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资治通鉴(图文精释版)(精)/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要通过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统治阶级的政策的描述,来警醒世人。

在文字表达方面,《资治通鉴》最擅长于描写战争场面,像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被记述得精彩纷呈。在记载赤壁之战时,司马光并没有正面去描写战争的具体情况,而是从人物着手,把鲁肃与孙权合谋定计、吴蜀构筑同盟及诸葛亮智激孙权等故事分别道来,从独特的视角诠解了这场决定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的关键。既有战争的完整过程,又有人物的深入刻画,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而文中的一些语言,也成了后人惯用的成语掌故,像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均已耳熟能详。

内容推荐

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通过详实的历史记载,向当时的统治者说明了历史的经验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资治通鉴》所提供的历史教训,是以往任何一部史书都不能相比的。另外从历史观点上,《资治通鉴》认为国家的兴衰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们的修养。提倡君主应遵于礼,讲究仁义,在用人方面要量才而用,赏罚分明,还要能听取臣民的谏言,这一点对于后来历代的统治阶级都有一定的约束作用,直到今天也不失其意义。

目录

周纪

三家分晋(第一卷·周纪一)

仁德之君(第一卷-周纪一)

兴魏强楚(第一卷·周纪一)

商鞅变法(第二卷·周纪二)

良臣为宝(第二卷·周纪二)

智伏庞涓(第二卷·周纪二)

昭侯任贤(第二卷·周纪二)

合纵六国(第二卷·周纪二)

孟子谏言(第三卷·周纪三)

张仪诳楚(第三卷·周纪三)

昭王求贤(第三卷·周纪三)

胡服骑射(第三卷·周纪三)

完璧归赵(第四卷·周纪四)

负荆请罪(第四卷·周纪四)

田单封君(第四卷·周纪四)

远交近攻(第五卷·周纪五)

智说太后(第五卷·周纪五)

长平之战(第五卷·周纪五)

毛遂自荐(第五卷·周纪五)

奇货可居(第五卷·周纪五)

秦纪

郑国修渠(第六卷·秦纪一)

以逸待劳(第六卷·秦纪一)

李斯进谏(第六卷·秦纪一)

荆轲刺秦(第七卷-秦纪二)

王翦伐楚(第七卷·秦纪二)

焚书坑儒(第七卷·秦纪二)

秦末起义(第七卷·秦纪二)

赵高擅权(第八卷·秦纪三)

巨鹿之战(第八卷·秦纪三)

汉纪

约法三章(第九卷·汉纪一)

鸿门赴宴(第九卷-汉纪一)

韩信拜将(第九卷·汉纪一)

垓下悲歌(第十一卷·汉纪三)

诛杀诸吕(第十三卷·汉纪五)

晁错进言(第十五卷·汉纪七)

李广退敌(第十六卷·汉纪八)

通使西域(第十八卷·汉纪十)

逐戮匈奴(第十九卷·汉纪十一)

苏武牧羊(第二十一卷·汉纪十三)

霍光废王(第二十四卷·汉纪十六)

汉室中兴(第二十四卷·汉纪十六)

昭君出塞(第二十九卷·汉纪二十一)

王莽封侯(第三十一卷·汉纪二十三)

王莽篡汉(第三十五卷·汉纪二十七)

王莽改制(第三十七卷·汉纪二十九)

光武中兴(第三十八卷·汉纪三十)

西域之行(第四十五卷·汉纪三十七)

拒封外戚(第四十六卷-汉纪三十八)

班超归汉(第四十八卷·汉纪四十)

心腹之患(第五十一卷·汉纪四十三)

党锢之乱(第五十五卷·汉纪四十七)

卖官鬻爵(第五十七卷·汉纪四十九)

黄巾起义(第五十八卷·汉纪五十)

能臣奸雄(第五十八卷·汉纪五十)

诛灭宦官(第五十九卷·汉纪五十一)

诛杀董卓(第六十卷·汉纪五十二)

平定江东(第六十一卷·汉纪五十三)

惟才是举(第六十二卷·汉纪五十四)

官渡之战(第六十三卷·汉纪五十五)

三顾茅庐(第六十五卷·汉纪五十七)

赤壁之战(第六十五卷·汉纪五十七)

刘备人蜀(第六十七卷·汉纪五十九)

审时度势(第六十七卷·汉纪五十九)

败走麦城(第六十八卷·汉纪六十)

魏纪

刘备托孤(第七十卷·魏纪二)

七擒孟获(第七十卷·魏纪二)

进《出师表》(第七十卷·魏纪二)

