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长安节令与旧俗/长安四旧系列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用爆米花机崩豆子尽管有它的好处和快乐,但要说到应节的趣味和口感纯香,还是那家里炒的面豆。普通的面豆就是将小麦面粉加适当的盐、茴香水和好,面要和得稍硬。然后擀成一厘米厚的饼子,再用刀切成一厘米大小的方块,放进锅里微火炒,约十来分钟,面豆泛黄后即可出锅了。炒面豆千万不能火大或时间长,一旦炒焦就苦得不能吃了。小时候,每到二月二,乡间亲戚总要送些面豆来,乡间的面豆除味道香外,总觉得要比我们家所炒的面豆要酥、要蓬松许多。我们家炒的面豆基本上保持了方块形,而乡间所送来的面豆像个小圆球,难道他们把面饼切好后放进爆米花机爆了不成?不会吧!我至今没弄明白他们用的是什么材料,怎么炒出的这种味道。

二月二也有说是龙王生日,也有说是药王生日的。所以,长安旧时二月二这天有舞狮子的,有踩高跷的,也有要社火的。为的是敬神娱神,求神灵保佐。

舞狮子、舞龙灯多是药店组织的,龙灯长达二十几米,身子分为七个节或九个节,也就是由七个或九个人来舞。表演时踏着鼓点,随着锣钹,屈曲蜿蜒,上下翻动。表演精细的龙灯,九个人动作极协调,就像真龙在翻滚一样。舞龙的后面一般配有舞狮和跑旱船的,这样看起来也就热闹多了。过去文化娱乐活动不多,过年过节人们找点话题弄点这类的娱乐很是吸引入,参加的入也会很感兴趣。

踩高跷,长安旧时又称柳木腿。所谓柳木腿,不一定说是高跷的木腿是由柳木做的,而是说那木腿如细细的柳树枝一样又长又直。踩高跷的表演者腿上要绑上近两米长的木腿,然后再装扮成戏剧里的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等。踩高跷的也要随鼓点表演各种动作。你想,一般人在平地上表演一会儿也会累的,何况要踩在两根细细的木腿上。既要保持平衡,又要表演动作,那是需要有很大力量的。所以表演高跷的都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

社火是旧时长安过年过节的重要活动和表演项目。社火又叫高台、社贺、射虎,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立体的、用真人表现的一个戏剧故事或场面。表演社火的大多是十来岁的儿童,将这些儿童扮成戏剧中的人物,如《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之类,如许仙在下面打着伞,伞顶上必定站着白娘子。这样的造型提前是要做好一个架子的,将上下两个儿童固定在一起,两个儿童并不需要用力,甚至还可以借着架子歇一歇,靠一靠,要不,走不了多远儿童岂不累得掉下来了?

一般一组社火是要由几个戏剧故事组成的,一个故事又由几个儿童表演。然后把这些组合固定到车子上,推着车子来回巡游表演。早年是用人推或牛拉车子,后来有了拖拉机就用上了机械,当然,拖拉机是要装饰一下的,就像彩车一样,这样才能有气氛。现在城郊之外还保留了不少社火节目,汽车也就用得多了,毕竟这要稳当安全些。  ……

P31-P33

后记

关于这本长安节令与民俗的书,七八年之前就有想写的冲动。但细细想来,除思考未能深入外,许多资料也未能得到系统的整理与甄别,唯恐写作成了资料的罗列和道听途说的集合。自去年冬里到今年春上,我认真地把中国民俗学的先驱周作人、顾颉刚诸先生的有关文集细读一遍,又把王利器先生编辑的《历代竹枝词》翻阅数遍,由此得到了不少出乎意料的想法。特别是重读了国外民俗专家关敬吾、弗雷泽诸前辈的著作,让我在写作此书时得心应手了许多。

价值没有高下之分,只有大小之别。今天写出《长安节令与旧俗》一书,也许没有轰动的效应,也许没有扭转世人之心的功能,但人们由此而认识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与不足,这也就有了它存在的价值。当然,在本书中我只是以时间为线索,写出了旧时人们一年里与节令有关的生活和事件,或是前人记录过的,或是本人见闻,只做尽可能真实的叙述,而少有批判与颂扬。因为这种批判与颂扬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都会在人们心中自觉地产生,并对美与丑的习俗予以扬弃,以适应今人的生活。无论如何,这是一本少有空话,多有真情的书,而且也是一本读起来较为轻松的民俗书。

