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筹谋、度势、圆融、智慧、攻心、坚忍六个角度阐释李鸿章的成事之道。让读者在了解李鸿章其人其事的同时,掌握一些在社会上谋求生存的艺术和相互竞争的技巧。固然,成大事的人不需要固定的成功模式,但他绝对需要一套为成大事而打造的成事之道。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大事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为了立足于社会,每个人都应该遵循一定的成功法则,掌握一套成事之道,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成就事业,在危机四伏的人性丛林中机智生存、进退自如、行走无碍。
图书 | 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从筹谋、度势、圆融、智慧、攻心、坚忍六个角度阐释李鸿章的成事之道。让读者在了解李鸿章其人其事的同时,掌握一些在社会上谋求生存的艺术和相互竞争的技巧。固然,成大事的人不需要固定的成功模式,但他绝对需要一套为成大事而打造的成事之道。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大事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为了立足于社会,每个人都应该遵循一定的成功法则,掌握一套成事之道,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成就事业,在危机四伏的人性丛林中机智生存、进退自如、行走无碍。 内容推荐 李鸿章是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外交事业。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 “每当满清政府把这个巨大的帝国带到毁灭的边缘,他们惟一必须启用的人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晚清变革总设计师李鸿章,看他如何突破政治、经济、外交的困局。 目录 第一章 成事筹谋之道 1.打造自己的人脉网 2.野心是成功的动力 3.敢于走自己的路 4.善于借用他人的力量 5.眼光长远成大事 6.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7.把目标细化,为成功打下基础 8.做任何事都要预先谋划 9.拿准“以小博大”之道 10.用各种手段巩固自己的实力 第二章 成事度势之道 1.关键时候要见机行事 2.敢于亮出自己的才能 3.换个角度,懂得适时变通 4.以退为进,曲线成事 5.重视人才,知人善用 6.要有敢于冒险的勇气 7.抓住机会,不要错过 8.顺势而动,大事可成 9.多算多胜,见微知著 第三章 成事圆融之道 1.圆通有术,左右逢源 2.能进能出,懂得适时进退 3.善于寻找得力的合作伙伴 4.与人方便,为自己铺路 5.处理难题要有技巧 6.用行动打开局面 7.看准时机再行动 8.与人合作才能双赢 9.善于变不利为有利 第四章 成事智慧之道 1.坚定地推进目标 2.另辟蹊径,才有出路 3.做事以务实为根本 4.打破陈规,开拓创新 5.做事要洞察先机 6.办事能扼住其要害 7.用对人方可成大事 8.不争则退,不争则败 9.该放就放,不做错误的坚持 第五章 成事攻心之道 1.善于采用迂回战术 2.胸襟豁达好成事 3.打好人情这张牌 4.不拘一格用人才 5.以情动人,收服其心 6.用宽容的态度待人 7.人生方圆,真诚为本 8.尊师重教,知恩图报 9.看客上菜,说话要讲究技巧 第六章 成事坚忍之道 1.性格坚忍,老成持重 2.居功不傲,知荣守辱 3.扬长避短,成就未来 4.困境之中,磨练坚韧的意志 5.百折不回,不达目的不罢休 6.处变不惊,在困境中寻找转机 7.在挫折面前,做自己的救世主 8.纵观形势,以大局为重 9.关键时刻,勇于承担责任 附录一:李鸿章其人其事 附录二:李鸿章诗《入都》十首 试读章节 4.善于借用他人的力量 刘邦以弱小的力量,在成皋之战中战胜强大的楚军,这除了政治上注意争取人心和团结内部外,更重要的就是他善于利用他人的智慧,为己所用。因为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纵观天下的成大事者,他们无不善用此计。 善于借用他人的力量来办自己的事,这一点对于成大事者的人而言,是他们惯用的一种最重要的成功手段,一来这样可以借力,二来这样可以成势。 所谓“借力”,就是借势、借人,借助他人的口碑或团队的力量等等。有人推自己一把,总比一个人在那里埋头使劲的力量大得多。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会,样样精通,既然做不到全才,就需要充分地利用他人的智慧为我所用,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所谓“有容乃大”,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往往看起来没有用的人才,关键的时刻可能就是成大事之人的最佳帮手和秘密武器。在事业上要想得到长足发展,更是不能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最后一支主力军。在太平军的猛烈攻势下,江南豪绅地主纷纷逃避到已经形同孤岛的上海。为了免遭灭顶之灾,在沪士绅买办一面筹备“中外会防局”,依赖西方雇佣军保护上海;另一方面又派出钱鼎铭等为代表,前往安庆请曾国藩派援兵。钱鼎铭先动之以情,每日泣涕哀求,言江南士绅盼曾国藩如久旱之望云霓;继而晓之以利,说上海每月可筹饷60万两,这对时感缺饷的湘军,不啻是一大诱惑;同时,钱鼎铭还利用其父亲钱宝琛是曾国藩和李文安同年的关系,走李鸿章的门路要说动曾国藩。曾国藩也有意东援,于是几经商议,最终决定派遣李鸿章去上海。 曾国藩原计划是带“八干陆兵、五千水师”去上海,淮扬水师是现成的,只是陆师需要李鸿章招募。在安徽三河之役中,两淮勇士给曾国藩留下深刻印象,曾国藩坚持认为两淮勇士英勇顽强, “风气刚劲,古来多出英雄。近日无人倡导,其甘心为发逆为捻匪者,则竭力苦战,抵死不悔”。与其让太平军招去成为死敌,不如早下手,训练出一支劲旅,自己多练一个战士,就减少了一个强敌,一反一正大清的力量岂不倍增?而李氏家族在安徽具有强大号召力,由李鸿章招募淮勇再好不过。 两淮地区,民风强悍,尤其是“兵、匪、发、捻”交乘的皖中腹地,民间纷纷结寨自保图存。庐州地区的团练武装,以合肥西乡三山(周公山、紫蓬山、大潜山)的张(树声、树珊)、周(盛波、盛传)、刘(铭传)三股势力最大,百里之内,互为声援。咸丰十一年(1861年)夏,西乡团练头目得知曾国藩就任两江总督,安徽人李鸿章在幕中主持机要时,就公推曾任李文安幕僚的张树声向李鸿章、曾国藩上了一道禀帖,洞陈安徽形势,并表示了愿意投效的决心。