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代之悲——钱澄之及其诗》是早逝的杰出青年学者张晖留下的一部未完遗稿。按照作者生前的写作计划,全书共分七章,将以明遗民钱澄之的诗歌创作、诗学交游、诗史构建、诗论撰述为切人点,呈现明清易代之际士大夫的沧桑体验与婉曲心境。本书既肯定了各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也指出了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 图书 | 易代之悲(钱澄之及其诗)/博雅文丛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易代之悲——钱澄之及其诗》是早逝的杰出青年学者张晖留下的一部未完遗稿。按照作者生前的写作计划,全书共分七章,将以明遗民钱澄之的诗歌创作、诗学交游、诗史构建、诗论撰述为切人点,呈现明清易代之际士大夫的沧桑体验与婉曲心境。本书既肯定了各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也指出了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目录 悼念张晖(代序) 第一章 导论(提纲) 第二章 诗与史的交涉:钱澄之《所知录》书写样态及其意涵之研究 一、“每有记事,必系以诗”的史书《所知录》 二、《所知录》的版本、撰写时间、诗歌来源、删诗原则 三、《所知录》与钱澄之的“诗史”写作 四、尊永历而贬隆武的史观 五、忠义的历史 六、余论 附录:《所知录》所收诗歌与《藏山阁诗存》 之关系表 第三章 钱澄之1651年返乡诗初探 一、望见家山 二、抵乡 三、离乡 四、结论 第四章 抵抗黑暗:钱澄之诗中的南京长干寺塔塔光 一、长干寺塔灯 二、秦淮船灯 第五章 从复明志士到穷愁遗老:钱澄之重返福建(1664—1667)的感伤旅程 一、入闽缘由 二、故地重游与叹老嗟贫:《延平感怀》组诗 三、重建历史的努力与失败:《建宁府志》的修撰 四、“劝我休心老此中”:与方以智的重逢 五、余论 第六章 晚年著述文体与钱澄之“遗民”身份的自我建构 一、诗歌中展现出来的遗民心境 二、书札中所见遗民心境 三、墓志铭等所见遗民心境 四、史书中所见遗民心境 五、结论 第七章 真与悲:钱澄之诗论诠说 一、性情与学问 二、性与情之关系 三、“真”的诗学 四、以“性情”和“真”来否定唐宋诗之争 五、“悲”的诗学与反对温柔敦厚 六、钱澄之论杜诗 七、结论 附录一 明遗民钱澄之集外诗文函札辑考 附录二 钱澄之年谱初稿 谱前 年谱 谱后 附录三 钱澄之研究文献目录 征引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易代之悲(钱澄之及其诗)/博雅文丛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张晖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20103980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289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80 |
| 出版时间 | 2014-11-01 |
| 首版时间 | 2014-11-01 |
| 印刷时间 | 2014-1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48 |
| CIP核字 | 2011076779 |
| 中图分类号 | I207.2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9.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10 |
| 宽 | 147 |
| 高 | 15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