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吴亮自选集/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
内容
试读章节

今天,不仅来自中国以外地区的艺术观察家,甚至连那些一直置身于中国境内的本土艺术家和评论家,都多多少少在对中国当代美术的描述与评估方面,或此或彼地持有国际化标准和地区性标准的对立意见。我们并不能指望这些相冲突的意见可以立即获得澄清,相反地,它不但表明了中国当代美术在今天所处于的被多重阐释的现实处境,而且从两个方面构成了中国当代美术的导向性动力。问题在于,这相反的意见背后却有相似的出发点,即急于描述、概括和指导中国的当代美术,为它定位,并据此在外部世界的某处寻找承认,和它建立沟通管道以及谋求平等对话的可能。

但是,这种旨在寻找承认、谋求平等对话的努力是在一个有限的、带有机遇性的和被设定的范围中进行的。对方可能是中国境外的某个画廊,某位对中国当代美术有特殊兴趣的人士,也可能是在中国境外的某地举办的专题展览会,某家新闻报纸的专访或采写。这些不同的遭遇性的对话对象,不仅影响了,有时还决定了对话的方向和重点所在。这就导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中国当代美术的存在依据,究竟是在它本身,还是在它之外的某种特殊需要?它是对话之前就先期存在的自足作品,还是由对话对象操纵的,某种外在的权威理念的附属物?所谓现代美术史、重要画廊或形形色色的中心论,是否已经成为一种权势强大的无形权威体系,由它来判定发生在它之外的世界任何一处的美术,然后给予某个地位;而不是相反,美术作品和创造它们的艺术家一旦出现(不管他处于怎样一个不利的地点)即已经不可分离地存在于人类文化的共同体之中,而它们中的当代性和贡献程度将由一些更为重要的准则来判定?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艺术家的美术作品进行估计,和这种估计的进行地点有必然关系吗?

在数年前,中国的当代美术曾致力于本土的精神反叛、价值重估和视觉革命,它更多地着重于倾听和了解外部世界(主要是欧美)视觉艺术的进展情况,以此促进主题的转换和形式的更新,激活本土艺术家的创意和想象力。过不了多久,由于交流疆域的开拓,外部世界的渗透(商业画廊、收藏家和评论家纷纷涌入中国)和大量当代美术家的移居境外,那种立足于本土的内部交流就转向了对外宣传、阐释和对话。这种转变立即产生了新的问题:中国的当代美术对中国之外的世界文化秩序意味着什么新的含义?一个学习了世界多种现代美术风格的流派(或受其影响)的美术现状,是不能把这种学习成果作为自己的特殊风貌来向外展示的(尽管它对本国的视觉艺术史产生意义)。至多也不过向人们表明,这种学习已经在一个固有文化模式日益解体,视觉形式开始出现新质的地区达到了什么样的追随程度,并证明某种既定的,关于世界文化艺术趋向于一体化的现代过程业已在一个发达的文明体系的边缘地带形成,成为一个后随的、从属的、补课式的和围绕着某个中心缓慢旋转的美术运动。

这种中心在别处,然后向该中心努力靠拢的见解,其基础在于承认在中国境外有一个衡量中国当代美术的权威,而忽略了中国当代美术的存在依据在它内部,是中国当下处境、集体心理、文化冲突、艺术家个人灵魂和视觉形式转换的表现。为了摆脱那种次要的、从属的、被判定的地位,另一些艺术家和评论家开始注重本土意义的发掘。

