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和南怀瑾一起读老子
内容
编辑推荐

赵一编著的《和南怀瑾一起读老子》精心提炼南怀瑾先生在《老子他说》中讲解的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结合独特的人生感悟深入拓展,在博大精深的道家学说中领悟处世智慧。全书通过拓展梳理南怀瑾先生对老子思想的独特解释,借鉴其在道家学说、历史文化中的智慧讲解,讲述了从老子学说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和处世哲学,在南怀瑾先生的智慧精华中发掘人生新意。

内容推荐

老子之道,高深精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所谓一百个人读《老子》,便会有一百种不同的感悟,因为每个人都在其中寻找着自己的人生痕迹。无论是《老子》的原文,还是南怀瑾先生的解读,细细品味,语有回甘,掩卷而思,幡然有悟。

《和南怀瑾一起读老子》作者赵一在南怀瑾先生解读的《老子》的基础上,融会儒佛之道,结合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进行拓展,在博大精深的道家学说中领悟处世智慧,解决现代人心灵空虚、精神无所归依的困惑,为我们开辟了一块心灵栖息地。

目录

第一章 道,妙不可言

 难易的相对论

 “同下相倾”中的真理

 有无的相生相灭

 无为之中的大有所为

 不可言说的道

 成有因,败也有因

 道的真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第二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不盈不满,雅量容天下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观水学做人

 矢上无须再加尖

 老子传给后人的“三件宝”

第三章 出世心境入世行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抛弃“劳生”,追求“徐生”

 若有若无的把握,不必太执着

 眼见不一定为实

 “曲线救国”的处世艺术

 “四不”的领导哲学

 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四章 心中有道,走好自己的路

 天纵睿知,大智若愚

 “愚者”的真智慧

 极私就是至公

 人生如局棋,输赢无定论

 心中有道,走好自己的路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人生像一场旅行,用心欣赏沿途风光

 人生准则: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第五章 毋用乱世换取贤德的假面

 老子:被误解的“阴谋家”

 “尚贤”偏方的后遗症

 人乃万物之盗

 浮于表面的仁义道德

 成者王侯败者寇,因果循环是天道

 贤德的代价

第六章 声色货利多陷阱

 不在名利上争先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声色货利多陷阱

 聪明反被聪明误

 欲望犹如无底洞,知足才能常乐

 “唯”和“阿”的深层含义:真诚不佞和虚伪造作

 智慧与奸诈之间的一线之隔

第七章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顺应天道,无须执着

 言传不如身教

 无用之材有大用

 理所当然,何必居功

 顺其自然是最大的善举

 老子的长生秘诀:营魄抱一

第八章 心如空谷,返璞归真

 保持初心,坚守本性

 善恶没有绝对的标准

 打破虚空乃真静

 保持纤尘不染的心

 直心是道场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心

第九章 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难以摆脱的四种宿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老子认为的人生价值:参赞天地之化育

 前世劫灰与后世资源,保护环境与珍爱生命

 人生的最高境界:见素抱朴

 大地讲授的一堂课

 重是轻的根源,静是躁的主宰

 道在寂寥人世问

附录:《道德经》

 上篇道经

 下篇德经

试读章节

“高下相倾”中的真理

老子在提及万事万物的辩证两面之时,一笔带过了一句“高下相倾”。高与下的关系,看似十分简单,南怀瑾先生却发掘出许多深远的含义。“高高在上,低低在下,从表面看来,绝对不是齐一平等的”,重点在相倾的“倾”字。“天地宇宙,本来便在周圆旋转中。凡事崇高必有倾倒,复归于平。”因此,“高与下,本来就是相倾而自然归于平等的。”“即使不倾倒而归于平,在弧形的回旋律中,高下本来同归于一律”,即佛法中所说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一位闻名遐迩的老画家每逢青年画家登门求教,总是很耐心地给人看画指点;对有潜力的青年才俊,更是尽心尽力,不惜耗费自己作画的时间。一次,一位后辈画家对于前辈的关爱有加感激涕零,老画家微笑着讲了一个故事。

