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国底气(腹有诗书气自华)
内容
编辑推荐

《民国底气:腹有诗书气自华》甄选这十几位民国学人,性情各异,志趣相殊,但其所同者,乃胸怀天下的赤子之心,乃真学识、真风骨、真性情,即所谓“底气”。作者王学斌通过轻松平实的言语叙述其生平轶事,却给读者展现出了民国文人的名士风范与卓绝气度。

内容推荐

气象者,重在“象”,清峻通脱为象,烟云水气为象,风流自赏为象,傲骨绝尘为象。此等气象,可见于林纾、黄侃、刘文典诸辈。

气度者,重在“度”,忧国忧民为度,书生言政为度,指点江山为度,不畏权贵为度。此等气度,可见于章太炎、张君劢、辜鸿铭诸辈。

气势者,重在“势”,境界高峻为势,见多识广为势,煮酒论道为势,至大至刚为势。此等气势,可见于王闿运、刘师培、梁实秋诸辈。

“气韵生动”为中土士人之最高境界,此境界历朝历代均有,民国尚有遗存,只是已难挽“三而竭”之颓势……

《民国底气:腹有诗书气自华》由王学斌编著。

《民国底气:腹有诗书气自华》取材民国之世,那时风起云涌,诸多往事,颇令人慨叹唏嘘。作为该段历史的创造者,民国文人无不挺身而出,欲图扭转危局。章太炎、黄侃、辜鸿铭等,狂狷桀骜,却皆胸怀天下,勇担重任;傅斯年、张君劢等以学术文章名扬天下,亦臧否人物,指点江山;蒋廷黻、翁文灏等更是难耐参政救时之热诚,入主中枢,尽职尽责;蒋梦麟、罗家伦作为民国教育界之佼佼者,执掌名校,功绩炳彪……

目录

第一编 魏晋气度

 章太炎:“民国祢衡”章疯子

 刘文典:我狂亦即我存在

 黄侃:亦庄亦谐真醇儒

第二编:元气淋漓

 傅斯年:书生本色终成憾

 张君劢:“一代宪章空有愿”

 梁实秋:饕餮未必非名士

第三编 老气犹存

 林纾:笑骂由他我自聋

 辜鸿铭:菊残犹有傲霜枝

 王闿运:空留高咏满江山

第四编:志高气短

 刘师培:为何总是我失足?

 蒋廷黻:怎奈何阴差阳错

 翁文灏:为他人作嫁衣裳

第五编:大学气息

 蒋梦麟:最是遗憾教育梦

 罗家伦:治校从政两喟然

 钱玄同:生前身后两重天

后记

试读章节

气象:

“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鲁迅

气话:

“大凡非常可怪的议论,不是神经病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也不敢说。说了以后,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的神经病。”

气质:

一惊叹章之风骨竟与祢衡如出一辙;二赞叹章之言行足令袁世凯畏惧三分;三喟叹章之精神在当下社会已不复流行。掩卷沉思……呜呼!遥遥斯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可以为太炎先生咏矣!

想必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大都会对其中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印象深刻。狂士祢衡裸身朝堂,击鼓骂曹,其视权贵如粪土之豪情令后人景仰。一千七百年之后,民国又出了一位“祢衡”。此人不畏当道,倡言革命,且清狂之风骨丝毫不输于前人。他便是章太炎。

革命急先锋

1869年,章太炎出生于浙江余杭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祖父章鉴、父亲章濬皆是知书达理之士,章太炎自小便接受了较好的传统教育。然而,传统封建教育并未使他成为一名忠于满清统治的“顺民”,革命反满的观念很早便在章的脑中扎根。章太炎十二岁时,一日外祖父领着他阅读《东华录》,当读到曾静案时,外祖父说:“夷夏大防,同于君臣之义。”章太炎问:“前人有谈此语否?”外祖父答道:“王船山、顾亭林已言之,尤以王氏之言为甚,谓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祖父这番话激起了少年章太炎的思绪,他愤然曰:“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外祖父急忙说:“今不必作此论耳。”可见,革命思想已潜伏于年幼的章太炎心中。

