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修心(做内心强大的自己)
内容
编辑推荐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一切唯心造。

墨墨编著的《修心:做内心强大的自己》希望通过对六度的解说,让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佛法的奥义,从而帮助人们去掉贪、嗔、痴、慢等不良的心理状态,破迷开悟,发掘自己心灵中的智慧。

内容推荐

  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最大的损失。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不要把生命浪费在你一定会后海的地方上。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虛心缺乏智慧。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地了解自己。

佛法是心灵修炼的方法,菩能根除心灵的烦恼,但墨墨编著的《修心:做内心强大的自己》并不是真正的佛经,而且以《修心:做内心强大的自己》的篇幅,不足以尽述六度奥义,所以《修心:做内心强大的自己》没有强求全面,而是以阐述六度的要点为主,同时对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解说,这样做是为了让读者能够保持一种轻松的心情去领略佛的智慧与魅力。

目录

第一章 布施:学会舍得,只在一念慈祥

 即使没有财富,你也可以布施

 帮助別人,就如同帮助自己

 布施不是为了炫耀,炫耀必生烦恼

 多做布施多结缘,人缘好了做事不难

 不可只取不予,取之个人要回报于人

 生命的意义不足得到,而是付出

 世间没有什么东西比爱心更珍贵

 你的爱心是鲜花,何妨让它开遍天涯

 给于才能真正快乐,奉献让人满足

 真正的布施需有平等之心

 只有放下悭贪,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布施你的善之真心,成就心灵的宁静

 布施与否是你的事情,别随便劝别人

 慈悲喜舍,清净无染,救护一切众生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利益一切众生

第二章 持戒: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降伏自己,战胜自己,掌握自己

 不妄语,不诳语,管住自己的嘴

 莫炫己智,不论人非,去除我执

 用心听听别人说什么,不要指责別人

 扫除内心的尘埃,还自己一颗清净心

 若不想让鲜花凋谢,就要常去料理它

 欲望无边,凡事有度,适可而止吧

 勿小看贪心,哪怕是一文钱的过错

 没有歧途不可回头,无错不可改正

 生气就是用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

 错误不是天生的,更别推给他人

 若不能釜底抽薪,又如何彻底清凉

 饭非一人可吃尽,事非一人能做完

 人生最可怜的是嫉妒,不要有嫉妒之心

 克制骄傲与躁动的心念,保持谦虛的态度

第三章 忍辱: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你的修养不够

 不看众生的过错,哪怕众生侮辱了你

 在顺境中修行,永远都不能成佛

 不必大惊小怪,人生略上处处有坎坷

 改变不了大环境,可以先改变自己

 与其抱怨连天,不如多一分投入

 人生的好与坏,还要看你的心态

 不原谅众生,最终将是苦了你自己

 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感谢批评你的人,因为他帮助你除尘

 不理会谩骂,谩骂就伤害不到你

 摔跤莫怪路不平,自心才是本来因

 宽容面对他人,不要让伤害变成永恒

 平静对待别人的毀誉,做自己该做的

 想做生命的主角,就要接受命运的折磨

第四章 精进:纤尘不染,解开地网天罗

 悟道不可不精进,人生不可不努力

 路靠自己走,不要总想让别人背着你

 求人不如求己,耍学会自救

 人生必有阻碍,不可无大无畏精神

 他人指点是阶梯,登高而上靠自己

 生命只在呼吸间,不要浪费了时间

 人生就是不断学习,不断超越

 即便天上掉馅饼,也要自己动手去捡

 若有想法便无须等待,赶快去做

 光说不练假把式,要有行动才行

 不但要全心全意,更要精益求精

 无大小之分,任何事都需全力以赴

 尘世如火宅,世人要时常保持警醒

 人生无止境,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勤奋造就卓越,懒惰贪玩会毁了你

 只要再坚持一下,你就成功了

第五章 禅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一念动入地狱,一念动到天堂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腰缠万贯未必快乐,一贫如洗未必烦恼

