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殷红的花朵(精)
内容
试读章节

小伙子道过再见,安娜看着他出门走到街上,犹自在照进门口的阳光里站了一会,两手捂着发烫的面颊。她关上门,额头贴着门上窗玻璃,眼睛里什么也没看见。她的心跳得很快,一遍又一遍重温刚才那情景。这里包含着远大于原先看来的意义。……

她虽然一直怀有思乡恋土之情,尤其在暑假前的学期结束时;但今年却是怀着完全不同的感情,才使她对丈夫说:“我要去那山里!”

十二年来,每到夏天,她就想望那山区,但从来没有要求去;今年,她要求去了,却没有想望之情。而正是因为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不想离开英国,明白了这一怪事的原因,这才要求去山里的。

然而,既然要摆脱对那小伙子的情思,她为什么却说:“对;依我看,他应该去!”唉,对她来说,生活可一直是奇异的体验,让她在良知和铤而走险之间被争来夺去:真是件古怪、强烈、痛苦的事!那天小伙子第一次来用餐,不言不语的,又带点儿腼腆,突然,仿佛整个心灵被照得通明,他微微一笑一也就是在那天,她后来对丈夫说:“哦,他真是个天使!”从那天到如今过了多久?还不到一年——事实上,那是去年十月份刚开学的时候。他跟其他小伙子都不一样。倒并非他是一头乱发的天才青年,穿着不合身衣服,说话很动听;而是因为某种——某种——哦!某种不同;因为他就是——他;因为安娜渴望捧住这小伙子的头吻吻。这渴望第一次出现的那个日子,她记得很清楚。那是在复活节假期后,开学还不久。她给小伙子端来茶;这位女主人的猫老爱找这小伙子,这时正在他身边。他一边抚弄猫,一边跟女主人谈话。他说自己打算搞雕塑,可监护人反对;所以要等成年后再说。桌上那盏灯的灯罩是玫瑰红的,他先前又一直在划船,再加那天很冷,所以他的脸通红通红;而平时他脸色比较苍白。突然,他笑着说:“要等待什么事情可真讨厌透顶,是吗?”就在那时,她差点就伸手把小伙子的头捧近嘴边。当时她认为自己很想吻吻那前额,因为能做这孩子的母亲该有多好——只要她十六岁那年结婚就能做上。但现在她早已明白,自己想吻的并不是小伙子的额头,而是他的嘴唇。

莱恩南已来到她生活中——是又冷又闷气房子里的一炉火。这时她觉得难以理解,这些年来没有他,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在那六星期的复活节假期,她实在惦记莱恩南。这小伙子的三封来信又怪又短,半带羞涩、半是推心置腹,却让她着了迷,一封封吻过不算,还都揣在衣裳里!她写了几封长长的回信,虽说她的英语有点奇特,信却写得完全正确。她从不让小伙子揣摩到自己的真实感情,一想到也许会揣摩到,她就吃惊得难以形容。眼前这学期开始以来,全部的生活似乎只是对他的思念。倘若十年前自己的小宝贝能够活下来;倘若孩子的死没使她痛苦至极,从此打消再生一个的愿望;倘若这些年来,她不是清楚知道生活中已无温情可指望,恩爱之事也早已过去;倘若这座最美丽古城的生活能攫住她的心,那就有力量抑制这感情。但世上已没什么能转移这感情了。何况她活力如此充沛,又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勃勃生机在白白浪费。她心里那感觉有时很吓人——那就是渴望生活,为自己的精力找到出口。在所有这些年月里,她千百次独自漫步,想让自己忘情于大自然——在人迹不到的树林里或田野上,她独自一人匆匆急走,想摆脱虚耗生命之感,想恢复当姑娘时全世界敞开在面前的感觉。她身段窈窕,棕色的头发这样有光泽,眼睛又如此明亮,这些都不该给无端浪费。她试过许多排遣办法。在贫民区做慈善,音乐,表演,打猎,却一样样放弃,接着又满腔热情再一一拿起。这些在过去还有用。但今年却无效了。……

一个星期日,她忏悔后从教堂出来,并没真正忏悔的她扪心自问,觉得很邪恶。她得掐灭这感情——必须远远离开,离开这叫她如此动心的小伙子!如果不赶快行动,她会被冲走。可接着她又这样想:为什么不行呢?生活就是去生、去活——不是在这古怪的文明地方,在这气衰血冷之地半死不活地瞌睡!生命是献给爱的——是供人享受的!下个月她就三十六岁了!在她看来,这年岁已老大不小。三十六岁!她很快就会变老,真正地变老——却从没体验到炽热的恋情!当时,带头登上希莫奈台拉巴拉的,是大她十二岁的英国人;于是这模样挺帅的汉子成了受崇拜的英雄。但崇拜之情不是炽热的恋情。也许这有可能变成挚爱,要是这汉子有此意愿。但他始终彬彬有礼、冷若冰霜,只顾书本。究竟他还有没有一颗心?血管里还有没有热血?在这太美的城市和这城市的居民里——这里哪怕满腔热忱,也显得拘谨刻板,决没有灵活的翅膀;这里每件事物都有繁复造作的成规,犹如这里教堂和修道院的回廊——这里,还有没有一点生活乐趣?

