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真李斯(包赚不赔)
内容
编辑推荐

茅厕装有窃听器,老鼠哲学从何来?满朝文武寒蝉静,谏逐客书为阿谀?头上将军大臣数不清,偏妒一介使臣杀韩非?沙丘遗诏何人泄密,临死俱五刑何不喊冤?书小篆写隶书,李斯、程邈谁统一了文字?司马迁文学了我们,历史真相证据说话!

《真李斯》是程步“求真”系列新作。本书撩开司马迁给李斯蒙上的灰色面纱,从一个真实的李斯身上,探寻他成功和失败的秘密。

内容推荐

《真李斯》是程步“求真”系列新作。李斯出身平民,却依靠自己的努力当上了秦帝国的宰相;身处秦国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却总能不伤毫发步步登高。什么是李斯官场沉浮的制胜法宝?研究李斯传奇般的一生便有答案。

然而,要搞清真实的李斯却是有一定难度的,原因是司马迁的文学创作给李斯蒙上了一层灰色的迷雾。提到李斯,人们便会想起那著名的“老鼠哲学”。似乎李斯的成功是对上阿谀奉承,对下严刑峻法的结果。错误的演绎历史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如果按照司马迁塑造出来的这个李斯,我们自然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坏人和小人才会得志。李斯的步步登高就是因为他奉行卑劣的老鼠哲学比别人坏,而他最后被杀则是因为他遇见了比他更坏的人赵高。想要在人生的道路上步步登高,就应该学坏做小人。这种结论当然是不对的。

所以,《真李斯》中用“程步读史原则”,撩开司马迁给李斯蒙上的灰色面纱,从一个真实的李斯身上,探寻他成功和失败的秘密。

目录

前言 包赚不赔的秘密

第一章 做官还是求学?

 一 老鼠哲学无来由

(1)郡府厕所里有窃听器否?

(2)如果省政府是厕所,何处是粮仓?

(3)冯谖外出闯荡,做了相国的舍人

(4)荆轲穷途末路,不得不铤而走险

 二 天、地、人的机缘

(1)变革春风天时召唤

(2)地处中枢八面来风

(3)名人效应粉丝诱惑

 三 心与脑的对抗

(1)李斯遵从心的选择

(2)苟子的忠实弟子

(3)一心只想着生儿子的楚国君臣

(4)奇怪的离别感言

第二章 跟吕相还是跟秦王?

 一 干什么事都得抄底

(1)秦昭王挥霍祖先家产的败家子

(2)秦庄王锐意变革中途受挫

(3)吕不韦软硬两手试图止跌回稳

(4)吕伯乐相马,李名驹奔腾

 二 嫪毐这颗坏弹

(1)周公摄政险遭杀身之祸

(2)吕不韦的作风问题演变成政治搏斗

(3)书呆子的举报点燃了炸弹的引信

 三 李斯生死王相间

(1)最佳选择是游说吕不韦支持嫪毐

(2)为心中的良知去冒险

四听天命还是婴逆麟?

(1)成阳城里敌我难辨

(2)李斯理应跟定秦始皇寻求豁免

 五 秦始皇杀27个大臣是杜撰

(1)《说苑》是历史小说,刘向有“说谎”的癖好

(2)说假话一定有破绽

第三章 灭韩国还是杀韩非?

 一 远交近攻有来头

(1)“掏心战略”前所未闻

(2)“掏心战略”吕不韦制定又成效不佳

(3)“先灭韩”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4)李斯的建议并未实施

 二 空头理论家韩非自掘坟墓

(1)韩国公子韩非为什么会出现在秦国?

(2)韩非为什么会卷进秦国的路线斗争?

(3)李斯因嫉妒害死了韩非吗?

(4)四面树敌一错再错,韩非自掘坟墓

 三 秦始皇饿杀了齐王建?

(1)秦始皇没有饿杀齐王建的作案动机

(2)秦始皇饿杀齐王建的过程,荒谬而难以实施

(3)《战国策》是故事集,可以参考,不能当真

第四章 挺分封还是挺郡县?