 遇事若镇定从容,纷乱终当就绪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人生要禁得住诱惑

 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谁说你一无所有?你看这满屋的月色

 欲速则不达,寄语诸君缓缓行

 做自己该做的,剩下便一切随缘

 随缘不是得过且过,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意气和平,常在丽目光风之内

 你要不停地前进,但目标不要移动

 专注很重要,人不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

第六章 般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在适当的时候糊涂一些,别太聪明

 幸福不必去远方寻找,它就在你脚下

 别让欲望成为生活中的包袱

 珍惜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结果

 品味人生,懂得如何看待人生

 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宽容待人,给自己留几分余地

 缘来是福,缘去也是福

 快乐并不来自于名誉、爱情和金钱

 不要为过去悲伤,不要为明天烦恼

 踏实地做事,别做表面文章

 不要一味地追求结果,要学会体验过程之美

 辩解真理时,要知道如何坚定真理

 不要跟别人比,要和自己比

试读章节

不妄语,不诳语,管住自己的嘴

佛门十戒当中,有一戒就是不妄语戒。何为不妄语?简单来讲,就是不要说大话。那么常听人说:“佛门不打诳语。”这不打诳语又是何意呢?其实就是不要说谎话。总的来说,就是告诫人们不要随便乱讲话,不说大话和谎话。

《大智度论》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释尊的儿子罗喉罗,年龄很小时不懂事,学会了打诳语。有人来问他:“世尊在吗?”他就骗人说:“不在”。而世尊不在的时候,有人问:“世尊在否?”他却说:“在。”结果,很多人都被罗喉罗骗了。

有人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释尊,释尊就对罗喉罗说:“你去拿澡盆取水来给我洗一下脚。”洗完了脚后,释尊对罗喉罗说:“把这个澡盆颠倒过来!”

罗喉罗就把这个澡盆颠倒过来。释尊又说:“你给这个澡盆注水!”罗喉罗傻眼了,澡盆已经翻了过来,没办法盛住水。

释尊便对他说:“你看看,那些无惭愧之人打诳语,就是把自己的心颠倒了,佛法也无法进入此人的心田,这个道理就如同水无法注入颠倒的澡盆一样。”

佛法是善法,当一个人乱讲话时,他的心里就不会有善法。因此,不能乱讲话,特别是不能说大话和谎话。

人生在世,人人都藏了一肚子话,都有表达的欲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懂得正确表达的方法。很多人因为不懂得正确表达的方法,而说错话,惹来非议,甚至与人结怨。

所谓祸从口出,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尽管现代生活需要人多说话,鼓励表达,但要注意分寸。

有的人喜欢多说关于自己的话,多半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或独特的观点,一旦兴起就易吹嘘,在别人看来一个说话浮夸的人做事也不会稳重。

就算没有什么吹嘘的成分,如此轻易表露自己的所有情绪,也会让自己的气质低落三分。有的人喜欢说东家长、西家短,没完没了的闲言闲语往往会缺乏新意,令人生厌。

公交车上有不少类似的场景,两个人一前一后高声地聊邻居的儿子找不到女朋友或者某某亲戚家拆迁拆成百万富翁等,一路上,笑谈甚欢,此起彼伏,完全不顾其他乘客投来的鄙夷目光。

随便乱讲话是得不到别人好感的,长舌的人向来让人鄙夷。因此,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修身养性,都应该管好自己的嘴巴,避免胡乱讲话的习惯,不妄语、不诳语。

那么,是不是一点儿妄语都不能说,一点诳语都不能打呢?原则上是,但也有例外的情况。这就要从持戒的精神上来说了。

不妄语、不诳语,并不代表我们不能说话,持戒不是表面功夫,一定要知道它的精神,要领会它的用意,要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活用,这个很关键。

须知,戒律不是死的,如果是对众生有利益的,这个时候叫开戒,不叫破戒;如果是对自己有利益的,那叫破戒,不叫开戒。也酒是说,为了众生的利益,你是可以说一点儿妄语,打一点儿诳语的。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中有一则故事,很好地解释了开戒的意义:

话说波斯匿王去野外狩猎,突然觉得肚子饿了,便吩咐左右喊厨师拿饭来吃。随从急忙过来告知说:“王啊!我们出来时就没有带厨师啊!无食物可食,饿着肚子还怎么狩猎呢?”  于是,波斯匿王只好打道回府。