可是,竟然对一个年轻小伙子——对几乎可做她儿子的孩子怀上这感情!这就太——不体面了!这想法萦回在她心头,使她夜里无眠地躺在床上,在幽暗中涨红了脸。她是个虔诚教徒,曾拼命祈祷,求上帝使她心灵纯净,赋予她母亲般圣洁感情,让她对这小伙子充满关爱,肯为他和他的幸福作出一切牺牲,忍受任何痛苦。在这些长长祷告后,她恍若用了麻醉剂,心里平静了,昏昏欲睡起来。这状态也许能维持几小时。接着,所有那一切重又袭上心头。她从没认为这小伙子也爱她,小伙子爱她的话——那可是违情悖理的。为什么小伙子要爱她呢?在这点上,她倒自视颇低。

那个星期天,她避免作认真的忏悔;此后冥思苦索,想着如何了断这感情——如何摆脱这对她来说过于强烈的想望。总算灵机一动,她想出个办法——要求去那山里。就是在那个地方,丈夫闯进她的生活,所以她要回那里去试试:看这番感情是否可就此熄灭。要是不行,她就要求留下,同自家人待在一起,这就远离了那种危险。可如今这傻瓜——这有眼无珠的傻瓜——这挂着含嘲带讽微笑、一向摆出保护人架势的高级傻瓜——逼得她推翻原先的打算。好吧,让这个傻瓜自食其果:反正做妻子的已尽了最大努力!这回她可要豁出去尽情大乐一番,哪怕这意味着自己不得不留在那里,永远再也见不到这小伙子!P7-9

目录

再版前言

三版附记

第一部 春

第二部 夏

第三部 秋

序言

又是十多年过去了,眼力越来越差,主要做的就是修订旧时译诗和写一点对译诗问题的认识,总感到无暇顾及拙译的小说,就让本书和《鲁滨孙历险记》听天由命,到茫茫书海中去“漂流”了。

今年六月同上海图书馆古籍部梁颖先生通电话,想不到他提起《殷红的花朵》,说是很喜欢这故事,值得再出,并对今后的开本和装帧提出建议。梁先生看的拙译是初版本,距今已二十多年,但还能记得并关心该书,让我高兴又感激。我翻看了一下第二版,出了已有十二年,是可以重出了。但重出前最好修订一下,因为改一遍总能提高一点。但手中译诗的事还没结束,觉得还是等一等,以后如果眼力和精力允许,再做这事。

但不久又是一个想不到。译林出版社的孙峰女士打来电话,表示对本书有兴趣,愿意出版。原来这是老同事周克希先生的推荐。对此我深感荣幸,因为周先生当初看的也是初版本。记得以前同周先生谈到过高尔斯华绥,原来他也看过那本英汉对照的《苹果树》,也是对这书的深刻印象引起他对高氏作品的兴趣。

重出的机会来得突然,而且听来还不是普通的重印,我确实感到意外。如果说拙译初版时还引起一点动静,那么再版后一直比较平静,而且这么多年过去,怎么突然有这样几位高层次读者不约而同地提到该书,关注其再次出版?想来想去总感奇怪,后来翻阅原作忽然发现,今年正好是The Dark Flower初版的100周年!似乎真有点“天数”了。

周先生趣味高雅,以译笔优美著称;梁先生对读书和藏书都有很高要求;孙峰女士不仅富有编辑经验,同时也是译者。他们三位的看法,既进一步证明我当时没看错这书原作,也激励我提高拙译质量的愿望。我决定放下手中的事,趁这个机会先来修订《殷红的花朵》,毕竟初版本还是二十多年前翻译的东西。

这次修订,原想用该书1914年的美国版本,因为书较新,字体也较大。但随后发现,文字与我原来用的1927年的英国本略有出入,看来高氏后来有所改动。拙译修订中改动幅度很大。也许这些年来对翻译的想法有了点改变,而不断的实践也可能让我略有长进,总之,这次修订中比较注意简洁。另一方面,或许因为自己眼力差,想到这样的故事如果能听听也不错,而且国外已有可以听的“版本”,所以修订中也有意朝这方面靠拢,于是译文的句子似不宜太长。当然,这也是一种尝试,但对我来说有个方便之处,因为译诗中长句不多,所以这样做未必会坏事,至少,句子略短可便于阅读。最后要交代的是,原作中有些心理活动方面的段落较长,修订中常略加细分,以方便阅读。

修订中我注意到一点:主人公莱恩南在早年同学中有个昵称“莱尼”(Lenny)。这让我感到亲切而有趣,因为我唯一的孙辈也正是这个小名,尽管他名字与主人公的不同。这样一来,我觉得自己同莱恩南似乎更多了一层关系,也多了一份感情。希望这小家伙将来也有莱恩南的优点、才华和幸运。

2013年12月

内容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高尔斯华绥作品!著名翻译家黄杲炘译本!

《殷红的花朵》是一部阐述追求爱情,抑扬善恶美丑的书。故事发生在1880年的英国,主人公马克·莱恩南经历了《春》、《夏》、《秋》三段生活的感情波澜。《春》描写了主人公在牛津大学求学时,受其导师年轻貌美的妻子诱惑的懵懂之恋;《夏》描写他从国外学成回国后,同一位婚姻生活不幸的议员夫人的炽热之恋;《秋》描写他成家成名后,他早年一位同学的独生女对他的痴情追求的成熟之恋。虽然三段恋情,却有机地联成一体。

虽说是一部小说,然而文字却好像诗一样精美。《春》、《夏》、《秋》三个篇章,循序渐进,扣人心弦,感人之至,爱不释手。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高尔斯华绥作品!著名翻译家黄杲炘译本!

殷红的花朵,指的是象征热烈恋情和强烈情欲的殷红石竹花。《殷红的花朵》,是大作家高尔斯华绥写的爱情小说。内容虽是所谓的婚外情和婚外恋,但写得格调非常高雅。故事凄婉而感人,语言精致而耐读,全书弥漫着诗情画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殷红的花朵(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国)约翰·高尔斯华绥
译者 黄杲炘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50332
开本 16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13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2014219436
中图分类号 I561.45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26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