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叔华说,可惜因为人长得漂亮又能说话,被男朋友宠得很难再进步。林洙说,我承认一个人瘦到她那样很难说是美人,但是即使到现在我仍旧认为,她是我一生中所见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
林小光著的《林徽因传(初见惊艳再见依然)》讲述了在古典与现代气息交融的那个年代,林徽因以其旷世才情,诗意地栖居着。她执着于自己的梦想,游走在建筑与文学两个迥然不同的领域,并且游刃有余。这样一个不可复制的传奇女子,总是不慌不忙不卑不亢,固守着自己的信念、原则和梦想。
如今伊人已逝,留给我们的,不只是那年复一年的人间四月天,还有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短暂的一生中,无论事业还是爱情,都丰满而精彩。在事业上,他始终坚守专业,满怀热情,并取得了做人的成果;在爱情上,她有徐志摩的追求,金岳霖的守候,梁思成的呵护。这不仅是因为她的美貌和才华,更因为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林小光著的《林徽因传(初见惊艳再见依然)》采用散文般的笔调、唯美而清丽的文字,讲述了林徽因一生的心路历程,使读者对她的家世、思想、生活、爱情、事业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
伊人已逝,而林徽因过人的才情与气质,高洁的人格及其对事业的执着与献身精神,将长存于后人。
但是她乖巧而灵气逼人的粉脸,令人百般疼爱。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便从《诗经·大雅·文王·思齐》中择取“徽音”二字,取义贞静、贤德。很显然,祖父对她是寄予了厚望的,他希望她温柔典雅,安静如莲,同时又不乏理智与灵性。1935年,林徽因在文坛崭露头角,接连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而与此同时,文坛上另有一位男性作家叫“林徽音”,为了避免读者混淆,她便改名为“林徽因”。
祖父林孝恂生活的那个年代,刚好是西学东渐、启蒙思想萌芽之时,与他同科的陈三立、丘逢甲、杨深秀等名士,都是思想前卫、倡导新学的人物。林孝恂在京城翰林院干了几年,又被外放到浙江担任地方官,接触了不少新派的思想学说,因而很注重让子侄辈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他在浙江时创办家塾,请来任教的既有国学大师林纾,也有新学名家林白水,除了教授儒家经典之外,还教授自然科学和外语。后来他又送多名子侄出国留学。祖父的开明给林徽因的一生印象极深。
林徽因是幸运的,在那个妇女要裹着小脚,三从四德的时代,她遇到了思想开明的祖父、积极进步的父亲,使她的生活绽放出光彩,如那朵白莲花,在西湖旁边静静地绽放在人们的心里。尽管她的母亲是妾。
林长民的原配夫人叶氏早逝,无儿女。林徽因的生母何雪媛14岁时,作为继室嫁入林府。
何雪媛是个典型的传统旧式妇女,出身于浙江嘉兴一个商人家庭。她的父亲是开小作坊的,何雪媛从小跟父母东奔西走,没读过书。这样的出身,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的林家显得那样格格不人。
琴棋书画、操持家务是封建大家族女子的标志,而这些与何雪媛毫无缘分,尽管她生长在商人家庭,过的也是养尊处优的生活。这对于善诗文、工书法的林长民来说无疑是一种错位。
婆媳关系是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话题,林徽因的祖母知书识字、通情达理,处处透着一股名门风范,这样的差距,使祖母与母亲之间想要相处融洽怕是千难万难。在这个书香门第的家庭里,她的存在无疑是令人唏嘘的。
在我们的认知里,书香门第的小姐,大都与深宅大院、豪门深宫联系在一起。那里虽然不缺诗情画意,但自由的气息总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蝶舞莺飞的清晨,小姐们手拿长卷,在爬满青藤的高墙里面,望着天空,久久地沉思。等待她们的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们的灵魂时常低吟,为寂寞,也为自己的未来,更为那深藏于心底的挣扎。
林徽因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大家族里。幸运的是,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她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接触过新思想的开明人士,他们既遵从中国传统文化,也乐于迎接新式的甚至是革命性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家庭里,林徽因的身上既传承了父辈们优秀的血统,成就了与她倾国倾城的绝代容颜相得益彰的端庄、大方的气质,同时也是她日后接触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成为一代才女的必然。
有人说,刚出生的人,她们因为上一世过孟婆桥时喝过孟婆汤,删除了前世所有的记忆,就这样纯粹地来到人间。而一个即将死去的人,则带不走凡间的半点尘埃(P8-9)
众所周知,林徽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才女,她的才华、美貌和气质,她的经历、成就和际遇,都赢得了世人的赞叹。