成年后,章太炎拜师于诂经精舍的经学大师俞樾,研习经史,度过了八年寒窗苦读的求学生涯。然而,内忧外患,时变日亟,动荡的政局已迫使章太炎不能再安心地稳坐书斋了。1897年的夏天,他告别恩师,奔赴上海,开始了自己倡言革命的历程。

初出茅庐的章太炎先后担任《时务报》、《正学报》、《经世报》等刊物的编辑,但由于种种原因, 未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情与思想。直到1903年,章太炎主笔《苏报》,一改该报以往保守的政治立场,大张旗鼓地宣传革命主张。此时的章太炎才思泉涌,一篇篇战斗檄文如出膛炮弹,炸向清政府的要害处。在一篇文章中,章太炎对慈禧太后奢华铺张的寿典进行了无情地冷嘲热讽: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全逢万岁祝疆无。

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他更是毫无忌惮地写道:“载湉小丑,不辨菽麦”。直呼当今圣上之名,且斥其无能,这在当时不啻是石破天惊之论。按照刑律,当属杀头之罪。正因此故,清政府认定章为“反清匪人”,密电上海道照会会审公廨出票拘人。别人劝他躲避,他却说:“革命流血起,流血从我起。”慷慨入狱,而他“章疯子”的外号也得于此时。  在狱中,尽管受尽狱卒的百般折磨,但章太炎苦中作乐,斗志高昂。为了鼓舞年轻的邹容,章太炎特意写下一诗:

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灜洲。

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糇。

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

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邹容也回赠章诗一首:

我兄章枚叔,忧国心如焚。

并世无知己,吾生苦不文。

一朝沦地狱,何日扫妖氛?

昨夜梦和尔,同兴革命军。

身陷牢狱,二人却心系反清大业,互相往来唱和,此种大无畏之气概实令人景仰!

可惜天不假年,一年后,邹容身患重疾,庾死狱中。两位革命挚友,不久前还赋诗共勉,转眼间却已分隔阴阳两界,章太炎怎么也无法接受这一事实。抱着邹容的尸体,他不禁悲不自胜,痛哭失声。

三年的刑期很快过去,章太炎出狱后东渡扶桑,继续从事革命事业。由于在狱中坚贞不屈的表现,此时章在士林中之声望日隆,俨然成为义薄云天之楷模。众人对其敬仰备至,大有“平生不识章太炎,访尽名流亦枉然”之架势。

流亡日本后,章太炎看到日本人鄙视中国人,很是愤慨,然又因密谋革命,不能不尽力忍耐,气无处可泻,有时只好用诙谐幽默的办法出这口恶气。一天,日本警察到其寓所调查户口,要他填一份表格。章太炎写的是:

职业:圣人

出身:私生子

年龄:万寿无疆

这是因为人家都称他为“圣人”,而私生子则以日本为最多,面对章这份充满调侃意味的回答,日警们哭笑不得。

1906年7月15日,章太炎在东京神田町锦辉馆举行演讲,两千多人慕名而来,一时间会场内外人头攒动,甚至有人爬到屋檐上,以一睹这位传奇人物的风采。在演讲中,章太炎就所谓“疯癫”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

大概为人在世,被他人说个疯癫,断然不肯承认,除那笑傲山水诗豪画伯的一流人,又作别论,其余总是一样。独有兄弟却承认我是疯癫,我是有神经病,而且听见说我疯癫,说我有神经病的话,倒反格外高兴。为什么缘故呢?大凡非常可怪的议论,不是神经病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也不敢说。说了以后,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的神经病。近来有人传说,某某是有神经病,某某也是有神经病,兄弟看来,不怕有神经病,只怕富贵利禄当现面前的时候,那神经病立刻好了,这才是要不得呢!略高一点的人,富贵利禄的补剂,虽不能治他的神经病,那艰难困苦的毒剂,还是可以治得的,这总是脚跟不稳,不能成就什么气候。兄弟尝这毒剂,是最多的。算来自戊戌年以后,已有七次查拿,六次都拿不到,到第七次方才拿到。以前三次,或因别事株连,或是捕拿新党,不专为我一人;后来四次,却都为逐满独立的事。但兄弟在这艰难困苦的盘涡里头,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懊悔,凭你什么毒剂,这神经病总治不好。……但兄弟所说的神经病,并不是粗豪鲁莽,乱打乱跳,要把那细针密缕的思想,装载在神经病里。譬如思想是个货物,神经病是个汽船,没有思想,空空洞洞的神经病,必无实济;没有神经病,这思想可能自动的么?