 一 人人贪心想封王,失人心者失天下

(1)皇叔、皇弟、皇子要求分割遗产

(2)将相功臣要求论功行赏

(3)封王,王公将相预谋已久

(4)李斯的抉择

 二 天命之年焚私书

(1)就想封王,吃肉骂娘

(2)李斯再挺郡县三招制敌

(3)焚书的是非利弊

 三 亲书《仓颉篇》,始有方块字

(1)秦始皇统一的是文字而不是字体,学者概念混乱

(2)小篆、隶书是后人的称谓,学者时代混淆

(3)正式刻石与常人手书一定不同,学者脱离实际

(4)程邈写隶书,汉字始大成

第五章 立扶苏还是立胡亥?

 一 君臣同创最后的奇迹

(1)不实之词:秦始皇贪恋权势,出巡也是流动办公

(2)主观臆断:出巡是急不可耐地寻找不死之药

(3)妄下结论:秦始皇允许寻找不死之药是贪生怕死

(4)载入史册:秦始皇的出巡创造了多个奇迹和第一

 二 真的有沙丘阴谋吗?

(1)秦始皇在死前真的留下了诏书吗?

(2)赵高真的对胡亥和李斯说了那些话吗?

(3)李斯的选择

 三 用错误掩盖错误,一错再错

(1)与秦始皇同死一地的赵武灵王是前车之鉴

(2)同时下诏赐死等于逼反蒙恬

第六章 书谏还是兵谏?

 一 李斯转弯抹角斗赵高

(1)李斯寻机谏胡亥试图击赵高

(2)沙丘阴谋恶果初现

(3)李斯计算得失的选择

(4)李斯再击赵高,撰奇文《夫贤主者》

(5)赵高的反击

(6)患得患失,李斯终于坐以待毙

 二 赵高折断了秦帝国最后一根栋梁

后记 《史记》句句是真理吗?

试读章节

我们不能不承认冯谖命好,遇见了孟尝君这样的好老板。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冯谖这人很有本事,仅仅是唱唱歌发发牢骚,不仅争得了合理的待遇,还成功地在孟尝君的三千门客中,创出了一定的知名度。这样的好主人并不多;这样好命的人也并不多。

过了一段时间,孟尝君贴出一张告示,在门客中征求懂会计,能够帮助自己去封地薛邑收债的人。冯谖看见告示,就在上面写了个“能”字,并书上自己的名字。孟尝君看见这个名字很陌生,便问左右,冯谖是谁。左右回道:“就是那个老是唱‘长剑啊我们回去’的人”

孟尝君笑着说:“这个人果然有能耐,我有点轻慢他了。”于是让人请冯谖前来相见。

孟尝君道:“我只顾忙于杂事,生性又太愚笨,对先生多有得罪,你不要见怪啊。先生愿意替我去薛邑收债吗?”

冯谖道:“我愿意去。”

于是孟尝君吩咐人替冯谖准备车马,装载上各种账簿契约。一切准备就绪,临出发前冯谖问孟尝君:“收上来的钱买点什么东西回来?”

孟尝君说:“你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吧。”

冯谖来到薛邑,让官吏把该交租欠账的乡绅百姓都召来,一一核对完账目之后,便假借孟尝君的命令,全部免除了这些人的债务,并当众烧毁了契约和账单。在场的人都很感激,山呼万岁。

冯谖辞别薛邑父老,连夜驱车返回都城。第二天一大早就去见孟尝君复命。孟尝君奇怪怎么这么快就收完账,赶紧穿戴衣冠接见冯谖。

“账收完了?这么快?”

冯谖回答:“收完了。”

“买了什么回来?”

冯谖回答:“你让我看着府上缺什么就买什么。臣我寻思,您府上珍宝无数,狗马满厩,金钱美女什么也不缺,唯一缺的是仁义。所以我就自作主张,替你买回了仁义。”

孟尝君问:“仁义怎么买得?”