泪斩马谡(第七十一卷·魏纪三)

诸葛之死(第七十二卷·魏纪四)

假痴不颠(第七十五卷·魏纪七)

曹髦之死(第七十七卷·魏纪九)

竹林七贤(第七十八卷·魏纪十)

偷度阴平(第七十八卷·魏纪十)

晋纪

曹魏禅让(第七十九卷·晋纪一)

杜预上奏(第七十九卷·晋纪一)

羊祜安边(第七十九卷·晋纪一)

西晋伐吴(第八十卷·晋纪二)

晋武征言(第八十卷·晋纪二)

刘毅直言(第八十一卷·晋纪三)

谏除旧制(第八十一卷·晋纪三)

诬杀杨骏(第八十二卷·晋纪四)

赵王称帝(第八十三卷·晋纪五)

创业江东(第八十六卷·晋纪八)

闻鸡起舞(第八十八卷·晋纪十)

晋王即位(第九十卷·晋纪十二)

石虎篡位(第九十五卷·晋纪十七)

苻坚王猛(第一〇〇卷·晋纪二十二)

淝水之战(第一〇四卷·晋纪二十六)

宋纪

刘宋代晋(第一一九卷·宋纪一)

元嘉之治(第一二三卷·宋纪五)

文帝治民(第一三三卷·宋纪十五)

齐纪

萧齐代宋(第一三五卷·齐纪一)

范缜无佛(第一三六卷·齐纪二)

文帝迁都(第一三八卷·齐纪四)

梁纪

萧衍受禅(第一四五卷·梁纪一)

佛教之盛(第一四八卷·梁纪四)

北魏分裂(第一五六卷·梁纪十二)

任用苏绰(第一五七卷·梁纪十三)

沙苑之战(第一五七卷·梁纪十三)

邙山之战(第一五八卷·梁纪十四)

侯景之乱(第一六一卷·梁纪十七)

陈纪、隋纪

北周灭齐(第一七三卷·陈纪七)

受禅建隋(第一七五卷·陈纪九)

淫逸误国(第一七六卷·陈纪十)

一统归隋(第一七六卷·陈纪十)

隋文恤民(第一七八卷·隋纪二)

太子杨广(第一七九卷·隋纪三)

杨广弑父(第一八〇卷·隋纪四)

开通运河(第一八〇卷·隋纪四)

炀帝奢靡(第一八〇卷·隋纪四)

亲征高丽(第一八一卷·隋纪五)

瓦岗义军(第一八三卷·隋纪七)

破仓济民(第一八三卷·隋纪七)

李渊起兵(第一八三卷·隋纪七)

苟且偷安(第一八五卷·唐纪一)

唐纪

受禅建唐(第一八五卷·唐纪一)

重立盟约(第一九一卷·唐纪七)

玄武之变(第一九一卷·唐纪七)

智退突厥(第一九一卷·唐纪七)

太宗治国(第一九二卷·唐纪八)

富国安民(第一九二卷·唐纪八)

以古为鉴(第一九二卷·唐纪八)

房谋杜断(第一九三卷·唐纪九)

魏徵进谏(第一九四卷·唐纪十)

文成人藏(第一九五卷·唐纪十一)

太宗自评(第一九八卷·唐纪十四)

则天封后(第二〇〇卷·唐纪十六)

犯颜直谏(第二〇二卷·唐纪十八)

敬业起兵(第二〇三卷·唐纪十九)

武后称帝(第二〇四卷·唐纪二十)

国老荐才(第二〇七卷·唐纪二十三)

翦除韦后(第二〇九卷·唐纪二十五)

太平公主(第二〇九卷·唐纪二十五)

政变失败(第二一〇卷·唐纪二十六)

二相治国(第二一一卷·唐纪二十七)

开元贤相(第二一一卷-唐纪二十七)

宦官得宠(第二一三卷·唐纪二十九)

口蜜腹剑(第二一五卷·唐纪三十一)

禄山献宠(第二一五卷·唐纪三十一)

杨氏兄妹(第二一六卷·唐纪三十二)

范阳起兵(第二一七卷·唐纪三十三)

张巡守城(第二一七卷·唐纪三十三)

马嵬事变(第二一八卷·唐纪三十四)

战雪国耻(第二二三卷·唐纪三十九)

严惩元载(第二二五卷·唐纪四十一)

以功议人(第二二五卷·唐纪四十一)

刘晏理财(第二二六卷·唐纪四十二)

颜公忠节(第二二八卷·唐纪四十四)