演讲将毕,章太炎大声疾呼:“我要把我的神经病质,传染诸君,传染与四万万人!”听过这番“疯言疯雨”,我们不难发现,对于“章疯子”的外号,章太炎非但没有丝毫自卑不满,反而处处显得自鸣得意。他的这次演讲有激情,有学理,且不乏幽默,战斗性也极强,堪称近代演讲中之精品。章太炎那富有魅力的“有学问的革命家”的形象也由此呈现在众人眼前。难怪章之好友宋恕曾半开玩笑地说:“像章君这样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竟欲颠覆满洲三百年的帝国基业,为啥会如此的不自量力呢?莫非是明末遗老们的魂魄附体了不成?”

P3-8

序言

不该咽下这口气!

时下出版界,民国史写作已渐趋热潮,各类论著林林总总、汗牛充栋。章太炎的“疯”、刘文典的“狂”、辜鸿铭的“怪”、傅斯年的“猛”、蒋廷黻的“犟”、陈布雷的“悲”、胡适的“雅”……也成为百姓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谈资。其人其事被后世拿来把玩议论,自然证明民国这一代知识人有其特立独行、异于别代之处。不过,换个角度,此种“民国热”恰又反映出当下社会缺的正是这一口底气。寻思起来,不免让人心生今不如昔之感慨。

那所谓的“民国底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气?依笔者拙见,这首先是一种气度。民国之世,政治上变动不居,思想上极为活跃,一批内心自信、风流萧散、简约云澹、不滞于物的名士应运而生。这与阮籍、嵇康等人的“魏晋风度”何其相似。章太炎、黄侃、刘文典,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傲骨绝尘,惹来后世的景仰与追捧。虽在清末被好友出卖,险遭黑手,章太炎依旧视刘师培为“天下第一读书种子”,撰文呼吁“一二通博之材,如刘光汉辈,虽负小疵,不应深论。若拘执党见,思复前仇,杀一人无益于中国,而文学自此扫地,使禹域沦为夷裔,谁之责耶”?其度量之大世人罕匹。黄侃亦有乃师之风,不顾尘俗偏见,不避自损之嫌,于民初毅然登门拜刘申叔为师,“《三礼》为刘氏家学,今刘肺病将死,不这样做不能继承绝学”。其胆识绝非常人可比。

诚如王船山所言:“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章黄之后,此种名士风范、卓绝气度便风流云散,一去不回。学界少了份清气,多了点铜臭:文坛没有了傲骨,滋生出媚颜;世间找不到名流,满街是“大师”。缘何至此,值得思量!