由此产生的持续努力,走上了两条不同的路向。为了强调地区性的展示,或者说,为了迎合外部世界对这种地区性风貌的需求,重新回到中国本土的传统模式就成为不得已的选择。从过去的历史遗产中挖掘属于中国的视觉语言、形式和美学理想(包括中国腹地和遥远地区因长期封闭而保留至今的视觉化石),以此拉开外部世界的距离,使中国美术获得一种便于识别的特征,赖以确立自己的地位。这种地区范围内的复古倾向就是在前述的权威中心的压力下形成的抗拒姿态。不过,由于竭力表明这种地区风貌差异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求得这个权威中心的承认,同时,它导向了一个过去时代的、不合时宜的复旧模式,并不能提示今天艺术的精神背景和创意,因此,这种修复以及制造假古董的后果只能加剧不平等。它是向后的和缺乏现实感的,产生的仅仅是一种怀旧式的、无力的文物博览,满足外部世界(特别是商业画廊)对一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好奇心和观光需求,绝不能反映出它的时代性和个人性。传统仍然成为强大的阴影,它使艺术家回避了当下的问题,创意和想象力面临萎缩,成为某个地区民间艺术的模仿匠人和旧哲学的图解术士。

P003-005

后记

在近几年,在某些场合,比如在依然很尖锐很时髦很无聊很深奥很肤浅的当代艺术圈吧,正式会议开始之前,不期而遇饭局中途,我常常被朋友们善意地形容为“跨界者”,昨天晚上我又被这么介绍了一次,不能承受的当代艺术之轻!为了刚刚告别后的聚会!不用说,“跨界者”这个称谓对我而言肯定十分受用(一如“冒名者”或“私通者”),虽然所谓的“跨界”一词背后可能暗藏着某种“非专业”的揶揄,但我喜欢这种揶揄!

谢谢刘淳给了我这个难得的机会(骨子里我就是机会主义者),诱惑我终于鼓起勇气得以在这里向你们坦白——尽管也算不上是什么了不起的秘密,说出真相,让人们去说吧,其实没几个人会在乎你,真的——至今我还没有搞清楚“当代艺术”这个最被我们广泛滥用的专有名词之真确含义,胆大妄为啊,几十年来我居然信手写了那么多那么杂的所谓当代艺术评论,我的上帝!

不好意思,我写作很早,1980年秋我开始写文学评论,1981年春就写艺术评论了(可参阅我的简历,我发誓这是真的)我出道很早出名也很早……我的写作起源于模仿,这是亚里士多德教我的,他说艺术起源于模仿,那么写作也不妨从模仿起步了。我二十岁不到就读到了亚里士多德,还有他老师的老师苏格拉底,虽然仅仅是他们的残篇断章只言片语。80年代是我们的命运出现转机的大好时刻,这一时刻被我幸运地抓住了。我最初的文学评论模仿别林斯基,最初的艺术评论模仿苏格拉底,尽管我的模仿是那么拙劣,但是在更加拙劣的时代背景之下,这种拙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谢谢时代的精神贫乏!谢谢时代饥渴让我们饥不择食!谢谢过渡时代的滥竽充数!

更不好意思,三十多年过去了,我的写作依然停留在模仿阶段,原谅自己吧!这本自选集分为四个部分,刘淳关照每个部分必须有一个题目。我想不出好题目,只好模仿——“理论之前”来自一部老电影名“黎明之前”;“目击者手记”来自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理论之后”直接抄袭伊格尔顿的一个书名;“备份”则来自“备份”。

吴嘉

目录

理论之前

 中国当代美术的今天处境

 什么是“政治波普”

 当代艺术:返回非艺术的知识事件

 寻找的终结

 不要把艺术家放到同一个秩序当中

目击者手记

 余友涵:圆和偶像

 李山:多变的和不变的

 宋海冬:涌现在临界处

 1991“车库91展”札记

 倪海峰的“书写”

 胡建平的装置

 刘大鸿:玩世的写实

 龚建庆:压抑下的激情

 孙良:总结的或是预言的

 孙良:悬浮的形象

 何旸的噩梦

 周长江:离开命名进入形式

 孙良:与“它们”共舞

 宋海冬:作为一种存在物的“痕迹”