今年夏季的天气很燥、很热。按照前辈告诫的三伏天要伏藏的训言,整个八月份没有出门。早起早睡,毕一月之功写成此书。虽天天喊着:腕几断!腕几断!但手写文字的个中趣味和好处是敲键者所不能体会的。也许研究旧事、书写旧俗还是用手一字一字来写才有感觉吧。

书成后,恳请长安学者费秉勋先生为此书作序。先生说:义不容辞。因为我们所做所想都是为了乡邦文化出些力,感谢费先生的厚爱。

是为记。

宗鸣安于长安城南

2013年冬

目录

第一章 春风鼓荡

 一、正月的喜庆

 二、龙抬头,炒豆豆

 三、踏春与祭祖

第二章 夏日漫长

 一、庙会与鼓社

 二、端午与端阳

 三、长安消夏图

第三章 秋月皎洁

 一、七夕与乞巧

 二、八月节与忙罢会

 三、九月菊与酒

第四章 冬雪雪冬

 一、鬼节送寒衣

 二、冬至吃饺子

 三、腊月无闲日

后记

序言

宗鸣安叙说西安民俗的书,这已经是第五本了,另外还有《西安旧事》、《陕西歌谣辑注》、《关中旧歌谣》以及《老西安人的生活》四种。

宗鸣安是民俗学家,也是收藏家,这两个方面被他相得益彰地融合起来。他研究民俗和搞收藏,都跟别人不同。他的收藏不以商业和把玩为目的,而是有着更深的文化情怀和故国情怀,因而手笔就显出大气。如五四时期发端于北京大学的歌谣运动,很快波及全国,陕西也做了切实的征集工作,但许多歌谣征集上来后却未能出版,这些资料半个多世纪遭弃置而无人识荆,这个没有人收留的宁馨儿最终被宗鸣安领养,成就着他的民俗研究。这仅是我举出他收藏的一个例子。

作为民俗学家,宗鸣安同样有着他的独特性。上述四本书并不着力于史料的胪列和掌故的溯源,而主要是一种怀旧式的玩味。读这些书你获取的并不是一堆干燥冰冷的常识和史料,而是一股气脉流动的生活氛围。读这种书,人就容易发痴,把灵魂安顿到近古包括民国在内的时代里去,享受和品味那种淳朴温馨的生活,对组成这种生活的人产生深情的向往,起码我自己是这样。

宗鸣安写这本《长安节令与旧俗》时,更加重了这种特色。他在叙写中,褪尽了口吻间的火气,显得那样平和、散淡、轻松,但却总带着一种不经意的深情。他虽然也很重视流传的历史掌故,但绝不放过亲眼经见和躬亲经历的人和事,这就使民俗还原到生活中而流动起来,增加了无穷的情味。在这些记述的生活中,叙述者大多还少不更事,而唯其少年,看取的人和事便更真实;唯其少年,才以天真和赤诚对待生活,从而成为民俗的积极参与者。他捉过红庙坡的蛐蛐,精心地养过“临潼蝈蝈”,曾浸沉于城隍庙古会,也挤在小伙伴中在马神庙的斜坡上忘情地滑冰。书中遍写长安吃食,细心的读者定会注意到,对每种吃食,作者都详细地描述了它的制作过程,可见作者参与生活的踏实和热情。正因记述得细致入微,作者便是历史遗案最直接的人证,其口供感性而翔实,随着时日推移,此书会越来越显出珍贵,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的“西京梦华录”。

内容推荐

宗鸣安所著《长安节令与旧俗/长安四旧系列丛书》主要内容包括:夏日漫长、庙会与鼓社、端午与端阳、长安消夏图、秋月皎洁、七夕与乞巧、八月节与忙罢会、九月菊与酒等。

编辑推荐

宗鸣安所著的《长安节令与旧俗/长安四旧系列丛书》中以时间为线索,写出了旧时人们一年里与节令有关的生活和事件,或是前人记录过的,或是本人见闻,只做尽可能真实的叙述,而少有批判与颂扬。因为这种批判与颂扬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都会在人们心中自觉地产生,并对美与丑的习俗予以扬弃,以适应今人的生活。无论如何,这是一本少有空话,多有真情的书,而且也是一本读起来较为轻松的民俗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长安节令与旧俗/长安四旧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宗鸣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4112511
开本 16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2014188000
中图分类号 K892.441.1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0
14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7: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