回到王宫,波斯匿王急忙命厨师拿食物来吃。厨师修迦罗言:“王,对不起,当下没有食物可食,我立即去做。”

王一听大怒:“我都快饿死了,你却说没食物给我吃。那还要你做什么?拉出去斩了。”

这时,末利夫人听说国王要杀厨子,心生怜惜。为了救修迦罗的性命,一向持戒的末利夫人只好开戒。

末利夫人带上做好的美味佳肴,带上伎乐、舞女,前往国王的住所,与王一起饮酒食肉,观赏歌舞。而国王有酒、有肉、有歌舞、有夫人陪着,自然火气全无。

末利夫人知道国王的气已消不会再杀厨子了,于是她假传国王的旨意告诉大臣们厨师不用杀了。

第二天国王为自己一时冲动而杀了厨师郁闷不乐。末利夫人问:“国王为什么事情这样忧愁不乐呢?”

波斯匿王说:“唉,因我一时糊涂,昨日冲动之下把修迦罗给杀了。”

末利夫人笑着说:“如果是为了这件事情,王大可不必再愁了。因为这个人还在啊!”

波斯匿王知道后非常高兴。

末利夫人在一天里破了丽条戒律,饮酒和妄语。但她却救了两个人,修迦罗的性命得以保全,波斯匿王避免枉造杀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是一切戒律,只要是利益众生的,开戒是有功德的。凡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破戒,则是有罪的。

所以,从原则上来说,妄语、诳语是不好的,为人处世,修身养性,就要修口德,不能造口业,不能乱说话。

但佛法不是僵化的,戒律也不是死的,持戒修行的人要注意,最根本的点还在于你是否有善心。若你有善心,利益众生而说诳语,这是不打紧的,但若你只是想着为自己的利益而妄语,那就是罪过。

P45-47

序言

忧则天地皆窄,怨则到处为仇;

哀则自己束缚,怒则大敌当头。

佛祖有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所谓六度者,六种渡过苦海,到达彼岸的方法也。这六种方法可以自度,也可以度他,能度一切众生,从生死苦海度过,度到涅粲究竟的彼岸。简言之,六度就是六种修行的方法,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布施,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通过三种布施的修行,可以施与众生利乐,对治悭吝、贪爱,远离烦恼。

持戒,包括持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通过行为的修行,内化于心,从而根除贪、嗔、痴三毒,使心生清净光明。

忍辱,即忍受一切骂辱、击打,以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苦,以大慈大悲心消除嗔恚,无怨、无嗔、无恨,不生烦恼。

精进,精励身心,积极进取,保持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可以对治懈怠、放逸,提高个人的自信心。

禅定,亦名静虑、三昧、三摩地,简言之,就是稳定的思维和心神,可以定止散乱,调伏眼、耳等诸根,从而领会寂静的妙境。

般若,即智慧,却非普通智慧,而是通达诸法体性本空的智慧,若能得到般若智慧,便可真正断除烦恼,证得真性,从而看破愚痴无明。

六度并不是独立的个体,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有联系。从修行的历程来讲,六度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六个阶段。要做后一个阶段,必须能做到前一个阶段。

不能布施,无法施舍,便无法放下心中的贪念,这样就不能持戒。若无法持戒,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又如何忍辱呢?自然后面的精进、禅定和般若,也就无法进行了。所以,六度应该是一体的,不可分割。若要身心圆满,得到真正的清净,就要循序渐进地修行六度。

佛法是心灵修炼的方法,菩能根除心灵的烦恼,但本书并不是真正的佛经,而且以本书的篇幅,不足以尽述六度奥义,所以本书没有强求全面,而是以阐述六度的要点为主,同时对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解说,这样做是为了让读者能够保持一种轻松的心情去领略佛的智慧与魅力。

本书希望通过对六度的解说,让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佛法的奥义,从而帮助人们去掉贪、嗔、痴、慢等不良的心理状态,破迷开悟,发掘自己心灵中的智慧。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众罪毕了三业净,其心不动念真实。

学会放下吧,放下心中的执念,从现在开始,远离贪嗔痴,勤修戒定慧,只要你能心存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放下是非人我,成就正等正常。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修心(做内心强大的自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墨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054854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5-4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