 胡建平:形象的历史、涌现场所及其纯度

 汤国:栖居与行旅

 徐累:帝国的虚影

 每个人的理由——对“45°作为理由”的十种解释

 龚建庆:同登彼岸

 梁卫洲:户内的荒原

 申凡的空间

 薛松:灰烬与再生

 杨剑平:工作室中的裸体

 赵葆康:时间的祭坛

 许江:局外的艺术家

 健君和他的和平使者

 健君的《美元圣殿》与绿色的幽默

 丁乙:作为一种符号组织的“十示”

 王澍:想象之城

理论之后

 《资本论》的芬尼根化与守灵人杰姆逊

 马克思,还是西绪弗斯?——评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作为自我反讽的批判与朗西埃的不满

 解释世界还是改造世界——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的讲座

备份

 奠奈与他的时代及对20世纪的影响——在上海思南公馆的讲座

 绝望的反抗——反汪晖论序

 谁家的修辞,谁家的逻辑?——对汪晖《琉球:战争记忆、社会运动与历史解释》的语文批改

 刘再复:“人文何处”惊诧论

后记

序言

关于中国当代艺术肇始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无论将其起点归结何时,中国当代艺术都与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密不可分。强烈的时代精神指向既催生了中国当代艺术早期对政治、社会、历史、文化意义的强调,也推动了反传统、反美学标准和批判性、个体化特质的形成。与此同时,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对艺术创作观念和艺术实践的反哺,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事实上,当代艺术批评在与当代艺术并辔而行的同时,自身的思考和表达也渐趋成熟,并一直引导、推动着后者的发展。

我们推出这套《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在见证和记录中国当代艺术的成长史、梳理其发展脉络及未来趋势的同时,更直接指向的则是,全面展现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整体实绩。

所有这些设想的实现无疑有赖于好的作者,即具有敏锐判断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艺术批评家。我们所延请的二十位作者便是如此。他们尽管职业和身份不同,研究方向和艺术旨趣亦有差别,但均对中国当代艺术予以了长期的关注和思考,并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记,有的甚至一度引领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潮流和走向。即便到现在,他们的身影仍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现场,努力寻找着当代艺术新的价值和意义。

文库收入的每一本“自选集”,都是他们各自在过去二三十年间从事艺术批评的菁华,也是他们一贯的学术思想的集中展现。我们期望,通过这些“自选集”的出版,能够让艺术家和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并对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至于它的文献和学术价值自是其中应有之义,此不待言。

中国当代艺术从诞生那天起便具有一种开放的胸怀,域外文化艺术的成果对本土艺术创作的影响有目共睹,先不论这种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当代艺术的形象,至少这种开放的姿态不容置疑。与艺术创作相伴而生的艺术批评也是如此。事实上,正是批评家们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思想交锋,才使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变得鲜活起来,有意义起来。另一方面,中国当代艺术正在发生或将要出现许多新的征候和变化,比如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日趋活跃以及艺术与资本的联姻对艺术纯洁性的挑战,再比如中国当代艺术是秉承新传统还是将迎来一个新的历史拐点,如此种种,恐怕是任何一个批评家都无法回避的。换句话说,艺术在今天呈现了什么,将要呈现什么,应该是每一位批评家思考的重要课题。这些都表明,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使命远没有结束。

这套文库的出版只是一个开端,开放包容是我们一贯的姿态;我们期望有更多的批评家、学者加入进来,一道为中国当代艺术和艺术批评的建设不懈努力。

北岳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续小强

内容推荐

吴亮著的《吴亮自选集》规模宏大、内容涵盖面广,许多文章旁征博引、史料论据新鲜充实,是当代中国艺术批评著作的一次整理和集合,具有珍贵的文献和史料价值。

编辑推荐

《吴亮自选集》作者吴亮将感性和理性巧妙地结合起来,避免使艺术批评流于空洞玄虚,缺乏解释力。这种经验体悟式的当代艺术批评思维很好地诠释了作者的写作风格、思想和意图,使其当代中国的艺术批评充满活力、丰富充实。

本书是当代中国艺术批评著作的一次整理和集合,具有珍贵的文献和史料价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吴亮自选集/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7842556
开本 16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2014235942
中图分类号 J052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4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