其次是一种气势。晚清湖湘名臣左宗棠于困顿不堪、尚未显达时,曾撰有一联,日: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虽无权位,但一心忧国忧民,书生言政;学富五车,方可以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此不啻是对民国知识人最佳的精神摹写。清末危局,读书人抛开青灯黄卷,投身变革大潮,章太炎、,刘师培倡言革命,世称“枚、申二叔”;民国动荡,教授们告别三尺讲坛,参与政务运作,傅斯年、蒋廷黻披肝沥胆,人送“大炮”、“猛牛”。正因为身具真学问,胸存大抱负,心底有苍生,眼中无权贵,知识人的所言所行才气势磅礴,元气淋漓。看不惯袁世凯倒行逆施,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受不了蒋介石的军阀做派,刘文典坦言“青年学生虽说风华正茂,但不等于理性成熟,些微细事,不要用小题目做大文章。如果说我是新学阀的话,那你就一定是新军阀”!二位是何等之气魄!不满孔祥熙、宋子文家族的贪污腐化,傅斯年大呼“政治的失败不止一事,而用这样的行政院长,前有孔祥熙,后有宋子文,真是不可救药的事”:痛心国民政府颟顸无能、人浮于事,蒋廷黻决心改革,虽屡屡受挫,依然坚信“我唯一要出卖的是我的智慧和努力工作的愿望。根据这种意念,我认为循一般方法处理事务会令我一无所成。如果按照我自己的意思去做,虽然也可能失败,但是将来不会使我感到遗憾”。两人又是怎样的架势!

潮有进便有退,势有起便有落,此为常态,本不必辩。只是民国知识人这股气势落得过于迅即,这数十年,似总在谷底徘徊。如今的读书人,或许受市场经济之熏染,深谙“稻粱谋”之规则,一门心思写论文、评职称、搞课题、拉项目、当领导,为所谓的学术巅峰乐此不疲。殊不知,在获取某一领域专家身份的同时,他们却丢失了社会良心这一关键的公共角色。没有了知识分子的声音,亦即意味着这一群体已趋于社会边缘,难堪领头羊之重任。试问当今的知识分子们遗失了精神贵族这一桂冠,还能以何种气势来面对手握大权的官员和腰缠万贯的大款?更为可悲的是,现在的社会“官二代”与“富二代”横行,“穷二代”与“农二代”受辱,唯独没有“知二代”的身影,可见读书人颇不受待见,民国的那股子气势已全无踪迹。

再次,既然气度不凡,气势磅礴,民国知识人势必个性张扬,气象万千。说到气象,不禁联想到一个词:“范儿”。陈丹青在去年接受《新周刊》专访时曾把“民国范儿”描述成“一种趣味、一种风尚、一种美学”。笔者深以为然,双手赞同。在民国时期,知识人往往是趣味的开拓人,风尚的引领者,美学的践行家。文学大家梁实秋终生倾情于美食。虽几经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却对“吃”情有独钟,有钱时随心所欲,挥金如土。玩命地“作”,穷困时也从不亏待自己的一张嘴,独辟蹊径,别出心裁,花小钱照样能让盘中之物活色生香。总之,梁这一辈子,除了其令人仰视的文学成就之外,其对饮食之道的造诣也罕有人能与之匹敌。别看一日三餐,人家吃出了味道,吃出了学问,吃出了境界,吃出了真谛,真不愧是“治世之饕餮,乱世之饭桶”!

京城大玩家王世襄亦然。王以做菜为人生一大乐事。据说有时朋友请他上家里做几个菜,主料、配料、酱油、黄酒……都是自己带去。有一次,几个朋友在一家会餐,规定每人备料去表演一个菜。大家个个都摩拳擦掌,不惜花费血本买来各种珍奇美味作为原料,以期烹出一道惊艳佳肴来长长自己气势,灭灭世襄威风。待王世襄到来,大家一瞅,又惊又乐:原来他手里仅提了一捆葱。只见他不紧不慢地掌勺倒油,做了一个菜——焖葱。结果其色其香其味其形俱佳,叫人口舌生津,馋虫蠕动。大家个个啧啧称奇,甘拜下风。

做得一手好菜也并非饕餮之最高境界,真正的“食神”能参透饮食之玄机,悟出人生之真谛。这不,钱钟书就从其中发现了“吃的哲学”:

吃饭有时候很象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拐了弯的、不甚素朴的人生观。辨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请客上馆子去吃菜,还顶着吃饭的名义,这正是舌头对肚子的借口,仿佛说:“你别抱怨,这有你的份!你享着名,我替你出力去干,还亏了你什么!”其实呢,天知道——更有饿瘪的肚子知道——若专为充肠填腹起见,树皮草根跟鸡鸭鱼肉差不了多少!真想不到,在区区消化排泄的生理过程里还需要那么多的政治作用。