冯谖道:“您拥有的薛邑很小,可是您却不知道安抚礼爱他们,还要向他们索取利益。臣我就假借您的意思,免除了薛邑人的债务,把账单都烧了。当地的百姓很感激您,都山呼万岁。这就是臣为您买的仁义。”

孟尝君听了冯谖这番话,心里不高兴,就对冯谖说:“行吧,先生去休息吧。”

两年之后,齐王驾崩,新继位的齐王突然对孟尝君说:“寡人不敢用父王的臣子为臣。”

孟尝君的宰相职务被罢免了,不得已,孟尝君只好离开都城临淄,去自己的封地薛邑安身。可是当他离薛邑还有一百多里地的时候,就见薛邑的百姓扶老携幼,早早地在路旁迎接他的到来。孟尝君对冯谖道:“先生为我买的仁义,今日真的见到了!”

冯谖说:“狡兔有三窟,仅能免死。现在您只有一窟,还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再为您开凿两窟。”

于是孟尝君给冯谖马车五十乘,黄金五百斤。冯谖先向西去了魏国,求见魏惠王并对他说:“齐国驱逐自己的大臣孟尝君,诸侯谁先得到此人,必能富国强兵。”

于是,魏惠王让自己的宰相去做上将军,把宰相的位子空出来,派人携黄金千斤,车百乘,前往薛邑聘请孟尝君。

冯谖先回到薛邑对孟尝君说:“千金是巨利,百辆马乘是很显赫的邀请,齐国一定已经知道这件事了。”

孟尝君接受冯谖的提醒,尽管魏国的使臣往返多次邀请,孟尝君还是谢绝了。

果然,齐国听到了魏国邀请孟尝君的事情后,君臣上下都很恐惧。于是齐王派了太傅携带黄金千斤,豪华的礼车两辆,象征着权力的礼服和宝剑去请孟尝君。齐王还专门修书一封向孟尝君谢罪道:“寡人不贤,有辱宗庙,被谄谀之臣欺骗,得罪了贤公。贤公即使不愿搭理我这个不贤的人,也请看在先王宗庙的份上,回来统领齐国的百姓。”

齐国国君对孟尝君的威胁虽然解除了,冯谖还是告诫孟尝君道:“你还应该向齐王请求一样先王祭祀的器具,并在你的封地薛邑建立祭祀先王的宗庙。”

孟尝君按照冯谖的要求办,请来了祭器,修建了宗庙。等到这些事情都办成了,冯谖还报孟尝君道:“行了,三窟已成,你可以高枕无忧了。”

果然,孟尝君在齐国做宰相数十年,没有受到丝毫的祸乱,这些都是冯谖的功劳。

我们拿冯谖来和李斯比较。

冯谖有深邃的眼光,能够在孟尝君春风得意的时候看到危机的存在;有绝顶聪明的头脑,能够为还没有发生的危机找到解决的办法;有绝佳的办事能力,轻而易举地为孟尝君开辟了避险的狡兔三窟。李斯的能力能够超过冯谖吗?难说。外出打工,又有几个人能够成为一国宰相的门客,又有几个人能够像冯谖一样脱颖而出受到权贵的赏识呢?李斯不过是上蔡县的一个贫民之子,没有通天的关系,没有望族引荐,辞去省政府的工作出去打拼,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冯谖。做一个权臣的门客,受到权臣的信任,为权臣排忧解难。如果是这样,又能比在省政府里毫无风险地安居乐业好到哪里去呢?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有很多人像李斯这样,选择了放弃安逸的工作而下海经商,有很多人选择了放弃国内安逸的生活而出国打拼,结果却是,发财当老板的凤毛麟角,大多数人在商海中呛了水,大多数出国的人没有衣锦还乡,反而是穷困潦倒,一把年纪之后无颜见江东父老。李斯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风险,而在他的那个时代,下场很可能就是荆轲。P5-8

序言

包赚不赔的秘密

秦帝国的宰相李斯,是公元前200年前后的一个历史人物,距今已经2200多年了。这样一个久远的人物,有什么值得我们今天人关注和研究的?有。

李斯出身平民,却依靠自己的努力,当上了秦帝国的宰相。公元前200年李斯生活的时代,没有科举考试可以让平民百姓通过刻苦读书而步步登高。那个时代还是一个宗法世袭的时代。王者的子孙为王,宦者子孙为宦;农人世代为农,奴隶世代为奴隶。虽然商鞅变法之后,老百姓有了一些改变地位的途径,但是,在那个时代,没有家族的力量而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比今天不知道要难上千百倍。李斯是靠什么成功的?