曾阅后大为赏识,亲笔批示“独立江北,真祖生也”。由于庐州团练的这些基础和李鸿章在当地的各种关系,淮军的组建、招募比较顺利。 李鸿章首先通过张树声招募了合肥西乡三山诸部团练。接着,又通过前来安庆拜访的庐江进士刘秉璋与驻扎三河的庐江团练头目潘鼎新、吴长庆建立联系。潘、刘自幼同学,又同为李鸿章父亲李文安的门生,吴长庆的亡父吴廷香也与李文安有旧交,自然一呼而应。同治元年(1862年)春节过后,淮军最早的部队树(张树声)、铭(刘铭传)、鼎(潘鼎新)、庆(吴长庆)四营即陆续开赴安庆集训。与此同时,李鸿章还命令三弟李鹤章回合肥故乡招募旧部团练,响应投军的有内亲李胜、张绍棠,昔年好友德模、王学懋,以及父亲李文安的旧部吴毓兰、吴毓芬等(这些东乡团练与西乡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的“盛”字营,均属第二批成军的淮勇,后由陆路陆续开赴上海)。 首批四营淮军抵达安庆后,曾国藩极为重视,亲自召见各营将领加以考察,并亲为订立营制营规。但是淮军虽初具规模,毕竟只是刚刚创立,想以这样的兵力去支援上海,无疑是以卵击石,毫无取胜把握。于是,李鸿章想起了昔日在湘军时的同僚。湘军可谓人才济济,如果自己能借来几员大将用用,想必这淮军的实力必将大增。 李鸿章第一个借的就是恩师曾国藩的亲兵营,他看中了亲兵营的营官韩正国。本来曾国藩就担心新建的淮军兵力太单薄,打算从湘军各部调兵借将支援淮军,于是在李鸿章的请求下,曾国藩就把由韩正国和周良才带领的亲兵两营送给李鸿章作为“赠嫁之资”。接着,李鸿章又去向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借人,把曾国荃手下的名将程学启和他的两个营借了过来。 经过李鸿章的调兵借将,属于湘军系统的张遇春的“春”字营和李济元的“济”字营,太平军降将程学启“开”字两营,湖南新勇滕嗣林、滕嗣武的“林”字两营,以及后到的陈飞熊的“熊”字营和马先槐的“垣”字营,曾国藩送给李鸿章作为“赠嫁之资”由韩正国、周良才带领的亲兵两营,都拨归淮军所有。 这样,李鸿章初建的淮军,就有了14个营头的建制(每营正勇505人,长夫180人,共685人)。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曾国藩在李鸿章陪同下,检阅已到达安庆集结的淮军各营,淮军正式宣告建军。随后,上海士绅花银18万两,雇英国商船7艘,将淮军分批由水陆运往上海。由于“济”字营留防池州,因此乘船入沪的淮军共计13营约9000人。 李鸿章组建淮军的事迹告诉我们:成功不能只靠自己强大。成功需要依靠别人,借助别人的力量;在不违背法律、道德和原则的条件下,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来发展自己,是明智的选择。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缺乏他人相助,路会越走越窄。现代社会讲究群体协作。善于与人合作就会左右逢源,而仅凭个人力量只会处处受制。因此,你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并巧于与人合作。如果你熟谙这项借力与合作的诀窍,很快地,你将会成为成功之林的雄伟巨人。P14-16 序言 中国人历来讲究做事、成事的学问。一个成功者的伟大,不在于他升得多高或走得多远,而在于他处理问题时所采取的态度,也就是他的成事之道。在这方面,晚清重要历史人物李鸿章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举凡晚清时代的重大事件,李鸿章几乎无不与之相关。 梁启超曾评价李鸿章说:“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美国人评价李鸿章说: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成功不会不请自来,李鸿章能在宦海沉浮40年,全赖他掌握了成事之道的真谛。李鸿章的成事之道概括来说就是:因事起势、顺势行事和事在人为。 因势起事。李鸿章善于运筹帷幄、审时度势。他18岁中秀才,24岁中进士,人翰林院。以一介词臣入幕,办团练、创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平定捻军起义,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成为晚清的“中兴名臣”。 顺势行事。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兴办洋务运动、创建北洋水师,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他既敢于任事、开创新事业、又精于自保,善于经营自己的势力、维护自己的利益,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岜。 事在人为。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但是李鸿章都能积极谋求解决之道,将问题一一化解,足见其大智大勇。 本书从筹谋、度势、圆融、智慧、攻心、坚忍六个角度阐释李鸿章的成事之道。让读者在了解李鸿章其人其事的同时,掌握一些在社会上谋求生存的艺术和相互竞争的技巧。固然,成大事的人不需要固定的成功模式,但他绝对需要一套为成大事而打造的成事之道。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大事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为了立足于社会,每个人都应该遵循一定的成功法则,掌握一套成事之道,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成就事业,在危机四伏的人性丛林中机智生存、进退自如、行走无碍。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司马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50318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0 |
出版时间 | 2010-09-01 |
首版时间 | 2010-09-01 |
印刷时间 | 2010-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7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7=52 |
丛书名 | |
印张 | 1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1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