40年前,一个青年拿了自己的画作到京城,想请一位自己敬仰的前辈画家指点一下。那画家看这青年是个无名小卒,连画轴都没让青年打开,便推托私务缠身,下了逐客令。青年走到门口,转过身说了一句话:“大师,您现在站在山顶,往下俯视我辈无名小卒,的确十分渺小;但您也应该知道,我从山下往上看您,您同样也十分渺小!”说完转身离去。青年后来发愤学艺,终于在艺术界有所成就,他时刻记得那一次冷遇,也时刻提醒自己,一个人是否形象高大,并不在于他所处的位置,而在于他的人格、胸襟、修养。

的确,站在山顶的人和居于山脚的人,在对方眼中,同样渺小。高高的山峰终于被一群登山者踩在了脚下,极目四望,一切都离他们那么远。“你们看,山下的人都如蚂蚁一般!”其中一人兴奋地嚷着。“可是,他们也许根本就没觉得山上有人。”一位同伴在一旁轻轻地说。大家霎时冷静下来:是啊,巍峨的只是脚下的山峰,我们还和过去一样普通,并不因位置的升高而高大。

提起高下的问题,不由得使人想起苗家人房屋建筑的特点。一个不大的屋子里面可以有几十个房檐和门槛,平日里,苗寨里的乡亲们就背着沉甸甸的大背篓从外面穿过这些房檐和门槛走进来。虽然障碍如此之多,可从来没有人因此撞到房檐或者是被门槛绊倒,而外乡人初至,即使是空手走在这样的屋子里也会经常碰头跌跤。一位苗家老人常常告诫初来的外乡人,想要在这样的建筑中行走自如,就必须牢记:可以低头,但不能弯腰。低头是为了避开上面的障碍,看清楚脚下的门槛;而不弯腰则是为了有足够的力气承担起身上的背篓。

老人的告诫又何尝不是对人生的形象比喻,苗家建筑好比人生,一路上充满了房檐和门槛。一个不大的空间里到处都是磕磕绊绊,而人们肩膀上那个沉沉的背篓里装满了做人的尊严。背负着尊严走在高低不平、起伏不定的道路上,必须时刻提防四周的危险,还要时刻提醒自己:头要低,腰须挺。

最后用一个禅宗故事再次点明“高下相倾”蕴含的深意。

明心禅师游方归来,见苦心禅院的学僧们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描绘一幅龙虎斗的图,画面上巨龙于云端盘旋而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众僧多次修改,总觉不尽如人意,却不知问题所在。明心禅师见状,微笑言道:“动态不足。”学僧们欲闻其详,禅师道:“龙于攻击之前,头须向后退缩;虎作上扑之时,头必自下压低。龙颈愈屈,虎头愈低,冲势愈猛,扑劲愈大,此乃常性。”学僧们点头受教。明心禅师进一步指点迷津:“为人处世,参禅修道的道理也是如此啊!”学僧们闻言恍然大悟。

有一位禅师曾经譬喻说:“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在宇宙之间,只有低下头来!”人生在世,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犹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应虚怀若谷,犹如龙退缩,虎低头。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高下相倾,进退有据,才能独立于世。

唐朝一位布袋和尚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P8-10

序言

老子已乘青牛去,世上长存《道德经》

在中国历史文化中,道家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提到道家就会说到老子,因为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庄哲学经过几千年岁月的打磨,历久弥新,陈香依旧。老子骑着青牛归去,只求清静无为;庄生梦蝶似梦似真,但愿逍遥一生。

老子是何许人呢?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曾担任周朝掌管藏书的史官。

这对老子寥寥数语的记载,不仅没有让后人对老子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反而给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他是谁,生活在哪个时期,这些都成为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的“悬案”。有人说,老子是与孑L子同一时代的楚国人老莱子;有人说,老子是太史儋……关于老子的身份,扑朔迷离,始终没有定论。司马迁根据传闻写出老子传,将传闻中几个不同时代的人杂糅在一起,但对于老子的真实情况,太史公也无从考究。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是老子思想的唯一承载,也是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物。