李斯是个奇迹。职业生涯、宦海沉浮的一个奇迹。他在异国他乡的秦国,没有任何家族力量的提携;在那个战争决定胜负的年代,他还不懂军事;溜须拍马历来是得到晋升的终南捷径,李斯却不会胁肩谄笑媚上求荣;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总是步步高升;身处秦国激烈的内部斗争中,却总能不伤毫发以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李斯凭什么如此?

概括李斯的成功之道,其实很简单,只有两个字:选择。

人的一生,富还是贫;贵还是贱;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来源于选择。正确的选择使人生步步登高,错误的选择使人越折腾越倒霉。是去考大学还是跟人学做生意赶紧挣钱?是去艺术圈闯荡将来一夜成名还是老老实实去上班?是嫁一个有钱稳定的老公还是找个情投意合的四处游荡出去疯?是攒钱存银行还是孤注一掷买房子炒股票?是坚守岗位熬年头慢慢往上爬还是义无反顾自己创业?是帮助自己的铁哥们儿把现任讨厌的领导搞掉还是及时倒戈先官升一级再说?

人生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关键的十字路口,人生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

然而,要想做出正确的选择是困难的。之所以会有选择,就是因为这样可以,那样也行;这样有这样的顾虑,那样也有那样的问题。左右为难,举棋不定。

更令人伤脑筋的是,九次正确的选择很可能因为一次错误的选择而前功尽弃。我已经选择了寒窗苦读上大学,选择了托人找关系进大企业好好上班,也在公司的人事变动中侥幸跟对了人保住了位子,但是经不住朋友和巨大前景的诱惑,辞职下海了,没想到一次选择失误,从此一蹶不振。经商失败花光了积蓄。二次借款创业又失败而负债累累。万般无奈铤而走险却运气不好,别人都干都没事单自己被逮住,从此身陷囹圄。

李斯的一生便是如此。他在无数次正确的选择之后,终于做出了一次错误的选择,从而导致了十分严重的后果。秦始皇死后,在立长子扶苏还是立少子胡亥的选择中,李斯做出了错误的选择,立少子胡亥。这一选择不仅使他一生中一次次正确的选择所积累起来的荣华富贵,付之流水,还被满门抄斩,一切化为乌有。这就如同一个置身于波澜壮阔的股市大潮中的幸运儿,无数次正确的选择,使得他买进卖出日进斗金,富可敌国。可是一次操作失误便赔光了老本,不仅重回赤贫,还负债累累,永无翻身之日。

万事皆有规律。巴菲特能在风云莫测的股市上百战百胜,即使是偶有失误,也是小败而大胜,并不能阻碍其财富的不断增加。他遵循的投资原则是买进股价明显低于其实际价值的股票,卖出股价高于价值的股票。不去理会市场的狂热和恐惧。股票的价值就是股神巴菲特所遵循的制胜法宝。

官场沉浮人生荣辱有没有制胜的法宝?当然也是应该有的。什么是人生官场包赚不赔,即使赔也是小赔大赚,有赔但是稳赚的制胜法宝呢?

研究完李斯传奇般的一生,便有答案。

然而,要搞清真实的李斯却是有一定难度的,原因是司马迁的文学创作给李斯蒙上了一层灰色的迷雾。

提到李斯,人们便会想起李斯的“老鼠哲学”。似乎李斯的一生就是一只贪婪可恶的老鼠,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找到更好的食物和更好的进食环境。既然是老鼠,最后死于鼠药或者捕鼠夹子,那是罪有应得,必然下场。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结尾处的“太史公曰”中,这样概括李斯:“李斯明知儒家《六经》要旨,却不致力于清明政治以弥补皇帝的过失。他依仗显贵的地位,阿谀奉承,随意附合,推行酷刑峻法”( 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似乎李斯的成功是欺上瞒下的结果。是对秦始皇一味阿谀奉承,对老百姓严刑峻法严厉镇压的结果。

真实的历史果真如此吗?

当然不是。

如果李斯是一味地阿谀奉承,当秦始皇在全国发布逐客令驱逐外国人的时候,为什么只有李斯敢于婴逆鳞写下《谏逐客书》,予以劝止?