1904年,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其祖父林孝恂是进士出身;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要职,是一位为改革而献身的政治人物;叔叔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曾写下著名的《与妻书》。林徽因少年时期,林长民将她送进北京培华教会女子中学学习,并在她16岁那年带她前往英国,借读于伦敦圣玛丽女子学院,期间还带她到欧洲大陆旅行。
殷实的家庭,为林徽因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也开阔了她的视野。在游历欧洲的过程中,她首次接触到“建筑学”的概念,并从此开启了她对建筑的信念和激情,开始了对建筑事业一生的执着。
时值花季的林徽因,在这时邂逅了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徐志摩。徐志摩被她的才华和美貌所打动,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并大胆地向她表白。但林徽因毕竟是理性的,她没有接受徐志摩的追求,因为徐志摩当时已有家室,而她自己的母亲本身就是妾,她深谙这种家庭的不和谐与不正常,决心不让自己重蹈母亲的覆辙。林徽因是温和的,她的性情不曾有太多的放纵,她活得乐观而执着,坚定又干脆。于是,她不辞而别,毅然离开了。说到徐志摩,不能不提到林徽因的另一个倾慕者——金岳霖。在林徽因的一生中,金岳霖代表的是一种感动与深情,他为了林徽因终身不娶,始终在不远处默默地关注和守候。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君子态度,深得林徽因和世人的敬重。
1921年10月,林徽因回到中国,继续在培华女子中学学习。她的父亲林长民与梁启超的友谊,使她结识了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两人日久生情,双方父辈也有意让他们结为连理。林徽因和梁思成确定关系后,于1924年一同赴美,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梁思成选择了建筑系,林徽因则选择了美术系。这是因为当时宾大美术学院建筑系不招女生,但其他系的女生可以选修建筑学的课程,所以林徽因只能在美术系注册,然后选修建筑学课程。留学期间,梁思成对林徽因百般呵护,两人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相互扶持,他们的爱情是现实的、理性的,也是幸福的。1928年3月,他们在加拿大梁思成的姐夫家结婚,之后在梁启超的建议下取道欧洲回国。
1928年9月,梁思成和袜徽因应东北大学之聘,创建东北大学建筑系。他们在东北期间设计了吉林大学校舍,林徽因还设计了“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学校徽。1930年晚些时候,林徽因诊断出患有肺病,不得不离开沈阳回北平治疗。随后“九一八”事变爆生,日寇占领东北,东北大学建筑系被迫停办。这时,梁思成受邀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的主任,林徽因随同参与了营造学社的工作,从此开始了他们在中国营造学社长达15年的调查研究。在考察期间,林徽因表现出了她的睿智、敏感和激情,旅途生活的艰苦和测绘工作的辛劳没有阻挡她的脚步,她以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带病考察、调研,和丈夫一起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和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战期间,中华大地狼烟四起,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先到四川,后又辗转来到云南,夫妻俩贫病交加,生活举步维艰。为了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她的弟弟林恒成了一名空军飞行员,在空战中英勇牺牲,林徽因为此悲痛不已,又一名亲人为了解救受苦受难的中华子民而光荣献身。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挽救了即将失传的传统工艺景泰蓝,还参与了国徽图案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项目的设计。在生命的最后10年,是对建筑的热爱与激情支撑着她的生命,由此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1954年底,林徽因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到1955年4月1日,她走完了仅有51年的人生,将生命定格在美好的“人间四月天”。
除了是一位执着而坚定的建筑师外,林徽因在文坛也占有一席之地。她的作品中体现着文人的感性、细腻、唯美,这完全是出于她对文学的一种单纯的喜爱。她的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为大众所熟知。
在林徽因短暂的一生中,无论事业还是爱情,都丰满而精彩。在事业上,她始终坚守专业,满怀热情,并取得了傲人的成果;而在爱情上,她有徐志摩的追求、金岳霖的守候、梁思成的呵护,这不仅是因为她的美貌与才华,更因为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
本书以林徽因的生平为主线,采用散文般的笔调、唯美而清丽的文字,描述了林徽因一生的心路历程,使读者对她的家世、思想、生活、爱情和事业有一个全新的了解。
斯人已逝,而林徽因过人的才情与气质,高洁的人格及其对建筑事业的执着与献身精神,将长存于后人心中。