老子思想之深之广,绝非一言以蔽之,在此简单介绍一下老子寥寥数笔勾勒出来的圣人形象。

效法天道,道法自然,为人处世遵循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参照道的本意,无为而无所不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作为,但实际上是大有所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居功自傲,不争名夺利,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容乃大,心系万民,胸怀天下,成为万民表率,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得人心者得天下;上善若水,以柔克刚,以曲求全,能屈能伸,保持淡泊虚静的心境;宠辱不惊,知足常足,慎终如始,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做人做事,图难于易,虚怀若谷,大智若愚,摒弃机心,和光同尘,不以蓬茅塞心,不为声色货利所动。总之,圣人能够看透世界和人生,透析世事和人心,一切都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老子心中的“圣人”是“道”的化身,是能够体会天道、感悟天道、依道而行的理想化人物,仿佛是历史高台上矗立的标杆,古今中外几乎无人能满足此要求。

老子仿佛是一泓清水,清明透彻又深不可及,任何对其思想的解读都只能在水面荡起一圈涟漪,根本无法触及深藏在水中的真正瑰宝。

既然《老子》一书是老子思想的体现,那么它讲述的是什么呢?

《老子》原文仅有五千余言,却包罗万象,微言大义。不仅综罗百代,概述了五千年文化的精要,而且广博精深,细致微妙。

《老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开篇首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被人称为《道经》;下篇开头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被人称为《德经》。《道经》和《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本原,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德经》阐释的是处世方式,含人世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老子》的寥寥五千言意义深远,博大精深。后世之人,有的将其作为养生修炼的根据,有的把它看作阴阳权谋的言论,还有的在其中寻求超脱自在之道,每个人都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后来兴起的兵家、法家、名家等许多学派都与道家有着密切的联系,借鉴了道家的思想,而《老子》一书也成为历代开国之君休养生息、治理天下的圣典,其影响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千年来,无论是居庙堂之高的良臣将相,还是处江湖之远的闲云野鹤,总有人终其一生悉心研读这短短五千言。

《老子》中记载的“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确实是中国文化中治道的精髓,老子所言的“道”蕴含着华夏历史中沉淀的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等内容。其中看似“奸猾”的权谋哲学实际上是和平、宽容、简朴、知足的最高境界,汇集了愚者的智慧、隐者的利益、弱者的力量,以及真正通晓世故者的简朴,上善若水、持盈保泰、载营魄抱、宠辱不惊、致虚守静都是修身处世的要诀。

南怀瑾先生对此的解读是:人要效法天道,圣人以不束缚、不歪曲、不干涉的无为态度为人处世,以自己具体的无为行动影响人民、教化人民。天地生化万物而不推辞,创造了万物不据为己有,不自恃己能,不居功自傲。由于不居功,它的功绩才永远不会被埋没。天地能持久长生,那是它不以为自己在生长,所以能长生不老。天地生万物,无私无偏无求,一切自然而生、自然而灭。

南怀瑾先生以《老子》原文为基础,借助于儒佛之道,采用老子自证的现身说法,点石成金,道破道家思想在历史变迁中对人文、时势的影响。他摒弃唐宋以后的注解,以经解经,融会贯通,通过原文的逻辑性与连贯性探寻作者的本意解答,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他将历史融入各家经典学说之中,以经为本,以史为鉴,旁征博引,以其渊博的知识,包罗诸子百家之思想精华,将古今中外学说融于一炉,含英咀华,触类旁通,娓娓道出晦涩深刻的经史典籍,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本书精心提炼南怀瑾先生在《老子他说》中讲解的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结合独特的人生感悟深入拓展,在博大精深的道家学说中领悟处世智慧。全书通过拓展梳理南怀瑾先生对老子思想的独特解释,借鉴其在道家学说、历史文化中的智慧讲解,讲述了从老子学说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和处世哲学,在南怀瑾先生的智慧精华中发掘人生新意。

一百个人读《老子》会有一百种不同的感悟,因为每个人都在著述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东西,无论是《老子》的原文,还是南怀瑾先生的解读,细细品味都会有所收获。在阅读此书之前,希望读者先通读一遍附录中的《道德经》原文,因为这里面蕴含着所有思想的源头。读过附录,再细读本书正文,一定能够有更深的体会。

老子之道,高深精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所谓:一骑青牛,归去不知红尘事;挥洒千文,道存自有世人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和南怀瑾一起读老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赵一
绘者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424703
开本 32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2016000873
中图分类号 B223.1-49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10
147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5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