夜人蔡州(第二四〇卷·唐纪五十六)

甘露之变(第二四五卷·唐纪六十一)

德裕论臣(第二四六卷·唐纪六十二)

武宗灭佛(第二四八卷·唐纪六十四)

以史为镜(第二四八卷·唐纪六十四)

黄巢建国(第二五四卷·唐纪七十)

诛杀宦官(第二六三卷·唐纪七十九)

后梁、唐、晋、汉、周纪

后梁代唐(第二六六卷·后梁纪一)

契丹崛起(第二六六卷·后梁纪一)

建立大蜀(第二六六卷·后梁纪一)

大败梁军(第二六六卷·后梁纪一)

吴越钱锣(第二七〇卷·后梁纪五)

晋王续唐(第二七二卷·后唐纪一)

庄宗之死(第二七四卷·后唐纪三)

认贼作父(第二八〇卷·后晋纪一)

中度之变(第二八四卷·后晋纪五)

郭威兵变(第二八九卷·后汉纪四)

高平之战(第二九一卷·后周纪二)

北抗契丹(第二九四卷·后周纪五)

试读章节

长平之战

(第五卷·周纪五)

【原文】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问,日:“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日:“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日:“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日:“何以?”对日:“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日:“毋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日:“即如有不称,妾请先随坐!”赵王许之。

【译文】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

赵兵屡次被秦兵打败,廉颇便下令坚守壁垒,拒不出战。赵王以为廉颇损兵折将后更加胆怯,不敢迎敌,很是恼怒,多次斥责他。秦国应侯范雎又派人用千金巨款到赵国施行反间计,说:“秦国所怕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大将,廉颇好对付,而且他也快投降了!”赵王于是便让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蔺相如说:“大王因为赵括的名气而使用他,就好像是粘住调音的琴柱再弹琴啊!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知道随机应变。赵王不听。当初,赵括从小学习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敌,曾经与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法,赵奢也难不倒他,但总不说他有才能。赵括的母亲询问原因,赵奢说:“带兵打仗,是出生入死的事情,而赵括说起来却很随便。赵国不用他为大将也还罢了,如果用他作大将,破赵军的必是他!”待到赵括被任为大将将要出发,他母亲急忙上书说赵括不能用。赵王问:“为什么?”赵括母亲回答说:“当年我侍奉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时,亲自捧着饭碗去招待的有几十人,他的朋友有几百人。大王及宗室王族给他的赏赐,他全都分发给将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理睬家事。现在赵括一做了大将,就东向高坐,接受拜见,大小军官没人敢抬头正眼看他。大王赐给他的金银绸缎,他全都拿回家藏起来,而且天天忙着察看有什么良田美宅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您以为他像他父亲,其实他们父子俩的用心完全不同。请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赵王说:“老太太你不用管,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便说:“如果赵括出了差错,请大王不要连累我一起治罪。”赵王同意了。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而王龅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王弗许。周子日:“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然。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夏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日:“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译文】

秦王听说赵括已经上任为大将,就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王龅为副将,在军中下令说:“谁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一律处死!”赵括到了赵军中,便全部推翻军中原来的规定,调换军官,下令出兵攻打秦军。白起佯装打败退走,预先布置下两支奇兵准备截击。赵括乘胜追击,直达秦军营垒,秦军坚守,无法攻克。这时,秦军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一支五千名的骑兵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断绝。武安君白起便下令精锐轻装的部队前去袭击,赵军迎战失利,只好坚筑营垒等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军运粮道已经切断,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百姓全部调往长平,阻挡赵国救兵及运粮。齐国、楚国援救赵国。赵军缺乏粮食,向齐国请求接济,齐王不给。周子说:“赵国对齐国、楚国来说,是一道屏障,就像牙齿上面的嘴唇,唇亡而齿寒。今天赵国灭亡了,明天就是齐国、楚国。援救赵国这件事,应该像捧着漏瓦罐去浇烧焦了的铁锅那样,刻不容缓。何况援救赵国是高尚的道义;抵抗秦军,是显示威名的好事。必须主持正义援救亡国,显示兵威击退强秦。不致力于此事反而吝惜粮食,这样为国家决策是个大错!”齐王仍是不听。九月,赵军已断食四十六天,士兵们都在暗中残杀,互相吞吃。赵括穷急无路,便下令进攻秦军营垒,想派出四支队伍,轮番进攻,到第五次,仍无法突围。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兵射死。赵军于是全线崩溃,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白起说:“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即不愿归秦而去投奔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乱。”于是使用奸计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小的回到赵国,前后共杀死四十五万人,赵国大为震惊。P58-60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的伟大国度,历朝历代给后人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又是具有尊史、学史和治史传统的民族。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从历史中学习知识、智慧和经验,同时,又在社会实践中用知识智慧和经验,丰富和完善博大精深的历史。千百年来,许多志士仁人为总结我们民族的历史经验,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而进行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宋代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所撰的《资治通鉴》就是其光辉典范之一。