酒菜本不可分,好菜一桌,又岂能无佳酿一壶?民国名士中好饮者数不胜数。“疯子教授”黄侃对于杯中之物的贪嗜,绝非一般人所能想象也。黄侃每餐都要豪饮,至少人肚半斤。且黄对酒从不挑剔,汾酒、茅台、五粮液、杏花村,他来者不拒;糟醴、生啤、白兰地、伏尔加,他也一一笑纳。喝到酩酊大醉、东倒西歪、吐出胆汁、枕眠路边,实在是稀松平常之事。而这位“酒缸”黄侃居然还劝别人喝酒要节制。据其日记记载,有一次林公铎“自温州至,下火车时以过醉坠于地,伤胸,状至狼跋”,黄认为“似此纵酒,宜讽谏者也”。酒鬼劝醉鬼,莫贪两三杯,读至此处。笔者险些因其晕倒,真乃怪事哉!

《菜根谭》中曾有一句劝酒词,曰:“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意即饮酒要喝到刚刚好,切勿贪杯。想必饱读诗书的酒中八仙、黄侃们肯定读过此句,也深知此句之真意,只是每每人坐酒桌前,鼻闻佳酿香,什么失态、伤肝之类的顾忌,早已被抛至九霄云外了。所以,那些男人们醒酒后对女人们所发表的“戒酒宣言”,大可不必当真,多是摆摆架子、说说而已。毕竟酒这玩意儿,诱惑实在太大,一旦沾上它,又能有几人安然脱身呢?

此外,民国知识人,有的喜好收藏,有的喜好旅游,有的喜好文墨,有的喜好戏剧,气象博大,实不能逐一道尽。颇令人惋惜的是,“民国是丰富的,是古典文化大规模转换的国家景观,回首前瞻,与传统、与世界,两不隔绝。只可惜民国的整体风范,民国的集体人格,才告确立,才有模样,就中止了,改道了,无可挽回”。继之而起的气象又该如何形容概括?至少在我心中,依旧是个悬而未决的命题。

当然,民国并非盛世,弊窦丛生,知识人的底气难免有不足之时,本书就此问题也多有交待。

俱往矣,然风流人物,未必在今朝。那等气度,那般气势,那种气象,我们当代读书人到底有没有?阎真在《沧浪之水》中曾如此刻画主人公池大为的内心纠结:

在世纪末的人生之旅中,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这样的境地,这简直就是历史的安排,而个人不过是被生存的本能推着走罢了。这是宿命,宿命,无需讨论,无可选择,也无法改变。我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失去了精神的根基,成为了悬浮一族。我们在随波逐流之中变成了新型的知识分子,没有“三不朽”的使命意识,没有天下千秋的承担情怀,没有流芳千古的虚妄幻想。时代给了我们足够的智慧看清事情的真相,我们因而也不再向自己虚构神圣预设终极,不再去追求那种不可能的可能性。我们是胜利的失败者,又是失败的胜利者,是儒雅的俗人,又是庸俗的雅人。我们以前辈的方式说话,但本质上却没有力量超出生存者的境界。对世界我们什么都不是,对自己就是一切,我们被这种残酷的真实击败了,从内部被击败了。我们没有力量面对那些严峻的话题,关于身份,关于灵魂,于是怯懦而虚伪地设想那些问题并不存在,生存才是唯一的真实。我们曾经拥有终极,而终级在今天已经变成了我们自己。生命的意义之源突然中断,梦想成为梦想,我们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了永远的精神流浪者。天下千秋已经渺远,自己这一辈子却如此真实。当一己之瞬间成为天下之永恒,我们就与乐观主义作了最后的诀别,毕竟,人只能在自身之外而不可能以自己为目标建构崇高,建构形而上的意义世界。悲剧在时间的巨掌中已经注定,我们还没来得及细想就进入了铺就的轨道。对我们而言,这个事实只能接受,而无须讨论也无法抗拒。

“虚而不谦、清而不高”,恐怕才是这一代的本色吧?