如果是一味的严刑峻法,当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在秦始皇的寿宴上重提分封诸侯王的时候,李斯的建议却只是焚书,而不是杀淳于越和六国贵族?

错误的演绎历史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如果按照司马迁塑造出来的这个李斯,我们岂不是很容易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坏人和小人才会得志。李斯最后被杀也还是因为他跟赵高比起来不够坏不够小人。想要在人生的路步步登高,就应该学坏做小人。这种结论当然是不对的。

所以,我们有必要用“程步读史原则”,撩开司马迁给李斯蒙上的灰色面纱,从一个真实的李斯身上,探寻他成功和失败的秘密。

程步读史原则:  一,采信记载时间、地点、事件的文字,摒弃文学描写、心理描写和形容词。

二,谨慎对待人物对话:君王任何场合的说话,予以采信;公众人物之间、公众人物与百姓之间公开场合的对话,区别采信;公众人物隐秘场合的对话、百姓公开场合和隐秘场合的对话,不予采信。

三,研究史书上有的事情,还要特别留心研究史书上无的事情。

后记

《史记》句句是真理吗?

《真秦始皇·智取六国》和《真秦始皇·仁定四海》两本书出版以后,获得了广大读者和许多专家的肯定,但也引来不少人的愤怒。有人说:你是谁呀?你凭什么对司马迁说三道四?《史记》的文字你说不可信就不可信啦?连《史记》这样伟大的著作你都怀疑,你是不是想否定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这些指责其实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读史原则。

我曾经参加了央视百家讲坛的一次访谈,与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一起探讨秦始皇。主持人石琼磷出了个选择题,读史书是全信、全不信、不全信,还是多个心眼。王立群教授选择的是“不全信”,我选择是“多个心眼”。“多个心眼”和“不全信”其实意思差不多,都是不能全信史书的文字,这当然包括司马迁的《史记》。

为什么要“不全信”?我“全信”行不行?不行。有人抬杠说,我就“全信”,我就认为《史记》句句是真理,你能把我怎么着?

我不能把你怎么着,但是你不可能“全信”。因为《史记》本身就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比如《史记》关于秦王子婴的身份就有三种说法:秦始皇的弟弟,秦始皇的儿子,秦始皇的孙子。你信了秦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就否定了他是秦始皇儿子和孙子。三者必居其一。在这个问题上,《史记》最多只有33.5%的可信度。

有的时候,你对史书的否定可能是完全下意识的,不自知。比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李斯建议秦始皇先消灭韩国以威胁其他诸侯,秦始皇同意了,让李斯去拿下韩国(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可是,同样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关于战事的记载却表明,在秦始皇让李斯拿下韩国之后,秦国却从来没有发动过针对韩国的军事行动。如果你信了“秦始皇让李斯拿下韩国”的记载,无形中也就否定了“战事”的记载。如果你相信“战事”的记载,也就不得不否定“秦始皇让李斯拿下韩国”的记载。二者必居其一。也就是说,读史书,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都不可能全信,都是有选择的采信。

但是,要想否定《史书》中的文字,却不能一句“荒唐”就下结论,要有足够证据。什么叫足够的证据,就是不能仅靠推测、不合情理等等轻率地下结论。必须有直接证据,或者几个间接证据相互印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出推翻《史记》某些文字的论断。我写《真秦始皇》的时候就是这样,为此甚至牺牲了可读性。

《史记》并非句句是真理!

历史研究研究什么?不是把史书翻成白话,和着野史杂记,再加点个人感想的佐料来个串烧。历史研究,首先就是要辨析真伪。

我曾经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过数年。最高法院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审判监督。下级法院两审终审生效的判决,当事人不服,就会申诉到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检查下级法院的判决是否正确,主要的手段是调卷。就是把下级法院两审的案卷调上来,读。这个过程有点像我现在读史书。读,不是读故事瞧热闹,而是看看里面有没有自相矛盾和解释不清的地方。如果案卷中有自相矛盾、解释不清、不合常理的地方,这个案子必然有问题。如果多处出现破绽,一定是冤假错案。