《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巨著。全书共294卷,300余万字,记载了上起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士宗显德六年(959年)五代灭亡,前后长达1362年的历史。其取材除十七史外,还包括杂史、文集、谱录等数百种,内容充实。该书以历代治乱兴衰为线索,在记录历史的同时,阐述君主与人臣的品德善恶,军国大事与政策的得失,总结王朝更替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使统治者取得鉴戒。该书完全用年、月、日的时间顺序纪事,结构严密,条理清晰,堪称我国古代最完善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司马光(1019年一1086年)字君实,号迁叟,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在朝中为官,官至天章阁待制,在皇家藏书阁担任皇帝的顾问。父亲的学识与修养,无疑对司马光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光自幼聪明好学,7岁时便能粗通《左传》,他和同伴游戏时破缸救儿的机智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熟知。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年仅20岁的司马光中了进士,起初在华州(今河南郑县)担任地方官。后被庞籍推荐调入京城,担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的职务。至和元年(1054年),司马光跟随庞籍到了并州(今山西)为官,嘉祜二年(1057年),因庞籍获罪,司马光便引咎离开了并州。从嘉祜三年(1058年)开始,司马光又陆续担任了开封府推官、度支员外郎等职。宋英宗统治时期,司马光由谏官提升为龙图阁直学士。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奉诏编写《历代君臣事迹》。英宗颁诏设书局于秘阁,令其续修《通志》。并授权司马光自己挑选英才,辅助编修《通志》。宋神宗即位不久,司马光任翰林兼侍读学士。当年,司马光向神宗进献《通志》8卷,《通志》即《历代君臣事迹》,该书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起,至秦二世三年的史事。神宗将《通志》赐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命司马光等人继续编写。《资治通鉴》从治平三年设立局编写,经过全体编修者的通力合作,到元丰七年成书,历时19年。哲宗即位,拜司马光为相。他任相年余,尽废新法。元佑元年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欧阳修评其为“德性淳正,学术通明”。司马光一生著录多达37种,其中以《资治通鉴》、《家范》、《涑水纪闻》最为著名。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资治通鉴》通过详实的历史记载,向当时的统治者说明了历史的经验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资治通鉴》所提供的历史教训,是以往任何一部史书都不能相比的。另外从历史观点上,《资治通鉴》认为国家的兴衰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们的修养。提倡君主应遵于礼,讲究仁义,在用人方面要量才而用,赏罚分明,还要能听取臣民的谏言,这一点对于后来历代的统治阶级都有一定的约束作用,直到今天也不失其意义。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要通过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统治阶级的政策的描述,来警醒世人。

在文字表达方面,《资治通鉴》最擅长于描写战争场面,像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被记述得精彩纷呈。在记载赤壁之战时,司马光并没有正面去描写战争的具体情况,而是从人物着手,把鲁肃与孙权合谋定计、吴蜀构筑同盟及诸葛亮智激孙权等故事分别道来,从独特的视角诠解了这场决定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的关键。既有战争的完整过程,又有人物的深入刻画,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而文中的一些语言,也成了后人惯用的成语掌故,像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均已耳熟能详。

《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史,不仅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统治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全书体例严谨,前后脉络分明,语言文字也极为简练。这些对后世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此外这部巨著受到历代政治家和史学家的高度评价。宋神宗早就说它“贤于苟悦从汉纪远矣。”南宋学者王应麟评价该书为“自有书契以来,未有为通鉴者。”清代史学家王鸣盛也说:“此天地必不可无之书,亦学得必不可不读之书也”。一代伟人毛泽东评价这部巨著,“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本末毕具,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可见此影响之深远。

本书编排严谨,校点精当,并配以精美的插图,插图涵盖人物肖像、装饰器物、战争场面等,使本书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观赏性于一体。增加了本书的阅读价值、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此外本套藏书版式新颖,设计考究,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外,更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  编者

2011年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资治通鉴(图文精释版)(精)/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司马光
译者 王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501109
开本 16开
页数 5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1.064
CIP核字 2013140492
中图分类号 K204.3
丛书名
印张 37.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47
175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