没有底气,何谈治学;没有底气,怎言社稷?读书人,挺起胸,站出来,给力点,千万别咽下这口气!

作于2011年6月19日午后

党校蜗居中

后记

前些日子,赴出版社跟彭明哲先生谈选题。彭总告知,之前我已出版的两本有关民国文人的作品销量还不错,希望我进行筛选修改,再次结集出版。虚荣心较强的鄙人颇受鼓舞,于是回去后开始整理这几年写过、发过的相关文章、材料。

虽然水平不济,但毕竟敝帚自珍,看着一篇篇发表在各种杂志、报刊上的长文或短篇,往昔的写作经历如流水般从脑海中涌出、畅行。呵呵,说句实话,这些随笔杂谈既无关民生,也不涉学术,可谓纯粹的一种个人兴趣驱使下的创作,拉拉杂杂,胡言乱语,兴致所至,文驻于此。

说起来很惭愧,从硕士到博士,弹指六年,一晃而过,学术上无甚造诣。却造了这一堆无聊文字、痴人梦语,难怪身边师长总劝我别心鹜杂事,应干点正事。如今木已成舟,米已成饭,把玩民国文人轶事已成生活之一部分,弃之不忍啊!

或许这已化为个人的一种生活情趣,就好比你深爱一种款式的服饰,于是终身穿戴,你喜欢一支球队,倾其一生为它展欢颜、洒泪水。那么看来我有可能将不干正事的恶习进行到底了。再写个打油联,给自己壮胆:

神马是正事,为何是正事,哪里有正事?

不信有正事,不想有正事,不愿干正事!

横批:真没正事

行文至此,还要对我写作路上提供帮助的各位朋友表示感谢。首先是《书屋》杂志的刘文华兄。虽然彼此未曾谋面,却神交已久。记得2005年底,刚读研二的我不知天高地厚,斗胆向《书屋》投稿,刘兄竞欣然采用,嘱我用心修改。之后他更是在审稿会上力排众议,将拙文置于刊首第一篇,让我实在受宠若惊。后来回想,此事对我人生影响颇大,正是这个肯定,让我敢于在写作路上不畏艰辛,笔耕不辍。

师大六年,是一段难忘的时光,更是一段快乐的岁月。自2006年夏天给《北京师范大学校报》投出第一篇短文后,四年间,我陆陆续续在这块园地上发表晚清民国各类随笔30余篇。郑伟主编、祁雪晶编辑面对我的来稿,总是来者不拒,尽快排版,还时不时就文章内容与我电话讨论,其认真态度让我感佩不已。

读书期间,还有幸与《百家讲坛》杂志结缘,杨志庆、王国念、孙琼歌三位编辑先后与我合作,约稿、策划、撰文,成了那几年我们每个月必谈的议题。静夜里,宿舍中,俯身桌前,奋指疾敲,整个空间中只剩下键盘声,这种感觉真的很美妙,很惬意。

彭明哲先生是我的伯乐。硕士毕业那年夏天,去团结社谈书稿,彭总看过我的习作,决定让我负责丛书统稿,并把《大漠荒芜》一书写作重担交付于我。于是那个暑假着实充实,白天黑夜总是围着书稿转,看材料,想思路,拟提纲,写初稿,“宅”了两个多月,才拿出一本大体成型的稿子。心里暗暗的慨叹:“写书真不容易!”之后,便与彭总长期合作,既愉快又轻松。当然,天舟文化的柴桦、陈婧、王艳、周颐等诸位美女编辑也为我的书稿付出多多,‘特此致谢。

写作是一件充满遗憾的事情,每次拿到出版的新书,总是觉得遗憾不少。所以还恳请各位读者不吝赐教,我的电邮地址:canglangyun@163.com

因为你们的狠辣批判才是我不断成长的动力!

于2011年6月19日下午

党校蜗居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国底气(腹有诗书气自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学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48576
开本 16开
页数 3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3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6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7: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