并以追求“名实相符”为特点的荀学。苟学“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在之后的两千年间影响巨大。“观其善行,孔子弗过”,“德若尧禹”,苟子是不朽的。

编辑推荐

提问对人来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会使人兴奋,使人坐卧不安,使人有索解的欲望,使人有不倦的探求精神。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任何一个人都永远生存于提问和被提问之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提问是驱动思想发展的真正的“永动机”。

由郭志坤等著的《提问荀子》是提问诸子丛书之一。本书分七章,内容分别为最为老师,天人相分,化性起伪,隆礼尚法,富国裕民,综汇百家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提问荀子/提问诸子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志坤//陈雪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503232
开本 16开
页数 1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65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5
16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