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2013(关键问题)
内容
试读章节

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为何不同步

陈志武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崛起的成就非常突出。1980年中国GDP相当于全球GDP的4%,2006年已上升到约16%0跟印度相比。1980年时中国人均GDP约是印度的2/3,1990年时,两个国家人均GDP相等,1990年后中国人均GDP开始超过印度,今天中国人均GDP几乎是印度人均GDP的两倍。

但是在这个成就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结构上的问题。

先看消费。1952年中国民间消费大概是GDP的69%,接近今天美国民间消费占美国GDP71%的水平;到1978年,中国民间消费相当于当时GDP的45%,但到最近,这个比例却下降到36%左右。而相比之下,政府开支占GDP的比重,从计划经济时期的16%左右,已上升到最近的约30%。如果将预算之外的政府税收与开支也算入,会更明显。

再看收入。《人民日报》不久前的一篇文章讲到,从1993年到2007年,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从49.49%下降到39.74%,降了差不多10个百分点。而《新京报》做过一个估算,数字更为惊人:劳动收入占GDP比重从1983年的峰值56.5%,下降到2005年的36.7%,22年的时间内下降了20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跟我们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比较一致的,即劳动者收入占总体国民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

曾有两个美国人写过一篇关于中国制造业、就业和报酬变化情况的论文。他们估算,中国制造业工人一小时的薪酬,大约相当于美国同行业工人一小时薪酬的3%;跟中国最接近的是菲律宾,其制造业工人报酬差不多是美国制造业工人的6%;墨西哥约是美国制造业工人的12%。很多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的竞争优势,劳动力成本很低,而且劳动力数量大。但是到今天,这个优势是不是还有必要再维持下去?如果再维持下去,这个优势势必变成中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长久劣势,因为劳动力成本长久低廉的结果会抑制许多领域的良性发展,包括格杀技术创新的动力。

P26-27

书评(媒体评论)

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与反改革的力量交锋日益激烈。从某种意义上讲,此后的改革比改革初期更为艰难。改革初期的阻力主要来自意识形态,而此时则主要来自既得利益;改革初期的措施有帕累托改进的特性,而此时国有垄断企业和政府部门已经享受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改革会损害它们的利益。推动国有垄断企业和政治体制改革,意味着政府要对自身进行改革,改革由此进入更为艰难的攻坚战,进度明显放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

在当前这种改革开放的状态下,无论采取怎样的宏观政策,我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都将无可挽回地继续下降。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回到小平同志所确立的改革开放状态,而是一味空谈,拖延时间,经济和社会的问题不断积累,有可能超过我们脆弱的社会结构所能承受的范围。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

如果以农民的纯收入作为基数,2009年的财政税收约为6万亿元,等于13.8亿农民一年的纯收入。整个中国的农民数量还没有那么多,这更说明政府得到的钱是多得多么离谱。

如果征税权力不受限制的话,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只会继续下降,这个局面将无法改变。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陈志武

政府本身,到底是服务还是管理,也是一个核心的问题。服务型的政府,是以管理为主,还是以 服务为主?是代表部门利益,还是代表利益集团的利益,还是代表地方的利益,还是代表全社会的利益?现在,改革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是利益集团的问题,而且存在着国家利益被部门化、政府化、政党化的情况。这些下一步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在地方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已经开始触及了。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教授王名

目录

第一章 成长烦恼:中国之瓶颈

 中国经济如何打破减速魔咒  

 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  

 土地流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为何不同步 

 中国经济为何被拖入今日困境  

 中国通货膨胀的经济逻辑与治理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是什么让中国人不满意 

第二章 民生愿景

 新医改两面大旗  

 廉租房之弊:西方的与中国的  

 农民工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应对 

 中国的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  

 如何构建全国一体化的社保体系 

 户籍制度改革的误区与突破口 

 为什么中国政府税收连年超高速增长 

 分税制的完善在于财权与事权的统一  

第三章 转型之维:中国之展望

 新国进民退风险与改革攻坚战 

 寄望权力不如变革体制 

 转型陷阱:中国面临的制约 

 农民新命

 新世纪的伦理纲常 

第四章 改革道路

 危险的自我陶醉 

 大扩张后国企何处去   

 真假改革的试金石  

 司法改革的困境与路径  

 中国司法改革的现实与未来 

 公共事件中的中国律师角色 

 土地制度改革与修法建言  

 打黑除恶与国家强制力的正当运用  

 不需要另起炉灶,再造一个顶层设计 

 提出顶层设计的意义非凡 

 拓展地方改革空间 

 

第五章 社会重建

 NGO 与治理理念:分享治理权的中国经验  

 微博:看客如何实现落地 

 刚性稳定:中国社会形势的一个解释框架  

 社会改革两头热

内容推荐

2013年,中国经济必将面临重大调整,公众有理由期待,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领导班子将会锐意改革。在此关键时间点上,财新传媒与线装书局合作,继去年的《中国2012:寻找真实的成长》之后,推出《中国2013:关键问题》一书。

因应着中国的复杂情况,胡舒立和王烁主编的《中国2013(关键问题)》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着意于摆事实、讲道理,极少空洞的宏大叙事。虽然对国情、改革和中国模式等问题有基本的价值判断,但是这本书仍旧保持了开放的态度。值得一提的是,吴敬琏、陈志武和许小年等作者,皆是一时之选,进一步保证了文章的品质与权威性。无论精读还是选读,不同需求的读者都会从中找到自己关注的焦点。

编辑推荐

未来中国将往何处去?走向一派繁荣昌盛,还是走向经济崩溃?胡舒立和王烁主编的《中国2013(关键问题)》将为您揭露增长受阻、民生告急、转型维艰、改革停滞不前的真相关键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将以失败告终,中国人再也过不上好日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2013(关键问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舒立//王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线装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007680
开本 16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2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4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