最高法院的法官在读案卷的时候,有一个职业习惯,或者叫原则,有点类似我在《真秦始皇》中写的“程步读史原则”。

案卷中会有当事人充满感情色彩的描述,那很容易打动人。比如对方当事人怎么坏,怎么不是东西,自己多么可怜等等,但是最高法院的法官不会被其所动;案卷中也会有当事人的很多推测和谎言,最高法院的法官会参考对方当事人的陈述将其识破和剔除;案卷中还会有很多证人证言,这也要经过甄别,有的采信,有的不予采信。一套厚厚的案卷,真正被法官采信的是时间、地点、动机、过程、结果,以及证明它们的证据。

这也是我研究《史记》,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则。在真实性这个问题上,没有伟大作品和一般作品的区别。

我们为什么要读史,不仅仅是看故事好玩消磨时间,而应该从中吸取人生借鉴,学会辨别真伪。如果我们连作者的那点小把戏都不能洞悉,如何洞悉千奇百怪的现实世界。有人曾经问赵本山,“你的小品《忽悠》有什么教育意义?”赵本山回答,“有啊。我们太容易被别人忽悠了。”

前几天去南京找老同学周同科,为我的新书《真商鞅》向他求字。周同科是书法家,南京大学教授,博导。我们30年前同学,20年没见。上大学时我们是上下铺,不是酒肉朋友却很铁。大学毕业他留在南京我去了北京,他留校教书,我去了最高人民法院,人生的道路从此分岔。偶尔见过一两面,留下记忆的仅仅是支零破碎一些片段。这次见面一聊,人生竟然绕了一个大圈又碰到了一起。他钻研古文字,对秦汉简帛文字犹有见地,我写《真秦始皇》多以秦代简文为证据。他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持了我对秦始皇暴君暴政的否定,这真是缘分。不过他的研究深入且精专,我则浮皮潦草。他对历史研究有一句名言,给我很大的启发:不要结论,只要材料;给我材料,自有结论。

说得太好了。司马迁你说秦始皇有遗诏,要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你的证据材料是什么?见到遗诏啦?听人说的?谁说的?

周同科教授的这16个字,不仅可以用在读史书上,我们平时读报纸,看网络,接受所有的外来资讯,不是都可以如此吗?你不要给我下结论,我自己有脑子会分析。你只要把实实在在的材料报道给我,相信我们自会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被别人忽悠。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质疑《史记》的真实性,就否定它的价值。错不在司马迁。他在写《史记》的时候,并没有界定这是一部史书还是一部报告文学,甚至一部历史小说。是我们后人把它神话了,是我们后人错把它当历史著作。

司马迁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不是因为忠实地记录了历史,而是他在《史记》中表现的非凡的文学才能和超越于时代的强烈爱憎。所以毛泽东说:“中国古代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

《史记》是伟大的。它的伟大也不是它因为详实地记录下三千年的史料,而在于它使历史走出了史官和学者的书斋,变成了广大百姓的趣味读物。枯燥的历史记载,不再是堆放在皇家档案馆里的故纸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发霉变质,虫吃鼠咬。历史经过司马迁的文学搅拌,第一次走出了深宫高墙,教化民众,滋养人心。今天的小说、历史小说、报告文学,都能从《史记》中找到榜样。

我们质疑《史记》某些内容的真实性,并不妨碍我们向它汲取文学、历史、思想、人文的养分,并不能动摇《史记》作为一部历史文学作品的伟大和不朽。这是一个正确的态度。

2009年4月5日至7月29日一稿

2009年8月1日至9月3日二稿

书评(媒体评论)

易中天:

程步先生不是历史学家,我也不是。

真正打动我的,是程步先生“用另一种方法读史”的主张。程步先生能有这个主张,则又因于他不是历史学家,而是媒体人。史学家与媒体人有什么不同?不同就在于,前者一般都相信史书,后者却明白得多个心眼。我们知道,史书记载的所谓“历史”,无非“过去的新闻”;媒体报道的所谓“新闻”,则完全可能成为“将来的历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真李斯(包赚不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666092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2010167488
中图分类号 K825.1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2
出版地 山东
24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3: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